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黄土高塬沟壑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水土流失直接导致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抬升,严重威胁下游河道沿岸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做好黄土高塬沟壑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振兴乡村战略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本文介绍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并以西峰南小河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功案例为例,分析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沙棘栽植、开发利用现状,针对目前黄土高塬沟壑区沙棘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所在庆阳、平凉等市的沙棘种植开发前景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建设和土地整治工程驱动黄土高原沟道土地利用及农业生产发生较大变化,为探讨其农地转换特征及影响机制,以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8个区县为研究区,选取2000—2005、2005—2010、2010—2018年3期24幅Landsat TM/OLI数据,采用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出研究区的沟道农地分布并分析其空间变化,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挖掘延安市沟道人地系统特征,探究其空间要素沟道农地的时空转换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近20年延安市沟道农地呈现发散式分布、阶段性扩展且总体波动式收缩趋势,重心整体向北迁移;加入时间序列坐标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在沟道农地转换研究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社会经济因素是近20年延安市沟道农地转换的主要驱动力,且影响效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延安市沟道农地转换的不同驱动因子系数时空分布各异,人口因子和坡度因子的作用强度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地均GDP因子高值分布区在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形成“核心边缘”的漏斗状格局,其变化趋向于核心“流动”。黄土高原沟道农地发展变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地区本底差异及不同的行为主体促使沟道农地发展变化趋于不同方向,但根本上均受国家及区域重大发展政策导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秦安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属陇中黄土高塬梁峁沟壑区,海拔在1120-2020米之间,土壤以黄绵土类为主,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近  相似文献   

5.
采用优化规划的方法,把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视为一个系统,以生态、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以塬(坡)面和沟道之间的水沙联系为纽带,把塬(坡)面工程和沟道工程统一起来,建立了小流域整个工程防治体系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淳化县泥河沟小流域为例对工程体系结构进行了优化配置.实践和优化结果的相互印证说明该优化模型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塬沟壑区通过多年的造林绿化,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本文提出油松、云杉等针叶树栽植方案,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延长县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市东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塬残塬沟壑区,土壤深厚肥沃,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0.4℃,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565.7mm,无工业污染,是苹果最佳优生区和中国陆上石油工业发祥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黄土高塬沟壑区砚瓦川中尺度流域暴雨资料分析其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砚瓦川流域暴雨区域性分布是西南多,东北少,R≥100暴雨占暴雨总数的11.15%,特大暴雨很少发生。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暴雨次数与汛期降雨量呈正比,年际间存在明显的递增趋势,年降水日数从北向南递增。  相似文献   

9.
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榆中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今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应以沟道工程,淤地坝建设为主,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塬面、坡地、沟道和梯田4种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机碳总量和活性组分的分布、储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变异系数介于32%-70%之间,表现出中到高度的变异特征.4种地形下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和储量以塬面土壤最高,沟道土壤最低,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降低程度随有机碳活性增强而增加.以塬面土壤为对照所获得的碳库管理指数可灵敏指示有机碳对地形条件的响应特征,中活性有机碳库管理指数的指示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地带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黄土塬区沟谷侵蚀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沟谷系统侵蚀类型多样,特征各异,在小流域中呈带状分布。沟谷系统发展,在沟间地依据沟谷密度分为密集类型、稀疏类型和中间过度类型,发育特点不同,主要受地形因子制约;在沟壑中沟谷发育的结构、密度亦不同,主要受流域形状和地形影响;其发展速度以切沟、冲沟两级为大。  相似文献   

