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区淡水资源短缺,浅层地下苦咸水资源相对丰富,易开采的现状,开发了一种在线测控苦咸水矿化度的安全混灌装置。该装置与国内现有混灌设备技术相比,具有测量迅速便捷,精度适中,可在线测控,连续供水灌溉,易操作,造价低,便于推广和应用等优点。可与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等灌溉系统进行集成配套,实现苦咸水的安全灌溉利用。  相似文献   

2.
大钦岛电渗析苦咸水淡化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长岛县大钦岛苦咸水淡化工程是我国第一处为海岛居民提供生活饮用水的电渗析地下苦咸水除盐示范工程。该工程于 1987年 7月 1日正式运行并投产供应淡水 ,同年 10月 12日通过国家级鉴定。由于本工程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使用管理正确规范 ,现已连续运行 12年之久 ,但设备仍处于良好状态 ,保持了总供水量不减少、产品水质量不降低、运行维修费用稳定在经济范围之内。其原因探讨如下。1 规划设计( 1)由于当地地下苦咸水的浓度大大低于海水浓度 ,故利用当地地下苦咸水资源作为淡化水源 ,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 ,也方便了管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宁夏地区地下苦咸水资源量大、水化学类型复杂、矿化度范围广,采用单一的淡化技术难以满足要求,通过对宁夏地区地下苦咸水不同范围矿化度所对应的水化学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常用的反渗透法(RO)、纳滤法(NF)和膜蒸馏法(MD)等苦咸水淡化方法进行技术经济计较,探讨出矿化度、水化学类型与淡化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最终确定不同矿化度、不同水化学类型所对应的淡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地区小于1 g/L的地下水以Ca~(2+)、Mg~(2+)、SO_4~2为主,可通过纳滤进行处理;1~3 g/L的微咸水以Na~+和Cl~-为主,可利用反渗透技术进行处理;3~6 g/L的苦咸水Ca~(2+)、Mg~(2+)、SO_4~2、Na~+和Cl~-含量较高,可采用纳滤+反渗透的工艺流程;大于6 g/L的苦咸水,可采用膜蒸馏法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沧州东部地区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水质与自来水水厂现状,分析了目前净水厂闲置的供水能力,提出了以大浪淀、杨埕两座平原水库为供水水源,以现有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净水厂为水处理中心,依托供水管网辐射至周围用户及配水厂的整体思路,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打破现状行政区划后重新分为4区11片,实行供水统一调度管理,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的网络格局,彻底解决240多万农村人口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县域尺度的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县域尺度,选取降水产出率、灌溉水产出率、灌溉指数和总水分生产率4个指标,定量评价了中国不同地区(台湾省除外)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各个指标的空间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总水分生产率仅为0.61kg/m3,与发达国家的水生产效率相比,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黄淮海平原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均较丰富的江南区和华南区,除灌溉指数较高外,其他3个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低水平。总水分生产率和降水产出率的低值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区、内蒙古高原区、黄土高原北部、横断山区一线;西北区的灌溉水资源浪费严重,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五味是指苦、辣、酸、甜、咸。“五味”调配食品,不仅味美,且能治病保健,若食之不当,则危害身体。所以,食用“五味”以适量为宜。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发挥大藤峡水利枢纽在一般枯水年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出将其多目标运用问题转化为合理约束条件的单目标问题,同时结合不同典型年情况进行模拟调度分析计算。调度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大藤峡水利枢纽按严格满足抑咸需求方式调度对发电破坏较大;按松弛满足抑咸需求方式调度(避涨压退)能较好地兼顾发电及抑咸效益。  相似文献   

8.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农业结构和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省农业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农业用水量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日趋紧张,水环境条件恶化。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包括地下水超采区、海水入侵区以及污染河流沿线农业生产区的农业生产用水与水资源及水环境之间矛盾关系,说明该区水资源已不能继续支撑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根据当地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调整农业结构,改变生产布局等相应的改进措施。将蔬菜生产基地由寿光一带向沿黄地区转移,并减少蔬菜的调出。污染河流沿线改农作物生产为林业或改地表水灌溉为开采地下水,改善供水安全保证程度。推广节水灌溉制度,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措施之一。太湖县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水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危机,全县有18.15万人饮水不安全。主要存在着苦咸水、水污染、供水水源不可靠等突出问题,其症结在于供水工程不足,水资源保护观念淡薄,农村供水投入不足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组织领导、规范建设、优化技术方案、精心实施、增加投入、强化管理、水源保护、提高认识等8个方面提出保障太湖县农村饮水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滨江临海的江苏省通州市虽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但出存在着时段性,水质性的缺水危机,农村饮水形势不容乐观,全市农村过半数的人口处于饮水不安全状态,目前存在着苦咸水危害,农村供水水源保证不可靠,水质污染严重,基础设施简陋陈旧等突出问题,其症结在于水资源保护观念淡薄,农村供水投入不足.