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光质对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生长发育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将刺芹侧耳菌袋在出菇阶段置于红(A)、黄(B)、绿(C)、蓝(D)、白(E)光下照射,以黑暗条件为对照(CK)。结果表明:黄、绿、蓝、白光照射可缩短刺芹侧耳的生长周期,提高发育整齐程度,且蓝、白光处理的发育整齐度较好;蓝、白光处理的整菇长度(137.8 mm和147.4 mm)和菌柄长度(98.5 mm和107.7 mm)显著短于其它处理;绿、蓝、白光处理的菌柄较粗(最大直径54.8~60.8 mm,最小直径46.3~52.9 mm),但绿、白光处理的菌柄形态不匀称;黄、绿、蓝、白光处理的菌盖最大直径显著大于CK(黑暗)组,其中白光处理的菌盖最大直径最大,且生长后期约25%的菌盖长成畸形,红光和黑暗处理的菌盖多为圆形,形状整齐;蓝光及白光照射使菌盖颜色变黑、变蓝;红光照射的子实体粗蛋白含量为21.97%,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红、蓝光照射的子实体中的粗多糖含量低于黄光和黑暗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工厂化生产刺芹侧耳时,根据子实体生长状态及时调控光照,将有利于生产出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不同光质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杏鲍菇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光质对杏鲍菇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处理杏鲍菇原基形成最早、菇蕾形态最好,子实体菌盖较小,菌盖菌柄之间比例适宜;黄光、绿光、白光和蓝光处理子实体菌盖普遍偏大,蓝光效果尤为显著,菇体形态均表现为畸形;黑暗处理原基形成较大的疙瘩状不分化;说明光照对杏鲍菇子实体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不同光质作用效果不同,红光为杏鲍菇子实体原基形成和发育阶段最适宜光质。  相似文献   

3.
将搔菌后的蟹味菇栽培瓶分别置于蓝光、红光、绿光、绿蓝光、红绿光、红蓝光、红绿蓝光和黑暗环境进行培养,以工厂生产的蟹味菇为对照,测定单瓶子实体数量、产量以及菌盖直径和厚度、菌柄直径和长度,采用色度计测定菌盖和菌柄颜色(L*值、a*值、b*值、c*值),采用质构仪测定子实体硬度、黏附度、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和黏聚性。结果表明:黑暗处理的子实体数量最多,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绿蓝光、红绿光处理的产量较高,红光处理的较低。黑暗处理的菌盖厚度较小,红蓝光处理的较大。红光和黑暗处理的菌盖直径较小,CK和蓝光、红绿蓝光处理的菌盖直径较大。CK和绿光、绿蓝光处理的菌柄直径较小,红光、黑暗处理的较大。CK的菌柄长度较短,黑暗处理的最长。绿蓝光处理的蟹味菇子实体商品性状和口感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蟹味菇工厂化生产工艺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光照对刺芹侧耳子实体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光照对工厂化栽培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子实体形态和产量的影响表明,7种不同波长光源中蓝光对刺芹侧耳子实体发育最有利,蓝光照射所获得的子实体个体较大、外观形态好(菌盖较大、较厚)、商品价值高;进一步研究了蓝光光照强度及光照时间对刺芹侧耳子实体生长的影响表明,采用3根LED条形灯照射所获得的刺芹侧耳外观形态及单瓶总产量均较好;光照时间为6h即可获得外观形态较好、单瓶总产量较高的菇,但照射18h得到的菇个体较大。  相似文献   

