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新型水稻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稳型水稻是一种新型的杂交水稻,它由三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F2代的稳定株系选育而成,具有新颖性、可遗传的早代稳定等特点,其F2代稳定这一特异现象难以用经典的遗传学理论解释,现有的研究表明一种特殊的基因控制着早代稳定的遗传,但对这一特殊的基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目前对这种新型杂交水稻的深入研究在胚胎学、  相似文献   

2.
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早世代稳定现象首先在水稻杂交育种过程中发现,该现象可以早世代固定杂种基因型,这为培育可以多代利用的杂交种,开辟了美好的前景。本文就早世代稳定现象的历史、发展及应用前景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的抽穗期是重要农艺性状之一,鉴定和定位抽穗期基因,分析其遗传效应对改良水稻抽穗期至关重要.在水稻品种Nipponbare中发现一个早抽穗植株,经过多代自交获得稳定的早抽穗突变株,突变体ehd(t)比Nipponbare早抽穗15d.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EHD(t).通过2个F2定位...  相似文献   

4.
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22、429、430、942、950、966是由多倍体(四倍体或三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得来的早世代稳定水稻品系,利用上述早稳型水稻与普通二倍体水稻杂交,以研究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在杂交后代的遗传。通过田间观察和分子标记的检测F2,结果发现在大量的杂交组合后代中,只有429×9311杂交组合后代仍具有早世代稳定特性,即早世代稳定特性在该杂交组合中遗传了下来,而其它杂交组合中,早世代稳定特性未能遗传下来,推测早世代稳定特性的遗传可能和杂交双亲均有关。  相似文献   

5.
水稻早世代稳定株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育种实践表明,水稻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发生疯狂分离,纯合个体的出现一般需经7~10代,5~8年[1,2]。采用花培[3,4]和远缘杂交染色体消除技术[5,6]虽已应用于缩短作物育种时间,但仍耗时耗力。在作物如小麦、大麦、花生、水稻 [8~13]等育种实践中,偶尔会遇到杂种F2不分离的现象。吴先军等[11]提出了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的概念,即水稻杂交后代F3以前出现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以后世代不分离的遗传现象。由于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在育种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对其遗传机制和育种应用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探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稻84-15是远缘杂交的后代,是在第三代就稳定的品系。目前F_(?)代植株仍然整齐一致,大面积生产利用10万亩。它与其它水稻品种如紫稻、黑谷、喜峰、中作119、越富等杂交,杂种第二代就出现了3.48~35.97%不分离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二代纵卷叶螟发生早、发生量比较大,三代纵卷叶螟发生期长、峰次多,均是大发生,对水稻壮苗分蘖和高产稳产影响较大。为了探索四氯虫酰胺等多种药剂对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其应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受江苏通联植保公司的委托,我们于8月在通州区平潮镇三港村进行四氯虫酰胺等多种药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田间  相似文献   

8.
水稻早世代稳定特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9个具有早世代稳定遗传特性的水稻品系和7个栽培稻作为主体亲本杂交配组,在130个组合F2群体963个株系中,发现28个组合中出现73个稳定株系。遗传分析表明水稻早世代稳定既不是质量性状遗传也不是数量性状遗传,是按株群分离的遗传方式,出现稳定株系的组合F1群体发生了分离,F2群体中既有性状不分离的稳定株系又有孟德尔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水稻84-15的无融合生殖存在着很多疑问:诸如为什么野栽杂种F_3代能够稳定、水稻84-15属于哪种无融合生殖类型,水稻84—15能否固定杂种优势,无融合生殖在生产上能利用几代等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为此,我们在细胞胚胎学、遗传学、育种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0.
福寿螺在水稻田的消长规律及其田间分布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要:水稻田福寿螺成幼螺是以水为介质发生、入侵和扩散,消长规律随水稻对水的需求而动态变化,发生和危害在同一块田中存在一定的区域性;每年一般发生2—3代,其中早稻发生不完全1代或1代,晚稻发生1—2代,世代重叠;在早、晚稻生长期随时可见稻株上新产的卵块。  相似文献   

