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雏西洋鸭感染细小病毒病例报告刘芳广西农业大学530005江勇广西区科委鹅细小病毒感染,最早称之为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疫病。主要侵害5~20日龄的雏鹅,而以5~6日龄发病时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100...  相似文献   

2.
鹅细小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又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雏鹅,雏番鸭。G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  相似文献   

3.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以传播快、高发病率与病死率、严重下痢、渗出性肠炎、肠道内形成腊肠样栓子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主要引起1月龄雏鹅和雏番鸭的细小病毒病,称小鹅瘟或Derzsy’s病。该病是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10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在易感群中的致死率高达70%。该病以渗出性肠炎、小肠粘膜表层大片坏死脱落、肠道栓塞为特征性病变,是目前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疾病之一。鹅细小病毒病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扬州发现,并于1961年用鹅胚分离到该病毒。近年来,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广泛发生于中国、欧洲各国、以色列、越南和日本的家鹅和番鸭。  相似文献   

5.
鹅细小病毒病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首次在江苏发现,并于1961年鉴定其病原为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rius,GPV)。1967年匈牙利学者Derzsv又对本病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之后世界禽病学会将此病命名为Derzsy氏病。该病主要引起雏鹅急性肠炎以及肝、肾、心等实质脏器的炎症,致病性强,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病,是4~30日龄雏鹅易发的一种急性亚急性败血症性传染病,病原为鹅细小病毒,主要病理变化为渗出性肠炎,主要感染4~30日龄雏鹅,由于该病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对养鹅业造成的危害严重,是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7.
鹅细小病毒(DoslingPlaguevirus,GPV)感染可引起雏鹅的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又称小鹅瘟或德舍氏病。该病以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可引起小肠黏膜表层大面积坏死脱落和肠道栓塞等。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病程短、传染性强、传播快而且死亡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是目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对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试验采用鹅细小病毒98E株鹅胚胚毒(活毒)免疫成年鸭,检测其抗体效价和并描绘抗体消长规律,利用琼扩效价为1∶32的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进行鹅细小病毒病预防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首免第1周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抗体,加强免疫后第1周血清抗体琼扩效价即达到1∶128;攻毒后第25天,在预防试验中雏鹅死亡率为0,在治疗试验中雏鹅死亡率为56%。说明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对雏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鹅瘟又名德斯氏病,是雏鹅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2~20日龄的雏鹅,传播快,死亡率高。根据资料记载,小鹅瘟的病原体是鹅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鹅细小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中,经免疫荧光直接染色后,各脏器的检出率依次为肾、胰、肝脾、心肺、脑,以肾、胰、肝检出率高,也就是肾、胰、肝含病毒量最多。  相似文献   

10.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由小鹅瘟病毒又称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主要病理变化是渗出性肠炎,以空肠和回肠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肠管膨大,肠内容物质地坚硬,状如香肠样外观。  相似文献   

11.
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又称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以严重下痢、渗出性肠炎和肠道栓塞为特征。发病雏鹅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及渗出性肠炎,最后形成肠内栓塞。该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雏鹅和雏番鸭,具有传播快、  相似文献   

12.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或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经典MDPV和GPV毒株引起的病鸭主要症状为腹泻、脚软、渗出性肠炎,三周龄内雏鸭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的雏半番鸭和樱桃谷鸭陆续出现一种新型细小病毒病,该病发病率10%~30%,病死率低于3%,临床症状主要为软脚、短嘴和生长障碍。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原与鹅细小病毒亲缘性很近。本文通过比较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经典的MDPV和GPV在基因组、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的区别,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小鹅和雏番鸭的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小鹅瘟发病率高,世界各地都有小鹅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雏番鸭小鹅瘟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雏番鸭的鹅细小病毒病。又称雏番鸭小鹅瘟。鹅细小病毒可以引起雏番鸭发生急性、亚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患病雏番鸭临诊症状是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严重下痢,排出灰白或黄绿色水样稀粪。有时发生神经症状。病变的主要特征是肠管黏膜发生急性卡他、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在小肠中段和后段肠腔常形成“腊肠状”的栓子,堵塞肠腔。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雏番鸭,传染快、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5.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的急性、亚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市2004年养鹅数量骤增。某养鹅场购鹅雏1600只,饲养3d后发现个别雏鹅食欲减少、严重下痢,病鹅食欲废绝,精神沉郁。  相似文献   

16.
鹅细小病毒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irus GPV)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而且鹅细小病毒病有30日龄后发病的,发病日龄有所推后。关于鹅细小病毒的检测,现已建立了许多方法,并且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主要有琼脂扩散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黄牛精子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等方法。自1995年Zadori等人发布了鹅细小病毒B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之后,关于GP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生要集中在小鹅瘟保守抗原基因片段的克隆表达的研究。PCR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快速特异、操作简便等优点。本研究旨在建立鹅细小病毒PCR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危害养鹅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本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下雏鹅,中雏鹅较少发生。2004年7月10日,汪清县郊区杨某饲养的2月龄中雏鹅突然发病,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亚急性小鹅瘟。  相似文献   

18.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病毒性肠炎,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死亡率为60%~95%.以传染快,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严重下痢,以及渗出性肠炎为特征,是严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19.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鹅,具有传染快而病死率高,番鸭也易发生感染。2007年4月邳州市某养殖户饲养的雏番鸭暴发了小鹅瘟,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鹅细小病毒(C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可致鹅鸭发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Bames,1997)。60年代,在欧洲许多国家报道了一种能致小鹅雏、番鸭高度死亡性的疾病,此病称为Derzsy病(Derzsy等,1970)。该病原体被确定为一种细小病毒(Schettler,1971),1978年建议将此病称作鹅细小病毒(GPV)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