5.
海鲜菇(Hypsizygus marmoreus)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分别设置前期不同菌包重量、菌包培养时间与后期出菇光照强度、通风量和湿度,保持其它培养条件一致使其正常出菇,分析出菇前菌丝培养时间、菌袋重量与搔菌后光照强度、通风量、开袋补水对海鲜菇菌丝恢复、现蕾时间、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培养110 d,产量最高,达(490.5±26.2)g·袋-1;海鲜菇产量随菌袋重量增加而提高,1.2 kg菌袋产量较高;光照强度会促使菇盖变大,200 lx光照强度下,菇盖适中,产量最高,达(464.5±18.6)g·袋-1;大通风量(每10分钟通气5 min)条件下菇盖明显增大,产量增高,达(465.5±32.1)g·袋-1;补水处理可以增加产量,提高生物学效率,产量达(466.0±25.3)g·袋-1。该研究对确定海鲜菇最适栽培条件,提高海鲜菇的产量与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温度(17、20、23、26、29℃)和光质(红、白、蓝、黄)对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增加,出菇率、产量逐渐下降,菌盖直径逐渐减小,其中17℃时出菇率96%,平均每瓶子实体产量201.91 g,菌柄平均直径11.95 cm,商品性状最佳;在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颜色的光照显著影响白灵侧耳的出菇率、菇蕾数量、现蕾时间和菌柄长,其中白光处理的出菇率最高为93%,红光处理的出菇率最低为67%,黄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多,蓝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少,白光、蓝光和黑暗处理的现蕾时间均为8 d,红光处理的现蕾时间为最长为10 d。实验结果为工厂化生产中白灵侧耳生理成熟期的环境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 5 种不同光质光源,分别对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的菌丝、原基和子实体进行照射,检测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形成数量、子实体菌柄长度、菌柄直径、菌盖直径以及产量等。结果显示:真姬菇菌丝在黑暗和红光下生长较快,在红绿蓝复合光下生长最慢;在蓝光下形成的原基数量最多,而在红光下原基数量最少;子实体阶段,黑暗下菌柄的长度及直径最大,绿光下菌柄长度及直径最小;而在蓝光和红绿蓝复合光下菌盖直径最大。相同培养时间,真姬菇在黑暗和蓝光下产量较高,在绿光下产量最低。进一步检测真姬菇光受体基因 WC1 和 WC2 在不同光质条件下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在菌柄中 WC1 在黑暗下表达量最高,WC2 在蓝光下表达量最高;而在菌盖中 WC1 和 WC2 均在蓝光下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秀珍菇菌株“台秀”为材料,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LED光源不同光质、不同光照强度对秀珍菇的子实体形态特征、菇蕾形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红色LED光源下秀珍菇子实体性状最好;红光光照强度为400 lx下,子实体平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好;红色LED光源处理下,3次采收产量均最高。从工厂化栽培秀珍菇应保证节能高效、科学环保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以红色LED光源、光照强度为400 lx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9.
对5个不同来源的香菇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始菇期、出菇产量、子实体商品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庆科212和868单棒产量最高;庆科212、538、808的菇形较好,菇大、菌肉结实较厚、菌柄较短、菌盖直径与菌柄长度比较大;庆科212和538菌龄较短,较适合秋冬菇栽培,且第一二潮菇占比较高,可尝试作工厂化栽培香菇菌株。  相似文献   

