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种植香蕉抗(耐)枯萎病品种是阻止香蕉枯萎病蔓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抗病品种生长特性、种植技术与传统品种不同,影响到新品种的推广。本研究开展了香蕉抗病新品种‘桂抗2号’在海南试种试验,调查其农艺性状、产量和抗病性,为新品种在海南的推广打下基础。结果表明,‘桂抗2号’在琼北种植的生育期为398 d,比对照品种长44 d,而且株高、叶片数、茎围等性状生长速度也慢于对照,但果梳数、果指数、第三梳单果重、果指长度、果指粗度等主要果实性状接近或优于对照品种,实际亩产显著高于对照,抗病性显著优于对照。因此,‘桂抗2号’可以作为适合海南种植的香蕉抗病品种,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不同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品种马铃薯幼苗的抗寒特性,为抗寒种质创新及抗寒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10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分析了苗期低温胁迫对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高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马铃薯品种间叶片各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以马铃薯叶片各项指标的抗寒系数作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马铃薯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其强弱排序依次为:‘丽薯6号’‘中薯20号’‘滇薯701’‘冀张薯12号’‘青薯9号’‘合作88’‘中薯18号’‘滇同薯1号’‘师大6号’‘宣薯2号’。本研究将10个马铃薯品种聚为3类:‘丽薯6号’、‘滇薯701’、‘中薯20号’等3个品种抗寒性最强;‘滇同薯1号’、‘冀张薯12号’、‘青薯9号’、‘中薯18号’、‘合作88’等5个品种抗寒性中等;‘宣薯2号’和‘师大6号’这2个品种抗寒性最弱。综合评价结果与低温胁迫后植株霜冻损伤评分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通过对马铃薯抗寒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各抗寒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可靠的马铃薯抗寒性评价方法,为马铃薯抗寒性新品种选育及大规模马铃薯品种的抗寒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对滇红碎茶品质的影响,以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10号’为对照,选取省级茶树新品种‘云茶红1号’、‘云茶红2号’和‘云抗12号’3个茶树新品种为试验对象,按照统一采摘标准及加工方法制成手工滇红碎茶,比较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和感官审评结果。结果表明:3个茶树新品种茶样的内含物质丰富,生化成分比例协调;感观审评5项因子的评分结果有2个品种比对照高,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云抗12号’、‘云茶红2号’、‘云抗10号’、‘云茶红1号’,说明3个茶树新品种均可作为生产滇红碎茶的选用品种,尤其以‘云抗12号’、‘云茶红2号’为宜。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黄瓜品种在封闭式基质槽培系统下的适应性及品种表现,为开展槽培黄瓜高产高效栽培奠定基础。以筛选的6 个黄瓜品种为试材,对封闭式基质槽培系统下黄瓜品种的物候期、植物学性状、果实品质、产量以及抗病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6 个黄瓜品种中,‘博美80-5’长势强,早期产量和总产量均为最高,较对照品种‘津优35’分别高44.37%和36.56%,且抗白粉病;‘京研108-2’维生素C含量较高,其总产量较对照品种高32.29%;‘中农50’果实风味优于对照和其他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品种27.74%、40.58%,且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表现较佳。综合比较得出,‘博美80-5’、‘京研108-2’和‘中农50’可以作为设施封闭式基质槽培系统的配套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木薯不同品种的氢氰酸含量差异,本研究选用硝酸银滴定法,对七个不同品种木薯(‘华南5号’、‘华南7号’、‘华南9号’、‘华南124’、‘华南205’、‘华南8013’、‘ZM8625’)不同部位(叶片、茎秆、去周皮块根和带周皮块根)的氢氰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七个品种木薯叶片中氢氰酸含量最高的是‘华南9号’,最低的是‘华南8013’;茎秆中氢氰酸含量最高的是‘ZM8625’,最低的是‘华南9号’;去周皮块根和带周皮块根中氢氰酸含量最高的均是‘华南205’,带周皮块根中最低的是华南7号’,去周皮块根中最低的是‘华南9号’;‘华南205’各部位的氢氰酸含量均较高。七个品种木薯叶片和茎秆氢氰酸含量均大于块根中氢氰酸含量,带周皮块根氢氰酸含量均约为去周皮块根氢氰酸含量的2倍,去周皮块根氢氰酸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其他部位。结果说明,木薯氢氰酸含量主要大量集中在叶片、茎杆和周皮中;华南8013叶片可开发为优质菜用或饲料资源,华南9号块根可开发为优质食用或饲用资源。  相似文献   

6.
