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首次采用流域调查法研究晋西黄土地区流域侵蚀地貌,即以流域为单元对流域侵蚀地貌特征进行调查和量算,并在此基础上,详尽分析了影响侵蚀地貌形成的地质、地面组成物质、沟道纵坡、降雨、风及人为等因素,探讨了晋西黄土地区流域侵蚀地貌的分异规律(据水平分异规律划分四个区,据垂直分异规律划分了五个带),为该区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德保县石山面积占的比例很大,石面土层很薄,如果不及时进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石漠化趋向会更严重。本文简述了德保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分析了德保土地石漠化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了几项德保土地石漠化治理策略,对德保县的石漠化治理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土地生态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陕西淳化县西坡村为例,利用生态学、经济学、景观生态学以及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借助于G IS技术,对其土地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和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地生态特征的两个主要因子,故依据地貌垂直分异特征、坡度和土地生产力指数(P I)将全村39个土地生态单元归并为7大类,并按地貌、坡度、土壤3个生态特征因子,对各土地生态类型的利用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然后利用交互式线性规划软件(L INDO)对全村土地利用进行了生态规划,最后作出不同土地生态类型利用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地貌类型是重要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变化的重要因子。地貌研究能使人们深入认识地理环境特点,有利于完善对区域自然环境和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同时对生物地理区划和区域自然保护研究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采用"自上而下"的区域分割和"自下而上"的区域合并的区划方式,以中国地形DEM作为基础,使用GIS10.0对其进行高程重分类、坡度分析等量化分析,并结合现有气候区划、自然地理区划和地貌类型等资料,对中国地貌格局进行了分析。在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以地貌为主体的地理单元差异性基础上,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以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为目标的中国地貌区划系统,该地貌区划系统包括了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南海诸岛地貌大区等4个地貌大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等40个地貌地区,完达山、老爷岭和张广才岭等127个地貌亚地区,以及473个地貌区。其地貌区划方案科学构建了区划等级系统,体现了中国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和分布格局,其中地貌大区基本反映了中国大的地貌格局,地貌地区基本反映了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特征的水平分异,地貌亚地区和地貌区基本反映了区域地貌特征。中国地貌区划系统为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而且区划界线准确,便于使用。  相似文献   

5.
<正>时下,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保已在各个地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植树造林在改善这一问题上,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越来越为党政机关所关注。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多种政策以资鼓励各地区积极进行植树造林。结合豫西地区,对植树造林与树木养护措施进行一个浅显的分析。1常用的植树造林技术1.1播种法植树造林技术此方法依靠人力或播种机将树木种子,直接播种到土地上的简单方式。该方法对土地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土地平坦,土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防治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甘肃省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塬面、坡面、沟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荒地等)的土壤进行分层(0~20,20~60(或20~40,40~60),60~100 cm)取样,采用筛析法和吸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的土壤颗粒含量和质量分形维数进行测定,利用土壤粒径分形原理,研究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结果】粘粒含量对土壤质量分形维数有显著影响,砂粒和粗粉粒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质量分形维数在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土壤质量分形维数与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有关。【结论】土壤质量分形维数和土壤粘粒含量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物理性质和质量的潜在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刘方明  孟维韧  刘今子  李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63-14264,14273
[目的]探究佳木斯地区洪河农场土壤线虫优势属的分布。[方法]研究了佳木斯地区洪河农场土壤线虫优势属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线虫优势属分布的影响。[结果]盘旋属(Rotylenchus)集中分布于赤小豆地和玉米地,玉米地中Rotylenchus的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大节片线虫属(Macroposthonia)和锉齿属(Mylonchulus)集中分布于林边湿地,其中Mylonchulus的分布表现出表聚性。[结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线虫的分布产生影响,不同土壤线虫属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对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有着积极作用.然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具有较大的难度,必须要采用特殊的植树造林技术,并辅以科学管护手段,才能保障植树造林工作取得成效.因此,首先阐述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常用植树造林技术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对佳木斯地区水稻地、湿地草甸与玉米地等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在土壤深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地和湿地草甸的土壤线虫总数、玉米地的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林地的捕食杂食线虫数量随土壤深度变化显著;玉米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随深度变化显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植树造林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植树造林的方式,可以使土地沙化的情况不断减少,有效的培育森林,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更好的发展。为了完成有关植树造林的相关工作,本文分析了植树造林技术和造林管理工作,希望可以对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数学地貌方法对天山北坡五条河流建立了流域地貌数学模型。通过区域地质地貌及河流水文资料的分析,确立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们关心的河流产沙问题进行分析。本方法对于干旱内陆区地形变化大,岩性复杂的天山地区是适用的。河流的产沙与河流流域地貌数学特征及发育阶段相对应,又与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等有关。穿过有大面积中生界和第三系地层出露地区的河流,其含沙量高,侵蚀模数大。另外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区的流域地貌数学特征值:河流比降,地形高程曲线积分值大,河流侵蚀搬运力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关于植树造林政策的发布和实行,我国植树造林活动开展的范围和区域也日渐扩大.陕西汉中地区响应国家的号召,植树造林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造林地的整理和造林方法的选择对造林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对造林地的整理进行了分析,对植树造林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后期的植树造林活动能够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宁夏沙漠地区植树造林现状为基础,对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介绍了当前植树造林的优化路径,并从科学选苗、合理设计、强化管理等三方面对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工作进行完善,以便实现沙区植树造林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植树造林已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全国人民对植树造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然而同时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植树造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给予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原平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地区,常年少雨干旱,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这个地区进行植树造林过程中,由于其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林木的成活率很低,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应该详细的研究在干旱和半干旱环境下这些地区的植树造林新技术。本次研究首先对影响植树造林成活率的造林技术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就原平市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区的造林技术进行了论述,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提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阳利永  渠甲源  吴献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93-9696,9935
从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手段3个方面,概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基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区、地貌单元、行政区、流域以及特定地区,采用统计与计量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与手段,研究了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各种土壤养分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研究方法、研究时间尺度4个方面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可持续性发展政策的提出,植树造林为各地区带来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创收的作用愈发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植树造林的开展,林木的繁殖与成活是关键,尤其对于寒冷干旱的北方地区而言,抗旱耐寒、耐贫瘠、易存活的树种才是造林的最优之选。小叶杨作为一种材质好、适应性强的优良树种,即使是在青海省这种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且地貌复杂的环境都可以得到广泛的栽植,加强对其的繁殖与后期管理技术的研究必会为青海一类地区的林业种植带来蓬勃的推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聚落形态的地貌分布,总体呈现出从山地向平原、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的变迁特征,但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聚落形态的地貌分布呈现出"高地—低地"间反复迁移的过程。这种地貌特征的变迁,一方面与多变的气候环境相关,气候的冷暖干湿促使居址在"高地—低地"之间来回摆动;另一方面受农业耕作环境的影响,粟作农业和麦作农业在地貌上的位移带动聚落地貌选择的变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态建设的范围逐渐扩大,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加,而且森林资源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推进作用。植树造林是最直接有效的森林保护方法,本文介绍了我国植树造林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自然资源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在其被利用时被泄露出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更是使我国的石漠化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由于日益严重的石漠化问题,给诸如贵州等岩溶地区的地貌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于石漠化的治理,本文将在分析石漠化成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治理石漠化,并针对石漠化创新植树造林技术,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