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品种选择及种植方式 1、品种选择 彩色甜椒宜选荷兰紫椒、黄玛瑙、橙水晶、白玉、红水晶、绿水晶等抗病性强、易栽培、品质好、产量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目前菊芋栽培种植较为盲目,优良品种较少,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更加匮乏,为了构建合理的菊芋田间群体结构,针对2份优良菊芋品种在不同密度压力下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压力对于菊芋主要形态指标影响不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升高,株高呈现上升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产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品种间适宜种植密度不同,株距40cm为庆芋1号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在此密度下植株株高适中,光合能力较强,产量最高,株距30cm为庆芋2号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在此密度下光合能力较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4种不同种植密度对美人椒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75cm×44cm的处理美人椒产量较高;其次是种植密度为75cm×49cm的处理,能有效提高美人椒的产量;而种植密度为75cm×63cm的处理产量相对最低。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宛椒506农艺性状,产量及病害发生的影响,以宛椒506为材料,设置株距分别为25cm、30cm、35cm和40cm共4个栽培密度,通过田间观察、测产及病害调查,统计宛椒506的农艺性状、产量及病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其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部分农艺性状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病害的发生整体呈升高趋势,在产量上,前期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而总产量在35cm时最高,且病害发生率相对较低。通过以上试验发病率和产量情况,得出宛椒506在株距35cm时,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茎尖菜用甘薯最佳栽培密度。[方法]以大叶型品种福薯7-6、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及中等花叶型品系徐菜薯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及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栽培密度下,大叶型品种福薯7-6产量最高、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最低,产量受叶型影响较大。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密度下,产量有所差异,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和中等大小花叶型品种徐菜薯2号合理密植可以提高产量,最适密度为20 cm×20 cm至20 cm×15 cm;不同密度处理对大叶型品种福薯7-6产量影响不显著,栽培条件好的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可选择20 cm×25 cm。[结论]该研究可为甘薯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夏大豆丰产增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品种类型、栽培密度和种植方式3个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夏大豆产量及各农艺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3因素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强度的顺序是品种类型〉栽培密度〉种植方式;在本区生态条件下,获得夏大豆最高产量的理论组合为:品种为有限类型沧豆6号,栽培密度2.4万秭/hm^2,种植方式为行距40cm。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大豆品种黑河50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大豆品种黑河50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密度为主处理,栽培方式为副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栽培方式以及二者的互作均对大豆产量影响显著,其中处理A285产量最高,即密度45万株·hm^-2。与15cm平作组合,且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影响显著,且种植密度的影响要大于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6,(1):8-9
为了扩大我公司高产优质杂交玉米品种推广面积,开展优质杂交玉米品种不同密度比较试验,寻找合适密度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玉米杂交品种金玉838、贵单8号和金玉819为供试材料,研究4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小区产量表现来看供试品种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而金玉819在贵州中高海拔上种植随密度增加而产量增幅不大。在同一栽培水平下,供试品种间的产量达到极显著水平,金玉838产量最高,贵单8号其次,金玉819产量最低;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密度与品种的互作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玉米品种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影响不同,而种植玉米品种金玉838产量最高,其最佳栽培密度是60000株/hm~2-69000株/hm~2间为宜。  相似文献   

10.
水果型黄瓜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品种、栽培季节、种植密度、整株方式以及叶面肥施用等方面探讨了适合水果型黄瓜种植的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绿珍1号产量最高且适合在不同季节种植;栽培模式以"种植密度35 cm×50 cm 整侧枝摘顶 叶面肥"最佳,其中应特别注意叶面肥的施用浓度,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绿芬威2号1000倍 磷酸二氢钾800倍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闽甜107”的播种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3个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施氮量>播种期>种植密度,并优选出产量高于817.65kg/667m2的栽培措施:播种期4月1~7日、种植密度3720~3940株/667m2、氮肥施用量16.75~19.75kg/667m2。  相似文献   

