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密度对陆地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规管理下 ,2 0 0 2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尉犁县 ,对陆地棉高种植密度为 18× 10 4株 /hm2 ,2 2 .5× 10 4株 /hm2 ,2 7× 10 4株 /hm2 的皮棉产量和棉纤维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对皮棉产量影响显著 ,皮棉产量随密度增大而下降 ,产量与密度呈负相关。在栽培密度为 18× 10 4株 /hm2 时皮棉产量最高 ,为 2 6 75kg/hm2 。棉花内在品质的主要指标纤维长度、纤维强度、整齐度、马克隆值也有随密度增大而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结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棉95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5个不同密度水平(3.0、5.0、7.0、9.0与11.0万株/hm~2)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高呈增加趋势,果枝台数与果节数呈降低趋势;单株内围铃、外围铃、下部铃、中部铃、上部铃的成铃数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的成铃数,内围铃呈递增趋势,外围铃、下部铃、中部铃与上部铃则先增后减。不同处理之间的子棉产量差异达极显著,单位面积干物重与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之间的棉花纤维品质只有马克隆值差异显著,其他指标如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和伸长率差异均不显著。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水平对覆膜棉花田间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棉花群体结构对棉田小环境的影响状况,确定不同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内在因素,进行了不同棉花密度田间小气候测定试验.研究表明:密度不同棉花的植株形态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大田的光、温、热等气候因子也会跟着改变.随着密度的增加不同层次的透光率均有减小趋势,盛花后最小的透光率仅为10%左右.土壤水分方面,密度过小地表散失严重,密度过大叶片蒸腾过多耗水量大,而18万株/hm2密度更能充分利用水分.不同层次的温湿度上,密度过小叶片蒸腾水分易散失,密度过大散失虽慢但蒸腾多,所以也是中等密度18.0和22.5万株/hm2处理好,不过各处理温度变化较小.产量上,随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大后减小,18.0万株/hm2处理最高,平均产量为3 247.4 kg/hm2.  相似文献   

4.
灌水量和密度对转基因抗虫棉生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关中棉区大田条件下,采取不同种植密度下控制供水的方法,研究了灌水和密度对转基因抗虫棉生长发育、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和密度对棉花生长具有双向调控功效,二者优化高效组合是灌水675 m3/hm2,密度4.5~7.5万株/hm2,比CK增产21.6%~23.6%,灌水效率达2.49~3.19 kg/m3.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地区杂交油菜青杂2号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柴达木地区青杂2号油菜的籽粒产量,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分析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与其籽粒产量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密度、氮肥、磷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到一定水平时,产量最高.各水平继续增加,产量逐渐下降.低、中水平密度与高氮肥用量配合,高水平密度与低氮肥用量配合,油菜产量高.在低氟(磷)水平下、产量随着磷(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在中高氪(磷)水平下,产量随着磷(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后减.青杂2号油菜产量最高时的密度、氮肥与磷肥施用量的最优组合是密度38.9×104株/hm2、氮肥施用量90 kg/hm2、磷肥施用量71.75 kg/hm2.  相似文献   

6.
棉花受棉铃虫为害后的补偿效应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四因子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的试验结果,建立了以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成铃及单株产量为目标函数,考虑种植密度、果枝数、模拟被害蕾(7月上旬)和被害幼铃(8月上旬)四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模型行为反应表明:低密度(小于2千株/亩)或高果枝数(大于16个/株)条件下棉花补偿能力衰退;被害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增产作用;被害幼铃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但相对来说,密度和果枝数是影响产量的两个主要因素。模拟计算表明:允许蕾被害584—656个/百株和幼铃被害187—225个/百株,并配以密度4360—4520株/亩和果枝数14.4—15.06个/株的措施,可获取亩产皮棉95公斤以上。最后给出了不同农艺措施下棉花的损害函数。  相似文献   

7.
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品种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品种选择和密度优化为玉米节水高产提供依据。试验材料选择郑单958、屯玉808、先玉335、先玉1266、浚单29、陕单226、陕单609、延科288、西农211和华农138共10个玉米品种,设置6.75×104、7.5×104、8.25×104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夏玉米产量、生物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和品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影响夏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密度下以8.25×104株·hm-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平均产量为7 954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22.1 kg·hm-2·mm-1;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密度的响应存在差异,屯玉808的耐密性最好,西农211耐密性最差;产量越高的品种水分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在关中平原,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并选用耐密型高产品种是实现玉米种植节水高产的有效途径。本试验条件下,以8.25×104株·hm-2密度水平种植屯玉808、华农138、先玉1266和陕单609,以7.5×104株·hm-2密度种植郑单958,可同时获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改善小麦群体质量,研究了不同密度下皖麦52和烟农19主要生理指标及产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烟农19的叶面积指数在基本苗120×104株·hm-2(M1)和210×104株·hm-2(M2)下高于皖麦52,而在300×104株·hm-2(M3)和390×104株·hm-2(M4)下低于皖麦52;皖麦52和烟农19各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及灌浆期的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qP、ETR和ΦpsI )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同一密度下两品种间的差异皆不显著;皖麦52和烟农19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M1和M2下,烟农19的产量高于皖麦52,分别增加了13.4%和2.4%,在M3和M4下,皖麦52的产量高于烟农19,分别增加了10.7%和1.0%;皖麦52和烟农19的经济系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两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同一密度下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 )与单茎干物重、叶绿素含量呈直线正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与单茎干物重呈直线负相关关系,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研究得出,烟农19的高产适宜密度为基本苗120万~210万株·hm-2,皖麦52为210万~3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在北方旱寒区不同生态条件下开展了冬油菜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生育期、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率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密度对生育期存在一定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分枝部位增高,株高、植株总分枝数、主花序长度、千粒重、单株产量均降低.角粒数也受种植密度影响,随密度增大,角粒数基本呈抛物线状变化.冬油菜在新疆、酒泉、靖远和北京地区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不同,分别为60 ~ 120、60~75、60 ~ 90万株/hm2和60~90万株/hm2.北方旱寒区冬油菜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在60 ~ 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以氮肥施用量N1(108 kg·hm-2)、N2(144 kg·hm-2)、N3(180 kg·hm-2)及种植密度D1(15×104株·hm-2)、D2(22.5×104株·hm-2)、D3(30×104株·hm-2)、D4(37.5×104株·hm-2)设置12个处理,以当地传统种植方式(N3D1)为对照,在生态脆...  相似文献   

