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EST-PCR-RFLP分子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以高抗芜菁花叶病毒C3株系(TuMV-C3)的高代自交系A156-2和感病自交系P9805杂交后代的F2代为群体,根据大白菜的抗性相关的表达序列标签(EST)设计引物,利用分离群体分群分析法(BSA),筛选出2个与TuMV-C3株系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EST-PCR-RFLP分子标记BS300及BS160,遗传距离均为6.5 cM,为大白菜分子辅助育种、抗病基因克隆以及研究抗病基因编码特性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收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个芜菁花叶病毒株系或分离物(TuMV)。应用直接ELISA和间接ELISA对其各株系间血清学关系进行了比较试验。直接ELISA双抗体夹心法专化性较强。由病毒抗血清所制备的结合体只与同宗抗原起反应,不与TuMV其它株系异宗抗原起反应。应用病毒抗血清所制备的F (ab')2包被处理的间接ELISA技术,鉴定病毒不同株系血清学亲缘关系时,只要用1个病毒株系抗血清即可对不同株系进行鉴定。由6个TuMV株系分别制备的抗血清对10个毒株进行鉴定表明,各株系均能交互反应,说明株系间具有共同的抗原性,仅OM株系与其它株系较少一致性,表明血清学关系较疏远。因此认为,间接ELISA适用于广泛的病毒诊断及株系鉴定之用,比直接ELISA优越。  相似文献   

3.
 从河北、北京、山东泰安和潍坊等地区的萝卜、大白菜、甘蓝、油菜上得到8个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分离物,测定了它们3'-末端cDNA片段的序列。根据衣壳蛋白基因(cp)核苷酸序列可以将这8个分离物与另外2个TuMV分离物分为3组:泰安旧镇大白菜(JZBC)、甘蓝(JZGL)和萝卜(JZLB)分离物为一组;北京(BJILB)、潍坊萝卜分离物(WFLB)与引起萝卜红心病的TuMV分离物(WFLB99)为一组;泰安范镇、河北、潍坊(WFLB04)萝卜和泰安旧镇油菜(JZYC)上的TuMV分离物为一组。农壳蛋白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与此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分离物WFLB99与所有分离物的差异均较大,形成单独一个分支。有必要对TuMV的变异情况和致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黄淮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8个大豆品种作为一组株系鉴别寄主,将黄淮豆区8省市202个毒株划分为7个株系(y1~y7)。y1及y2为弱毒株系,仅侵染感病品种(1138-2、文丰5号);y3、y4、y5为中毒株系,分别侵染感病和中抗品种(齐黄10号、徐豆1号、诱变30、鲁豆4号);y6及y7为强毒株系,除侵染以上品种外,还侵染高抗品种(齐黄22、密荚1号)。全区弱毒株系占55.9%,中毒株系占28.7%,强毒株系占15.3%。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和北京市以弱毒株系为主(43.5%~88.9%),山西省以中毒株系为主(50.0%),陕西省弱毒株系、中毒株系各占50.0%,山东、河南、河北3省强毒株系所占比例较高(22.4%~33.3%)。株系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番茄条斑分离物(TMV-L1)、番茄花叶分离物(TMV-L2)、小青菜花叶分离物(TMV-B1)、大白菜灰心病分离物(TMV-B2)、地黄病毒病分离物(TMV-R)和烟草花叶分离物(TMV-N)在22科82种植物上的反应。六个分离物在心叶烟、曼陀萝等7种植物的接种叶上出现局部枯斑、在番茄,龙葵等9种植物上出现系统花叶,在White Barley烟,青箱等10种植物上反应的症状不同,在测试的十字花科植物、菊科等22种植物上六个分离物的侵染力不一致,部分分离物能够侵染,部分分离物不能侵染。对百合科、大麻科等11个科中的测试植物都没有侵染力。六分分离物中只有TMV-B1和TMV-B2寄主范围基本一致,仅症状轻重不同。  相似文献   

