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目的]分析云南厚壳桂叶脂溶性化学成分,为合理利用云南厚壳桂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GC-MS分析云南厚壳桂叶脂溶性成分。[结果]鉴定出5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47%。主要成分为δ-杜松烯(20.55%)、β-古芸烯(16.66%)、匙叶桉油烯醇(8.09%)、α-可巴烯(3.16%)、1,2,3,4,6,8α-六氢-1-异丙基-4,7-二甲基萘(2.36%)和杜松-1,3,5-三烯(2.33%)等。[结论]云南厚壳桂叶脂溶性化学成分主要为倍半萜类、芳香族和烷烃类物质,该研究为合理利用云南厚壳桂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紫藤花挥发油的提取与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华  马荣萱  田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862-17864
[目的]研究延安产紫藤花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及超声协助水蒸汽蒸馏提取紫藤花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数据系统分析法进行分析,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38种化学成分,占紫藤花挥发油总量的77.79%,成分主要有醇类、烯类、酯类、烷类和酮类等多种化合物。陕西延安生长的紫藤花所含挥发油的成分中,检测到了未曾报道的(9Z)-1,1-二甲氧基-9-十八烯、2-(3-甲基-环氧乙基)-甲醇、10-甲基十九烷、苯甲酸-2-苯乙酯、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沉香醇和3-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等化学成分。[结论]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某些改变。  相似文献   

3.
石琳  阳元娥  姚勇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41-21643
[目的]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艾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艾叶中的挥发油,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超临界萃取得到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2-苯二羧酸-2-乙基己基酯(17.81%)1、,2,34,4,a5,,6,8a-八氢-7-甲基-7-亚甲基-1-(1-亚甲基)-(1a,4a8,a)萘(11.13%);水蒸馏法得到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4,66,-三甲基-[1S-(1a,2β,5a)]-二环[3.1.1]-3-庚烯-2-醇(22.05%)、4-甲基-1-(1-甲基乙基)-[1S-(1a,4b.5,a)]-二环[3.1.0]己烷-3-醇(10.69%)、石竹烯氧化物(10.62%)。[结论]超临界萃取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较多,其中极性较小的成分含量较高;水蒸馏法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集中在极性较大的醇类,极性较小的挥发成分用水蒸馏法相对难以提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花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分布状况。[方法]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其组成。[结果]从花托中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其中β-榄香烯(21.07%)、石竹烯(30.78%)和大牻牛儿烯D(15.41%)为主要成分;从花瓣中共鉴定出2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乙酸丁酯(62.56%)、乙酸乙酯(6.36%)、2,4-二异酸甲苯酯(4.67%)、2,4-二甲基-5-甲酰基-3-腈吡咯(4.04%)和2-甲基-丙酸乙酯(4.13%);从花丝中共鉴定出1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2-甲基-1-丙醇(28.43%)、乙酸丁酯(20.93%)、2,4-二异酸甲苯酯(18.58%)和2,4-二甲基-5-甲酰基-3-腈吡咯(16.29%)。[结论]云南含笑花中的药效成分主要分布在花托,赋香成分则主要分布在花瓣和花丝。  相似文献   

5.
