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发掘新的抗螟虫种质对水稻抗虫育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叶鞘离体鉴定及田间自然鉴定方法验证籼稻A232的抗虫性,利用亲本、F1、F2及BC1F1群体对其抗螟遗传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A232具有较强的抗螟虫性,离体鉴定幼螟校正死亡率为85.7%。其抗螟性由2对隐性抗虫基因控制,在K17B及07Y14背景中呈独立遗传,抗虫与感虫分离比为1∶15;在冈46B背景中呈互作遗传,抗虫与感虫分离比为3∶13。该材料是一个新的抗水稻螟虫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浙江农业大学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克螟稻”目前通过省级签定。这种转基因精对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七种鳞翅目水稻害害虫具有强大的毒杀作用。室内和田间试验表明,它对多种螟虫的抵抗能力达到百分之百,是螟虫的克星。这个新的水稻品系是由浙江农业大学和血事大建太华大学#同选啻成功的。研究人员应用生物技术将杀9蛋白基因导入水授胚芽,使植株获得毒杀螟g的能力。因此在水稻生长边搓中,不需喷洒江河农函,就和以避免螟g的危害。鉴定委员会对此项成果终于高度评价,认为“克螟按”近抗惧9的能力和它的转基因遗店稳定性,均居国…  相似文献   

3.
甘蔗品种生长中后期对螟虫抗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螟虫自然侵染的方法,以螟害节率为甘蔗生长中后期抗螟性指标,分析19个甘蔗品种(系)在新植和宿根条件下对螟虫的抗性。结果表明:在该试验地,黄螟是甘蔗生长中后期的优势种,条螟次之,二点螟最少。3种螟虫的抗螟性指标均在19个甘蔗品种(系)间存在显著差异,甘蔗品种(系)对3种螟虫的抗性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效应。甘蔗品种(系)对黄螟和二点螟的抗性还存在显著的植期效应、植期和基因型互作效应,其中植期对黄螟和二点螟的种群数量影响最大。3种螟虫的抗螟性指标均在两个植期间显著正相关,但同一植期内3种螟虫的抗螟性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综合评价各甘蔗品种(系)对3种螟虫的抗性水平,柳城05-136、云蔗03-258、粤甘42号和桂糖30号在供试甘蔗品种(系)中对3种螟虫均表现出较高抗性。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四个水稻品种抗虫特性与螟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上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的代表性栽培品种秀水04和3个当前推广品种(寒优香晴、98110、花育1号)对螟虫(主要指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抗性的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三化螟和二化螟对4个品种的为害率存在着显著差异,秀水04 的抗螟性明显高于其他3个近期品种。植株的组织学特征中,维管束间距大小与品种的螟虫侵入率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秀水04的维管束间距显著小于其他3个品种;在无机化合物分析中硅的含量也以秀水04最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甘蔗品种抗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蔗品种(系)抗螟性评价指标,建立甘蔗品种(系)抗螟性综合评价体系。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以螟害株率、螟害节率、螟害指数、枯梢率、蛀道数、蛀道长度和羽化率为甘蔗生长中后期抗螟性评价候选指标,对19个甘蔗新品种(系)的抗螟性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螟害株率外,其余6个候选指标均有望作为抗螟性评价指标,其中螟害指数与单茎重损失量、蔗糖分损失量间同时具有显著正相关,是评价甘蔗受害程度的最佳指标。因子分析结果表明,6个抗性相关指标可简化为3个公因子,即植株受害因子、蛀道解剖因子和螟虫生长发育因子。根据品种因子得分,对19个甘蔗新品种(系)抗螟性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粤甘42号对螟虫抗性最高,福农38号、桂糖29号、柳城03-1137和桂糖31号对螟虫抗性最低。本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甘蔗抗螟性评价指标与综合抗性评价方法,还明确了19个甘蔗新品种(系)对甘蔗螟虫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是为害水稻最主要的螟虫,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它仅在稻茎中取食与发育,造成枯心和白穗。在实行复种的稻区,虫口剧增。三化螟,迄今尚无法通过饲养完成其世代发育,但用筛选室和田间的方法进行抗性筛选是可能的。这里所介绍的对三化螟的筛选方法也适用于白螟虫(S.innotata)。筛选方法筛选室筛选三化螟产卵不限于只在稻株上。因为卵可能产在筛选室的纱窗上和室顶上,以及少量产在试验材料上,因此必须人工把一龄幼  相似文献   

