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其经济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稻虾共作在稻田的应用效果及经济效益,研究了不同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杂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虾共作对田间主要杂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及水苋菜(Ammannia baccifera)均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防效可达85%以上,总体效果与化学除草处理36%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WP270 g(a.i)/hm~2相当。实施稻虾共作的稻田净收益为68 967.3~88 813.8元/hm~2,显著优于化学除草处理,较其收益增加4.7~6.3倍。  相似文献   

2.
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究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运用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方法,通过调查区域在1a(RC1)、2a(RC2)、4a(RC4)和9a(RC9)等4个不同稻虾共作年限稻田和1a小区控制试验稻田(CK)田面和田埂杂草物种数变化、杂草数量变化以及杂草盖度变化,研究不同稻虾共作年限稻田杂草的群落变化特点及控草效果。结果显示:稻虾共作稻田的杂草生物多样性指标随年限增长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CK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杂草优势度显著高于稻虾处理,RC4处理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RC9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年限稻虾田,但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稻虾共作年限的增加,稻田杂草总数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均显著低于CK处理。不同种杂草的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I值)随稻虾共作年限增长呈现不同的规律,千金子、稗草、双穗雀稗和飘拂草的I值随年限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通泉草、空心莲子草、鳢肠、鸭舌草等的I值在稻虾共作稻田中表现出小于水稻单作稻田并逐年降低的规律。在大田控制试验中,经过1a稻虾共作模式后,稻田田内和田埂的杂草物种数、杂草个体数和盖度均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短期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的抑制作用明显,长期的稻虾共作会逐步形成新的杂草群落结构,需要采取对应的杂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小龙虾田间分布的稻虾共生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稻虾共生机制,运用地笼捕获法研究了小龙虾分别在高频分布采样区(GP)、低频分布采样区(DP)和无虾对照区(CK)的田间分布特征,结合稻田土壤性状、病虫草害调查和稻谷产量性状分析,研究稻虾共作模式的生态效应。结果显示:小龙虾稻田分布数量与田面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97.69x-25.77;小龙虾高频分布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显著降低0~10 cm土壤容重6.25%~11.76%,显著增加0~10 cm土层总毛管孔隙度8.08%~10.78%(P<0.05);小龙虾高频分布显著增加0~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6.24%~10.30%,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P<0.05),并能显著抑制杂草生长;小龙虾不同分布频度对病虫害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无显著影响,但水稻产量随着分布频度的加大具有增加的趋势。因此,生产和科研上可适当区分小龙虾不同分布频度(水深)进行管理和研究,促进稻虾生态种养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指标;并结合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及施肥投喂管理,比较了常规单作稻田和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及生产效益。结果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单作稻田,可增产2%~3%;正常投喂时,共作模式可收获小龙虾1 200 kg·hm~(-2)以上。水稻生产后,A区稻虾共作模式田的肥力水平普遍高于单作稻田,B区域稻虾共作模式田土壤有机质、全磷、阳离子交换量水平高于单作稻田(P0.05),其余肥力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更有助于保持监测区域稻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5.
耕作制度对抛栽稻田杂草的群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年六熟五旱-水稻作,抛栽稻田的主要杂草(稗草,异型莎草,陌上菜和水莎草)发生频率和优势度降低,优势草种为鳢肠和下香蓼。麦田免耕3年,后茬抛栽稻田多年生杂草(眼子菜,矮慈菇,水莎草)的发生频率和优势度上升而一年生杂草(稗草、异型莎草)呈下降趋势,休闲3年,复种抛栽稻,稻田优势种为双穗雀稗,水芹,节节菜,眼子菜,水虱草等。  相似文献   

6.
