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状况及其生态、经济效应,并相应提出来了问题和建议。指出今后宁南山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应进一步扩大规模,兼顾生态和经济效应,通过生态重建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博弈论基本原理 ,探讨了在秦岭贫困山区实施退耕还林 (草 )和禁伐政策过程中 ,各经济利益主体的不同经济行为动机及其相关现象。研究指出 ,造成退耕还林 (草 )和禁伐政策实施低效的原因是各博弈主体由于利己思想 ,而难以摆脱“囚徒困境”。据此 ,必须建立以合作为中心 ,以符合各主体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协调机制 ,实现贫困山区退耕还林 (草 )和禁伐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资源条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热、土地、林草等资源条件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针对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了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生态植被建设成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渭北旱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析了陕西省渭北旱塬实施的以沼气为纽带的“三位一体”五配套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以退耕还林还草为核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  相似文献   

6.
彭浩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04-207
退耕还林还草,重建生态环境,是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态度、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农户的影响、以及农户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对甘肃省张掖市退耕还林(草)工程进行了农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他们的劳动量,对当地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项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支持。但是,在政策的完善和具体操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效益显著,但在部分地区也面临退耕还林(草)后,因为条件制约,没有更宽经济渠道的情况下,农户出现家庭生活缺乏经济来源保障的困境。因此,研究如何培育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在既有条件下,挖掘潜在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退耕还林(草)区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甘肃省泾川县退耕还林(草)后的现状及其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当地条件的退耕还林(草)模式植被恢复优化,以更好发挥现有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思路探索。  相似文献   

