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藏自治区的腹心地带的西藏“一汪两河”中部流域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沙质荒漠化威胁,“燃料、饲料、肥料”三料匮乏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主导性人为因素.本文就三料问题与荒漠化的关系及各自解决途径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解决燃料问题须依靠太阳能、沼气、建设薪炭林等措施;肥料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秸秆还田、有机肥积造与使用、保护性耕作等;重点对饲料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农区种草、牧区销售、牧区繁育的模式,农区利用冬闲夏末和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饲料作物生产.从导致荒漠化的源头入手遏制荒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2005,(3):1-1,4
刚刚过去的20014年,是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也是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的一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10亿元,增长14%,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快、对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一年。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总产量达到301亿斤,增产28.9亿斤,增长10.6%;牲畜纯增1286万头(只),其中农区牲畜纯增1150万头(只),占新增牲畜总数的90%;  相似文献   

3.
一、数量和分布我国山羊头数居世界首位,1979年底统计共有山羊八千余万只。分布地区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农区占61.3%,牧区占23.5%,农牧交错区占15.25,说明山羊的分布以农区为主,其分布及主要品种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1977年非洲耕地面积为2.1亿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4.3%,草场面积8亿公顷,占世界草场总面积的26.1%,林地面积6.3亿公顷,占世界林地总面积的15.6%。其农村人口占世界农村总人口的14.2%。 非洲是世界经济作物尤其是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地区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78年的统计:  相似文献   

5.
正新疆伊犁地处边疆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伊犁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边远牧区。边远牧区地处深山草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牧民常年以游牧为生,经济来源单一,人均年收入低,少数贫困牧民年人均收入甚至不足2000元。解决好边远牧区群众的脱贫对于实现全面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1基本情况伊犁州直属8个县,3个市。总面积5.65万km2,人口310余万人,共有耕地53.3万公顷,草原340余万公顷,2015年末牲畜存栏头数达到656.97万头,现有牧民42260户,人口26.6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青海湖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力,为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多元统计学当中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偏相关分析对青海湖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研究。利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对青海湖地区1985~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X1)、总人口(X2)、农业人口(X3)、藏族人口(X4)、在校人数(X5)、年末存栏羊数(X6)、年末存栏牛头数(X7)、牲畜商品率(X8)和耕地面积变化(Y)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该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分析,并就各县驱动因子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青海湖地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为:Y=103 379.48-1.490 1X2+1.640 5X3-89.3854X7-96.178 3X8。该方程是显著的,Durbin-Watson统计量d=2.705 900 30,说明模型拟合性较强且可用。由相关分析可知:①各驱动因子与耕地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3〉X4〉X8〉X1〉X6〉X5〉X2〉X7;X2和X6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②X6和X7与其他驱动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关系,X7与除X6以外的其他驱动因子之间的负相关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2〉X4〉X3〉X8〉X1〉X5;X6与除X7以外的其他驱动因子之间的负相关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4〉X2〉X3〉X8〉X1〉X5。这说明在青海湖地区人地矛盾、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十分严重。③X6和X7在与其他驱动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同时,X6与X7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976。说明在青海湖地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措施时,要充分考虑牛羊之间的平衡关系。④X5与X6和X7之间相关性都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00978和-0.05964;X4与X6和X7之间相关性都比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82和-0.769 12。说明在校学生人数与牲畜平衡头数关系不大,但藏族人口数与该区牲畜平衡头数有显著关系,与青海湖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相吻合。⑤X8与X6和X7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其他驱动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尤与X3和X4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91和0.93483。说明在青海湖地区牲畜商品率与牲畜年末存栏数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人为增加牲畜的商品率来控制牲畜年末存栏数,从而达到缓解草畜矛盾的目的。由通径分析可知:①各驱动因子对耕地变化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X3〉X2〉X8〉X7;但对耕地变化的总作用大小依次为X3〉X8〉X2〉X7。