文建文  黄艳  何开家  刘布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156-14156,14168
[目的]研究粗齿冷水花石油醚部位中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粗齿冷水花石油醚部位脂溶性的化学成分,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质谱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出25个成分,并鉴定出其中14个成分,主要成分为7,11-二甲基-3-亚甲基-(E)-1,6,10-十二碳三烯(23.750%)、1,2,3,5,6,7,8,8a-八氢-1,8a-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1S-(1α,7α.,8aα)]-萘(15.541%)、1-甲基-4-(5-甲基-1-亚甲基-4-己烯基)-(S)-环己烯(30.349%)和角鲨烯(11.485%).[结论]这些成分均首次从粗齿冷水花中分离鉴定,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该药材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伟  倪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948-15949,15951
[目的]研究白木香叶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分离白木香叶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联用仪对白木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结果共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9-二十六烯(4.17%)、N′-羟基-4-(三氟甲基)吡啶-3-甲酰胺(3.95%)、二十八烷(3.76%)、二十四烷(3.50%)、二十二烷(3.32%)、1-碘十六烷(2.82%)、4,6-二甲基十二烷(2.76%)和1-溴二十二烷(2.58%)。[结论]该研究为白木香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剑  刘纳纳  杨虹傑  杨敬国  满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284-19286
[目的]分析刺楸[Kalopanaxseptemlobus(Thunb.)Koidz.]树根和根皮中挥发性成分,以期为刺楸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刺楸根和根皮中的挥发性成分,用GC-MS分析确定各组分的名称及其相对含量。[结果]从刺楸树根和根皮中分别鉴定出81种和76种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7.47%和96.17%,其主要成分均为γ-榄香烯、反式-β-金合欢烯、α-愈创烯和2-(1-甲基乙基)-5-甲基-苯酚等,且在2种材料中的相对含量差异不大。[结论]该试验确定了刺楸根和根皮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为开发刺楸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羽叶千里光(Senecio jacobacea L.)中挥发油的组成及含量。[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羽叶千里光挥发油;用GC-MS获得其挥发油各成分的总离子流图谱,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共鉴定了30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香橙烯氧化物-(2)(22.17%)、马兜铃烯环氧化物(11.25%)、石竹烯氧化物(7.56%)、7R,8R-8-羟基-4-亚异丙基-7-甲基双环[5.3.1]十一碳-1-烯(7.36%)、(-)-斯巴醇(6.01%)、香橙烯氧化物-(1)(5.35%)。[结论]该试验检测出羽叶千里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含量,为综合开发利用羽叶千里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外来入侵植物假臭草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丽昌  王宁  杨先会  邓世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805-5806,5809
[目的]分析和鉴定假臭草地上部分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新鲜假臭草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通过NIST化合物谱库检索,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得到所提取各组分在该化学成分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毛细管分离出27个峰,确认了其中的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58%。新鲜假臭草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大牻牛儿烯D,含量23.63%;石竹烯,含量14.95%;α-杜松醇,含量8.00%;6-亚甲基-1,5,5-三甲基-环己烯,含量6.79%;(+)-表-双环倍半水芹烯,含量6.02%。[结论]新鲜假臭草挥发油成分主要是萜类,还含有少量的羧酸和芳香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赵文生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00-12102
[目的]对铺地柏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合计算机谱图检索,对铺地柏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铺地柏挥发油提取率为0.68%,共鉴定出88种化合物,占分离物质的85.74%。主要成分为β-水芹烯(17.06%)、(-)-4-萜品醇(2.96%)、β-香茅醇(2.34%)、2-十一烷酮(8.35%)、3,7-二甲基-6-辛烯酸甲酯(5.87%)和α-杜松醇(4.07%)。[结论]该研究通过对铺地柏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铺地柏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光光度法测定竹节参中齐墩果酸皂甙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汪忠波  敖明章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094-8095
[目的]建立测定竹节参中齐墩果酸皂甙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以香草醛-高氯酸显色,在波长545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齐墩果酸线形关系良好,线性范围为0.036~0.120mg/m(lr=0.9976),平均回收率为98.81%,RSD=1.32%(n=5)。[结论]所用方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竹节参中齐墩果酸皂甙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陈文学  赵岩  杨琦  王健  王寅秀  张连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34-10636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人参的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为人参的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一项重要指标。[方法]采用索式提取法提取,GC-MS法测定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出20种脂肪酸,其中主要为(Z,Z)-9,12-十八碳二烯酸、棕榈酸和(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不同品种人参脂肪酸单体的含量存在差异,主要为①(Z,Z)-9,12-十八碳二烯酸含量大马牙47.896%、二马牙50.901%、圆膀圆芦50.254%、长脖49.456%,其中二马牙含量最高;②棕榈酸含量大马牙12.370%、二马牙12.535%、圆膀圆芦12.614%、长脖11.983%,圆膀圆芦含量最高;③(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含量大马牙10.407%、二马牙12.487%、圆膀圆芦11.936%、长脖12.026%,二马牙含量最高。[结论]用该法可鉴别出不同品种的人参,有望成为人参品种选育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竹节参及其近似品种珠子参、扣子七等为人参属植物,均为少常用中药,但由于几种药材植物性状和功效的相近,造成这几种药物长时间的混用。研究对不同产区的竹节参及其近似品种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不同进行了比较,旨在为进一步理清该属植物的分类提供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竹节参及其近似品种珠子参、扣子七等为人参属植物,均为少常用中药,但由于几种药材植物性状和功效的相近,造成这几种药物长时间的混用。对不同产区的竹节参及其近似品种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不同进行比较,旨在为进一步理清该属植物的分类提供化学依据。竹节参根茎横卧呈竹鞭状,节结膨大,节间较短,每节有一浅环形的茎基痕。珠子参呈扁球型、圆锥形或不规则菱角形,偶呈连珠状,直径0.5~2.8cm,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有明显疣状突起及皱纹,偶有圆形凹陷的茎痕,有的一侧或两侧残存细的节间。扣子七根茎细长而弯曲,与珠子参两者药用同为根茎,其性状也极为相似,不同点仅在于珠子参节膨大如环而扣子七节膨大呈球或纺锤状故名扣子七或钮子七。竹节参、珠子参和扣子七药用为其根茎,茎叶也可作药用,其功效多偏于补中益气,生肌止血,多用于气血虚弱,劳嗽咯血,跌扑损伤等。竹节参及近似品种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且都以含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皂苷为主,同时均含有较微量的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但在主要皂苷的含量和微量皂苷的组成上它们却有明显差异。此外,竹节参等还分离出糖类及少量的挥发油、含氮化合物、无机元素、维生素C、丁二酸等。  相似文献   

15.
