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国文 《福建水产》2021,(1):98-102
为促进皱肋文蛤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批量优质苗种,研究开展了皱肋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育苗全程投喂人工培育的单胞藻.结果表明:分六批次催产皱肋文蛤亲贝580 kg,共获受精卵40.336×108粒,孵出D形幼虫总量为28.437×108只,受精卵孵化率为70.5%;浮游幼虫培育7 d后开始变态附着,获初附稚贝15....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文蛤苗种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以促进文蛤养殖业的发展,进行了文蛤的室内人工育苗试验。亲蛤取自浅海滩涂,催产后在水温21~24℃、水体比重1.015~1.020、弱光条件下孵化,再在自然水温、水体比重1.015、光照500 lux、溶氧5 m g/L以上,pH 8.0~8.6条件下培育幼虫,投喂金藻、角毛藻和扁藻,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时投放附着基。结果,从受精卵发育至稚贝的育苗率近60% ,从D形幼虫到稚虫的成活率为94% 。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子对文蛤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温度、低盐度及淡水对文蛤幼虫的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育苗水温在26.9℃时,变态所需时间最短,为115小时,变态成活率74%;文蛤幼苗对淡水的适应能力较弱,对低盐度海水忍耐性很强。  相似文献   

4.
长竹蛏室内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竹蛏的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和人工育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亲贝经暂养可促进性成熟;幼虫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较广;变态附着期的培育需降低光照度,培育时未降低光照度的幼虫,附着时间延长,存活率低;幼虫长至约240μm时变态附着,附着量在(0.6~10)×106粒/m2,其繁殖盛期为6~8月份。  相似文献   

5.
影响毛蚶苗种培育的主要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在毛蚶苗种培育期间,胚胎孵化水温、幼虫培育密度、附着基选择处理及投放等主要因子对胚胎孵化、幼虫生长发育与附着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把握好上述因子及参数,可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及变态率,确保稳定的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鲁晶 《海洋渔业》1996,18(4):150-152,149
附着最佳投放时间的确定是虾夷扇贝育苗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一个生产性试验,即在虾夷扇贝育苗中眼点幼虫出现后的第2、6、8天,分三个批次分别投放附着基。依据不同批次的附着基上幼虫的附着量、变态与发育生长情况,得出虾夷扇贝育苗中附着基的最佳投放时间为眼点幼虫出现后的第3 ̄4天,并对其机理及虾夷扇贝育苗的生产工艺的改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提出以下提高稚参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控制附苗密度控制适宜的附着密度,是提高稚参成活率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刚变态的稚参在附着基上的附着密度以0.2~0.5头/厘米2为宜,一般不超过1头/厘米2,  相似文献   

8.
根据多年的贝类室内人工育苗生产工作积累,总结归纳了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室内人工育苗的生产经验及技术要点。在室内人工升温育苗生产过程中,通过生物饵料培养、水质控制等管理措施强化培育亲蚶;通过促熟培育,使其在最佳繁殖温度24~26℃时自然排放大量优质精、卵,提高孵化率及成活率;23 h发育成D形幼虫后及时选幼;选择最佳时间投放附着基,提高附着变态率。  相似文献   

9.
马氏珠母贝简化式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 《水产养殖》2006,27(5):36-38
进行了面包酵母、小球藻、扁藻、金藻在马氏珠母贝幼虫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效果试验,以及不同投饵量在不换水育苗方式中的育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中D型幼虫期使用面包酵母、壳顶幼虫期使用小球藻,并通过控制投饵量,在不换水的情况下可成功地幼虫培育至变态附着,并进一步培育成商品规格的稚贝,幼虫的附着变态率可达6.5%。  相似文献   

10.
<正>幼虫下沉是海湾扇贝人工育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育苗失败,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扇贝育苗科研与生产实践,在分析幼虫下沉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技术措施。1幼虫下沉原因分析在整个幼虫培育期间,都可能出现幼虫下沉现象,其中以壳顶幼虫前期和刚投附着基附着变态期间最为常见。由于幼虫抵抗力弱,培育密度一般较  相似文献   