以人参须为原料,通过浸提、调配等工艺制得人参饮料。结果表明,人参须浸提的最佳条件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60 min,料液比1∶20;人参饮料调配的最佳配方为浸提液20%,白砂糖10%,柠檬酸0.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人参饮料加工过程中人参单体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人参皂苷Rd变化较大,降低34.69%;人参皂苷Rb2和Rb3次之;Re和Rb1的含量变化较小,分别为6.21%和1.36%。  相似文献   

7.
7个木薯品种的氢氰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木薯不同品种的氢氰酸含量差异,本研究选用硝酸银滴定法,对7个不同品种木薯(‘华南5号’、‘华南7号’、‘华南9号’、‘华南124’、‘华南205’、‘华南8013’、‘ZM8625’)不同部位(叶片、茎秆、去周皮块根和带周皮块根)的氢氰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个品种木薯叶片中氢氰酸含量最高的是‘华南9号’,最低的是‘华南8013’;茎秆中氢氰酸含量最高的是‘ZM8625’,最低的是‘华南9号’;去周皮块根和带周皮块根中氢氰酸含量最高的均是‘华南205’,带周皮块根中最低的是‘华南7号’,去周皮块根中最低的是‘华南9号’;‘华南205’各部位的氢氰酸含量均较高。7个品种木薯叶片和茎秆氢氰酸含量均大于块根中氢氰酸含量,带周皮块根氢氰酸含量均约为去周皮块根氢氰酸含量的2倍,去周皮块根氢氰酸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其他部位。结果说明,木薯氢氰酸含量主要大量集中在叶片、茎杆和周皮中;‘华南8013’叶片可开发为优质菜用或饲料资源,‘华南9号’块根可开发为优质食用或饲用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农田人参皂苷积累规律,确定农田栽参适宜采收期。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Waters BEH-C18柱(2.1 mm×50 mm,1.7μm)分析柱,流动相为乙腈-0.4%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 L/min,柱温35℃,检测波长为203 nm。结果标明:9月21日采收5年生人参平均单支重量77.88 g;9月21日采收6年生人参皂苷Rg1、Re、Rf、Rb1、Ro、Rc、Rb2、Rb3和Rd含量分别为0.78%、0.48%、0.24%、1.32%、0.54%、0.71、0.76%、0.15%和0.35%;9种人参皂苷含量为5.34%。人参有效成分积累最大值出现在9月21日采收的5年生人参。总之本研究为农田栽参适宜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马铃薯脱毒苗高效低成本快繁培养基,以‘陇薯7号’和‘陇薯20号’试管苗为试材,测定不同培养基上试管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茎叶鲜干重和叶绿素含量。以除去有机的MS培养基为对照,在仅缺钙的培养基上,两品种都能正常生长,但‘陇薯20号’的株高显著低于对照;仅缺乏微量元素或同时缺乏钙盐和微量元素时,‘陇薯7号’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陇薯20号’的株高显著低于对照;缺铁使‘陇薯7号’新芽失绿,生长受阻,但对‘陇薯20号’没有产生不利影响,且铁和钙盐同时缺乏有利于‘陇薯20号’的生长;在只含MS大量元素的培养基培养时,两品种前期均出现茎叶微黄的现象,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黄色逐渐消失,且‘陇薯7号’的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由此可见,不同品种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差异较大,‘陇薯7号’和‘陇薯20号’分别可以在只含大量元素和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MS培养基上高效快繁。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育期光合叶面积对人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茎叶数人参在不同生育期人参皂苷含量变化规律,以三年生、四年生三茎、二茎和单茎人参为研究对象,以人参皂苷为检测指标,采集集安不同茎叶数和不同生育期的人参,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总皂苷含量,并用HPLC法测定7种单体皂苷的含量,比较其变化规律。①人参皂苷的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的生育期内,三年生、四年生人参在红果期人参总皂苷含量最高,其含量分别为4.46%、4.94%、4.97%、6.69%、5.00%。②不同茎数人参、双茎叶人参总皂苷含量高于单茎叶人参和三茎叶人参的总皂苷含量。③不同时期参根中单体皂苷含量不同。总体而言,其不同生育期单体皂苷红果期Rb1含量最高,其四年双茎Rb1含量最高为1.035 mg/g;而枯萎期时Rd含量最低,三年单茎Rd含量最低为0.105 mg/g。且不同茎叶数人参,双茎叶人参的单体皂苷高于三茎叶和单茎叶的人参的单体皂苷。人参皂苷的含量与生育期和茎数有密切的关系,建议栽培时做双茎化处理,并在红果期末期采收。  相似文献   

11.
