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对4.5%井·硫铜水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井冈霉素,能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对4.5%井·硫铜水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井冈霉素,能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品种,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24%噻呋酰胺SC 20 g和10%己唑醇EC 50 g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始盛期和发病高峰期各用药1次,药后30 d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指防效可达97.16%、92.45%.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分析了近年来奉贤区水稻纹枯病大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菌源、气候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是影响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壳寡糖对水稻抗纹枯病抗性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高效安全地控制水稻纹枯病,研究了壳寡糖诱发水稻对纹枯病的诱导抗病性.结果表明,壳寡糖对纹枯菌的菌丝和菌核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水稻成株期,向水稻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壳寡糖溶液,水稻植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明显降低,相对防效均在50%以上,且不同浓度的壳寡糖溶液引发水稻对纹枯病的诱导抗病性程度不同,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也不一样.浓度为50 μg/mL的壳寡糖溶液引发水稻对纹枯病的诱导抗病性程度最强,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达65.56%.壳寡糖对水稻植株进行诱导处理后,水稻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防御酶活性的提高,是引发水稻对纹枯病诱导抗病性的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并进行水稻纹枯病菌菌株对丙环唑的抗性检测,为水稻纹枯病的科学用药及田间抗性种群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从贵州、河南和湖南省7个市(县、区)采集分离的106株水稻纹枯病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建立敏感基线;以敏感基线值的10倍对2018和2019年采集的水稻纹枯病菌进行丙环唑抗性检测.[结果]供试106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对丙环唑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022~1.561μg/mL,EC50均值为0.731±0.031μg/mL.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且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W=0.985,P=0.257>0.05),可将EC50均值0.731±0.031μg/mL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基线参考值.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2018和2019年抗性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仍表现敏感,仅发现1株低水平抗性菌株(18MT2).[结论]田间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仍较高,可继续使用丙环唑防治水稻纹枯病.  相似文献   

7.
张业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00-13901
通过对现有的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的利弊分析,介绍有益微生物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理及优势,综述了有益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类群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介绍水稻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危害情况,并综述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及利用研究进展,指出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中存在拮抗微生物筛选困难、防治效果不稳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及稻鸭共养模式抑制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作用机理不明等问题;提出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提高拮抗微生物筛选效率,加强对影响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稳定性的因素、基因工程安全评价体系、稻鸭共养生态系统抑制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因素及机理方面的研究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水稻纹枯病国内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鼎  王晖 《北京农业》2012,(21):260-261
水稻纹枯病(Rhizctonia solani)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俗称烂脚病,花脚杆,云纹病.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例伏枯死.本文通过分析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性、侵染、规律和防控措施,为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防治水稻纹枯病都用井冈霉素,但防效差.2002年我们进行爱苗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  相似文献   

11.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1%井冈.三唑醇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较为理想。20%烯肟.戊唑醇600 mL/hm2的防效也能达到80%。因此,防治水稻纹枯病可选择以上药剂于水稻纹枯病发病始盛期对水600~750 kg/hm2手动均匀喷雾。第1次施药后间隔10 d左右再施药1次,将对控制水稻纹枯病有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水稻纹枯病是由稻纹枯病菌寄生引起的水稻真菌病害,俗名"花脚秆"、"烂脚瘟"、"云纹病".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在豫南稻区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纹枯病是世界上水稻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与稻瘟病、白叶枯病构成水稻的三大主要病害.据统计,目前全国发病面积达1333万hm2以上(占总面积的40%),近年来淮北地区的纹枯病发生面积也有上升趋势.目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有井冈霉素、纹枯净、爱苗等药剂.笔者于2011年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棉花庄镇对这3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爱苗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病情指数控制及药效期上较佳.  相似文献   

14.
正纹枯病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因素,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立枯丝核菌具有强腐生性和较宽的寄主范围,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是水稻纹枯病的致病病菌。纹枯病菌毒素对水稻叶鞘、叶片的细胞膜均有显著损伤作用,因此水稻叶片细胞的渗透性会被破坏,水稻叶片破坏以后里面的营养物质就会流出,导致水稻没有营养而枯死。1.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1.1水稻抗性差虽然我国现在水稻研究上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是现在水稻的主要推广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肥用量对水稻纹枯病病斑高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稻T78优2155为材料,在人工移栽模式下,对早稻和晚稻接种纹枯病菌,并研究氮、磷、钾肥用量对水稻纹枯病病斑高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未施肥时纹枯病发生最轻;相同肥料处理在不同年份对纹枯病的影响不同;肥料用量显著影响了2019和2020年晚稻的纹枯病发生程度.2020年晚稻在未接种纹枯病菌时,未施肥的产量显著低于施用肥料的处理;氮、磷、钾肥用量未对接菌的水稻产量造成显著影响,且纹枯病严重程度与水稻产量之间无相关性;2019年未接菌早稻未施肥的千粒重显著低于施用肥料的处理.由此可见,合理使用氮、磷、钾肥可以防控水稻纹枯病,且在一定范围内增减其用量不会影响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6.
 水稻纹枯病是凉山州水稻的常发性病害.有关纹枯病危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国内已有报道.而水稻纹枯病对产量因素的危害从而造成损失的研究未见系统报道.本文介绍1994年,运用井岗霉素和粉锈宁对昌米011进行防治纹枯病的大区对比试验.探明本病对稻株(穗)数,粒数及粒重的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17.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常发性和重发性病害之一,其发生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成为水稻第一大病害,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 一、纹枯病发生危害特点 1、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前期水稻群体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体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恶化田间小气候,同时由于水稻体内氮素代谢旺盛,水稻纹枯病病情呈垂直发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发期缩短.  相似文献   

18.
正水稻纹枯病是一种水稻常见病害,是一种土传病害,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近几年水稻纹枯病随着垦区水稻面积的增加,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多年老水田,发病率呈几何增长。纹枯病的发生已经成为制约水稻稳产及稻米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作为一项基本的农艺措施普及。一、纹枯病简介及识别方法病原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分析了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的因为,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以为水稻获得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卢应红  严谨  张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891+3894-3891,3894
[目的]筛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方法]采用江苏市场上常见的几种药剂,于水稻纹枯病始盛期和发病高峰期各用药一次.[结果]40%嘧菌酯WP 150和225 g/hm2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用量为150、225 g/hm2左右,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使用,连用2~3次.[结论]40%嘧菌酯WP 150、225 g/hm2为防治水稻纹枯病较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