②X2、X7、X8、X3 4个驱动因子中,X3对区域耕地面积变化影响极显著,说明农业人口是影响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最重要的因子。③X3对Y主要为直接作用。X2对Y的直接作用为-2.8166,通过其他驱动因子对Y的间接作用之和为2.7959,其绝对值大小无明显变化,说明总人口对耕地面积变化的直接作用是使耕地面积减少,间接作用则是使耕地面积增加,且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基本保持平衡(总作用为-0.0207),其原因可能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建设用地的增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农业人口的增多,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增加。X8对Y的直接作用为-0.2919,通过其他驱动因子对Y的间接作用为0.56782。因此,牲畜商品率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作用主要为间接作用,这也与牲畜商品率本身的性质有关,而牲畜商品率主要表现为市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调节机制。④决定程度分析表明,各驱动因子对耕地变化总作用大小依次为X3〉X8〉X2〉X7。X2对Y的直接作用为负(-2.8166),X2与X3共同对Y的相对决定程度最大,其次是X3。说明在青海湖地区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和实施土地政策时,既要注意总人口,还应注意农业人口。在总人口增长的同时,适当控制农业人口,有利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决策系数大小依次为:ε〉X7〉X8〉X2〉X3,且X7、X8、X2、X3均小于0,故ε为主要决策变量,说明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除了农业人口、总人口、牲畜商品率、年末羊存栏数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子需考虑,这些因子主要为国家宏观土地政策、地方经济调整和自然因子等。由偏相关分析可知:①X3、X8、X2、X7 4个因子中,除X7对Y不显著外,X3、X2与Y呈极显著相关,显著水平为0,X8与Y呈显著相关,显著水平为0.05453。②X2与Y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在青海湖地区总人口的增长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X3与Y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该地区农业人口的增长会使耕地面积增多。该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青海湖地区人地矛盾、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十分严重;农业人口是影响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最重要的因子;市场机制对该区耕地利用变化的调节作用相对微弱;国家宏观土地政策、地方经济调整和自然因子等对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7.
滩羊最优畜群结构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畜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大量优质畜产品。因此,畜牧业生产不应盲目追求增加牲畜的头数,而应以提高产品率作为主要的目标。 草原是北方牧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前些年由于单纯追求头数,北方草原普遍出现超载和退化现象,影响牲畜的生产性能,牲畜的产品率很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加强草原建设是很重要的。但干旱草原的建设需要时间长、投资大而收效慢,完全依靠草原  相似文献   

8.
南城是江西省第一个双季稻“吨粮田”县,粮食生产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县农业人口22.5万人,占总人口的79.4%。1998年,粮食面积2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8.8%,其中早稻面积超过18万亩;经济作物面积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1.2%。农民人均收入中粮食收入943元,占种植业收入的65.1%;经济作物收入506元,占种植业收入的34.9%。显然,种植结构很不合理。今年五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从明年开始,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这一强烈信号犹如雷霆万钧,必然在农村掀起一场种植结…  相似文献   

9.
浅析中国耕地和人口变化对小农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1949~2018 a人口和耕地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人口、耕地面积的年际变化来分析人地矛盾对小农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49~2018 a中国总人口和耕地面积均呈现极显著增长趋势(P0.01);(2) 1949~2018 a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现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3) 1949~2018 a耕地面积的变化远远比不上人口的变化;(4) 1949~2018 a中国城镇人口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乡村人口呈现显著相关增加趋势(P0.05)。因此,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变化是造成人地矛盾的原因之一,且对小农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远不及社会经济制度和政策投入的影响。为实现小农经济转型升级,国家应大力基于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加速小农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农区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现代化农业。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草原辽阔,有13亿亩,为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农区又有丰富的农副产品,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解放后,尤其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畜牧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牲畜总头数发展到3488万头,比解放初增长3.1倍,畜牧产值由1亿多元增长到13亿多元,翻了3.3番。