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发菜生态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布在荒漠草原上的食用蓝藻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的生态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着眼于发菜对干旱、严酷气温以及贫瘠的碱性钙质土壤的适应性。文章推测了发菜正常生活要求干湿交替条件与过湿环境不利于生长的原因;还分析了土壤含量高CaCO_3,具高碱性条件对藻体胶质的形成,积累以及原植体形态建成的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发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发菜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观察分析 ,天然发菜原植体的形态主要有柱状和带状两种 ;群体形态有单丝体、团块状、辫状、束状和网状。原植体的形态特征受环境湿度的影响较大 ,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 ,发菜原植体增粗 ,直径在 0 .0 5~ 0 .2 5 mm之间 ,带状发菜的比例较大 ,占 30~ 60 % ,吸水后藻体的颜色一般呈棕褐色 ;在降水量较小或极端干旱地区 ,发菜以细丝状为主 ,直径在 0 .0 2~ 0 .2 2 mm之间 ,带状发菜的比例不足 2 5 % ,吸水后藻体的颜色呈绿色或浅棕褐色。发菜群体形态的形成和发育与自身的生长特性有关外 ,主要与环境因子特别是降雨量、地形及自然外力 (地面径流和空气流动 )有关。  相似文献   

3.
张丙昌  苏淼  龚健 《干旱区研究》2015,32(6):1213-1219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中的优势蓝藻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实验室内培养藻株与野生藻株形态结构变化。结果发现:蓝藻人工培养藻株与野生藻株存在显著的形态学差异,人工培养藻株的胶被厚度和细胞壁厚度明显低于野生藻株,其中,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普通念珠藻(Nostoc commune)和单岐藻(Tolypothrix sp.)培养藻株的胶鞘厚度比野生藻株降低了43.8%、53.1%和16.5%。培养条件下的具鞘微鞘藻细胞长和宽分别比野生藻株降低了23.7%和9.4%;眼点伪枝藻(Scytonema ocellatum)和单岐藻在培养条件下,细胞明显比野生物种大,其细胞长度比野生藻种增加了42%和60%。几种固氮蓝藻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其异形胞明显比野生藻株小,异形胞长和宽比野生藻株降低20%~40%。具鞘微鞘藻、眼点伪枝藻和单岐藻在自然环境和营养匮乏的培养基中,细胞内均具有较多的颗粒体;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细胞内颗粒体数量多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蓝藻这些形态指标的改变是对不同生长环境的形态学适应,它们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引起的形态变化将影响其生理功能,如固氮功能、光合作用、水分利用等,而这些生理功能的改变最终将引起其耐旱能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极端干旱区葡萄在不同微喷弥雾调控方式(WP1,架上喷水1 h;WP2,架下喷水1 h;WP3,地上喷水1 h)下微气候因子与葡萄果实生长形态及糖度的监测,分析葡萄园微气候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与葡萄果实生长形态和糖度的关系。结果显示:采用微喷弥雾调控可有效降低葡萄园温度和增加湿度,与CK处理(常规滴灌,不喷水)相比,白天平均温度低2.9℃~3.3℃,平均温度低2.5℃~2.9℃,夜晚平均湿度高4.7%~5.5%,同时可促进葡萄果实生长和糖度累积,WP1、WP2和WP3与CK处理相比,果粒纵茎高出2.88、1.76、0.9 mm,果粒横茎高出1.33、1.80、1.76 mm,果粒均重高出0.22、0.26、0.25 g,糖度分别高出7.75%、3.96%和5.53%。在葡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白天平均温度和平均温度是影响葡萄纵径和横径的关键微气候因子,晚上平均湿度是影响葡萄果实重量和糖度的关键微气候因子,在白天平均温度为30.4℃~33.8℃、晚上平均湿度为49.5%~50.5%时接近葡萄果实纵径、横径和果粒均重拟合值最大值。根据其相互关系和建立的回归模型,得出可以用白天平均温度、平均温度和晚上平均湿度对该地区葡萄生长和糖度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5.