6.
鉴定昆虫嗅觉相关蛋白基因并对其序列和时空表达进行研究,可为阐明昆虫与寄主间的化学通讯机制提供依据。本文新克隆并鉴定获得一个西花蓟马OBP基因FoccOBP3(GenBank登录号:MT682352),cDNA序列全长1226 bp,读码框全长432 bp,编码143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中六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排列方式为C1—X26—C2—X3—C3—X37—C4—X10—C5—X8—C6,完全符合典型气味结合蛋白所具有的六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结构模型。氨基酸序列中有5个亲脂性区域,其中第62~75位的氨基酸残基形成明显的亲脂性口袋。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15.50 kD,等电点为5.24,N—末端包含2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FoccOBP3与横缝茧蜂Diachasma alloeum的DallGOBP(GenBank登录号为XP_015125081.1)、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的TcasPBP(GenBank登录号为XP_015835846.1)和TcasOBP07(GenBank登录号为EFA04593.1)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FoccOBP3与埋葬甲虫Nicrophorus vespilloides的NvesGOBP(GenBank登录号为XP_017781594.1)聚在最小的一个分支,表明与该基因亲缘关系最近。FoccOBP3蛋白含有组成α—螺旋的氨基酸残基127个,形成β—折叠的氨基酸残基58个,形成β—转角的氨基酸残基15个。FoccOBP3蛋白骨架是由 6 个α—螺旋和连接这些螺旋的回折构成,其中5个α—螺旋形成一个结合口袋。FoccOBP3在西花蓟马1龄若虫中高表达,其次是羽化5 d的雌虫,其余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均较低;且在雌、雄性成虫中的表达量亦有差异,除了羽化10 d的,羽化1、5、15 d雌虫的表达量均比同发育阶段雄虫的高。该基因在西花蓟马成虫触角中高表达,其次是头部,在腹、足中的表达较低,在胸部微表达。本研究克隆获得西花蓟马气味结合蛋白基因FoccOBP3,明确了其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特征,预测了该蛋白的二级、三维结构,测定了FoccOBP3在西花蓟马中的时空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在西花蓟马气味识别、寄主定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976~1982年从广西78个县、市征集并分析出827个单孢有效菌株,在中国鉴别品种上可区分为7群55个小种。广西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的主要小种16个(A1,B1,B9,B11,B13,B15,C1,C9,C11,C13,C15,D1,E1,E3,F1,G1,)总频率达83.31%.  相似文献   

8.
 16个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欧亚分离物分别来自奥地利、丹麦、德国、匈牙利、尼泊尔和英国6国。利用免疫捕获反转录PCR(Immunocapture RT-PCR,IC-RT-PCR)对16个分离物的HC-Pro(Helper component pro-teinase)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HC-Pro基因序列长度均为1374个核苷酸,编码458个氨基酸。16个分离物的HC-Pro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9.5%~99.8%,所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4.1%~99.8%。对16个分离物及GenBank上已报道的其它14个TuMV的HC-Pro基因核苷酸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在16个TuMV欧亚分离物中,除了来自亚洲的分离物N23属Asian-BR组,其余15个来自欧洲的分离物都属于world-B组,其中分离物H1归属world-wide亚组,另外14个分离物则归属New World亚组。  相似文献   

9.
芜菁花叶病毒对油菜致病力差异及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春季参试的湖北、安徽2省11个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分离物感染4个油菜品种,病情指数幅度为26.2~76.0;秋季参试5个TuMV分离物感染14个油菜品种,病情指数幅度为38.3~55.9,均值方差分析表明,致病力差异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来源于2省油菜、白菜、红菜薹、芝麻和萝卜的17个TuMV分离物与浙江分离物ZJB3序列同源性在97%以上,同属于MB类群;而另一个萝卜分离物WRS1与ZJR1、CH1和CH2分离物序列同源性在95.4%~98.7%之间,属于MR类群。类群间分离物序列同源性仅为88.0%~92.2%。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萝卜分离物WRS2在MB类群中单独构成一个分支,可能是MR类群和MB类群发生重组的后代。  相似文献   

