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夜蛾科昆虫已知15亚科93属177种。根据动物地理分布将这些昆虫划分为古北界、东洋界及古北-东洋界共有种(包括古北界南扩和东洋界北迁种类)3种类型。对种数≥10的亚科区系分析表明,杂夜蛾亚科(Am ph ipyrinae)、金翅夜蛾亚科(P lusiinae)、剑纹夜蛾亚科(A cron ictinae)古北界种类为优势种。强喙夜蛾亚科(O ph iderinae)则以古北、东洋两界共有种类为优势种。夜蛾亚科(N octu inae)、冬夜蛾亚科(H aclen inae)则为古北界,古北与东洋共有种所占比例基本接近。从整个夜蛾科来看,古北界成分与古北东洋界共有种是兴隆山夜蛾类昆虫区系的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2.
针对慈巴沟自然保护区13目350种昆虫,分析了其在各目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其主要集中于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分别占总种数的40.57%、15.14%和13.14%。分析其区系发现,保护区昆虫以东洋种为主体,特有种和喜马拉雅种并成。在350种昆虫中,东洋种有218种,占62.28%;古北种有12种,占3.43%;广布种有35种,占10%;喜马拉雅种有29种,占8.29%;高山种有13种,占3.71%;特有种有43种,占12.29%。其中特有成分为85种,占24.29%。该区昆虫种类及其区系典型的特征是:种类奇特而丰富,多原始古老种类,种类有多种来源,区系成分复杂,自然垂直分异明显,特有成分占比例较大。资源昆虫主要有传粉昆虫、食用/饲料昆虫、天敌昆虫、观赏昆虫、药用昆虫等类别。  相似文献   

3.
为弄清洱海水生鞘翅目昆虫特征,在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洱海水生鞘翅目昆虫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洱海共有水生鞘翅目昆虫4科23种,水生鞘翅目昆虫东洋区特征极显著,东洋区分布种22种,其中仅在东洋区分布的有8种,分别占95.65%和34.78%。但也有较多古北区成分,东洋-古北共有种有10种,占43.48%;同时在其他区也有一定的分布。在中国动物区系中,西南区均有分布,但华中、华南和西南区共有种也较丰富,表明3个分布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根据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翅目昆虫名录进行区系分析,保护区共有半翅目昆虫11科32属38种,其中蚜科(Aphidida)是优势科,共10属11种,其次是蝽科(Pentatomidae)7属9种和缘蝽科(Coreidae)3属3种.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组成上,宁夏云雾山的半翅目昆虫以“古北区+东洋区”为主,占63.16%;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以全国广布型比例最高,占23.68%,“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跨区分布型次之,占13.16%,“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跨区分布型占10.53%.  相似文献   

5.
在调查三峡库区蝶类的同时,对重庆市的其他区(县)也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再加上《三峡库区蝶类调查报告》中重庆部分的蝶类和文献记载及2001年5月至9月对永川、南川、江津、巴南、北碚、秀山、酉阳、武隆、城口的重复调查,已知重庆市分布的蝶类有12科、185属、447种。在12科蝶类中,最多的是蛱蝶科128种,其他各科依次为眼蝶科87种,弄蝶科74种,灰蝶科66种,凤蝶科36种、粉蝶科32种、蚬蝶科11种、斑蝶科6种、环蝶科4种、绢蝶、珍蝶、喙蝶各1种。在重庆分布的447种蝶类中,中华虎凤蝶是国家二级保护蝶类;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蝶类9种,它们是:金裳凤蝶、宽尾凤蝶、喙凤蝶、冰清绢蝶、双星箭环蝶、简环蝶、黑紫蛱蝶、枯叶蛱蝶、大伞弄蝶。重庆市蝶类的区系成分是:东洋种290个,占重庆市已知蝶类64.9%(290/447),古北种38个,占8.5%(38/447),东洋古北共有种110个,占24.6%(110/447),广布种9个,占2.0%(9/447)。重庆蝶类区系以东洋种成分占优势,古北种成分所占比例小,具东洋界的基本属性。东洋古北共有种和广布种119个,共占26.6%,表明重庆蝶类区系具明显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6.
2001年5-7月对江西资溪县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3000余号,鉴定种类582种,对其中415种标本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马头山昆虫种类与世界七大昆虫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以东洋区种类为主,占总数的58.55%,在中国地理区划中与西南、华中、华南三区昆虫的相互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深圳地区蝶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载了深圳地区9科65属113种的196类(其中含亚种79个。以下简称“种”)蝶类。其中,蛱蝶科最多(46种,占23.47%),凤蝶科、弄蝶科次之(分别为33种和32种,占16.84%和16.33%),而未发现绢蝶科、珍蝶科和喙蝶科的蝶类。东洋区系种占绝对优势,达133种,占67.86%;其次为东洋-古北界区系,40种,占20.41%。同时,分析了深圳地区蝶类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江西七溪岭自然保护区的昆虫种类计有14目89科582种,其中以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iera)种类为多,分别占总数的65.12%、18.72%、4.98%。昆虫区系结构由东洋种、古北种、广布种等成分组成,东洋种占50.11%,且昆虫种类的垂直分布和保护区的生境一致。  相似文献   

