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改性黄麻纤维和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碱溶液(20 g/L NaOH)、热(140℃)处理方法对黄麻纤维进行改性处理,采用热压工艺将纤维与酚醛树脂制成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冲击断口形貌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碱处理时间不超过2 h、热处理时间不超过3 h时,黄麻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碱处理2 h的黄麻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13.5%和25%;冲击断口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高于碱处理纤维,断口呈平面化。  相似文献   

2.
将杨木木材加工中剩余的边角料及木材加工利用不了的枝丫材加工成木粉,对杨木粉进行热处理、碱处理、偶联剂KH550改性处理后,与轮胎橡胶复合制备木粉-橡胶复合材料,分析杨木粉改性后对木粉-橡胶复合材料界面结合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改性方法,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硬度、回弹性和耐寒性。碱处理的断裂伸长率提高,碱处理和偶联剂处理的耐磨性变好、界面结合更好;热处理大幅度改善了材料的吸水性,其中热处理后24 h的吸水质量增加率只有0.4%,比未处理降低42.86%。  相似文献   

3.
采用模压成型方法制备竹原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UPE)复合材料,以1%、3%和5%Na OH溶液处理竹原纤维,以改善纤维与UPE树脂间的界面相容性。结果表明:碱处理竹原纤维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1%Na OH溶液处理竹原纤维得到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佳。碱处理后纤维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碱处理可移除纤维表面木素、半纤维素以及杂质等,使竹原纤维的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加,纤维表面变得粗糙。复合材料拉伸断面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碱处理纤维改善了竹原纤维与UPE树脂的界面粘结。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原位沉积对竹、杉木、黄麻3种植物纤维的表面改性效果,采用平压工艺制备了植物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并通过SEM、原子力学显微镜、光学纤维接触角测量仪等方法分别表征了植物纤维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静态接触角、拉伸性能以及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CaCO3原位沉积改性对单根植物纤维的表面性能有显著影响,不仅提高了单根植物纤维的拉伸性能,还改善了植物纤维增强热塑性聚合物的界面性能,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界面强度。原位沉积改性后,3种植物纤维表面均有CaCO3附着,杉木纤维的CaCO3上载量最高,达16.08%;竹纤维最低,为6.96%。改性竹纤维的表面粗糙度Rq值降低了32.95%,静态接触角增加了1.85%;改性杉木纤维的Rq值和静态接触角分别增加了42.51%、3.12%;改性黄麻纤维的Rq值增加了62.77%,静态接触角降低了0.4%。单根改性植物纤维的拉伸性能均有所提高,相同CaCO3原位沉积改性条件下,改性竹纤维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最大,分别为1 134.83 MPa、37.25 GPa。断口形貌SEM图中,改性植物纤维与聚丙烯结合紧密,复合材料的断裂主要以改性植物纤维的断裂为主,表明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质得到改善。改性植物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得到提高,而且其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与改性植物纤维CaCO3附着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改性杉木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弹性模量最大,为2.28 GPa;改性竹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最大,为54.04 MPa。   相似文献   

5.
基于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工艺,研究不同铺层取向角度对黄麻纤维布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向铺层取向时,随着铺层取向角度的增加,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呈近凹抛物线形变化,并在取向角为90°时达到最大值;弯曲强度呈近凸抛物线形变化,并在取向角为60°时达到最大值。双向铺层取向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呈波浪形变化,其最大值分别在取向角为±75°和±45°时获得。综合对比单、双向铺层,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在单向取向角为90°铺层取向时达到最大值,为78.26 MPa;而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在双向取向角为±45°时达到最大值,为89.82 MPa。  相似文献   