三种地衣在污染环境下的敏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微核检测技术测定了在污染环境下地衣藻体细胞的遗传损伤。并测定出了不同地衣品系对诱变物质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6.
蓝藻是唯一具有原核生物结构而又有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物类群。它们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放氧,为地球大气提供氧气。同时又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气而合成可利用的氮化物。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氮、氧以及二氧化碳循环中均起重要作用。蓝藻对恶劣环境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在各种逆境中能够生存与发展。因而在生态脆弱环境中,它们起着极显著的能量与物质循环作用。我们在1988—1990年,对新疆干旱地区陆生固氮兰藻生理生态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分布做了较详细的考察。对北疆大部分地区和南疆沿天山南坡前山带,约40万平方公里范围的不同生态条件进行考察和采集样品,并做有关生理及生态条件有关因子  相似文献   

7.
浑善达克沙地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景观的角度分析该区的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可知,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是荒 漠化景观发展的基础和背景条件,超载过牧是荒漠化景观发展的主要原因,至于其他因素如滥 砍、滥伐、滥垦、滥挖药材、搂发菜、樵采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茎叶和根系的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性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在人工控制和自然条件下,就玉米茎叶和根系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地上部茎叶的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比地下部根系敏感,中度干旱胁迫仅在苗期具有促进根系生长发育的作用,而对不同品种玉米其他各生育时期地上部茎叶和地下部根系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抗旱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在干旱条件下可通过增加叶面积、干物质累积量、根量和根活跃吸收表面积来抵御干旱,以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选择对沙生柽柳种群具有重要影响的地理、土壤、水分3要素的7个因子为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沙生柽柳种群生长与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是影响种群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表明区域环境严酷、土壤贫瘠,对沙生柽柳生长发育的限制作用明显;海拔影响较小,并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表明地理因子对植物或植物种群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他因子的作用而产生的间接影响;水分对沙生柽柳的影响又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地下水位及其矿化度特征。库姆塔格沙漠在长期地质及气候环境变化中形成的土壤基质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土壤养分匮乏的影响将长期存在,植物种群的保护与恢复存在较大难度,尤其是对于面临严重衰退威胁的沙生柽柳更应加强保护力度;而加快防治区域沙漠化发展、加强保护植物现有生境,将是维持区域植物生长和种群发展较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新疆干旱地区陆生固蓝藻的种群,分布及对环境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在新疆干旱地区有普通含珠藻、发状含珠藻,具鞘微鞘藻、眼点伪枝藻和密味裂须藻五种陆生固氮蓝藻,根据土壤类型,降雨量,气温及植被类型等划分五个陆生固氮蓝藻分布生态区,由于固氮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它们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化物数量,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能促进土壤酶活性增加,能减少土壤含盐量及提高保水能力,总之陆生固氮蓝藻在生态脆弱带的能量与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疆干旱地区陆生固氮蓝藻的种群、分布及对环境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在新疆干旱地区有普通念珠藻(Nostoccommune)、发状念珠藻(Nostocflagelliforme)、具鞘微鞘藻(Nicrocoleusvaginatus)、眼点伪枝藻(Scytonemaocellatum)和密味裂须藻(Schizothrixmellea)五种陆生固氮蓝藻。根据土壤类型、降雨量、气温及植被类型等划分五个陆生固氮蓝藻分布生态区。由于固氮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它们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化物数量,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能促进土壤酶活性增加.能减少土壤含盐量及提高保水能力.总之陆生固氮蓝藻在生态脆弱带的能量与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区域景观地球化学及第四系地球化学入手,分析第四系各岩组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讨干旱条件下环境和农业方面有益、有害元素的丰缺状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隋代大兴城的选址建设及唐末迁都洛阳的资源环境因素的深入分析,表明在隋代关中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为了规避不利的灾害风险而移址大兴城;唐朝末年,由于气候转向冷干,为了寻求更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则迁都洛阳。  相似文献   

14.
