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口区中国对虾虾塘浮游生物调查研究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习林  朱正国 《海洋渔业》1992,14(3):111-113
<正> 对虾养殖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水质的好坏。水质恶化对对虾的生长不利,容易患病,甚至有可能导致全部死亡。观察虾池水色,是鉴定水质好坏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水中泥沙含量所决定,因此,研究虾池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探讨虾池水质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提高对虾养殖技术。而  相似文献   

2.
秋季,随着投喂量的增加,南美白对虾逐渐长成,虾体排泄物、残饵等沉积池底,池水中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此时虾池中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是池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作用,虾类的呼吸作用占耗氧量的比例并不大.  相似文献   

3.
丁天宝 《齐鲁渔业》2002,19(12):8-8
一.观察透明度 对虾养殖期间,池水透明度一般应掌握在30~40cm左右。当透明度低于30cm时,应停止施肥,并适量换水;当透明度高于40cm时,说明浮游生物太少,应适当施肥。 二、观察水色 养虾池的水色是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表现,水中含有丰富的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时,水呈浅褐色或黄褐色。如果水色不正常或有异味,表示池水不正常,如:池水变成乳白色,是池内藻类大量死亡而细菌大量繁殖所引起;水色呈红褐色或鲜绿色,并伴有严重的鱼腥味,这可能是一些会产生毒素的甲藻类或蓝藻类的过度繁殖引起的。如果刮风时池塘水面出现很多泡沫,是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使用不同品牌的斑节对虾饲料与养虾池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关系.选用两种品牌的对虾饲料。在4个虾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粤海脾斑节对虾饲料三个斑节虾池中,水质正常,有利斑节对虾生长的浮游生物种类占优势。浮游生物数量多、且稳定。对虾生长正常.中途没有虾瘸发生。按计划收虾。养虾产量较高,另一品牌对虾饲料.喂养斑节对虾。在养殖的中后期出现严重的虾病.产量低。  相似文献   

5.
虾池中生长的青苔是水棉、双星藻、转板藻等丝状藻类的总称。青苔在虾池内大量滋生蔓延,消耗水体中的无机盐类,破坏虾池中正常的营养物质代谢,造成池水透明度过大,阳光直射池底,青苔疯长,使水质变得更清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中浮游生物缺乏,影响贝类滤食。同时,青苔大量繁殖,覆盖池底,池底贝类会因此窒息死亡,鱼、虾、蟹等也会被藻丝缠住而影响其正常活动。随着水温的升高,青苔在池内泛起死亡,堆积在池底腐烂,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硫化氢,增加池水氨氮含量,降低溶氧量,容易引起养殖品种的缺氧,甚至中毒死亡,危害极大。因此,对虾池青苔必须及时防治,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6.
秋季,随着投喂量的增加,南美白对虾逐渐长成,虾体排泄物、残饵等沉积池底,池水中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此时虾池中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是池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作用,虾类的呼吸作用占耗氧量的比例并不大。池底沉积的大量有机质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体中本来不多的溶解氧消耗殆  相似文献   

7.
在对虾养殖中常遇到杂藻繁生,危害很大,在养虾前期,肥水阶段,池中常生长丝状的绿色的藻类,似絮状棉花,这是绿藻的海藻,群众称为青苔.青苔使虾池水变清、变瘦,水中浮游生物难于繁殖,不利于对虾生长.  相似文献   

8.
养虾池是对虾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环境,对虾在养虾池吸收一定的物质才能生存,同时又将生命活动的产物如排泄物等排到池水中,对虾的生存、发育都是在虾池的水体中,它只能在虾池内一定条件的限制内生存、发育、成长。如果虾池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就会影响到对虾的生活。在对虾与环  相似文献   

9.
“养虾先养水”是业内人士都认同的观点 ,它说明了水色在对虾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性。在整个养殖过程中 ,要营造良好而稳定的水色是养虾技术的重点和难点。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度很大。现针对对虾高产养殖生产中经常碰到一些有关水色调控的问题 ,提出一些处理方法 ,以供参考或共同探讨 :1 虾池水色的标准及作用水色是虾池水体理化因子的综合反映 ,它与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密切关系。对虾养殖生产中通常以池水的颜色、透明度的大小和清爽度来衡量池水水色的好坏 ,良好的水色应是黄褐色、黄绿色 ,清爽而亮泽 ,硅藻和绿藻同时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养殖池水中溶解氧与透明度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养殖过程中池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过程,以及影响这些变化的一些因素,并从虾池溶解氧~透明度曲线中得知,为保证虾池溶解氧水平,尤其是清晨池水中的溶解氧不低于4mg/L,池水透明度应以38~58cm为宜。  相似文献   

11.
<正> 随着我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虾养殖面积发展到近16万亩。多年来,由于对虾池肥水的利用和处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富营养虾池肥水排入近海海域,使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局部赤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近岸海水养殖业的发展。1992年我们承担了江苏省科委下达的“利用对虾池肥水养殖贝类的研究”项目。我们根据贝类的摄食习性,采用虾贝混养、排水河养贝及低洼荒滩围塘蓄水养贝三级贝类过滤法进行了试验研究。所谓三级贝类过滤法:贝类在虾贝混养池中滤掉部分浮游生物(称初级过滤);混养池的肥水排入排水河,在排水河内养殖贝类,贝类进一步滤食掉浮游生物(称二级过滤);排水河的水进入围塘养贝池,围塘里养殖的贝类再进一步滤食掉部分浮游生物(称三级过滤)。通过混养池、排水河、围塘养殖的贝类  相似文献   

