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自1905年南非首次报道蓝舌病以来,世界上许多地区陆续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它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蓝舌病病毒抗体的检测在流行病学调查、防治和检疫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念祖等在云南省首次发现该病并分离到病毒,随后在湖北、安徽、四川、山西、广西等省发现该病,多以绵羊为主,从而确定本病在我国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对采自四川省美姑县的疑似蓝舌绵羊、山羊血清14份,全血13份,进行蓝舌病抗原、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在10份血清样品中检测到蓝舌病抗体,在13份全血样品中分离到2株病毒,经蓝舌病病毒群、血清型鉴定,分离毒株的血清型为BTV-1型。  相似文献   

3.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传染病,临床上比较少见。但其他反刍类家畜也可能被感染。该病最早于1876年发现于南非的绵羊,1906年定名为蓝舌病。1949年后,该病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或地区陆续发生。我国于1979年在云南首次发现蓝舌病,并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从而确定了蓝舌病的存在。随后湖北、四川、安徽、山西也相继报导了该病。该病分布于全球大多数地区,成为世界性危害的虫媒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正>蓝舌病是一种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严重侵害反刍动物的非接触性烈性传染病,是OIE划定为A类,我国列为一类的动物重要疫病。本病最早于1876年发现于南非的绵羊,1906年正式命名为蓝舌病,1934年发现于牛[1],我国于1979年在云南省确定了绵羊蓝舌病的存在[2]。目前该病已广泛发生于20多个国家。蓝舌病主要感染绵羊,临床以发热、消瘦,口、鼻和胃  相似文献   

5.
动物蓝舌病监控系统的建立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绵羊蓝舌病自然发病区蓝舌病的传播规律及病毒血清型的分布,为本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1995年7月起,在师宗县建立了动物蓝舌病监控动物群,经3年的观测,对19头牛监控,共采血667份,分离获得蓝舌病病毒10株,经血清学鉴定为3、4、5、15型血清型,该3个血清型均为首次分离到的国内新毒株。  相似文献   

6.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在该病流行地区,于发病季节前接种蓝舌病疫苗可有效预防该病。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蓝舌病弱毒疫苗、灭活疫苗、病毒样颗粒及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蓝舌病病毒由昆虫库蠓传播.该病能严重引起绵羊发病死亡,水牛、黄牛、山羊易感性低于绵羊.我国自1979年首次在云南省发现动物蓝舌病以来,先后已在29个省区检出蓝舌病抗体.楚雄州山羊饲养量位居云南省第一位,因此,了解蓝舌病在本州反刍动物中的感染流行情况,对今后制定该病的防制措施意义十分重大,为此目的,笔者对楚雄、双柏、姚安、元谋4县(市)的牛、羊蓝舌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5,(9):136-137
<正>蓝舌病是由呼肠弧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成员蓝舌病病毒引起的,由库蠓传播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平均为29%。19世纪后期南非就有蓝舌病发生,但直到1905年,Spreull经过系统研究确定蓝舌病这个病名。1943年前,该病仅发生于南非。此后,世界各地都有蓝舌病的报道。自1979年我国云南首次发现绵羊蓝舌病以来,湖北﹑安徽﹑四川等地相继报道该病。  相似文献   

9.
蓝舌病是由环状病毒属(Orbivirus)的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引起牛、羊及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自1905年在南非首次报道了蓝舌病以来,世界上许多地区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1979年我国首次在云南发现并相应分离到蓝舌病病毒,随后在湖北、安徽、四川、山西、广西等省发现该病,从而确定本病在国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可引起高热稽留、消瘦以及口、鼻和胃黏膜出现感染性炎症等症状,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划定为A类动物疫病。从蓝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免疫、病理变化、诊断、预防措施等方面,对蓝舌病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蓝舌病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绵羊等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从对蓝舌病血清学调查中发现不少地区都存在蓝舌病阳性山羊、绵羊、牛.有些地区山羊的检出率达45%.为了弄清蓝舌病与山羊流产的关系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蓝舌病(Bluetongue, 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引起,经库蠓、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感染反刍动物的烈性非接触性传染病。1876年首次在南非被发现[1],1906年Theiler正式命名为"蓝舌病",将引起该病的病毒命名为蓝舌病病毒[2]。20世纪初,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BT随后传入美洲、亚洲、欧洲等地,中国1979年首次发现该病的存在。BTV主要引起绵羊发病和死亡,牛和山羊常为隐性感染,反刍  相似文献   