10.
LED光质对蟹味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密闭培养室内采用LED灯管为光源研究了不同光质对蟹味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质不仅影响予实体的生长高度。也影响生物量。白光和蓝光下蟹味菇的高度为5.5cm-6cm,黄光下为3cm~3.5cm,橙光下为2.5cm,红光下为2.5cm,绿光下1cm-5cm。不同光质条件下蟹味菇子实体的生物量差异显著,白光和蓝光条件下蟹味菇子实体的生物量最高,达到每瓶75g-80g,显著高于黄光、橙光、绿光和红光处理。白光和蓝光处理间,以及黄光、橙光、绿光和红光处理间在子实体生物量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大球盖菇生长及品质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以甘南高原当周沟草原野生大球盖菇为试验材料,通过分离、扩管制得栽培种,采用田间单因素区组法,不同拌试剂处理培养料后,测定了大球盖菇原基出现时间、菌帽厚度、菌帽周长、菌柄长度、菌柄周长、单株鲜质量、单株干质量、小区产量等形态指标,及粗脂肪、粗蛋白、灰分、多糖、粗纤维含量等品质指标,研究大球盖菇生长及品质对不同添加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4(10g赤霉素+10g生长素+50g草木灰)对大球盖菇生长及品质最佳,多糖、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最高,而灰分、粗纤维含量均最低,其顺序依次为处理4处理5处理1处理3处理2CK,为进一步确定大球盖菇种植的最佳拌种药剂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也为大球盖菇高产、质优的生产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林静雅  张姣  樊玉萍  杜丹  赵朝阳  袁峰 《食用菌》2023,(6):40-42+45
为探究“中医农业”技术在大球盖菇生产的应用效果,以大球盖菇菌株XDQ-2为供试菌株,在其子实体生长期喷施不同体积分数的中药制剂微生物菌肥1号。结果表明,喷施微生物菌肥1号对大球盖菇菌盖直径、菌柄长度、子实体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有一定正向作用,并且随着微生物菌肥1号体积分数上升,可显著提高防治大球盖菇菌床虫害效果,且喷施2次的防治效果优于喷施1次,以喷施微生物菌肥1号体积分数为4%的防治效果最佳。土壤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菌糠还田后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还田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泥炭覆土时的含水量对双孢蘑菇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泥炭为覆土材料,研究覆土时不同含水量的泥炭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覆土时的最适含水量为60%~65%,覆土含水量(55%)过低会造成双孢蘑菇商品菇率降低和产量下降,含水量(70%)过高会导致总产量降低;泥炭覆土时的含水量不仅影响产量,且对商品菇子实体的外观品质也有重要影响,随泥炭含水量的提高,子实体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和单重增加。尽管覆土后可通过喷水增加含水量,但在覆土时保持泥炭合适的含水量可提高双孢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3个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季的增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以催菇剂对褐环粘盖牛肝菌菌塘进行诱导出菇,可以增加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数量,但产量提高不明显;而使用菌塘复壮或催菇与菌塘复壮结合处理,可以使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时间提早、潮次增加2~3潮、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对花菇品质和9个环境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确定影响花菇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后,以花菇子实体4个形态特征指标(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和子实体高度)为因变量,以花菇棚内4个环境参数(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基于有效积温的花菇子实体生长模型。结果表明:花菇品质与棚内的湿差、温差、光照强度的关联度最大;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子实体高度与有效积温间分别符合Gauss模型、Cubisc Ratio模型、韦布尔函数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可为花菇的工厂化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数据,通过对花菇不同时期的表型特征进行预测,有助于提高产量并增加生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薛华 《食用菌》2012,(2):59-59
金针菇只长菌柄不长菌盖,俗名金针菇丛枝病,或针尖菇,这是一种非侵染性的生理病害。当栽培袋或菌瓶由菌丝生长转到子实体形成阶段时,出现菇蕾丛生,只长菌柄不形成菌盖,菌柄伸长到一定长度时,顶端产生分枝,小分枝生长一定时间后又产生分枝,小分  相似文献   

17.
大棚、大田、林下三种栽培模式栽培大球盖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大棚栽培的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受温度影响较小,冬季发菌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大棚栽培的菇潮数、子实体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略高于林下栽培模式,大田栽培的菇潮数、子实体产量及生物转化率最低;林下栽培大球盖菇一等菇产量占比最高,为46.34%,大棚栽培与林下栽培的二等菇产量占比相当,大田栽培三等菇产量占比最高,为43.29%。  相似文献   

18.
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从8个金针菇栽培菌株中获得13种不同的黄色单核体菌株和3种白色单核体菌株;单核体出菇实验结果表明,5种黄色单核体和2种白色单核体可以形成单核子实体,其中,黄色单核子实体间在菌柄、菌盖颜色方面差异较大,而且部分单核子实体本身的菌盖和菌柄的颜色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说明控制子实体黄颜色的因子存在复等位因子。  相似文献   

19.
对引进的5个平菇菌株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出菇试验,调查现蕾的早晚、菇蕾疏密度以及菌柄长度、菌盖大小、菌盖厚度、产量等指标,筛选出品质好、出菇早、产量集中、适应能力强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2015,(6)
以广西恭城、兴安两地采到的红汁乳菇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成功得到23个菌株。结果显示从菌盖、菌柄、菌盖和菌柄交界处采样培养均能分离到菌株。选择其中菌丝形态特征典型而且长势较好的编号为GG4-2和GX3-2的菌株经ITS序列同源性比对确认为红菇科乳菇属红汁乳菇。红汁乳菇是一种外生菌根菌,目前还不能进行人工栽培,从子实体分离菌株进行生理和营养方面的研究,对未来实施人工栽培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