泰和县稻田杂草调查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泰和县3个乡镇9个自然村90块稻田杂草的调查发现,该县稻田杂草种类有18种,涉及12个科,以千金子和稗草为优势草种,平均密度、频度和多度分别列第1、第2位,水蓼、异型莎草最低;乡镇之间杂草种类差异较大;田间管理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轻型栽培稻田杂草发生及其危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5 ̄1997年通过对4种轻型栽培方式(麦田套稻,水直播,早育抛栽,盘育抛栽)和水育秧人工移栽稻田杂草种群调查及杂草发生与危害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5种种植方式对稻田主要杂草发生频度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对稻田主要杂草优势度及杂草发生量有明显差异。麦田套稻,水直播、旱抛栽、塑盘抛栽、水育秧人工移栽稻田杂草危害分别使水稻产量下降70.6%、63.5%,49.5%,16.2%。  相似文献   

8.
以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稻虾共作和不同机插密度对南粳9108、南粳5718 2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常规种植相比,稻虾共作模式各密度下水稻前期生长慢,茎蘖数减少,后期叶面积指数衰减慢,群体生长率高,叶片光和特性较好,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降低,总干物质积累量和茎叶物质转运量减少,最终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种植模式,南粳5718减少2.06 t·hm-2,南粳9108减少1.18 t·hm-2;机插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随密度的降低而减少,群体生长率、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随密度的降低而增加,有效穗数受到显著影响,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随密度的提高而减少,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产量均以株距12 cm为最高.稻虾共作模式下2个品种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品种特点搭配不同栽培技术,其中肥料和密度最关键.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产量及其经济效益,以常规机插秧种植模式为对照(CK),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栽插密度下,丰优香占群体结构、产量以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略有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低于常规模式,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稻虾共作模式生育前期的群体茎蘖数小于常规模式,生育后期茎蘖数下降速度慢于常规模式,最终穗数仍略低于常规模式,成穗率高于常规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孕穗、齐穗、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孕穗期-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均高于常规种植,后期剑叶较常规种植模式具有更好的光合特性.DX16密度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齐穗期和乳熟期具有较高的剑叶SPAD值和剑叶净光合速率.DX16处理有效穗数较多,具有最高的成穗率,穗粒结构协调,产量最高,达8798.25 kg/hm2,显著高于DX14和DX18处理.随着栽插株距的增加,丰优香占稻米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胶稠度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密度对胶稠度影响较大,但对其他品质指标的影响较小.综合考虑,稻虾共作模式下,丰优香占适宜采用16 cm栽插株距,有利于水稻产量稳定和稻米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10.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是一种稻田与虾综合种养的模式,是指在种植1季稻田中养殖两季虾,实现虾和水稻之间共同生长。具体来讲,就是在每年收割水稻之前在稻田间投放亲虾,或者在收割完水稻后投放幼虾,在第2年的第2季度收获虾,并再一次投放幼虾,随后再种植水稻,再在第3季度收获虾,如此循环下去,从而形成良好的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笔者针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希望有助于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稻虾共作生态系统磷素平衡状况和利用效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投入产出法,设置3个处理:水稻单作(RM)、稻虾共作投食(RC feed 1)、稻虾共作不投食(RC feed 0),分析了稻虾共作种植模式下水稻产量、磷素平衡状况、利用效率、环境风险以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3种处理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农田磷平衡均表现为盈余,RC feed 0处理农田磷盈余低于RM和RC feed 1处理;与RM和RC feed 1处理相比较,RC feed 0处理水稻茎叶磷素吸收量显著增加(P0.05),磷素利用率较高。在种植前期(6—8月),RC feed 0处理较RC feed 1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田田面水总磷和溶解磷的浓度;在水稻收获时,3个处理间稻田田面水总磷和溶解磷的浓度无显著差异。与RM处理相比较,RC feed 0和RC feed 1处理净收入分别增加了54.22%和51.11%。在综合考虑水稻产量效应、磷素平衡、磷素环境风险和经济效益的条件下,稻虾共作不投食模式是一种资源利用率较高、环境风险较小、经济效益好的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稻田杂草有200多种。其中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最常见的主要杂草有40多种,为害较重的杂草主要有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萤蔺、牛毛毡、水莎草、陌上菜、节节草、矮慈姑、鸭舌草、鲤肠、水苋菜和丁香蓼等。水稻田杂草发生为害重,其中轻型栽培稻田如直播稻、抛栽稻田杂草为害尤为严重。杂草发生高峰主要在播后或移栽后5~20天内。因此,对大多数芽前除草剂来说,适宜用药时间水直播稻应在播后1~3天内,移栽稻应在活棵后(移栽后5~7天)用药。  相似文献   

13.