8.
采用离体叶片、离体茎秆、离体剥开茎秆及活体成株4种室内抗虫性鉴定方法,对相同水稻材料进行抗二化螟特性鉴定,同时对这些水稻室内抗二化螟鉴定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些方法的抗性鉴定结果高度吻合,离体叶片鉴定方法是目前最快速、有效的抗二化螟鉴定方法。并通过离体叶片和活体成株鉴定方法对转Vip3A基因水稻材料进行鉴定,再次验证了离体叶片鉴定方法的有效性。此外,初步发现对于同为鳞翅目水稻害虫稻纵卷叶螟,用离体叶片鉴定方法也可进行有效鉴定。  相似文献   

9.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了高度感虫的中国杂交稻推广带来水稻害虫生态地位发生的变化.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升为杂交稻上最突出的极易爆发成灾的重要害虫.20世纪70年代以前,白背飞虱只是水稻上的次要害虫,但80年代以来其种群大大增加.由于它从中国南部杂交稻种植区大范围迁飞,白背飞虱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粳稻上的重要害虫.由于种植具有抗褐飞虱基因Bph1的杂交稻组合,褐飞虱种群曾得到暂时的控制.然而,抗虫性的杂交稻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稻飞虱迁飞区推广以后,褐飞虱生物型发生了改变,对抗虫品种产生了适应性.1990年以后,以前表现抗虫的杂交稻变得高感褐飞虱.缺乏抗虫性主基因不是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超感性的充分理由,杂交稻旺盛生长的杂种优势可能是稻飞虱生殖力提高的部分原因.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的超感虫性是从不育系遗传而来的.因此,杂交稻抗虫性的提高有赖于不育系的改良.利用持久抗性和多抗性的IR品种如IR64作为恢复系是改善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杂交稻上二化螟和三化螟为害也有所增加.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是一种更有利的食料植物且耐虫性更强.进行水稻产量损失的估计,尤其是水稻本身对螟虫为害的补偿能力,以及螟虫和杂交稻之间的生态学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评价杂交稻对螟虫田间抗性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吉林省海龙镇对利用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成虫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二化螟诱捕器共诱杀二化螟成虫927头,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田白穗率为0.36%,对照田白穗率为0.85%。二化螟性诱剂田间防治效果为57.6%,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原因为二化螟性诱剂释放面积太小。  相似文献   

12.
先恢207是优良的水稻三系恢复系,以先恢207为父本配制的杂交水稻组合金优207和T优207等是长江中下游稻区的主栽晚籼组合。螟虫(包括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是中国南方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以转cry1C*基因的T1C-19为抗螟虫基因供体,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螟虫抗性基因cry1C*转移到恢复系先恢207中,培育获得携有cry1C*基因的纯合株系2个,分别命名为华抗恢1431和华抗恢1432,并以金23A等6个不育系为父本配制了抗螟虫组合。经田间鉴定,改良的抗螟虫恢复系华抗恢1431和华抗恢1432以及杂交组合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达到100%。华抗恢1431的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配合力等方面基本保持了先恢207的特性,以金23A作母本配制的杂交组合的生育期、产量和稻米品质均与金优207相当。选育出川23A/华抗恢1431、中9A/华抗恢1431 2个产量优于金优207、生育期和稻米品质与金优207相当的中熟晚籼抗螟虫组合。同时还选育出川农1A/华抗恢1431、金科1A/华抗恢1431 2个迟熟晚籼抗螟虫组合。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和三化螟是海南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为选育多抗水稻品种,本研究对选育的7个地方稻新种质进行了自然诱发病圃鉴定及田间喷雾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恢复系海恢1558抗稻瘟病和三化螟,中抗白叶枯病;恢复系海恢227抗白叶枯病和三化螟;红米海农红1号抗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海丰黑糯2号中抗白叶枯病和三化螟。  相似文献   

