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野菜大叶芹是东北地区常见的山野菜之一,它是十字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名称很多,如大叶芹、大耳芹、山芹菜等.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耐低温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山野菜大叶芹鲜嫩可口,味道清香,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素有“天然食品”、“保健食品”之美誉。我国北方地区利用保护地进行大叶芹反季节栽培,可以实现其周年供应、四季常鲜。  相似文献   

3.
大叶芹也叫山芹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3省。在东北地区主要生长在土壤湿度大、腐殖质含量高的阔叶林下,是一种野生资源丰富的野菜。目前,吉林省部分山区如延边、吉林、白山等地区的农户已经进行大地及小拱棚栽培大叶芹。近几年,部分农户尝试利用大叶芹耐低温的特点进行日光温室冬种大叶芹、春季套作番茄进行冬春栽培,收到了较好经济效益,现将栽培技术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大叶芹也叫山芹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3省。在东北地区主要生长在土壤湿度大、腐殖质含量高的阔叶林下,是一种野生资源丰富的野菜。目前,吉林省部分山区如延边、吉林、白山等地区的农户已经进行大地及小拱棚栽培大叶芹。近几年,部分农户尝试利用大叶芹耐低温的特点进行日光温室冬种大叶芹、春季套作番茄进行冬春栽培,收到了较好经济效益,现将栽培技术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从种子采集与处理、整地做床、播种、田间管理、翌年田间管理、采收大叶芹等方面总结了大叶芹间种玉米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洪悦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6):26-27,102
辽东山区具备林下参栽植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林下参产业优势明显.该文结合当地实际,从选地、选种催芽、播种、播后管理、病虫鼠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对辽东山区林下参栽植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地林下参生产.  相似文献   

7.
在林内大叶芹播种的基础上,对春季播种和秋季播种的出苗率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了使比较结果更加客观,采用同一种源(即相近林分内林下大叶芹基地所采摘的种子)、相同的田间管理措施进行播种试验,并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同时,为了取得精确的数据,采用点播的方式,并跟踪监测;另外,试验样地分别设置在同一林分内坡的上腹、中腹、下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秋季播种出苗率高于春季播种出苗率10.35个百分点;坡下腹平均出苗率高于坡上腹平均出苗率0.68个百分点,而且随着坡位的降低,出苗率出现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鲜人参、红参和蒸参水中醚溶性成分进行分析,以期为人参及其副产物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C-MS分离测定样品成分。[结果]从鲜人参中分离了94个化合物,鉴定了31个化合物;从红参中分离出95个化合物,鉴定了33个化合物;从蒸参水中分离了24个化合物,鉴定了10个化合物;从鲜人参和红参中鉴定了15种相同的化合物;首次从鲜人参和红参中分离鉴定了具有抗癌活性的镰叶芹醇和具有免疫活性的角鲨烯。[结论]该试验对鲜人参、红参和蒸参水中醚溶性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为人参及其副产物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不同林分条件下林下大叶芹生长状况,筛选大叶芹最适宜生长的栽培模式,通过对辽东林地的踏查,针对大叶芹的生物学特性和所处林分的不同林分类型、坡位、坡向等条件,选择了典型的11块试验样地,在每一块样地内随机设3块小样方,分别就大叶芹的3个生长阶段(初期、中期、末期)在每一块标准地的样方中设置观测点进行观测取样测量工作。并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影响该地区大叶芹产量的不同立地条件和环境因子及大叶芹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坡向、坡位和坡度均对其生长有极显著影响,苗龄对其有显著影响;林下的株高大约为全光坡耕地上株高的3倍;在人工落叶松林下、坡上腹、半阳坡、坡度为15~20°生长的且苗龄大于3年的生长状况最好;生长阶段对生长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区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人参和西洋参的连作障碍一直是困扰长白山区参业持续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的重大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之一。多年来,针对这一重大问题,科研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文中在分析目前参地开发和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现状、人参和西洋参忌连作的可能因素、参地开发的林分条件、现有参后地地形条件及参后地生态恢复的长期性等基础上,提出了以地形条件为基础的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模式,包括较陡坡地模式、缓坡地模式和岗平地模式;提出了目前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急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制定合理的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总体规划、参后地还林与再利用政策的调整、提高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的科技含量,以及充分探讨和研究参后地6~10年轮作制的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11.
熊峰1号奶参选自湖南奶参道地产区新化大熊山区的野生品种,可药食两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熊峰1号奶参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规范化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种苗繁殖、水肥管理、搭架、病虫草害防治、采种与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石柱子参,简称柱参,为五加科多年草本植物,起源于野山参,是野山参经人工栽培驯化选育的品种,栽培区域是以宽甸县振江镇石柱子村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石柱参传统的栽培方式是毁林栽参,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导致石柱参生产处于停顿状态参,致使林参用地矛盾突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参林矛盾,延续发展石柱参产业,科技人员提出了发展林下石柱参,让柱参回归大自然的发展理念,引  相似文献   