12.
以3个青贮高油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高油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差异显著;龙育1号、高油169和高油115分别在7.0万株·hm-2~8.0万株·hm-2、7.0万株·hm-2和6.0万株·hm-2下作为优质青贮高油玉米可在黑龙江省种植推广,青贮高油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13.
紫苏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随着近年来其营养保健功能的重视和开发,紫苏已成为很有发展潜力的食药两用型作物。该研究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选育的2个紫苏材料奇苏1号(油用型),奇苏3号(叶籽两用型)为研究材料,研究一般肥力水平下,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紫苏的经济产量及相关农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农艺学性状随栽培密度变化表现一致。其中,株高、茎节数、一次有效分枝长度、分枝位、单株穗数、单株产量与栽培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主穗长度与主穗粒数与栽培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栽培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2个品种的单产均表现为随栽培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栽培密度与紫苏单产建立回归方程,2个紫苏品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54.046 5+96.777 1x-45.719 8x2(r=0.999 4)及y=38.717 6+42.111 3x-16.757 7x2(r=0.999 8)。根据回归方程,奇苏1号最适栽培密度为158 745株/hm2,籽粒产量可达1 578.90 kg/hm2。奇苏3号最适栽培密度为188 745株/hm2,可产籽粒977.55 kg/hm2,每公顷同时还可收获约3 000 kg紫苏干叶及2 400 kg紫苏梗。该研究结果将为紫苏品种推广、高产栽培及综合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合理的群体密度,以提高黄岩小芥菜个体的商品性和群体的综合生产力。[方法]以"黄岩小芥菜-1"为材料,研究秋季在大棚和露地2种栽培模式下,不同栽培密度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秋季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用种量为1.0 g/m2时,产量最大,达40 456.5 kg/hm2;经对用种量模拟优化,当用种量为1.2 g/m2时,达理论最大产量。而露地栽培用种量为1.5 g/m2时产量最大,为37 609.5 kg/hm2;经模拟优化,当用种量为1.8 g/m2时候,达理论最大产量。[结论]大棚栽培的植株性状整体优于露地栽培;影响单株产量和群体数量的因素是单株叶面积。  相似文献   

16.
官贵德 《农学学报》2015,5(7):65-68
探究‘翠薏1号’烟后种植不同栽培密度与施肥水平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选出其高产栽培最优组合。采用L16(45)正交设计随机区组排列田间试验方法,小区面积32 m2,根据生长期进行田间管理,采集有关生长数据,全区收获测产验收。结果表明:栽培密度、施肥水平、栽培密度与施肥水平互作对‘翠薏1号’产量差异极显著。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栽培密度的加大和施肥水平的提高,产量也相应的提高,但超出范围栽植过密,施肥水平过高,产量反而降低。产量构成4个因素中,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依次顺序为有效株数>每株粒数>结实率>百粒重。‘翠薏1号’在有效株数与每株粒数、结实率、百粒重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每公顷栽培密度3.0万丛~3.6万丛与施N 225 kg、P2O5 112.5 kg、k2O 225 kg搭配,配套其他高产栽培技术,产量可达4600 kg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商豆14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研究种植密度对商豆14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株高、节间长度与密度呈正相关,茎粗、分枝数、单株荚数与密度呈现负相关。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密度呈现负相关,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呈现正相关;脂肪含量与密度呈现正相关,蛋白质含量、脂肪+蛋白质总含量与密度呈现负相关。[结论]商豆14的最佳密度为25.5万~28.5万株/hm~2,其产量为4 680.12~4 746.79 kg/hm~2,脂肪+蛋白质总含量为60.07%~61.19%。  相似文献   

18.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maize yield, but often increases lodging rate and severity, significantly elevating the risk and cost of maize production. Therefore, lodging is a major factor restricting future increases in maize yield through high-density planting. This paper reviewed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ize lodging rate and plant morphology, mechanical strength of stalks, anatom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lks, root characteristics, damage from pests and diseas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genomic characteristics.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se factors and explored possible ways to improve lodging resistance were also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increasing maize lodging resistance under high-density planting conditions and can be used to develop maize cultivation practices and lodging-resistant maize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9.
为耐密植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玉米Lancaster群5个改良自交系为父本,Reid群和Dom群5个骨干自交系为母本,按NCⅡ设计组配25个玉米杂交组合,研究5.5万株/hm~2、7万株/hm~2和9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各杂交组合及亲本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种植密度下,25个玉米杂交组合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37.12%、134.90%和127.86%,且杂种优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PH4CV改良自交系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的杂种优势较高。在5.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一般配合力以自交系PH5AD最高,为7.02;在7万株/hm~2和9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以自交系PH4CV最高,分别为20.73和18.24。以PH5AD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适宜稀植,以PH4CV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在高密植条件下易获高产;以PH4CV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较耐密植,以J1577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宜稀植。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棉区高密度垄作对棉花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垄作栽培与合理密植作为单项技术措施用于棉花生产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但两者配合运用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明确种植方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使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棉花增产增效。【方法】2010—2011年以K63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山东临清市研究了种植方式(平作和垄作)和密度(3、6和9株/m2)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变化动态、蕾铃脱落、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平作情况下以中密度(6株/m2)的产量最高;垄作条件下以高密度(9株/m2)的产量最高,中、低密度(3—6株/m2)的产量较低,高密度垄作较传统的中等密度平作平均增产皮棉13.6%。与平作比较,垄作可增加铃数,提高早熟性,铃重随密度升高有降低趋势;垄作栽培提高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盛铃期和始絮期高密度垄作较中密度平作的叶面积指数分别高24.2%和22.1%,烂铃率和脱落率显著降低。【结论】种植方式和密度可以单独或协同影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从而影响经济产量。高密度垄作是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增产的重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