14.
施用硅肥对甘蔗抗条螟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蔗施用硅肥对甘蔗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抗性的影响,在田间自然螟虫胁迫条件下,对甘蔗含硅量、抗条螟性指标和产量性状等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硅肥在187.5~750 kg/hm2施用量范围内能显著提高整个生长季甘蔗植株的硅含量,显著降低甘蔗条螟钻蛀率和为害程度。硅肥施用量、植株硅含量和抗条螟性指标间响应一致。采用因子分析对7个抗条螟性指标进行简化,可分为3个公因子,即苗期条螟为害因子、工艺成熟期条螟为害因子和条螟生长发育因子。苗期螟害枯心率、工艺成熟期螟害节率和羽化率可作为硅肥调控甘蔗对条螟抗性效应的评价指标。经逐步回归分析可知,在7个抗条螟性指标中,苗期螟害枯心率和累积蛀道长度对蔗茎产量影响最大。562.5 kg/hm2硅肥施用量对甘蔗条螟防治效果和甘蔗增产效应最适宜。研究表明,硅肥能显著提升甘蔗植株硅含量,增强甘蔗植株对条螟的抗性,有效降低甘蔗条螟发生为害,促进甘蔗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香根草能有效诱集水稻螟虫产卵,且孵化的幼虫取食香根草一定时间后死亡,可用于水稻螟虫的田间防控。但田间防治往往是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为了研究取食香根草后的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度,【方法】利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阿维菌素、毒死蜱8种常用杀虫剂对水稻大螟和二化螟的毒力作用,以及取食香根草后螟虫对这些药剂的敏感度变化。【结果】8种杀虫剂(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茚虫威,毒死蜱)对大螟的LC50依次为1.04,1.40,2.67,3.48,7.59,13.03,16.57,23.28 mg/L;对二化螟的LC50依次为1.94,2.07,4.20,8.93,9.72,17.63,9.51,64.68mg/L。与取食水稻的螟虫比较,香根草饲喂3d后,大螟幼虫对8种药剂的敏感性均有所提高,致死率提高13.3~22.2个百分点,其中,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毒死蜱的敏感度显著提高;而香根草饲喂后的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均显著提高,致死率提高26.7~33.3个百分点。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初步明确了水稻螟虫取食香根草后对杀虫剂的敏感度有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抗虫性水稻恢复系选育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优质抗稻瘟病水稻恢复系成恢177与转基因水稻Bt明恢63杂交并回交1次,采用PCR分析、试纸条检测、室内和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抗虫性,并结合系谱法选择农艺性状,病圃接种鉴定稻瘟病抗性,育成具转基因抗虫性的水稻新恢复系Bt5198。采用离体茎秆法接种二化螟卵块,新恢复系Bt5198和Bt明恢63的幼虫死亡率均为100%。在田间人工接虫条件下,该恢复系对二化螟和三化螟均表现高抗,与4个不育系配制的杂种F1仍保持良好的抗虫性,且杂种优势明显。两年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新恢复系Bt5198的叶瘟和颈瘟抗性水平与成恢177相当,明显优于Bt明恢63。Bt5198的种子发芽率和花粉量与成恢177相当,Bt基因导入水稻恢复系不会对种子生活力和制种产量造成显著影响。在无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后代中,结合利用试纸条检测和室内、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是筛选Bt基因抗虫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棉花种质进行抗(红铃虫)性筛选,对一些推广品种和原始材料作出抗性评价,是寻找和利用自然抗源,为抗虫育种提供亲本的重要途径。现将20个棉花种质抗性鉴定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粱抗螟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是为害高粱的主要螟虫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进展及抗螟研究的了解,分析了高粱的各种抗螟机制,讨论了高粱抗螟性筛选与鉴定的方法,总结了当代抗螟育种的方法及现状并提出发展趋势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克螟稻为Bt抗虫基因供体,采用杂交、回交转育方法,结合GUS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抗螟虫性选择技术,选育出首个转Bt抗螟虫基因籼型水稻不育系科龙A。经鉴定,科龙A的花器性状和开花习性良好,花粉败育彻底,不育度高,配合力强,高抗螟虫,所配杂种F1代仍保持有高抗螟虫特性。该不育系于2006年8月通过浙江省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20.
甘蔗对螟虫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主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螟虫是甘蔗生产中为害最严重的钻蛀性害虫,使甘蔗的产量和品质显著降低。尽管目前普遍采用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方法,但因甘蔗的特殊性使防治效果甚微。利用品种的抗虫性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从抗性方式来看,甘蔗抗螟虫性机制主要是幼虫的排趋性和抗生性。本文从甘蔗对螟虫的田间抗性鉴定、室内抗性鉴定讨论了抗性鉴定方法,以及茎表皮硬度、纤维素含量、硅含量等物理结构特性和类黄酮、氮素和必需氨基酸等化学因子与抗性的关系,阐述了物理结构和化学因子在甘蔗对螟虫抗性机制中的作用,最后从抗性来源等方面探讨抗性机制的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