13.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在我省蓝舌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蓝舌病是由库蠓传播、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侵害反刍动物的严重传染病。蓝舌病病毒系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主要引起山羊、绵羊发病和死亡,牛及其他反刍动物常为隐性感染.但可通过媒介昆虫传播,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张念祖等(1979)在我省首次发现该病,近年来,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先后报道在本国发生该疫情。  相似文献   

14.
蓝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舌病(Bluetongue,BT)又称绵羊卡他热,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绵羊的非接触性虫媒病毒传染病,以发热、白细胞减少、颊粘膜和胃肠道粘膜严重卡他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本病于1876年首次发现于南非,此后疫区日益扩大,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存在血清阳性动物。我国于1979年首次于云南师宗发现该病并分离到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Virus,BTV)。目前,全国已有云南、新疆、甘肃、陕西、四川等29个省(市)区已检出羊BTV抗体,许多省份的牛群中亦发现BTV抗体阳性动物[1,2]。1 病原学BTV系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蓝舌病亚群…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蓝舌病病毒(BTV)的分离效率,2015年在师宗县设置监控点,选择蓝舌病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羊作为监控动物,5—10月份每周采血1次,每次每头动物分别采集常规全血、EDTA抗凝血和肝素抗凝血各1份,检测蓝舌病抗体、蓝舌病病毒核酸并进行病毒分离。结果表明:蓝舌病病毒核酸阳性可以持续4~5周,蓝舌病抗体阳性可以持续5~6周。BTV核酸开始转为阳性到核酸转阳后的第1周和第2周采集的肝素抗凝血,或者蓝舌病抗体转阳前1周到蓝舌病抗体转阳和蓝舌病抗体转阳后1周采集的肝素抗凝血BTV分离效果最佳。说明通过蓝舌病抗体检测或蓝舌病病毒核酸检测确定分离蓝舌病病毒最佳分离时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国内首次报道山羊蓝舌病病理学动物蓝舌病是经库蠓传播的一种主要侵害绵羊并可感染其他动物的非接触性传染病。蓝舌病病毒(BTV)对绵羊的致病性研究较多,对山羊的致病性研究得很少,而且结果也不一样。在新疆动物蓝舌病血清学调查时,作者发现,山羊蓝舌病阳性群中,...  相似文献   

17.
一、蓝舌病(Bluetongue) 绵羊蓝舌病是一种虫媒病毒传染病,以发热,坏疽性口炎和蹄炎为主要特征。苏联称本病为绵羊卡他热。病羊舌部可能变蓝,故有蓝舌病之称。病原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的环状病毒属(Orbivirus),能在媒介者库蠓和受感染的畜体内繁殖。脾脏和淋巴结是蓝舌病病毒特异性抗原定位的地方,病毒的复制在淋巴样细胞的胞浆内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指导蓝舌病(BT)研究中病毒分离工作,确定最佳病毒分离时间,比较鸡胚分离方法和BHK21分离方法的优缺点。本研究通过绵羊人工感染云南优势蓝舌病毒株BTV-1和BTV-16,采集不同时间的血液样品,用鸡胚和BHK21进行病毒分离。结果表明:用鸡胚的分离时间为接种后4~14 d,而BHK21细胞分离时间为2~8 d。本研究结果有助于BTV分离。  相似文献   

19.
<正> 蓝舌病对世界养羊业和养牛业有严重危害。许多国家高度重视该病的检疫、防治和净化工作。近年来在蓝舌病诊断方法的研究中,取得不少进展。其中1981年Hubschle研究成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蓝舌病群特异性抗体。这项技术是对蓝舌病诊断方法的一大改进,它既可以作群特异性抗体的定性检查,又可以对其免疫滴度作定量测定,因而可以从量上反映出被检血清阴性、阳性之间质的差异,这对排除非特异性疑误有着重要意义。但此法的一个缺点,是使用活的纯化病毒作为抗原,这对于无蓝舌病的国家和地区存有一定的潜在危险。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研究试图从病毒培养物上清液中,提取不含病毒粒子、无感染性的亚单位蛋白P7作为抗原,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0.
为监测广东省蓝舌病流行状况,2014年从广东省某一奶牛场采集血液样品,检测虫媒病病原,对经RTPCR检测蓝舌病病毒核酸阳性的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并鉴定。经鸡胚静脉接种后取肝,研磨后离心取上清转接C6/36细胞和BHK-21细胞,出现CPE,RT-PCR检测蓝舌病病毒的VP7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电镜观察病毒粒子,证实分离到蓝舌病病毒,命名为GD/ST2014。进一步扩增VP2基因,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以及血清中和试验,表明此分离株为血清型7型。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牛源蓝舌病病毒血清型7型的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