13.
杜仲为多功能树种,植物体内含有大量与人参相同的营养元素。为了提高叶的利用率,增加参后地土壤营养元素,将杜仲自然脱落后的叶粉碎,设计4个处理研究不同杜仲叶粉施用量对园参的影响,达到提高园参产量和化学元素含量的目的。结果表明:施用杜仲叶粉,可改良土壤,提高园参高科技品质。其中施杜仲叶粉3 000 kg/hm2,园参生长良好,可显著提高园参中甘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脯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和铁、钾、钠、钙等矿物元素的含量。在参园施用杜仲叶,不但可提高落叶利用率,同时提高了园参品质,值得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4.
熊峰1号奶参选自湖南奶参道地产区新化大熊山区的野生品种,可药食两用,具很高的经济价值,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该文介绍了熊峰1号奶参的特征特性与规范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探讨了玉米除草剂(丙莠滴丁酯)对玉米地附近植物的药害程度,将有效成分为55%的丙莠滴丁酯玉米除草剂稀释成100倍、200倍、300倍液,分别喷施于13种经济植物:林木柳树、水曲柳、槭树、核桃楸、榆树、红松、云杉;花灌木野玫瑰、丁香、长白忍冬、暴马丁香;山野菜大叶芹、黄花菜。结果表明,除了野玫瑰、红松和云杉无药害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药害。  相似文献   

16.
<正>为更好地推动吉林省人参产业的长效发展,做大做强"长白山人参"品牌,将更多的人参产品推向大众生活中。6月16日,由吉林省参业协会、广东省参茸协会主办,吉林省长白山人参有限公司、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吉林日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2017"长白山人参"品牌推介会暨"长白山人参中国行"启动仪式在广州正式启动。此次推介会,共有长白山人参品牌生产企业的116种品牌产品参展。其中有康美药业、紫鑫药业等我省人参龙头产  相似文献   

17.
柱参,全称石柱子参,是我县石柱子村的特产。柱参栽培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市场,是国之瑰宝。柱参虽属园参系列,但它是在独特的条件下,用独特的管理方法栽培而成,不仅外形酷似野山参,而且药用成份和其它元素所含指标也与野山参不差上下。近几年柱参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不断上涨,因此抓好柱参生产,是我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一个重要项目。当前,虽然柱参生产发展势头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抓住机遇,加快柱参生产的发展,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快速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安徽省太子参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方法]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查阅.[结果]安徽省现有宣城和六安两大太子参产地,生产现状良好,栽培技术成熟,产量大,质量优,特色明显.存在品种退化、病毒积累、连作障碍、高温减产等问题.[结论]选育优良参种,组培脱毒种参,套种经济作物等是解决太子参生产存在问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立枯病是人参生产当中高发病之一,我国参区普通发生,是参业生产中影响参苗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参立枯病属于土传性病害,致病因素复杂,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混合致病。连作地较轮作地和新栽地发病重,且连作地年限越长病情越重。主要危害一、二年生幼苗,三、四年生也有危害,危害严重时能够造成幼苗成片死亡,给人参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必须引起重视,及早做好防治工作减少损失。一、病原病原物为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相似文献   

20.
在四川省川明参产区,栽植及种子育苗的川明参目前已陆续出苗、齐苗,大多数田块出苗整齐,长势良好。但今年川明参栽植、育苗以来,雨日偏多,田间湿度大,杂草生长进程加快,部分田块已造成草害,食叶害虫也已抬头,成点、成块分布,大有成片蔓延之势,这些草害和虫害若不立即防控,势必对四川省今年川明参生产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构成严重威胁,乃至致命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