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空间技术北京市地貌类型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貌类型区划图是区域土地利用及农业规划中重要的基础数据,而北京市现有的地貌类型区划数据存在比例尺过小、与北京市当前的土地利用图不一致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收集总结研究区已有地貌区划方案的基础上,确定了北京市地貌划分的类型及划分标准。首先以研究区高精度DEM为主要数据源,同时参考研究区的地质图,利用相应的空间分析技术初步确定地貌类型区划界线。然后,利用SPOT5遥感影像和DEM生成的三维景观对地貌类型区划进行了验证和局部调整,并通过外业实地调查进行核实。最后,生成与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在比例尺、参考坐标系等方面一致的地貌类型区划数据,为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采用流域调查法研究晋西黄土地区流域侵蚀地貌,即以流域为单元对流域侵蚀地貌特征进行调查和量算,并在此基础上,详尽分析了影响侵蚀地貌形成的地质、地面组成物质、沟道纵坡、降雨、风及人为等因素,探讨了晋西黄土地区流域侵蚀地貌的分异规律(据水平分异规律划分四个区,据垂直分异规律划分了五个带),为该区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孕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植被类型反应耦合类型的外貌,作者通过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三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此探讨了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科学区划自然保护区是对保护区不同地域进行差别化管理的前提,也是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保护区的植被情况、立地条件等多种因素是区划保护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花坪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状况,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保护区的功能区进行区划探究,并依据现实森林植被小班分布及其破碎情况进行科学调整,对保护区区划决策,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实现区域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就地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孕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植被类型反应耦合类型的外貌,作者通过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三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此探讨了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承德市滦平县白草洼自然保护区区划的总结和分析,结合北温带地区的气候和生物特征,探索了我国北温带地区自然保护区区划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区域自然保护区区划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以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植被是海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海岛植被特征与大陆植被迥异,现有的陆域植被区划方案不能完全适用于海岛植被,亟须研究海岛植被区划方案,为海岛资源开发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以浙江省普陀山岛为例,基于123个样地的群落调查、全岛地形地貌普查以及5类微生境的长期气象观测数据,综合提出海岛植被区划需遵循地域分异的相对一致性、植被类型和植物区系相统一、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海岛植被区划的3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山体走势和气候;二级指标为海拔或地貌、植被类型;三级指标为微地形、群丛或群落。依据此方案将普陀山岛植被划分为东南坡温暖湿润区和西北坡冬季寒冷干旱区2个大区域,森林、灌丛、草丛等5个二级区域以及13个群落或群丛等三级区域,并详细阐述了每一级区域划分的依据,包括微气候、地形地貌、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等。针对区划结果,依据每一级区域中植被的特征提出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间伐、抚育、封育、自然演替等。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有效且必要的途径,它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命系统与基本生态过程,为自然进化、物种生存提供场所,保护完整的种群结构,通过保护已知和未知的物种等方式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主要阐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及保护生态多样性的意义,分析了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保护本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晓辉  王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06-1708,1742
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理途径(又称Gap分析)方法,通过对较大尺度区域的植被状况、物种分布及其丰富度的分析,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确定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白、遗漏区域,是目前生物多样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研究的方向。利用Gap分析方法,识别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白、遗漏区域,探讨符合安徽省实际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构建方法及其在景观尺度上的表现,为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建设与科学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贵州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分析及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评价,发现贵州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异。重要性水平较高的区域多分布于远离中心城镇的边缘区域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北部、东南部、西部及南部等区域;而交通便利、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重要性表现出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地区,工程实施面积占到全国退耕面积的33.60%。为了对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定量化监测和评估,对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区划十分必要。方法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年平均降水量、≥10 ℃积温、地貌数据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中叠加分析法,区划得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区。结果分别选取地貌、水热条件和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功能强度作为3个级别的区划指标,得到1级区域4个,2级区域19个,3级区域31个。