‘万薯10号’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优质鲜食型甘薯新品种,为挖掘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及完善高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探求不同肥料、不同密度处理条件对优质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特选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万薯10号’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和肥料对鲜食型甘薯‘万薯10号’栽培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并且不同的肥料处理对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而不同密度仅在淀粉含量上存在差异极显著,鲜薯产量差异显著。2个因素交互作用在淀粉含量存在差异极显著。在‘万薯10号’栽培过程中,肥料因素比密度对甘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更为关键。为达到淀粉高产的目的,必须满足肥料与栽培密度处在一个合适的配比中,试验结果表明,鲜食型甘薯‘万薯10号’在使用腐殖肥525 kg/hm~2、栽插密度为75000株/hm~2的条件下,甘薯产量及各方面品质都处在较优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研究氮高效品种‘豫烟9号’和氮低效品种‘中烟100’品种特性差异,进行了苗期生物学特性及氮代谢差异研究。选用‘豫烟9号’和‘中烟100’基质漂浮培养幼苗进行了叶片、根系生物学调查;选用不同氮素浓度条件下的水培幼苗进行了氮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幼苗期‘豫烟9号’和‘中烟100’烤烟品种生物学特性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豫烟9号’总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明显高于‘中烟100’。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明显高于叶脉,高氮条件下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于低氮条件;无论叶片或叶脉,氮营养液浓度高低,‘豫烟9号’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高于‘中烟100’。高氮条件下‘中烟100’叶片硝态氮含量高于叶脉,其他处理叶脉硝态氮含量均高于叶片。无论氮营养液浓度高低,‘豫烟9号’叶片氮含量和SPAD值均明显高于‘中烟100’。由此看来,‘豫烟9号’的物质合成和氮素同化积累能力均明显高于‘中烟100’。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欧李品种在民勤地区的生长发育规律及营养价值,以引种的‘农大4号’‘、农大5号’、‘农大6号’3个中华钙果品种为材料,以当地野生的欧李生态苗为对照,分别对其生理生物学特性进行观测,并对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农大5号’叶长、宽、叶面积均大于对照‘、农大4号’和‘农大6号’。(2)引种的3个欧李品种的果纵径、横径均、单果重均大于对照,且‘农大5号’大于‘农大4号’和‘农大6号’,而果形指数‘农大5号’小于对照‘、农大4号’和‘农大6号’。(3)不同中华钙果品种中‘,农大5号’钙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维生素C含量相对较低。(4)中华钙果的结果量与结果枝数呈正相关,与单果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叶面积与结果枝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得,‘农大5号’生物学性状的表现性最佳,是适宜培育鲜食的优良品种。加强修剪和科学的管理技术,使植株保持适量的结果枝数和结果量,是实现优质高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桑树花粉产量及各组织部位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及热值情况,本研究以3个桑树品种(‘冀桑2号’,‘辽鲁6号’,‘河北华桑’)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3个桑树品种最佳产粉条件及花粉产量,比较其花粉、花序、叶、皮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热值。研究结果表明,22℃45%RH为‘鲁6’最佳产粉条件,32℃45%RH为‘冀桑2号’,‘河北华桑’最佳产粉条件,且‘河北华桑’产粉量最高为1.687 g/100 g;3个桑树品种不同组织部位之间蛋白质含量中,‘冀桑2号’花粉含量最高,达到1 531.94 mg/L;在热值测量中,‘冀桑2号’花粉的热值为最高,达20 168 J/g;3个桑树品种不同组织部位氨基酸总含量中,‘冀桑2号’花粉最为丰富,为64.030 mg/g。本研究为桑花粉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不同香型烟叶产区烟叶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烤烟品种质体色素含量在不同香型烟叶产区的差异,采用GC/MS法分别检测种植在典型浓香型、中间香型、清香型烟叶产区‘K326’、‘云烟87’和‘湘烟3号’第9~12叶位烟叶的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结果表明:检测到的绝大多数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云烟87’的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显著高于‘K326’和‘湘烟3号’;检测到的全部的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在不同香型烟叶产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质体色素降解产物中的巨豆三烯酮A、巨豆三烯酮B、巨豆三烯酮D含量在2个浓香型烟叶产区无显著差异,但一致地显著高于中间香型和清香型烟叶产区,且按浓香型、中间香型、清香型烟叶产区的顺序依次递减。