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出发,在今后的三十年我国的畜牧业要按胡耀邦同志的设想“实现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正蓝旗境内沙漠化研究为例,分析了防风固沙林带和围栏封育对风速、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巳经形成,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封沙育草是促进天然植被恢复,提高沙地生产能力,加速沙区草地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利用奈曼旗2000、2006、2012年和2018年4期遥感数据,在ENVI5.3和ArcGIS10.2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变规律,为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1)各沙漠化土地整体呈逆转趋势,耕地、林草地和建筑用地呈发展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逐渐好转;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导致耕地和林草地空间变化呈扩展型,各沙漠化土地呈衰退型;3)耕地和林草地与同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幅度逐年增长,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增加,各沙化土地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下降,仍需坚持生态环境恢复,沙漠化土地重点治理;4)土地利用程度呈高度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的聚集区域固定,高-高值聚集在南部黄土区,面积逐年减少,低-低值聚集在中部沙区,面积减少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在欧洲白人到达之前,澳大利亚并没有畜牧业,土著人也没有饲养牲畜。1788年,英国“第一舰队”抵达植物湾,不仅带来了大量农作物,随船还带有羊、牛、猪等若干家畜,这些家畜成为澳大利亚早期畜牧业的基础。后经麦克阿瑟、佩平等优秀养羊者的改良培育,外加优越的放牧条件和科研配种技术的投入,羊毛业有了飞速发展,大量羊毛出口成为促进澳大利亚19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其副业羊肉生产也得益于冷冻技术的应用而有所发展。迄今澳大利亚已发展为现代农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羊群总数及羊毛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特别是澳洲美利奴羊毛,更是享誉世界。故旧大陆绵羊的传入,不仅是家畜的传播,更是新旧大陆农业文明交流的重要结晶,对澳大利亚畜牧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达茂旗1990、2000、2008年TM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经合成、增强、几何纠正、镶嵌,并结合野外考察进行人机交换判读获取土地荒漠化数据,建立数据库。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研究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变化不明显,1990、2000、2008年土地荒漠化总面积分别为155.37万、155.50万、155.40万hm2;但荒漠化总的趋势仍为加强。在3种荒漠化类型中,以风蚀荒漠化占主导,面积最大,占荒漠化总面积的92.66%,恶化程度最强。气候干旱、风大、沙土广布等自然因素是土地荒漠化的潜在条件,人类经济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荒漠化致使土地生产力下降明显,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为了控制土地荒漠化,提出了退化土地生态恢复重建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正蓝旗天然草地资源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正蓝旗地处锡林郭勒大草原,是我国的重点牧区之一。近几年,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及人为超载过牧,使该区的草地资源质量明显下降。为了科学评价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状况,本对正蓝旗天然草地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建议,为该地区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农牧交错带地区合理土地利用途径,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区,借助Envi和ArcGIS软件,利用同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沙漠化信息,根据研究区地形、土壤和水资源三大类型基础数据提取土地适宜性信息,通过分析土地沙漠化和适宜性情况进行土地利用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77.94%的土地受沙漠化影响,沙漠化程度由西北向东南区递减;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沙漠化状况受到其适宜性水平影响,适宜性越低则沙漠化可能性越高,耕地表现更为明显,耕地沙漠化多是开垦宜耕性较低的土地及粗放利用造成的,林地和草地的沙漠化则是低质量土地与过垦、过牧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耕地面积减少2.80%,多位于生态较为脆弱的西北区域,林地和草地分别增加6.88%、16.02%,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的沙地。研究区半农半牧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耕地与林地和草地频繁转换,促使沙漠化进一步发展,为实现农牧交错带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优化应在生态恢复的同时促进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四子王旗因人口增加过快,草地和耕地相间,农业和牧业都需要发展,农耕地热季耕种,冷季长时间半裸,土地贫瘠和气候干旱,耕地退化严重,在畜多草少的情况下,草地逐渐退化,生态环境异常严峻。在当地发展苜蓿产业,可以带动种植业、加工业、畜牧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遏制耕地和草地退化,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5年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调研数据,针对农户获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交叉表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获得农地抵押贷款意愿比较强烈,其中,年龄、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农业年总收入、金融机构服务满意度与政策了解度都对农户参与意愿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放牧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林草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西偏关县通过放牧试验,研究了草地和柠条林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畜种条件下表层土(0~10 cm)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放牧强度直接影响着草地和柠条林地土壤的物理结构。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牲畜对土壤的践踏加剧,导致土壤紧实度增加,容重上升,含水量下降。草地和柠条林地土壤的有机C、全N和全P含量都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而速效K含量则都表现为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轻度放牧;从畜牧羊种来看,绵羊相对于山羊来说对放牧地践踏较轻,其放牧地土壤容重较小,土壤含水量、有机C、全N、全P和速效K含量则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