11.
陈毅敏  邹亚兰 《种子科技》2009,27(10):40-41
近几年来,杂交水稻早穗现象在我区不同程度发生,早熟品种在迟栽、深栽的情况下表现尤其明显。轻微早穗一般减产5%~10%。特重早穗一般减产50%以上,常引发种子质量纠纷,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1983~1985年以粳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为母本,98个早、中、晚籼稻品种为父本杂交育成了籼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1系(中稻类型)和2系(早稻类型)。在选育过程中,通过多做组合,扩大F2代群体,严格鉴定选择等方法,克服了杂种后代分离大,有利变异少,籼粳杂交不育与核不育难以区分的困难,并在较低世代育成了稳定的矮稈籼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实践证明,光敏感核不育基因可以导入籼稻和粳稻之中,其不育性与亲本的感光性无关,能独立遗传,只要在长日照下即能表达。  相似文献   

13.
在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的低温地区,育成一个新品种通常要花费十多年时间。但通过加速早期世代的进程,可以缩短育种年限。早在三十年代初期,日本就开始实行冬季利用温室加代F1。利用温室或异地加速吐代进程,特别是异地加代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美国把低代材料送到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去加代。南朝鲜在国际水稻所的加代研究,获得一年4代的显  相似文献   

14.
离心超重力诱发水稻变异效应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离心超重力是否对水稻产生诱变作用,通过采用9个不同的离心超重力和处理时间组合处理水稻品种矮秀占的萌动种子,并对处理后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处理的离心超重力加大和处理时间延长,发芽率下降,M2代的变异频率上升。处理效果以超重力为12000×g,处理时间60 min最好。处理M1代未发现明显的表型变异,M2代发生多样性变异,主要表现在茎秆、叶片、生育期、穗部性状、籽粒、稻米外观和直链淀粉含量,并可以稳定遗传。说明离心超重力不仅对水稻处理当代植株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而且可以诱发水稻产生明显的可遗传变异,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育种早代优异株系选择和单株种植规模的矛盾冲突,同时提升小麦早代抗病、抗逆性鉴定技术,总结出多抗广适选择混合小麦育种方法,该方法是在小麦育种早代(F2—F3)进行单株选择和混合脱粒后种植下一代;F4代选株,考种,单株脱粒后种植株系鉴定;F5以上的稳定株系经选择后提升小区鉴定试验,并保留3~5个单株保纯;有分离的株系在株系中再次选单株,种植株系鉴定,直至稳定。产量鉴定后的优异品系进行多点产量比较鉴定。该育种方法在早代选种时能更好地保留优良基因,控制育种规模,同时结合有效鉴定技术,选择优异单株,淘汰不良个体,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  相似文献   

16.
水稻超高产与节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鹏至 《作物杂志》1999,15(3):31-32
地处海河下游的天津市东丽区,因水资源不足,制约了水稻面积的稳定与发展,1980年至今全区水稻面积在8000~9000hm2之间徘徊。水稻栽培技术受老稻区多年传统栽培模式的影响,单产水平一直突破不了9000kg/hm2。1994年推广了适合我区的“三早...  相似文献   

17.
新型三系杂交水稻马协63马协63为马协不育系(马协A)和明恢63所配制的新型三系杂交水稻。马协A是朱英国教授从中国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的不育株,以其为母本与协青早选株为父本杂交,经9年18代回交选育而成。对其线粒体DNA的分子生物学、花粉败育的细胞学...  相似文献   

18.
花药培养技术在寒地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述了寒地粳稻花药培养技术,并介绍了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开展花培育种所取得的成就,育成了合江21号等9个花培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50多万hm2,还创造了大批新种质,这些新种质被广泛用于水稻新品种改良。实践证明,粳稻花培育种具有群体规模小、稳定世代早、选择效率高等优点,将花药培养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4份水稻早熟不育系配合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生育期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通过遗传育种方法改变品种的生育期,特别是缩短生育期,对水稻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4份早熟不育系材料:D64A、乐香101A、乐香202A、早显A所配组的F1代产量构成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乐香101A早显AD64A乐香202A;早熟性利用配组分析表明:乐香202A早显AD64A乐香101A。由此可见,乐香202A/B具备部分显性早熟主效基因,乐香101A/B、早显A/B、D64A/B具较高产量性状配合力,通过基因克隆、转基因等手段可有效将目前杂交早稻所存在的早熟性与丰产性之间的矛盾协调一致,最终培育出两者兼备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二代纵卷叶螟发生早、发生量比较大,预计达中等至偏重发生,对水稻壮苗分蘖影响较大。为了探索甲维盐·茚虫威对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其应用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受南通市通州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委托,笔者于7月10日在兴东镇进行甲维盐·茚虫威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及其应用技术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关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