结论基于能够表征其特性的多重指标对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范围进行区划,直观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实际地理分域规律,为其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奠定基础,便于对相应生态区的生态效益结合其所属的区划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用分区特征来印证生态效益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我国境内东方白鹳的分布区概况,综合2002~2010年的实地考察数据和2000~2010年的历史数据,采用邻体聚类法对我国境内东方白鹳的39个分布区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境内的东方白鹳92.31%的分布区得到了保护,均建立了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分布区呈现出优先关注和重点保护的2级保护体系。为了有效提高保护,部分分布区域需要建立跨国界保护区、部分分布区域需要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分布区域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是补偿标准的确定.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移民作为对象,结合确定补偿标准的方法的特点,针对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了生态移民补偿标准的不同方案,所采用的方法分别是:牲畜机会成本法、草场机会成本法、以果洛新村和河源新村两个移民新村为例的地区发展差异法.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所确定的平均生态补偿标准也稍有不同,分别为1.39万元·户-1·a-1;1.03万元·户-1·a-1;1.1万元·户-1·a-1.研究为确定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演进趋势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认识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演进趋势和集聚效应。【方法】综合利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地区平均集聚率、空间相关系数等指标测算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水平,并用引入地理集聚度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中国种植业产业的集聚效应。【结果】种植业总体上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但不同行业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呈现不断增强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种植业呈现出专业化、连片化的地理集聚特征;种植业产业地理集聚对产业成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结论】着力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区域性的管理和服务,为产业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比较优势推进具有地区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区。  相似文献   

15.
花岗岩自然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地貌景观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风景的重要因素。在种类繁多的地貌类型中,花岗岩地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泰山、黄山、华山等著名花岗岩风景地貌为实例,在调研、收集国内外花岗岩景观资料的基础上,对花岗岩自然景观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对花岗岩各类景观类型进行了景观评价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我国境内丹顶鹤的分布区概况,综合2002~2010年的实地考察数据和1911~2010年的历史数据,通过邻体聚类法对我国境内丹顶鹤的27个分布区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境内丹顶鹤96.30%的分布区均得到了保护,均建立了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分布区呈现出重点分布区、优先关注区、潜在分布区3级保护体系。基于丹顶鹤的国际分布情况,提出在适当区域建立跨国界保护区、晋升保护区级别、建立保护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兴安盟8个气象观测站及周边相邻省份及地区的18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标准气候统计资料,建立了兴安盟玉米种植气候区划因子与地理信息的回归模型,确定了兴安盟地区玉米种植综合气候区划指标,并利用GIS技术将兴安盟玉米种植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地区,进行分区评述的同时提出了趋利避害的建议。分区结果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降低玉米产量风险和调整种植业结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报道了地处热带北缘的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资源状况.共记载区内苔藓植物47科,114属,217种。其中云南新分布记录5属(苔类3属,藓类2属)101种(苔类30种,藓类71种)。其地理分布除具云贵区的特点外,还与岭南区、青藏区有很大的相似性。该保护区的苔藓植物种类丰富,生活型和群落类型多样,且形成典型的热带山地苔藓林景观,是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与生态地理区域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采用全国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及遥感植被指数等数据,综合分析中国范围生态地理区域的分异规律,制订了生态地理分区的初步方案,并建立了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基于Holdridge模型和CCA分析划分中国生态地理分区,建立了分区的指标体系,得到中国生态分区的大致界线,初步总结了各生态地理分区的地形、植被、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完成对中国区域生态地理分区的划分.基于CCA分析的生态地理的分区,不仅结合自然区划和生态地理两种方法,而且加入了生态群落和遥感数据的综合应用.结果显示,由于受到模型适用性及数据误差的原因,基于CCA分析的结果比Holdridge模型的结果更合理一些.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更直观的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做出评估,引入现金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将自然保护区价值分为现金流及非现金流两部分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估.其中现金流部分为可用现金计量的部分,包括资金收益及资金支出,资金收益来源主要为自然保护区的产品、服务及衍生品经营产生的各项收入等;资金支出主要用作保护区的建设、保护区管理费用、对周边居民的生态补偿、对保护区的人工干扰等各项支出.非现金流部分为无法用现金计量的部分,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水分、净化水源、自然文化遗产等.运用现金流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进行较为精确合理的评估,能够对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给予肯定,并对自然保护区发展前景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