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钟云 《当代农业》2001,(1):32-33
泥鳅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至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用作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择体长在15厘米以上、体重在30克以上且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  相似文献   

2.
杨保国 《新农村》2005,(10):20-20
1.亲鳅选择 泥鳅自然产卵在每年的4~8月,水温达到20~25℃左右时为产卵盛期。繁殖用的亲鳅要选择2龄以上、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雌泥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体重20克以上、腹部膨大和胸鳍宽而前端圆的个体;雄泥鳅应选取胸鳍狭窄而前端较尖的个体。  相似文献   

3.
泥鳅二龄成熟即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无异形,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雄鳅个体不肥不大,较平扁。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月~8月。5月~6月水温在25℃时是产卵的盛期。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里下河地区邵伯湖水域的泥鳅为研究对象,探究泥鳅自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雌鳅性成熟系数在3~5月之间逐渐增加,6月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泥鳅主要繁殖期为4~9月,最佳繁殖期为5~6月;雌鳅规格越大其怀卵量越高,雌鳅体重大于30g时,其绝对怀卵量大于1万粒·尾~(-1),相对怀卵量大于400粒·尾~(-1);在水温21.5~25.5℃时,雌雄比例为1∶(1.2~1.5),雌鳅每尾注射催产剂用量为125 U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0.3μg促黄体素释放性腺激素(LRH-A2)+0.2mg马来酸地欧酮(DOM),雄鳅剂量减半;注射催产剂后12~15h,亲鳅达到效应时间开始产卵,产卵后平均受精率为85.54%,孵化率为64.86%,催产122尾雌鳅共收获约32万尾仔鳅;初孵仔鳅全长约2mm,苗种培育30~45d后,鳅苗体长可达3~5cm,此时可进行分塘饲养或苗种销售。通过研究泥鳅的自然繁殖特性,突破其人工繁殖技术,为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诚  张晓玲 《新农村》2007,(5):21-21
泥鳅营养丰富,素有“动物人参”之称,人工养殖前景看好。养殖技术要点如下。1·苗种繁殖(1)亲鳅选择泥鳅一般2冬龄达性成熟。性成熟的亲鳅4~9月分批产卵。人工繁殖鳅苗水温宜在22℃左右,选择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较多的个体作亲鳅。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  相似文献   

6.
一、家庭养殖泥鳅的条件凡是水源丰富的地方,如塘、湖、堰等水域,均适合泥鳅生殖,因此,可就地或附近采取诱捕、撒网、挖掏等方法取得鳅种,进行家庭饲养。二、泥鳅繁殖方法自然繁殖:在早春选择环境安宁、无污染的产卵池,大小可根据捕捉或引购“亲鳅”的数量而定。池子须经清理消毒后注入新水,再放入“亲鳅”。一般亩投入150公斤左右。当池水温度达20℃左右时,即可放置棕片、水草等作为鱼巢,产卵后即捕出“亲鳅”,让卵在原池孵化育苗。人工繁殖: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800~1000  相似文献   

7.
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专塘培育大鳞副泥鳅亲鳅,采用人工催情注射、产卵、授精,水泥池网箱孵化、培育等方法,催产大鳞副泥鳅5 200组,人工繁殖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在70%以上,繁育大鳞副泥鳅鳅苗2 600万尾。  相似文献   

8.
泥鳅选2~3龄的泥鳅作为亲鳅,注射催情药物后约10~15h便会发情产卵。孵化采用静水孵化法,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d,卵黄囊消失。开始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游,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当鳅种长到10cm左右时,转入到成鳅养殖阶段。饲养管理时注意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将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相似文献   

9.
泥鳅选2~3龄的泥鳅作为亲鳅,注射催情药物后约10~15h便会发情产卵。孵化采用静水孵化法,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d,卵黄囊消失。开始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游,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当鳅种长到10cm左右时,转入到成鳅养殖阶段。饲养管理时注意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将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相似文献   

10.
铁凌  华香 《农家科技》1999,(6):22-23
<正> 一、苗种繁育 1.亲自选择。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苗宜在这段时间进行。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某部有一骨质薄片,集市上销售的泥鳅,粘液不多或蓄养囤积时间太久的均不宜作亲鱼。  相似文献   

11.
于2009年5月17日至6月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进行了5次泥鳅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累计催产种鳅314 kg,约21 980尾,获受精卵2 340万粒,得泥鳅水花苗1 850万尾。其催产率为68.3%~95.5%,平均值为84.2%;孵化率为56.8%~93.3%,平均值为81.21%。对种鳅筛选、抓捕器具、催产激素剂种配伍、产卵水流及水温等影响泥鳅人工繁殖因素进行了探索和试验,为泥鳅规模化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秋季养殖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的稻田环形沟中,架设简易的泥鳅产卵孵化箱和育苗箱,进行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稻田原位繁殖研究。结果表明,泥鳅人工催产率78.6%,受精率84.5%,共孵化出苗约18.24万尾,孵化率60.8%。经过13 d的培育后,获得规格5 cm左右的鳅苗2.90万尾,育苗成活率16.0%。  相似文献   

13.
<正> 泥鳅的适应能力很强,由于泥鳅钻泥松土、吃除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有利于水稻生长。因此,稻田养泥鳅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促进水稻增产,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产卵期4~9月,但以5~7月、水温25℃左右时为最盛,卵圆形,印径1.2—1.5毫米,黄色,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产卵后卵附着在水草或其它物体上,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  相似文献   

15.
对大鳞副泥鳅和青鳅秋季繁殖性能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测定了可数可量性状、肥满度、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得出了生长方程。结果表明,肥满度在两种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发现大鳞副泥鳅雌雄差异不显著(P0.05),而青鳅雌雄差异显著(0.01P0.05);性成熟系数分别为:大鳞副泥鳅6.56%、青鳅11.36%;相对怀卵量分别为:115.70粒/g、147.69粒/g;受精率分别为:90.62%和97.52%;而孵化率为92.45%和97.16%;结果显示:在秋季繁殖季节,青鳅在繁殖性能方面比大鳞副泥鳅要好。  相似文献   

16.
丰硕 《新农村》2000,(12):14-14
泥鳅的适应能力很强,由于泥鳅钻泥松土、吃除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有利于水稻生长。因此,稻田养泥鳅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促进水稻增产,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 1.鳅种培育鳅苗在育苗池强化培育30天后,体长达3~5厘  相似文献   

17.
<正> 泥鳅,又名鳅鱼、广鳅鱼和泥鱼,属鱼钢、鳅科。泥鳅的品种较多,常见的有大鳞泥鳅、鳗尾泥鳅、真鳅等。泥鳅肉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句俗话:天上斑鸠,地下泥鳅。每100克泥鳅中含蛋白质22.6克,脂肪2.9克,钙51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维生素B_10.08毫克,维生素B_2O·16毫克,尼克酸5毫克。  相似文献   

18.
唐俊  杨明举  蒋晓红  张竹青 《农技服务》2009,26(6):103-104,127
介绍了泥鳅的生活习性,并从养殖池的建造、苗种繁殖、苗种培养、鳅种的饲养管理、成鳅养殖、鳅病防治和成鳅捕捞等方面总结了泥鳅的池塘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9.
李玉芳 《农技服务》2011,28(5):681-681
从稻田改造、水稻栽培、泥鳅苗种培育、稻田商品鳅养殖、稻田捕鳅及种鳅越冬几个方面总结了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一、繁殖习性 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产卵期4~9月,但以5~7月、水温25℃左右时为最盛,卵圆形,卵径1.2~1.5毫米,黄色,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产卵后卵附着在水草或其它物体上,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