稻虾连作模式下稻田水体浮游生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条件下稻虾连作田浮游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推水模式田溶氧和pH显著高于非推水养虾田(P0.05);各稻田绿藻密度始终在20%以上,蓝藻生物量始终低于20%;稻虾连作田中浮游植物种类均以绿藻门藻类种数最多,浮游动物种类均以轮虫种类最多;当年由常规稻田改造并用于稻虾连作生产的新田在浮游生物种类和生物量上均低于多年以稻虾连作方式进行生产的老田,且推水模式稻田水体浮游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因此,稳定的高溶氧环境可促进浮游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稻虾连作生产模式有益于稻田生态系统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稻田小龙虾养殖模式可分为虾稻轮作和虾稻共作.其中虾稻轮作由于技术要求低及易于推广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与虾稻共作模式相比.虾稻轮作模式由于少一茬小龙虾的养殖.且出产的水稻品质一般.所以经济效益要比虾稻共作模式低.因此.研究和推广虾稻共作技术对于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稻田小龙虾养殖模式可分为虾稻轮作和虾稻共作.其中虾稻轮作由于技术要求低及易于推广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与虾稻共作模式相比.虾稻轮作模式由于少一茬小龙虾的养殖.且出产的水稻品质一般.所以经济效益要比虾稻共作模式低.因此.研究和推广虾稻共作技术对于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金华农区稻田杂草群落及其演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华农区稻田杂草优势群落早稻田为稗草群落,晚稻田为阔叶杂草群落,近10年来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稻田杂草群落发生明显演替,群落结构中水莎草,水竹叶、双穗雀稗等难除杂草的发生频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为稻鸭共作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分析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水体理化性状、稻鸭共作对稻田常发性及危害严重的病虫草的发生情况以及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影响和稻田生态系统的价值流动。[结果]结果表明,稻鸭共作较明显地改善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与对照处理相比,表层土壤容重降低5.30%,土壤总孔隙度提高2.52%,土壤有机质增加6.41%;水体总氮、氧化还原电位、化学需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31%、27.51%、16.46%。稻鸭共作对稻田有害生物也有较明显的控制效应,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为65.49%和39.27%,对条纹叶枯病、稻田杂草的防效比常规稻作分别高0.62和22.2个百分点。稻鸭共作经济效益比常规稻作高3492元/hm2。[结论]稻鸭共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62%丁草胺·噁草酮微乳剂对稻田3种杂草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观察62%丁草胺·噁草酮微乳剂对移栽稻田3种主要杂草的防治效果,以及杂草防除后对田间光照、水肥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药剂后,能有效防除稻田3种主要杂草,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和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的综合密度防效和综合鲜质量防效分别达到88.09%~98.91%和88.06%~98.31%;杂草防除后,田间透光率增加3~4倍,杂草对氮、磷、钾和水分的吸收减少85%以上,水稻增产33.46%~40.04%。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快速发展。红鳌螯虾作为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发展前景广阔。研究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今后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优化施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田试验,设置水稻单作和水稻-红鳌螯虾共作2种模式,研究2种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动态变化,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种模式相比,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4.16%和48.10%;土壤的硝态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1.00%、16.40%、3.93%、16.59%和52.80%。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的水稻实际产量有所降低,但是可以降低稻米垩白度,稻米品质整体优于水稻单作模式。综上所述,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可以增加稻田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稻田活性碳库含量,降低稻米垩白度,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稻鸭共作及其它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采用对照方法和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稻鸭共作、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三种除草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方式相对于其他两种除草方式来说,总体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除草方式,能够显著降低优势杂草的危害性。稻鸭共作模式在控制田间杂草生长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今后的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