10.
近10余年来,TuMV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大量TuMV株系核酸全序列和部分序列的分析,增加了人们在核酸分子水平上对TuMV遗传、变异和进化的认识。TuMV株系核酸序列较大的变异性与病毒广泛寄主范围是一致的,TuMV株系的核酸重组加快了病毒的变异和进化,依据一组油菜材料为鉴别寄主划分的,TuMV致病性,有利于在油菜抗TuMV病害育种中的应用,油菜、大白菜对TuMV抗性研究的深入,发现了株系专化性和广谱性两类抗性,其中一些已被定位在遗传图谱上,为抗性基因进一步克隆提供了争件将作物自身抗性和转基因抗性相结合,获得对TuMV广谱而持久性抗性,是研究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JQD117对韭蛆幼虫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测定比较了感染Bt后幼虫体内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首先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明确了菌株JQD117对韭蛆3龄幼虫72 h的LC50为2.8070×107cfu/mL,然后采用10×LC50、1×LC50和0.1×LC50三个浓度饲喂感染韭蛆幼虫,定期取样测定韭蛆体内5种酶活性,结果表明以较高浓度(1×LC50和10×LC50)感染韭蛆幼虫后体内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较大,而以低浓度(0.1×LC50)感染韭蛆幼虫后体内蛋白酶活性变化较小。其中,以1×LC50和10×LC50浓度感染韭蛆幼虫后,胰蛋白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24~36 h和6~60 h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升高;类胰凝乳蛋白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在6~60 h与对照相比均受到显著抑制。以0.1×LC50浓度感染韭蛆幼虫后,胰蛋白酶活性只在36 h时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12~48 h时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羧酸酯酶活性只在6 h与对照相比受到显著抑制;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三种感染浓度下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可见,感染JQD117对韭蛆体内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感染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扰乱了韭蛆正常的生理代谢和对外源毒素的分解,本文为Bt防治韭蛆应用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二斑叶螨是世界性害螨,为害多种经济作物和蔬菜。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和捕食螨联合应用防控二斑叶螨的可行性,本文测定了不同浓度球孢白僵菌GZGY-1-3孢子悬浮液对二斑叶螨的致病力,并用喷施球孢白僵菌16 h、24 h、36 h和48 h后的二斑叶螨分别饲喂智利小植绥螨,测定智利小植绥螨连续两代的致死率、生长发育及繁殖力变化。结果表明:二斑叶螨的校正死亡率随喷施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108孢子/mL浓度下球孢白僵菌对二斑叶螨的校正死亡率最高,此浓度下,球孢白僵菌对二斑叶螨的LT50为5.0 d,同时球孢白僵菌对二斑叶螨的LC50为1.37×106孢子/mL。智利小植绥螨取食被球孢白僵菌侵染的二斑叶螨后,在F0代中,随喷菌时间的延长,智利小植绥螨的第二若螨、产卵前和世代历期均显著延长,雌成螨的单雌产卵量降低;但F1代中,不同处理间,各虫态发育历期及单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本试验证明了对二斑叶螨具有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在安全期内对智利小植绥螨的亚致死影响较低。研究结果为实际生产中球孢白僵菌与智利小植绥螨联合防治二斑叶螨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浸虫法测定了4株球孢白僵菌对1日龄葱地种蝇(本文称葱蝇)成虫的毒力,筛选出高致病力的菌株,描述了感染症状,测定了其亚致死剂量LC20和LC50对存活1日龄葱蝇成虫生物学参数和繁殖力的影响,并比较了5.8×103和5.7×105孢子/mL对1日龄和10日龄葱蝇成虫死亡率和单雌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菌株Bb01对葱蝇成虫的致病力最强,其LC50为1.76×106孢子/mL,其次为菌株Bb03和Bb02,其LC50分别为4.05×106和1.86×107孢子/mL。与对照相比,菌株Bb01亚致死剂量处理1日龄成虫后,明显延迟了葱蝇成虫的产卵前期,降低了单雌产卵量,LC20浓度处理时单雌产卵量比对照下降了51.9%,LC50处理下降92.2%,明显缩短了雌成虫寿命,但卵孵化率没有明显影响。虽然菌株Bb01对1日龄成虫造成的死亡率较高,但在5.7×105孢子/mL下,10日龄成虫单雌产卵量比对照下降了82.5%,对种群控制效果仍较强。  相似文献   