6.
竹粉粒径对竹/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粉和聚丙烯粉料为原料,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为偶联剂,通过注塑成型制备了竹塑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粒径竹粉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竹粉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及冲击强度均有显著的影响.竹粉粒径在40~120目时,随着粒径的减小,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以及缺口冲击强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粒径达到200目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却有所增大.竹粉粒径为20目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以及缺口冲击强度均比40目的要低.大粒径竹粉(40目)与小粒径竹粉(200目)填充的复合材料表现出的不同力学性能,可能与竹粉与基体塑料界面结合、纤维形态、表面粗糙度以及内部空隙状况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注塑法制备竹粉/PP发泡复合材料,并对不同添加量硅烷偶联剂KH570复合材料的流变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频率扫描结果显示,所有复合材料均表现出剪切变稀行为;经过KH570改性的复合材料,其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及复数黏度与未改性时的相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流变性能改善。剪切速率扫描结果表明,所有复合材料均表现出典型的非牛顿假塑性流体行为;随着KH570用量的增加,非牛顿指数增大,体系表观黏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减小;同时材料的力学性能先提高后降低,添加2%KH57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与未改性的复合材料相比,比弯曲、比拉伸和比冲击强度提高了6.1%-23.8%。  相似文献   

8.
玄武岩纤维(BF)分别经氨基和乙烯基硅烷偶联剂处理后,添加到高密度聚乙烯(HDPE )基木塑复合材料中,用于增强木粉(WF)-HDPE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中利用扫描电镜与红外光谱对玄武岩纤维表面进行表征,探究玄武岩纤维含量及界面微观形态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偶联剂处理的玄武岩纤维与树脂基体界面结合较好,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明显提高,氨基偶联剂提高了拉伸强度,硅烷偶联剂则提高了弯曲强度;添加4%的改性玄武岩纤维可达到较好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小麦秸秆高值化利用,降低聚3-羟基丁酸酯(PHB)生产成本,同时综合提高麦秸粉(WSF)/PHB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热性能。通过有机蒙脱土(OMMT)熔融共混改性WSF/PHB复合材料,热压—冷压工艺制备复合材料,探究OMMT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经OMMT改性后,OMMT层间距增大,部分PHB分子链进入OMMT层间,制备得到了插层型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得到改善。当OMMT添加量为1%时,相比对照组,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3.49%、13.78%、9.52%、15.53%、12.59%,吸水率下降了2.15%,复合材料的结晶度相比对照组提高了12.73%。OMMT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但提升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高温耐烧蚀性能。  相似文献   

10.
改性白泥/PVC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泥和PVC为主要原料,采用铝酸酯偶联剂对白泥进行表面处理,研制了改性白泥/PVC复合材料。优化了偶联剂用量和白泥用量,当偶联剂用量为0.5份(相对于白泥用量)、白泥用量25份(相对于PVC用量)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维卡软化温度均较高。研究发现改性白泥对PVC有明显增韧增强作用,通过对改性白泥的红外光谱和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分析,阐述了偶联剂改性白泥增韧增强PVC材料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促进木质结构保温板(SIP)的可持续发展,引入具有优良力学性能及装饰效果的可再生重组竹,结合环保型粉状环氧树脂胶黏剂,制备了重组竹/结构保温板复合材料。  方法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力学性能测试和导热系数测试研究粉状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固化特性及复合材料的结合强度、抗弯强度、导热系数及耐热水性。  结果  ①粉状环氧树脂胶黏剂的最佳固化条件为84 ℃开始发生固化反应,在116 ℃时充分固化,于180 ℃下体系完全固化。②当涂胶量为150 g·m?2,热压时间为15 min时,重组竹/结构保温板复合材料的结合强度和抗弯强度分别可达0.83和19.80 MPa,导热系数为0.054 2 W·m?1·K?1(25 ℃)。在80 ℃热水浸泡3 h后,复合材料的结合强度仍达0.15 MPa。  结论  获得综合性能优异且具有良好耐热水性的重组竹/结构保温板复合材料。图6表2参21  相似文献   