8.
植物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是生态恢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该文基于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7种代表性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和取样分析,建立9个植被因子和15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7种模式的植被土壤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不一一对应,植被与土壤的综合指数在全体模式中的位置也并不完全一致,退耕种植任豆+桂牧1号的植被效应和退耕种植香椿的土壤改良作用最好。退耕5年后各模式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状况还不十分理想,除香椿和撂荒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时期外,其他退耕模式均还处于失调衰退和过度发展时期,耦合协调度模型只有桂牧1号和撂荒处于植被土壤同步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时应同步提高植物生长抚育和土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结合张家口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简要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作用,对当前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家在实施退耕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当地由退耕带来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监测评价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意义重大,对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评价,是确保退耕还林还草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措施。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监测评价的目的和内容,构建了退耕还林还草监测评价过程的行为—反应滚动模型,对退耕监测评价执行系统、指标体系及技术体系的构建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系统和综合理论相关的分析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的主要关系和补偿与被补偿的相关内容,构建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之间的量化联系。结果认为:(1)退耕区域和下游(下风向)区域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国家和退耕区域居民是受损者;(2)生态补偿的关系所包含的内容共分为14项,其中被补偿8项,补偿6项,如果两者量化关系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持续发展最理想的模式;(3)以流域作为水土保持效益的补偿与被补偿的界限,以上下风的强弱区域作为减沙效益的补偿与被补偿的界限,最后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分析结果可对维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成果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各区县实施效果,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以1999—2018年延安市退耕还林草植被恢复概况为基础,分类汇总各区县退耕还林草面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乔灌草分布和生态经济比例,总结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剖析其存在问题,建立适宜当地退耕还林草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期为后续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截至2018年,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71.82万hm2,主要在吴起县(13.78万hm2)、安塞区(9.48万hm2)和志丹县(9.04万hm2)最高,其中退耕还林面积最大(44.18万hm2),其次为荒山造林(26.02万hm2),封山育林最少(1.63万hm2);(2)植被覆盖度整体随时间显著增加(p<0.01),决定系数R2=0.87,主要分布在黄龙县(90.5%)、黄陵县(89.7%)和富县(86.7%),延川县、子长县和吴起县最低...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典型地区陕西省吴起县境内,选取四面窑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RS和GIS监测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面积,并提出考虑土地覆盖汇流影响的改进坡长因子,利用ArcGIS和RUSLE评估流域在退耕前后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机会成本法和替代价格法评估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保育价值。结果表明:1997-2004年,流域内实际开展退耕还林工程1895.8hm^2,其中,荒山造林369.99hm^2、退耕还林357.48hm^2、退耕还草901.72hm^2、人工封育266.61hm^2;退耕前(1997年)后(2004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4644.04t/(km^2·a),侵蚀强度由极强度降低为中度;退耕还林工程每年产生土壤保育价值1324.3万元,其中,减少土壤侵蚀效益8.11万元、减少肥力流失效益1180.22万元、减少泥沙淤积效益124.45万元、培育土壤效益11.52万元。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宏伟生态工程。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现状、生态效应及存在问题的整合分析,探讨了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规模。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1999—2011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累积751.99万hm~2,占全国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36.14%;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和内蒙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面积分别占西北地区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27.89%,21.29%,4.62%,9.80%,10.80%,13.57%和12.03%。(2)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2002—2012年西北地区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且各省(区)增加趋势一致。(3)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在提高,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空间分布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而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近10年植被恢复最快的区域。(4)2003—2014年黄河流域径流量和侵蚀量均低于1950—1995多年平均值,且年际间波动较大。(5)25°以上的坡耕地可退耕180.1万hm~2,占现有耕地的6.0%,15°~25°的坡耕地退耕面积可达296.5万hm2,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9%,并厘清了各省(区)的退耕规模,最后针对新一轮退耕政策的顺利实施,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原理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伊金霍洛旗风沙区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10项指标;采用AHP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对研究区3种典型的退耕模式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并与未退耕荒地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3种退耕还林模式的综合生态效益指数均达到未退耕荒地的4倍以上,退耕还林工程生物效益、水土效益、改善小气候效益、防风固沙效益显著;各退耕模式其综合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沙柳+沙打旺模式 > 柠条+沙打旺模式 > 杨树+沙打旺模式 > 未退耕荒地,沙柳+沙打旺模式综合生态效益数值最高,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可以在伊金霍洛风沙区或其它风沙区生态建设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海南省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为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截止2012年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绩为基础,对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林草植被的涵养水源、保育水土、固碳制氧、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这6个方面效益进行评价,采用影子工程法、市场价格法进行物质量、价值量的测评,对该地区近9a来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合恩格尔系数与皮尔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结果]截止2012年,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达22.18亿元,保护水资源价值最大,为17.64亿元,占生态总价值的79.5%;固碳制氧价值次之,为2.38亿元,占生态总价值的10.7%。[结论]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在水土保持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遏制了当地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是防止沙尘暴发生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区域广阔,推进迅速,实施经验欠缺,因此目前存在科学规划、充分论证、有序推进不力,造林成活率低.科技支撑不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及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谨提出建议如下:(1)明确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正确定位;(2)增强退耕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实施综合治理的政策可操作性;(3)加大配套措施实施力度,确保退耕成果不反弹;(4)国家应明确政策,支持封禁,促进植被自然恢复;(5)重视粮食的风险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后10 a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耕地面积比退耕前减少66.51%,林地面积比退耕前增加了212.61%;水土流失控制效果明显,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9 779 t/(km2·a)减少为退耕还林后的5 285 t/(km2·a),减少了45.96%,退耕还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约1 704万t;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未利用地的侵蚀最严重,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 513 t/(km2·a),为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856 t/(km2·a)的22.79倍;研究结果将对该区域水土流失控制及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density was researched in southern NingXia with five different land uses: shrubland, farmland, grazing grassland, orchard, and artificial grassland.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1) content of SOC in soil 0–20 cm deep was greatest for grazing grassland and less for bush forestland, farmland, artificial grassland, and orchard; (2) content of SOC of bush forestland and orchard decreased slowly as depth of profile increased, whereas SOC of farmland, grazing grassland, and artificial grassland decreased fast; (3) SOC density of grazing grassland and farmland was greater than the bush forestland, artificial grassland, and orchard; and (4)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 korshinski on eroded soil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SOC density.  相似文献   

20.
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草)中的人口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南部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从2000年开始,国家决定在此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由于退耕区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缓慢,使得人们大规模垦荒,对退耕还林成果造成威胁,加剧人口与发展矛盾。在分析退耕区自然、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人口与发展的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