12.
以吴起县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合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选择11条典型切沟,借助激光测距仪、塔尺等工具,分别采用均匀间距断面法和非均匀间距断面法确定断面位置,测量断面形态参数,对比2种测量方法下切沟形态特征的差异;以3D激光扫描数据为基准,比较2种断面法测算切沟体积的精度,最后分析不同数据源对构建切沟体积估算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切沟形状大多为V~U形,以非均匀间距断面法测量体积的相对误差略小于均匀间距断面法。实地测量时,断面形状呈U形的切沟,采用均匀间距断面法测算体积更为准确;断面形状呈V形的切沟,适宜采用非均匀间距断面法;断面形状呈V~U形时,若顶宽从沟头到沟口变化较大时,适宜采用非均匀间距断面法,当变化较小时适宜采用均匀间距断面法测算切沟体积。对研究区内切沟体积进行估算时,建议采用最适宜断面法测量的切沟面积(A)与体积(V)建立模型。该研究结果可为断面法准确测量切沟体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乌裕尔河位于黑龙江省西部,为省内最大的内陆河。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地处黑土区,土质肥沃,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但该区域丘陵起伏,漫川漫岗地势明显。因此,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形成了大量的侵蚀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沟头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发育最活跃的地貌部位,关系着整个塬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探明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仍进行耕作利用的农地沟头为对照,研究撂荒后自然恢复植被沟头不同土层(0—10、10—25、25—40 cm)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随植被恢复年限(3—30 a)的变化。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特征值,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及有机质含量,计算土壤可蚀性因子(K)。【结果】(1)与农地沟头相比,恢复3—30 a植被沟头土壤WR0.25MWDGMD分别增加11.49%—84.43%、0.18—2.05倍、7.53%—108.62%,三者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线性递增关系(P<0.01),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植被沟头土壤PADD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以线性方式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分别减小3.81%—32.14%、0.55%—6.63%,二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沟头土壤可蚀性因子K以线性关系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减小5.43%—14.44%,K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结论】植被恢复条件下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对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沟头土壤可蚀性的减小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密切相关,自然恢复条件下植被恢复22—30 a沟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6.
山沟阻火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山沟在森林消防中的作用,在安宁2006年"3·29"森林火灾火烧迹地上调查部分山沟内可燃物特点,绘制79条较长山沟的过火情况示意图,确定这些山沟过火和未过火分界点的海拔高度,总结山沟的阻火特性,即:(1)山沟中下部的阻火作用强于上部;(2)沟内火强度较沟外相邻林地小,火后植物恢复较其它部位快;(3)火蔓延到郁闭的阔叶林沟中自然熄灭;(4)阴坡山沟的阻火作用强于阳坡山沟;(5)沟内生长的常绿和早春发芽的植物具有阻火作用;(6)山沟能阻隔地表火和高强度树冠火.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山沟应用于森林消防的6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应用彩色红外航空像片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小流域进行了土地资源评价。拟定出长武县王东沟由土地适宜类、质量等、限制型和评价单元组成的评价序列,并对王东沟土地资源特点和利用方向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浅沟作为黄土区坡面重要侵蚀形式之一,其侵蚀量占粱峁侵蚀产沙量的46%。浅沟的发生发展在坡面侵蚀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得不到控制和治理,浅沟发育成切沟后,将吞噬更多可利用土地资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野外拍摄的照片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ERDAS软件运用AOI分析法处理照片资料,提出浅沟信息识别问题的解决方案。据此方法,获得识别浅沟信息的规律,即处于浅沟的AOI的RGB三基色构成遵循DNR>DNG的规律,处于峁坡的小斑三基色构成遵循DNR相似文献   

19.
校验配方肥的准确度,完善施肥配方,对比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减少大面积应用风险,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指导农民经济、科学、环保施肥和土地吃套餐,为田间管理提供依据。2012年进行基施型25%(15-10-0)和基追通用型25%(18-7-0)配方肥校验,筛选出在彭阳县红茹河设施农业区的半干旱残塬区种植地膜玉米适宜的配方肥种类及施用量,氮施量相等,且基施45%、追施55%。  相似文献   

20.
泥流是重要的水土流失,在黄土塬区,由于黄土层松散深厚,温差较大,降水集中,沟道纵坡大等原因,泥流较为发育。泥流分布在切沟、冲沟中,其特征与此相一致。因之,通过3个部位的分散、拦蓄径流,使“水”、“土”分离,和对泥流的拦挡可控制泥流,减少区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