烟叶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在不同品种、不同香型烟叶产区间差异的存在,揭示了不同生态产区烟叶香型特色形成的物质基础,对彰显不同烟叶香型烟草品种的选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砧木嫁接对西瓜生长、果实品质及丰产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瓜品种‘早佳(84-24)’自根苗为对照,进行‘日本雪松’与‘京欣砧4号’砧木与‘早佳(84-24)’的嫁接试验,探讨不同砧木品种对西瓜生长、果实品质及丰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砧木品种与‘早佳(84-24)’的共生性较好,能够显著提高西瓜幼苗的质量、促进西瓜植株的生长。嫁接西瓜的抗枯萎病能力与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日本雪松’嫁接西瓜的产量达到49000.0 kg/hm2,‘京欣砧4号’产量达到47000.0 kg/hm2。2个砧木品种对西瓜的品质影响较小,嫁接西瓜的中心糖含量均超过了10.7%。因此,2个砧木均可作为上海地区西瓜嫁接栽培的砧木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不同早实类型核桃品种果实坚果性状及核桃仁中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性,以17个山西省农科院果树所核桃品种园内早实类型核桃新品种果实为试材,对其坚果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其核桃仁脂肪酸组分。结果表明:17个早实类型核桃新品种中‘金薄香6号’、‘礼品2号’的坚果性状表现突出。17个品种核桃仁中共同检测出6种脂肪酸,包括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及其他酸等。其中油酸和亚油酸相对总含量占到80%左右,以亚油酸相对含量最高。‘辽宁1号’核桃仁中含油量最高达78.00%,‘薄丰’的最低仅59.40%;且各品种间含油量具有显著差异性。17个早实类型核桃品种中‘扎343’的油麻比最高达12.40%,‘金薄香4号’的最低为3.50%。‘金薄香1号’核桃仁中棕榈酸含量最高达7.30 g/100 g,‘礼品2号’的最低为5.10 g/100 g。在选育油料核桃品种时,要以出油率较高且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含量的品种为最佳试材。经综合比较,‘礼品2号’、‘金薄香6号’、‘扎343’的油酸、亚油酸含量较高,亚麻酸、棕榈酸含量较低,是比较理想的核桃油用品种,为山西省核桃油用型良种的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适宜龙岩市种植的紫色甘薯新品种,采取一年多点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金山57”为对照,2014年夏季引进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从农艺性状、经济性状、鲜产、干产、淀粉产量、品质和花青素含量等方面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中,2个品种表现较好。其中,‘龙津薯1号’鲜薯产量最高,为39.11t/hm2,薯干产量9.22 t/hm2,淀粉产量5.53 t/hm2,干物率23.57%,淀粉率14.15%,食味评分80.0分,花青素含量17.66mg/100g。‘福薯24号’鲜薯产量其次,为36.30 t/hm2,薯干产量10.82 t/hm2,比对照增产3.32%,淀粉产量7.11 t/hm2,比对照增产6.77%。干物率29.81%,淀粉率19.57%,食味评分84.7分,花青素含量11.95mg/100g。‘龙津薯1号’鲜薯产量高,干物率和花青素含量指标适宜,可以推荐作为紫色地瓜干加工品种在龙岩市推广种植。‘福薯24号’鲜薯产量较高,食味品质好,干物率和淀粉产量高,可以推荐作为鲜食型和紫色淀粉加工型品种在龙岩市推广。‘广紫薯8号’将进一步观测。‘福宁紫3号’、‘宁紫薯1号’和‘徐紫薯2号’等品种均不适宜在龙岩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整枝打顶方式对不同蚕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总结不同品种的最适整枝打顶方式,以‘成胡10号’、‘成胡18’、‘成胡19’和‘成胡25’为材料,对每个蚕豆品种分别设置4种整枝打顶处理方式:全处理、去主茎、去无效枝、打顶,分析不同处理对不同蚕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处理可有效控制不同蚕豆品种的株高;‘成胡10号’在打顶处理下的2年平均鲜荚产量较对照增产20.9%,鲜籽粒产量较对照增产25.7%,均显著高于对照;‘成胡19’在去主茎处理下,2年平均鲜荚产量增产61.2%,鲜籽粒产量增产35.5%,均显著高于对照;各整枝打顶处理方式对‘成胡18’的鲜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明显影响;打顶处理对提高鲜食专用型‘成胡25’的百粒重及出籽率有一定促进作用。综上,整枝打顶对蚕豆的增产效应在不同蚕豆品种及不同整枝打顶方式间均有所差异,针对不同专用型品种,可选择性针对某些产量性状而采取适宜的整枝打顶方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草莓新品种‘晶玉’抗炭疽病的生理机制,以抗炭疽病草莓新品种‘晶玉’为研究材料,高抗品种‘甜查理’以及易感品种‘丰香’和‘红颜’为对照,通过检测接种炭疽菌后不同时间点的木质素、总酚、绿原酸、阿魏酸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力的变化差异,发现感染炭疽病后,上述生理因子在抗、感品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抗病品种中上述生理因子的峰值均高于感病品种,说明接菌处理后这些生理因子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草莓产生抗炭疽病特性的机制之一。研究初步揭示,高木质素、总酚、绿原酸、阿魏酸含量以及PAL、PPO活力是与‘晶玉’具有较强抗炭疽病能力相关的生理因子,为深入研究‘晶玉’抗炭疽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