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了1995—2013年转基因植物环境生物安全领域相关文献,对发文量全球排名前10名的国家、研究机构、作者、载文期刊、学科以及高被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结果检索了全球509篇文献,文章的数量呈现持续且稳定增长的趋势;美国在发文量、被引频次、发文机构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等统计指标显示,均居全球首位;中国发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但文献的影响力较落后。文献内容分析表明,有关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研究仍然不断深入,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种植是其发展的推动力。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较高,有关作物基因漂移研究仍然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转基因作物及其安全性评价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动植物遗传育种、医药、食品和环境领域.转基因植物是转基因生物中的最大类别,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最为成功.介绍了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了转基因技术存在的优势及潜在危害性,并初步探索了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及其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美国在植物育种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国际种业的发展方向。分析美国植物育种领域的研究布局,可以为中国的植物育种研究方向的确定和研究计划的制订提供参考。本文分析了美国两项重要的植物育种研究计划的目标、研究重点、特点与影响,发现其育种正从单纯地关注技术向关注粮食安全、环境和可持续性转变,植物育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多学科融合将催生育种领域突破性技术的产生。为此提出中国应重视基因资源的保存和信息化管理及共享,加强作物遗传改良的新方法与新工具的研发,注重作物分子生物学层面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2009年1月4日,由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办公室主办、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承办的"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范云六院士等国内外农作物育种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出席会议并做主题演讲.会议认为:国际农作物育种已进入分子育种时代,以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分子育种寝术已成为植物育种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应尽快整体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作物研发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并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综述了转基因技术在作物改良方面的显著成绩,分析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新进展,展望了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未来,以期为推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国内植物转基因方法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未来的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本研究归纳了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转化方法,概述了这些技术在棉花、水稻、番木瓜、玉米等作物上的应用成果,分析了植物转基因产品产业化的趋势及效益。提出相关研究技术的专利数较少、部分专利内涵和质量不高,国内转基因产品产业化步伐缓慢是主要存在问题。进一步认为通过完善植物转基因研究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组建一批技术攻坚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设立科研成果共享平台,广泛开展植物转基因科普宣传、尽快实现转基因主粮作物产业化等措施,可以为中国植物转基因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农地重金属研究热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检索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6—2016年的我国农地重金属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初步探明了我国农地重金属的研究现状与趋势。结果表明,从2006年开始,我国农地重金属领域的发文量逐步增长,涉及到第一作者2114名,著录发文机构共635家。发文50篇及以上的机构4家,是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居首位。刊发本领域论文的期刊共569种,其中《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发文量超过100篇,位居榜首。被引频次排在前10的论文总被引频次为1443,被引频次最高的3篇论文分别刊登在《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地理学报》《生态环境学报》上。重金属类型主要涉及到Cd、Hg、As、Pb、Cr、Cu和Zn等,其中涉及Cd污染的最多;我国土壤修复方式以植物修复居多,微生物修复和电动修复较少,原位修复较异位修复多;有关风险评价的论文177篇,涉及的重金属中Cd最多,涉及地区中湖南位居首位。近几年在农地重金属领域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调查、污染评价、累积及化学转化。  相似文献   

8.
陈健鹏 《农业展望》2009,5(12):21-25
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指狭义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在争论中迅速发展,正在对农业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介绍了目前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和生物技术产业及知识产权格局的概况,分析和探讨了转基因除草剂耐受性和抗虫性生产层面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对单产、农业生产方式和规模、种业市场及植物育种领域知识产权的影响,最后,展望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国内植物转基因方法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本研究归纳了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转化方法,概述了这些技术在棉花、水稻、番木瓜、玉米等作物上的应用成果,分析了植物转基因产品产业化的趋势及效益。提出相关研究技术的专利数较少,部分专利内涵和质量不高,国内转基因产品产业化步伐缓慢是主要存在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完善植物转基因研究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组建一批技术攻坚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设立科研成果共享平台,广泛开展植物转基因科普宣传,尽快实现转基因主粮作物产业化等措施,可以为中国植物转基因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创世纪公司)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和生物育种科研体系的建设和建立了基因分离、克隆、构建、分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体系、高效植物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了完善的分子育种体系,建立了5大作物的育种研究平台,重视生产基地的建设、推广体系的建设和种业人才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植物合成生物学为解决农作物育种及品质改良等重要农业问题带来新机遇。为了使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植物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把握领域科技前沿、有效开展科研合作、优化研究布局,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态势。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集检索到2000—2020年研究文献97 551篇。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合成生物学领域论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及总被引频次位居前列。通过对高被引文献以及文献主题聚类分析可知,重要作用元件如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标准化的遗传元件如启动子、功能基因的挖掘和鉴定、植物天然产物合成与代谢通路的解析、基因编辑技术/多组学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是本领域的重要主题内容,将持续推动本领域的创新发展。此外,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合成生物学的资助及研究布局,针对当前我国在植物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资助现状提出展望,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加大植物合成生物领域的资助。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国转基因技术研发的国际竞争力,以Web of Science、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和ISAAA系列研究报告等数据库和文献为统计源,查询1973-2014年间所发表的转基因SCI论文、所授权的转基因专利和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转化事件。基于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中国研究人员所发表的SCI论文处于国际第三位,其中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棉花SCI论文处于国际第一位;授权的转基因专利仅次于美国而处于国际第二位,授权专利数几乎是处于第三位日本的两倍;与其他种植转基因国家所采用的技术绝大多数来自跨国公司不同,中国目前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技术几乎全部来自国内政府研究机构或企业。  相似文献   

13.