12.
养虾池的水色,是池水在阳光下所呈现出的颜色,其主要受水中的浮游生物、微生物、溶于水中的悬浮物和胶状物以及水中金属离子,泥炭或腐植质、有机质及粘泥土等物质的影响,尤其是受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所左右。虾池中的浮游植物硅藻、绿藻能稳定地生长,对虾池的水色和水质变动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养虾池基础饵料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养虾池在繁殖基础饵料的过程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数量变动情况,底栖动物的数量对对虾生长的影响等。通过预先施肥,虾池中出现了大量的浮游动物和底牺动物,有一虾池在施肥后29d,沙蚕密度达2226条/M~2,放虾苗后,51d 内仅投饵四次,对虾的平均体重达4.72g,平均体长为6.60cm,最大的10.5cm。结果表明,经过培养基础饵料,放虾苗后一个月左右,可不投饵或少投饵,对虾仍能正常生长,节约了饲料成本。文中还报告了养虾池底栖动物定量采集的新方法——“新定置法”。  相似文献   

14.
<正>一、适量淤泥的益处虾池中保持适量的淤泥,具有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1.供肥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盐成分,这些物质经细菌分解和在适当条件下被交换释放,可源源不断地为水体供应氮、磷、钾等营养,被浮游植物(藻类)等吸收利用。因此,可以说淤泥是虾池的"肥料仓库"。生产实践证明,具有适量淤泥的虾池,池水容易变肥,浮游生物繁殖较多。  相似文献   

15.
用单克隆抗体ELISA技术对1994年5月~7月自山东和辽宁采集的虾池和海区材料,包括对虾、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生物、鱼类、底泥及饲料等共192个样品进行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的检测。结果表明,对虾中的HHNBV阳性与虾池发病情况基本相符,用单抗ELISA方法可提前20~40d对虾池的发病可能性作出预报;桡足类浮游生物的带毒率高于对虾,且其阳性的出现早于对虾,沿岸海区的桡足类浮游生物有较高的阳性率,它可能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携带者;部分地区的卤虫也带有HHNBV,同时还从糠虾等小型甲壳类生物中检出了病原。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发展浅海养殖的同时,对虾养殖池中丰富的贝类饵料资源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养虾池中浮游生物量过高对对虾的生长发育是不利的,有时甚至会造成对虾大批死亡。为了保证对虾的良好水质环境,需要进行大换水,这样大量浮游生物就被白白排掉。于是产生了将海湾扇贝与  相似文献   

17.
水色是养殖池水在阳光下呈现出来的颜色,亦即溶存于水中的物质——悬浮物或胶状物所表现的颜色。虾池水色是检验虾池水质环境条件和对虾生长状况的直观指标,有经验的养虾者往往从水色就能判断对虾生长的好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所谓“养虾先养水”就是这个道理。1 水色形成原因 虾池水色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虾池水色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同一虾池在不同时期的水色也不同,养  相似文献   

18.
科技撷零     
《渔业现代化》2004,(1):53-54
循环水生态养对虾技术在高位置的海滩涂上开挖池塘 ,放养虾苗 ,对池塘内的海水进行吸污更新反复利用 ,不需排灌更换池水 ,实现“一池水养殖一池虾” ,亩产量超1 0 0 0kg ,这是雷州市新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研究创新的循环水生态精养对虾技术。日前 ,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等单位的鉴定。这项技术采用在虾池底部铺盖防渗土工膜 ,使虾池易消毒清洁 ,隔绝来自虾池外围污染 ,同时采用循环水处理池中的沉积物 ,使池水由浊变清重新流回池内 ,并以多种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和控制虾病 ,放苗后不施药物 ,实现“零药”生态养虾 ,做到…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大量调查,结合多年生产实践,认为对虾有三个发病阶段。现简述如下,供广大养虾工作者参考。第一个发病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这个阶段发病的对虾主要是放养早中期苗的对虾。对虾规格在5~7cm左右。池水水温在23~25C之间。浮游生物繁殖迅速,底栖生物密度较高。池水pH值一般都达8.6以上。水色多呈浓绿或茶褐色。由于大多数虾农担心过早投何容易污染地底,败坏水质,所以投饵量往往严重不足。且营养较单一,一些养殖户仅以少量豆饼供对虾充饥。对虾体质极差,极易感染疾病。虽然也有些虾农在放苗后即投喂蚬螺等鲜活饵料,但对鲜活…  相似文献   

20.
张海灵 《科学养鱼》2001,(11):35-36
1993年以来,由于受到对虾病毒的侵害,对虾养殖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渔技人员和广大养殖户共同努力和探索下,广泛采用了虾、蟹、贝等多元混养办法,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本人就虾池内混养海湾扇贝采用分级养殖的办法作一介绍,供大家参考。一、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虾池选择面积20亩左右,底质以沙质或半泥沙为好。2.杂藻的清除在冬闲期把池水排干待用。如池内已有杂藻繁殖,在放养前应由人力清除,搬出池外;也可使用7~8毫克/升的硫酸铜杀除。3.虾池整理与消毒一般在3月份完成,在中央滩面上选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