林下参种子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鉴定林下参种子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出林下参种子油,应用GC-MS技术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林下参种子油经分离鉴定出26种化合物。结论林下参种子油中主要成分为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王栋  赵贵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22-10023
[目的]对梭梭组织培养的灭菌方法及外植体进行筛选,以期为其组织培养提供指导方法。[方法]以梭梭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灭菌剂处理的灭菌效果和不同粒径种子对无菌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梭梭种子最佳灭菌方法为75%酒精5 min+0.1%升汞8min;以直径¢2.0 mm的种子外植体,组培能获得较高的无菌苗成活率,可达65%以上。[结论]该研究结果建立了适合梭梭种子组织培养的表面灭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选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的PCR-DGGE反应体系。[方法]以种植1年的人参土壤为材料,利用PCR-DGGE技术,对反应体系中的几种重要参数不同梯度进行了优化研究,包括模板、dNTPs、引物及Mg2+的用量。[结果]最适宜的反应体系为:模板DNA浓度为0.8μg/μl,dNTPs浓度为0.2 mmol/L,引物浓度为0.4μmol/L,Mg2+浓度为1.5 mmol/L。[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为进一步研究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靳有才  庆易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21-7121,7127
[目的]对青海野生薄荷的乙醚提取物进行GC-MS分析。[方法]以乙醚作提取溶剂,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青海野生薄荷中的化学组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其组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0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L-薄荷酮(25.17%)、11-十八烯酸甲酯(15.64%)、D-柠檬烯(9.17%)、大根香叶烯(6.83%)、胡椒酮(3.37%)、6-甲基-3-异丙基-2-环己烯酮(4.18%)和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16%);7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占鉴定量的67.52%。[结论]不同方法提取的野生薄荷乙醚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竹节参药材中3种主要化学成分(竹节参皂苷Ⅴ、竹节参皂苷Ⅳa和竹节参皂苷Ⅳ)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考察湖北恩施竹节参各主要成分含量与栽培年限之间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HPLC对不同生长年限的竹节参栽培品中竹节参皂苷Ⅴ、竹节参皂苷Ⅳa、竹节参皂苷Ⅳ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为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浓度0.2%乙酸铵溶液(32∶68,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结果]竹节参皂苷Ⅴ、竹节参皂苷Ⅳa、竹节参皂苷Ⅳ的含量分别在0.06~4.00、0.04~3.00、0.04~3.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999 6、r2=0.999 4、r3=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61%、99.06%、101.12%,RSD分别为1.28%、1.63%、0.89%;竹节参中各主要成分含量随栽培年限变化较大。[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测定竹节参各主要成分的含量;通过监测竹节参各主要成分的累积规律,可为制定竹节参规范化栽培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钮子茎中石油醚提取物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秦巴山区钮子茎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石油醚为溶剂,采用超声法对秦巴山区野生的钮子茎粉末进行提取,得石油醚提取物,利用GC-MS分析对其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49种化合物,主要有萜类、脂肪酸、烯醇、烯烃、酚类化合物,占脂溶性成分总量的95.15%。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组分是(-)-斯巴醇,为22.07%,其次为棕榈酸,含量为11.18%,再次是β-芹子烯,含量为9.20%,它们的结构中都含有不饱和双键,预示着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结论]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