9.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鳞翅目森林昆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土高原南部的渭北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的昆虫区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试区有鳞翅目森林昆虫31科174属253种,其中蛾类26科137属197种,蝴蝶类5科37属56种;古北界、古北-东洋跨界种类是该试区鳞翅目昆虫区系的主要组成类群;试验区鳞翅目昆虫区系组分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植被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昆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成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崆峒山分布有昆虫16目、107科、466属、909种.其中古北界757种,占所采总数的83.28%;东洋界79种,占所采总数的8.69%;东洋-古北界12种,占所采总数的1.32%;广布种56,占所采总数的6.16%;特有种5种,占所采总数的0.55%.崆峒山昆虫区系组成是一个以古北界昆虫占绝对优势,并有一定数量的东洋界、东洋-古北界兼有种、广布种、特有种共同组成的较为复杂的昆虫区系.  相似文献   

11.
Arpijaza, Lekezhi and Zhangmu cattle discovered in cooled region of Tibet are Bos populationswhich have close blood relationship with zebu. Besides studying their distribution, natur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three sides (i. e. , body measurement, morphologyand ecology characters)were carried out on three zebu populations from cooled region of Tibet and other threereference popul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various ecology types within Tibet zebu popula-tions. Fore two character values were selected a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occupied 88.15% of total informa-tion amount). The cluster analysis according to two principal component values of each sample displayed thatthree zebu populations from Tibet and two zebu populations from Yunnan emerged in clustering figure alter-nately, Lhasa yellow cattle was independent from the five zebu populations. The study has proved that therewere zebu populations in Tibet cooled region and there was a possibility of bl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zebupopulations from Tibet and Yunnan.  相似文献   

12.
藏东南是忍冬属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种类约占全国的24%,世界的12%。基于对藏东南分布的忍冬属植物资源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现状综述,编制了藏东南忍冬属植物1亚属4组9亚组24种1亚种6变种2变型分组分种检索表,对比分析了各个种的表型特征和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并论证了该属植物的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发现忍冬属植物在该区域的分布从西北部到东南部、高海拔到低海拔,其生活型呈现了由"灌木—灌木小乔木—藤本和落叶—落叶半常绿—常绿"的过渡,海拔和降水是影响该属植物在该地区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在海拔2 000~3 500 m和年降水量800~1 200 mm之间该属植物丰富度最高;在该地区分布的4个组中,囊管组的大苞亚组、紫花亚组、短冠亚组、红花亚组、蓝果亚组、郁香亚组以及空枝组的赭黄花亚组、直管组的杯苞亚组在藏东南分布都较广,唯独只有一个缠绕亚组的忍冬组,仅出现于气候偏暖湿的墨脱、察隅及波密南部,分布较为狭窄,与该组植物在系统发育上的原始性和该地区复杂生境的"避难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西藏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本研究以《西藏植物志》为基础,结合最新的文献资料和标本信息对西藏兰科植物名录进行了梳理和整理。共记录到西藏野生兰科植物89 属336 种(变种),其中地生兰187 种、附生兰136 种、菌类寄生兰13 种。在2010 年—2017 年期间就记录了15 属19 种兰科植物,其中有8 个新种,11 个新记录种。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西藏野生兰科植物名录。本名录的更新将为兰科植物的引种、驯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西藏山南地区不同比例箭筈豌豆与丹麦"444"燕麦的混播效应。结果表明,混播可明显提高产草量和牧草品质,不同混播比例间的产草量、粗蛋白、粗脂肪、NDF、Ca和P含量差异显著(P<0.05),A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箭筈豌豆比例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Ca和P含量随之增加,而NDF、ADF含量增加。播种比例以箭筈豌豆(50%) 丹麦"444"燕麦(50%)为佳,产草量较高,品质较好。混播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含量。箭筈豌豆与丹麦"444"燕麦按此比例混种在西藏山南可以推荐推广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饲草品质。  相似文献   