11.
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目前人从事泥蚶(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人工育苗的单位达数百家之多,但由于多种种原因,不少育苗厂育苗技术不太理想,本文就育苗期间经常出现的面盘幼虫发育参差不齐,壳顶初期前后幼虫大量下没,附着初期幼虫变态难,及附着幼虫仍大量死亡等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目前从事泥蚶Texillareaxranosa(linnaeus)人工育苗的单位达数百家之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育苗厂育苗效果不太理想。本文就育前期间经常出现的面盘幼虫发育参差不齐.壳顶初期前后幼虫大量下沉,附着初期幼虫变态难,及附着后幼虫仍大量死亡等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泥蚶人工育苗及滩涂养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泥蚶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生产试验,从饵料、水质、幼虫培育、附着变态、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泥蚶人工育苗生产性突破。共繁育泥蚶苗40.7亿粒,填补了泥蚶工厂化育苗省内空白。  相似文献   

14.
单胞藻类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单胞藻类培养在贝类育苗中起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海洋单胞藻种类的选择与培养,直接影响着贝类幼虫的发育、生长、变态及成活率,提供大量适口、优质鲜嫩的单胞藻类作为幼虫的饵料,是贝类人工育苗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人工育苗的成败.  相似文献   

15.
青蛤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青蛤人工育苗技术,2001年7~8月,利用72m3水体进行青蛤人工育苗试验。采用阴干5h 流水3h对亲贝刺激催产,以叉鞭金藻、扁藻为饵料,培育幼虫,以100目筛绢网筛出的细海沙做附着基,自亲贝产卵起历时20d,培育出壳长(318~487)μm的双管期稚贝9250万粒,浮游幼虫培育成活率86 7%,底栖稚贝培育成活率平均85 6%。结果表明,试验中所采取的方法是简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青蛤(Celina sinensis)俗称黑蛤、牛眼蛤、蛤蜊等。在青蛤育苗过程中,青蛤幼体发育过程经过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期,然后变态成稚贝而进入附着期,稚贝在育苗池池底部生活或在附着基上生活。育苗池的底部环境最为恶劣,容易造成污染而引起稚贝的大量死亡。所以贝类育苗的关键是控制好水质,使育苗池的底部清洁而干净,给青蛤稚贝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贝类育苗对水质要求特别高,育苗海水必须经过初步沉淀池,黑暗沉淀池,再经过砂滤才能进入育苗池。有条件的苗场砂滤后的海水还要经过紫外线消毒后才能进入育苗池。如果育苗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刺参人工育苗中常见的幼虫烂胃,变态率低和稚参死亡量大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通过选好亲参;改善投饵,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控制幼虫密度和稚参附着密度以及病害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上述问题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1 文蛤人工育苗的基本设施和要求 1.1 基本设施 文蛤人工育苗的基本设施主要分3个系统,即水电气系统、饵料系统和幼虫幼苗培育系统。  相似文献   

19.
谢江宁 《河北渔业》2008,(10):16-17
在毛蚶的人工育苗过程中,影响幼体附着变态的因素较多,除了亲贝质量等因素以外,幼体的培育密度和附着基是两个关键因素。笔者就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情况在2005年的生产中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就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以便为育苗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8年~2009年,对波纹巴非蛤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幼体开口饵料、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技术等进行研究,人工育苗获得成功。结果表明,在自然水温29.6℃~23℃,盐度28~34,pH值7.8~8.4,溶解氧4~7mg/L的生境下,受精卵约17h发育成"D"形幼虫,第6~7d,幼虫个体大小180μm×165μm(壳长×壳高),开始变态附着。经约80d人工培育,共获得壳长3.4mm~15mm的波纹巴非蛤稚贝21.6万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