14.
结球甘蓝抗TuMV基因的RAPD和SCAR标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ne hundred and forty-four F2 individuals from a cross combination between 1047 (susceptible) and A21 (resistant) were analyzed for the presence of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linked to Turnip mosaic virus (TuMV) resistant gene in cabbage by using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Two polymorphic markers were screened out of 200 random primers.These two RAPD fragments were linked to the resistant gene at 7.7 cM and 8.38 cM respectively and converted to SCAR markers successfully.  相似文献   

15.
抗芜菁花叶病毒转基因大白菜的培育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以大白菜栽培品种"福山大包头"的子叶柄为供试材料,对影响大白菜植株再生和基因转化频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白菜高效再生体系和有效的基因转化体系,并将芜菁花叶病毒的CP基因(TuMV-CP)导入大白菜中,获得转化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TuMV-CP基因已整合于大白菜的基因组中;Northern杂交分析及EL ISA检测表明TuMV-CP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进行了有效表达。转基因植株T1代的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中遵循3:1的分离规律。抗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对我国6个省(市)分离的小麦白粉菌108个和104个单孢堆菌株分别对三唑酮和喹氧灵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并对两者之间的交互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三唑酮的平均EC50为94.34mg/L,平均抗性水平达45.14倍,有97.25%菌株产生了抗性,其中高抗菌株(抗性水平40)占35.19%,中抗菌株占55.56%。河北菌株的抗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五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喹氧灵的敏感基线为0.0059mg/L,且与三唑酮无交互抗性。此研究信息可为小麦白粉病抗药性持续治理措施的制定以及杀菌剂生产和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贝莱斯芽胞杆菌B006是一株高效生防菌株,但其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的防病促生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和施肥条件下B006菌剂对娃娃菜生长及对软腐病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14%、施肥量为3.57 g/kg土的条件下,播种时沟施5 g B006菌剂(菌含量为1×107 CFU/g),出苗后浇灌B006菌悬液(3×108 CFU/mL)可明显降低娃娃菜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相同条件下未施用B006菌剂处理相比,防效达77.4%。在日光温室开展土壤水势、施肥量及B006菌剂施用随机区组交互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势—50 kPa和追肥量1049.5 kg/hm2(N/P/K=18/5/13)条件下,施用B006菌剂可以促进植株生长,与土壤水势和追肥量分别为—50 kPa×1499.3 kg/hm2和—30 kPa×1499.3 kg/hm2的处理相比,娃娃菜产量分别提高了8.6%和11.2%。综上所述,适当少水、少肥并施用贝莱斯芽胞杆菌B006菌剂可以明显控制娃娃菜软腐病的发生,促进植物生长,并显著提高娃娃菜产量。  相似文献   

18.
影响中国白菜孤丁发病的一些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upr.)孤丁的病原业已鉴定为无菁病毒(Turinp Viurs 1 Hoggan&Jhnson)的一个株系,而且证明在华北地区油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的花叶病毒、萝卜(Raphanus sativus var,longipinnatus Bail.)的花叶病毒和甘兰(Brasso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的花叶病毒是和白菜孤丁同属于一个毒种而且很可能是同一个毒株[3]。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