15.
西藏南部高寒地区瘤牛群体形态及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阿沛甲咂牛、日喀则高峰牛、樟木黄牛是在西藏高寒地区发现的以瘤牛血统为主的家牛群体 ,在研究其地理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从体尺、形态及生态特征等方面对西藏高寒地区 3个瘤牛群体及 3个参照群体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西藏高寒地区瘤牛具多样化生态类型 ;选取前 2个特征值作为 2个主成分 ,占总信息量的 88 1 5 % ;根据各群体前 2个主成分值计算相关相似系数 ,并以此作聚类分析 ,西藏南部高寒地区 3个瘤牛群体与云南 2个瘤牛群体呈交替聚类 ,而拉萨黄牛独立于这 5个群体之外。本研究证实西藏高寒地区存在瘤牛群体 ,并提示西藏瘤牛与云南瘤牛间存在共同血统来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西藏土壤硒状况与富硒青稞生产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土壤普遍缺硒,已经严重影响该区居民身体健康。青稞作为西藏居民主要粮食而广泛种植,青稞硒生物强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硒生物强化是改善人体硒营养健康的热点研究领域,虽然国内外对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已有很多,然而西藏硒生物强化研究,特别是富硒青稞研究目前尚无报道。本文从西藏硒状况出发,结合西藏青稞生产现状和青稞硒含量,讨论富硒青稞生产的问题和解决路径。(1)已有的研究明确了西藏土壤全硒含量及分布。西藏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150±0.084)mg·kg-1,仅为中国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0.290±0.255)mg·kg-1的一半;西藏缺硒土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区,同时也是大骨节病高发区域,土壤全硒含量不足0.1 mg·kg-1。值得注意的是,西藏同时存在部分土壤全硒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全硒含量超过0.3 mg·kg-1,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南区域,例如日喀则市的岗巴县、山南地区的错那、隆子、措美;(2)西藏青稞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2万hm2和62万t,占到全国大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1%和29%,但西藏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青稞籽粒硒含量平均值仅为0.02 mg·kg-1,青稞秸秆等饲料硒含量平均值为0.03 mg·kg-1,同时牛、羊等牲畜血液硒含量均低于临界浓度。西藏居民每人每天通过食用青稞的摄硒量仅为8 μg,即使考虑肉、奶和蔬菜的硒摄入量,每日硒摄入总量为10-16 μg,也远低于FAO推荐标准;(3)考虑到西藏的高海拔和复杂气候特征,针对西藏富硒青稞生产中不同海拔青稞产区适宜的硒肥施用量、不同青稞品种在自然土壤和施用硒肥条件下的不同响应,以及西藏富硒区域的合理规划和利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青稞硒生物强化有希望成为改善西藏作物和牲畜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最终达到有效地提高居民硒营养状况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藏东南生态旅游资源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创新型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对藏东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和定性评价.藏东南生态旅游资源丰度大,品位高,民风民俗优势突出,生态旅游资源组合度好.在已查明的419个生态旅游资源单体中,藏东南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囊括了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3大类、8类的27小类,具有多样性、垄断性、宗教性、民族性、原始性特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蕴藏着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为藏东南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藏川杨引种及硬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西藏地区引进新树种藏川杨,进行引种栽培试验,主要进行物候期的观察及1年生硬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虽然藏川杨是西藏高海拔地区树种,但在河北省仍能较健康生长,且表现出较好的适应特性,应在河北坝上地区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19.
以西藏墨竹工卡为研究区域,利用NASA提供的MODIS MOD13Q1数据产品(2000~2012年),研究其植被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墨竹工卡地区NDVI值从3 800 m到4 600 m逐渐小幅增加,而到了4 600 m以上逐渐减少。多年来,墨竹工卡大部分区域植被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无变化区域占96.08%。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的壳斗科植物十分丰富,在森林植被的阔叶林中具有重要地位.重庆市有壳斗科植物6属55种,其生活型均为乔木,其中常绿乔木37种,落叶乔木18种.空间水平分布以大娄山、大巴山、武陵山为主.垂直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下的8种,1200m以上的20种,1200m上下都有的27种.以壳斗植物为建群种的阔叶林有3个植被型15个群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