陇东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能够代表陇东气候类型的三个代表站1971~2005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多年平均,东南部的正宁最大,中部的西峰次之,北部的环县最小,呈现由东南向中部和北部逐渐干旱的空间变化特征;东南部的正宁和中部的西峰地表湿润指数以0.0028/a和0.0034/a的速率减小,地表趋于干旱化,北部的环县以0.005/a的速率增加,地表湿润程度有所增加;地表湿润指数的季节分布以春季最小,秋季次之,夏季最大,且春季和秋季有逐年减小的趋势,干旱化程度逐年加重,夏季呈增加趋势,地表湿润状况有所改善;地表湿润指数变化主要依靠降水的影响,但同时也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温度高,地表水分蒸发蒸散量大,地表易于变干,温度低,水分蒸发蒸散量小,地表不易变干。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来甘肃省在全省48个县、区对农田害鼠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明确了本省农田的主要害鼠有27种,隶属2目6科14属。根据动物地理区划原则,可将本省农田害鼠分布划分为4个生态区域。①陇东旱塬区,农田害鼠有15种,优势鼠种为中华鼢鼠和大仓鼠;②陇南阴湿山区,有12种,优势鼠种为中华鼢鼠、黑线仓鼠和黑线姬鼠;③中部干旱区,有10种,优势鼠种为达乌尔黄鼠、中华鼢鼠和褐家鼠;④河西走廊区,有10种,优势鼠种为黑线仓鼠、长爪沙鼠和五趾跳鼠。  相似文献   

16.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he mycotoxin deoxynivalenol (DON), produced by Fusarium graminearum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in Norwegian oats recently. Early prediction of DON levels is important for farmers, authorities and the Cereal Industry. In this study, the main weather factors influencing mycotoxin accumulation were identified and two models to predict the risk of DON in oat grains in Norway were developed: (1) as a warning system for farmers to decide if and when to treat with fungicide, and (2) for authorities and industry to use at harvest to identify potential food safety problems. Oat grain samples from farmers’ fields were collected together with weather data (2004–2013).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o estimate phenology windows of growth stages in oats (tillering, flowering etc.). Weather summarisations were then calculated within these windows, and the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factor calculated between DON-contamination in oats at harvest and the weather summarisations for each phenological window. DON contamination was most clearly associated with the weather conditions around flowering and close to harvest. Warm, rainy and humid weather during and around flowering increased the risk of DON accumulation in oats, as did dry periods during germination/seedling growth and tillering. Prior to harvest, warm and humid weather conditions followed by cool and dry condi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DON accumulation. A prediction model, including only pre-flowering weather conditions, adequately forecasted risk of DON contamination in oat, and can aid in decisions about fungicide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17.
以拟南芥模式种哥伦比亚生态型和中国分布的新疆、浙江生态型为材料,研究了干旱和湿润处理下光合生理特征的适应特点.发现3个生态型株高、地上生物量、抽苔时间、相对适合度等生长发育特征和gs,WUE,Ts等瞬时光合生理特征产生了显著特征差异,Pn值在生态型间及处理间变化稳定.同时发现,3个生态型的Pn,gs,WUE,Ts已形成明显不同的日适应变化.无论是干旱还是湿润处理哥伦比亚生态型Pn与gs,WUE,Ts等特征的相关均不显著,但适合度最高,表现出特征整合间的冗余特性.虽然两两特征间的相关格局在生态型的处理之间、同一处理的生态型之间差异较大,但主成分分析发现光合生理特征整合在处理和生态型之间相似性较强,表现出拟南芥物种特征整体协调的一致性.同时对3个生态型的微进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Three species of blue green algae;Anabena oryzae, Nostoc calcicola andSpirulina sp. were tested versusMeloidogyne incognita infecting cowpea cv. Baladi. In single treatments,N. calcicola alga was superior than the other algae treatments in reducing the number of nematode galls and egg masses as compared to the untreated check. In combined treatments, the 3 algae together achieved the highest significant (P≤0.01 and 0.05)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galls and egg masses. All the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P≤0.01 and 0.05) improved plant growth criteria as measured by fresh and dry weight of shoots and roots and length of shoots and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nodu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