针对存在问题,从加强领导,区域供水,增加投入,综合治理和强化管理等5个方面提出保障通州饮水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紧缺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该区域农业灌溉多采用人工控制灌水量与灌溉时间,这种灌溉方式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大力推行智慧灌溉,是实现农业灌溉智能化和科学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对北方缺水地区智慧灌溉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概述,其次列举了当前多种农田智慧灌溉技术及其在不同种类农田中的应用状况,最后提出了发展智慧灌溉的建议与展望,以期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农业智慧灌溉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型水稻灌区高产节水灌溉优化配水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苏省北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以大型水稻灌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水资源的优化分配问题,从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和作物需水模型入手,建立了外引河湖水、内提回归水两种水源供水条件下的水稻全生育期适时调度优化配水数学模型。以灌区典型年供水资料,对优化配水模型进行了复核验证。所建立的模型,与灌区实际用水条件基本相符,为水稻灌区用水管理提供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漳河灌区节水灌溉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发展节水灌溉已经成为灌区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自改革开放以来,漳河灌区灌溉用水量有了大幅度下降,而农业生产总产量却有所上升。灌区通过节水灌溉,使得灌溉水分生产率不断提高,在保证农业生产总产量稳步提高的前提下节约灌溉用水。与此同时,将所节约的农业灌溉用水转移到如发电、城镇供水、工业用水等非农业用水部门,从而大大提高了单方水利用效益。这是我国开展节水灌溉较为成功的典范。通过研究漳河灌区节水灌溉的影响,寻求大型灌区真实节水的途径,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新疆洛浦县为例,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灌溉面积变化、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及灌溉方式改变等方面进行节水分析,并对预测水平年农业供需水平衡进行了预测计算,预测结果表明:现有的灌排工程不能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势在必行;采用滴灌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农业用水量,是解决农业供需水矛盾的有效措施。最后,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其他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2008—2017年作物生产水足迹及其变化趋势为调整宁夏地区农业用水结构以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水足迹理论,本文利用气象和农业有关数据,对宁夏回族自治区2008—2017年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足迹进行了量化处理,并结合气象因素与作物产量,对其进行了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结果】①宁夏地区10年研究期间各作物的生产水足迹总体上呈减小趋势,在5种主要农作物中,大豆的平均综合生产水足迹最大,为4.51 m^3/kg,玉米的平均综合生产水足迹最小,为0.91 m3/kg;②各作物蓝绿水足迹比例最高的是稻谷,为5∶1,最低的是大豆,为1.4∶1;③10年研究期各地区综合作物生产水足迹大小排序为:吴忠市(15.58m^3/kg)>中卫市(13.71m^3/kg)>石嘴山市(12.77m^3/kg)>银川市(9.46m^3/kg)>固原市(8.21m^3/kg);④各地区蓝绿水足迹比例从南到北依次递增,固原市最小为1.2∶1,石嘴山市最大为5∶1。【结论】在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宁夏地区,需根据各作物耗水规律适当调整种植结构、灌溉模式等减少农业用水量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缓解华北平原淡水资源的不足,合理调配水资源,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了淡水阶段性缺水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某生育阶段灌水被取消时,不但使作物在本生育阶段受水分胁迫,而且在后续生育阶段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相比阶段性缺水来说,旱作对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与充分灌溉的叶面积指数相比,缺水阶段的减小并不是最大的,缺水阶段之后的叶面积指数减少更大,从节水和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个方面综合考虑,缺灌浆水对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小。在淡水资源缺乏的区域采用阶段性缺水灌溉是节约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提出基于改进多目标决策模型的大桥水库灌区渠系自适应规划方法,合理规划大桥水库灌区渠系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无效弃水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配水结束后灌区各渠系缺水量、渠道输水损失量以及农作物生产带来的灰水足迹三者最小为大桥水库灌区渠系规划多目标决策函数,以渠道输水能力、水量和时间为约束条件,构建大桥水库灌区渠系规划的多目标决策模型;以栅格法构建路径规划的运行环境,通过移动几率优化、信息素挥发系数自适应调整两方面改进蚁群算法,通过改进蚁群算法寻优获取渠道缺水量、输水损失量、灰水足迹最小的水库灌区渠系规划结果。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规划大桥水库灌区渠系的水资源,规划后的灌区渠系在缺水量、渠道输水损失量以及灰水足迹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且效率高、应用性强。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划分为工业、农业、生活、生态、水资源和污水处理回用子系统,以缺水程度为主要反馈因子,考虑缺水时人们用水决策偏好,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反馈关系,建立了咸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按趋势发展型方案,咸阳市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和生态用水被挤占,发展缓慢,规划年内缺水程度为9%~35%,为严重缺水;按资源环境保护型方案,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但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按经济发展型方案,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超采严重,缺水情况仍存在,为3%~5%,发展可持续性差;按协调发展型方案,工农业保持13.8%发展速度,污水处理回用量增加,农业灌溉稳步发展,生态环境情况得到改善,缺水程度严重时约为0.4%,表明该方案是咸阳市水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9.
区域性水草畜系统平衡是生态畜牧业的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干旱荒漠草原区,水资源紧缺,普遍的超载过牧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荒漠化严重,造成大规模的沙尘暴天气。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确定灌溉人工饲草料基地发展规模和区域可持续载畜量,解决牲畜超载和冬春饲草不足的矛盾,实现区域性的水草畜系统平衡,使草原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