为了及时掌握国内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的科研发展动态,为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技期刊编辑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选取中国知识链接数据库2012—2016 年的分类号为S96 的论文及其在2017 年的被引数据,从学科发文量、高被引、主题关联、学科高影响力期刊、高被引作者及机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6 年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共有14168 位来自6358 所机构的论文第一作者在996 种期刊上发表了20789 篇学术论文,有3427 篇在2017 年被引用,整体被引率为21.3%,总被引频次为5459 次,篇均被引0.26 次。2017 年被引频次位居前10 位的论文平均被引频次为10.1 次,是全部38 篇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的1.4 倍。氨基酸、生长性能、脂肪酸等关键词的使用频率较高,是2017 年学科的研究热点;以氨基酸、脂肪酸、肌肉、质构特性、营养价值等关键词为主要节点的多个概念相互关联,构成了学科内最为突出的研究主题簇。h 指数位居前3 位的期刊分别是《水产学报》、《动物营养学报》和《水生生物学报》。高被引作者的5 年学科发文数量1~11 篇不等,同时,作者学科发文的期刊分布在1~8 种间。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的高被引作者的论文合作现象比较普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科研基础不断夯实,水产养殖技术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为主体,以《水产学报》、《水生生物学报》及《中国水产科学》为载体的水产养殖技术学科发展将会得到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关乎全球粮食安全。深入研究全球小麦遗传育种技术专利,对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PatSnap),利用专利分析法,对收录的有关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的专利进行统计分析。从专利申请总量及趋势、国家/地区分布、技术构成、热点主题与专利价值等方面,研究全球小麦遗传育种专利的技术现状、研发热点与发展态势。[结果/结论]全球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正在逐步迈向成熟阶段;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是该技术领域的活跃机构,国内申请人则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抗病性基因的研究、耐除草剂和杀虫剂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转基因小麦研究等是当前的热点技术主题;高价值专利主要集中在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手中;中国的专利技术布局应打破地域局限,主动参与到全球化的技术竞争中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创新发展要素供给分析,更全面研判学科热点发展趋势,为学科发展政策体系完善、专项计划科学部署及研究布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文本分析、信息关联法,梳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行业报告等成果产出热点,在“成果基础”模块的学科热点方向分析结果上,综合研究国家战略需求、政策导向推动、研发资金投入等多维创新要素对热点的集聚导向作用,研判学科热点趋势。[结果/结论]以作物育种学科为例,热点分为成果基础与创新资源集成类、创新资源要素集中类、潜在发展类3类。基因编辑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育种、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以及作物性状调控关键基因挖掘及性状分子调控机理研究、作物性状改良等方向研究热度高、创新要素集中,未来有望产生一系列优质成果;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精准鉴定,分子设计、数字化智能育种等定向精确育种技术创新等方向的创新要素投入集聚度高,成果有望进一步拓展与突破;倍性育种、遗传转化体系、组织培养、细胞工程育种等传统经典育种技术体系,以及作物表型研究等方向有待激发研究新动能。热点研究整体呈现“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精准化育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亟需探明当前粮食作物生物育种技术领域的专利创新布局和竞争态势。依据专利导向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框架,以核心专利数据(不包含中国港澳台地区)为基础,从整体环境、技术布局和机构竞争3个方面剖析了粮食作物生物育种技术领域的全球创新布局及竞争态势。结果表明,领域内技术创新活跃,中国核心专利量位居前列,但与美国相比有很大差距;北美、欧洲和中国是全球主要技术布局地,尤以美国最为集中,中国发明的专利主要布局在国内,全球竞争能力不足;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抗性技术和杂交技术等是领域热点技术;突变或遗传工程、改良基因型的方法是领域内“主导-成熟型”技术,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均进行了重点布局,我国在“新兴-成长型”技术领域具备相对优势;跨国种子公司的技术和市场竞争覆盖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技术布局主题广泛,因此,我国亟待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创新研发机构。上述结果为政府及科研部门制定该领域技术创新引导政策,以及开展前瞻性研发布局和优化竞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作物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推进转基因技术与传统作物育种技术"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构建现代作物育种科学技术新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害虫,作为多种植物病毒的载体而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害虫之一,对蚜虫的防治一直是众多科学工作者所面对的难题。构建了雪花莲凝集素(GNA)和苋菜凝集素(ACA)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A,在农杆菌介导下,叶盘法转化烟草NC89,得到卡那霉素抗性植株65株。通过基因组PCR、ELISA、RT-PCR和Western-blot等分子生物学检测,从中筛选出外源凝集素不同表达水平的转基因烟草5株。对筛选出的5株转基因烟草植株进行初步蚜虫抗性实验,证实转基因烟草对桃蚜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最高抑制率达85.8%,为农作物双价抗蚜基因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6—2016年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中收录的有关"臭氧和乙烯叉二脲(EDU)"的文章进行文献类型、研究学科方向、年度发文量、作者、国家或地区、研究机构、来源出版物名称、基金资助机构分析,并对研究重点、研究中采用的臭氧浓度、臭氧处理方式、EDU施用浓度、EDU施用部位、所选用的植物材料等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学科方向以生态环境科学为主;文献数量在年际间呈波动状态,2015年发表文献数量最多;Manning W J在此方向发表论文数量居于首位;美国、印度、意大利等国对该领域比较重视;《环境污染》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最多;目前,EDU对臭氧胁迫下农作物产量、植物可见伤害及植物光合作用变化情况较受关注。今后应加大EDU缓解臭氧伤害的分子机理及植物施用EDU后毒物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