12.
脱胶是黄麻纤维加工过程中基础而又关键的工序,脱胶的效果会直接影响黄麻麻纤维的品质和利用价值.综述了黄麻生物脱胶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针对黄麻生物脱胶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黄麻生物脱胶研究中急需开展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吴梨  赵伟  杨瑞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439-1440
[目的]研究枇杷叶中熊果酸的提取及纯化方法。[方法]以新鲜采摘的枇杷叶为试材,采用乙醇水溶液对其熊果酸物质进行提取,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乙醇重结晶技术对熊果酸进行纯化。在纯化中,比较X-5树脂与D101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对熊果酸纯化效果,研究乙醇重结晶技术对熊果酸的纯化效果。[结果]粗提的熊果酸,经过X-5树脂和D101纯化后含量分别提高了28.60%和30.21%,D101树脂的纯化效率优于X-5树脂。在重结晶纯化中,随着重结晶次数的增加,样品中的熊果酸纯度越来越高,在经过5次结晶后,熊果酸的纯度达到了95.30%,比经过D101大孔树脂纯化的样品提高了约2.6倍。[结论]该研究为熊果酸的提取纯化提供了高效绿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党民团  徐浩龙  李雅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222-4223,4232
[目的]制备一种含锌保水聚合物。[方法]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通过淀粉与丙烯酸-丙烯酸锌共聚、交联,制备了一种含锌复合高吸水聚合物。[结果]复合材料对去离子水、浓度0.9%NaCl的吸水倍率分别为582、180g/g,锌的缓释期大于160 d。[结论]所制复合聚合物所含锌元素可长周期缓慢释放且具理想的保水效能。  相似文献   

15.
葡萄籽中原花色素的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皓  伍丽娜  张伟  郑永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467-9469
[目的]筛选能够纯化葡萄籽中原花色素的树脂,并研究用树脂纯化的工艺方法。[方法]利用5种大孔吸附树脂(S-8、NKA-9、AB-8、X-5、D4006)对原花色素进行静态吸附及解吸试验;以AB-8型大孔吸附树脂为分离介质,完成原花色素的动态吸附和解吸试验。[结果]AB-8型树脂是较适宜的纯化填料,最佳工艺是:原花色素水溶液浓度为2.5 mg/ml,以2.0 BV/h的流速流下,使树脂吸附达到饱和;解吸时先用水淋洗,解吸剂乙醇浓度为80%,以1.0 BV/h的流速缓慢流下,解吸剂用量为1.0 BV。[结论]AB-8型大孔树脂对葡萄籽中原花色素的精制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龙桢桢  乔媛媛  李静  郑敬  魏屹  成晓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87-13789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桃叶珊瑚苷的工艺,为进一步精制洒金桃叶珊瑚中桃叶珊瑚苷奠定基础。[方法]以桃叶珊瑚苷为指标成分,用HPLC法测定桃叶珊瑚苷的含量,并优选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桃叶珊瑚苷的最优工艺。[结果]S-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桃叶珊瑚苷的最优条件为:上样液浓度2.76 mg/ml,上样液流速2 BV/h,上样量9.20 mg/g,洗脱溶媒为浓度15%乙醇,洗脱流速2 BV/h,洗脱剂用量3 BV。[结论]S-8大孔吸附树脂对桃叶珊瑚苷分离纯化效果良好,产品纯度为48.04%,回收率为82.30%。  相似文献   

17.
黄麻酶脱胶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对黄麻进行生物脱胶,优化脱胶工艺中酶的浓度、脱胶时间和温度等主要影响因素,得出较好的黄麻生物酶脱胶工艺配置.  相似文献   

18.
马兰  龙超海  吕江南  刘佳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614+9622-9614
为了规范黄、红麻剥皮机的作业质量,并为评价黄、红麻剥皮机作业性能提供技术参考,探讨了黄、红麻剥皮机作业质量指标及其检测方法和判定规则;研究结果亦可为大麻等麻类作物剥制机械作业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用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虎杖中白藜芦醇的特性及其稳定性。[方法]分析大孔树脂对白藜芦醇的吸附曲线,分析流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等因素对大孔树脂吸附白藜芦醇的影响。[结果]AB-8树脂对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吸附更接近单分子层吸附。以1.5 m L/min流速通过层析柱时吸附率更高,用70%乙醇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时提取率最高,3 h是最佳提取时间;60℃是最佳提取温度;p H为4时白藜芦醇提取率最高。稳定性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在酸性条件下保存浓度基本不变。[结论]用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白藜芦醇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