11.
沈阳地区旱作春小麦下茬复种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上茬春小麦进行品种产量比较,下茬复种不同品种鲜食玉米、萝卜、白菜,从中确定能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的复种作物品种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辽春9号和沈春498较抗旱,产量突出;鲜食玉米品种富粘1号和垦粘1号较好,熟期适宜,成熟性好;白菜品种秋冠和世秋产量表现好;萝卜品种白秋美浓、春雷和红丰2号产量较高,有种植前景。  相似文献   

12.
高湿对农田狗尾草种子发芽特性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狗尾草种子为材料,研究高温(45℃)、相对湿度(50%、60%、70%、80%)处理对种子发芽及幼苗胚芽鞘生长的影响,为揭示狗尾草成功占据休耕地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在50%、60%和70%湿度条件下,老化lld的种子萌发率最高,说明增加湿度可有效解除狗尾草种子休眠.在4个湿度下老化lld的狗尾草种子萌发率变异系数降至最低,死亡率最高,休眠率则呈现由低变高的趋势,表明种子出苗整齐程度和诱导进入次生休眠受高湿条件的影响.老化湿度对胚芽鞘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是从原内蒙古林学院起步和发展的。本文回顾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5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取得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成果,展望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野燕枯,检测波长为254nm,以C18为色谱柱,用60:40甲醇:水(pH=3)流动相。其方法的变异系数0.41%,平均回收率99.34%,线性相关系数0.9999。方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61-2018年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气候特征分析,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型可以分为全疆一致型、南北反相型和东西反相型。全疆一致型分布为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主要空间分布形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一致增多的突变;南北反相型的分布在21世纪是多发的;21世纪以来,东西反相型多表现为偏西地区高温日数偏少、偏东地区高温日数偏多的分布特征。与3类分布型显著相关的环流场关键区域均位于中低纬度,当南亚高压偏强且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北时,夏季中低纬度尤其是30°~50°N位势高度明显升高,有利于新疆高温日数偏多。对于位于中纬度的新疆区域,从高度场的合成和温度平流的分析来看,厄尔尼诺事件不利于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偏多。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高温覆膜对韭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本研究在覆膜前后对韭菜根际土壤中总DNA进行提取,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中细菌的16S rDNA和真菌的ITS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了高温覆膜前后韭菜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高温覆膜前后分别获得细菌OTUs 1849个和1819个,真菌OTUs 148个和151个,无显著差异。覆膜前后物种分类显示,细菌种类均隶属于24门53纲112目218科322属,其中优势类群为蛋白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覆膜前后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3.79%、21.70%、21.03%和42.36%、17.55%、23.92%。真菌种类均隶属于4门10纲21目27科34属,优势类群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覆膜前后的相对丰度分别为62.48%、15.28%和51.13%、40.95%。可见,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真菌,覆膜前后微生物总量无显著变化,细菌、真菌在多样性指数上无显著差异,而在结构组成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塔中腹地打出高帮化度地下水在塔中腹进行灌溉种植试验,分别研究了灌溉后沙地的渗透特性,沙地含水量变化,以及沙地盐分的变化和积累,为在沙漠地区合理利用高矿化度水进行植物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灌溉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高效毛细管电泳仪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农药有效成分,异构体,残留与代谢,限制中的应用和展望,着重介绍二氯喹啉酸制剂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东台市7月下旬至8月中旬遇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少雨天气,笔者通过定点观察及药效试验,明确了高温低湿强光照对三代稻纵卷叶螟卵的孵化、幼虫存活影响较小,对甲维盐防效影响较大,为今后测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发酵产物中万隆霉素的含量,色谱柱为C18反向分析柱(3.9mm×150mm),柱温为40℃,流动相为甲醇∶水(20∶80),检测波长为280nm,流速为1ml/min。结果表明万隆霉素在上述条件下能从发酵产物中获得很好地分离,万隆霉素浓度在17.5~28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17343x-164139,相关系数R2=0.9998(n=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