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宜黄自然保护区华南虎野生种群调查及栖息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省宜黄县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华南虎 (Pantheratigrisamoyensis)为主要保护对象 ,是近几年发现华南虎证据最多的区域 .中美华南虎联合考察队于 2 0 0 1年 3 7月对该保护区进行了调查 ,采用访问调查法、样线调查法、痕迹调查法、红外线自动照相技术等目前国际国内通用的方法和技术 .该次考察虽未证实该区域华南虎存在的确切信息 ,但较系统地调查了该区域的生境资料 ,初步评价了华南虎的生存环境 .其结论为 ,由于乱捕滥猎、过度的经济活动、栖息地缩小和破碎化是导致目前华南虎极度濒危甚至难觅其踪迹的主要原因 .该区域历史上是华南虎较多的区域 ,目前仍具备华南虎生存的基本条件 .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东北虎P.tigris altaica和孟加拉虎P.tigris tigris之间的进化关系.【方法】采用PCR扩增结合质粒测序的方法,获得东北虎、孟加拉虎和华南虎线粒体DNA COⅠ基因750 bp序列、COⅢ基因737 bp的序列和ND4基因561 bp的序列.使用DNAStar和DNAssit软件对这些序列进行碱基组成、序列间的转换/颠换值、遗传距离等分析.选择家猫Felis catus、猎豹Acinonyx jubatus及云豹Neofelis nebulosa的mtDNA作为外群,利用Mega 4.0采用邻接法重建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的进化关系树.【结果和结论】研究发现东北虎、孟加拉虎和华南虎线粒体DNA COⅠ、COⅢ和ND4基因变异位点较少,且华南虎同孟加拉虎、东北虎的遗传距离要大于孟加拉虎和东北虎的遗传距离;构建了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的COⅠ、COⅢ和ND4基因的基因树,通过对基因树分析可以得东北虎和孟加拉均是由华南虎进化而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百姓》2003,(3)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国际上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目前全世界的野生华南虎数量不及30只。野生华南虎的濒临灭绝,与人类的过度捕猎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分不开的。福建在历史上一度是野生华南虎的乐园。而在2000年8月,龙岩梅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虎园”,率先在全国启动拯救华南虎工程,首批6只野化放养的华南虎,却要从苏州、桂林动物园引进。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麻雀不幸被列入“四害”,全国人民向麻雀开战;在洪湖,人们大量捕猎野鸭,并拍成纪录片以庆丰收。而与此同时的闽南,则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剿虎运动,并拍摄电影纪录片《深山除害》,在全国轰动一时。最近,在当年《深山除害》的拍摄地永春,剿虎的历史照片和剿虎指挥部印章被发现。  相似文献   

4.
2007年 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据称为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村民周正龙2007年10月3日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但这一轰动性的消息随即引来广大网友质疑,指可能是纸老虎造假.  相似文献   

5.
一出跨年度真人实景滑稽剧终于落下了帷幕. 2008年6月29日,陕西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在大量证据面前,周正龙终于交代了其用老虎年画拍摄华南虎照片的事实.至此,这出或可命名为"正龙拍虎"的闹剧,终于收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大型猫科动物毛发纤维的偏振光显微图谱特点及检验鉴别方法。[方法]利用偏振光显微镜对华南虎和东北虎头部、背部和尾部的毛发进行初步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对华南虎和东北虎不同部位毛纤维形成的图谱进行对比发现,同一个体不同部位毛纤维彩色干涉条纹以及髓质层和皮质层的宽窄变化存在差异,不同亚种动物相同部位毛纤维髓质层的颜色变化不是很大,但是髓质层所占的比例以及皮质层的彩色干涉条纹之间差异很大。[结论]该研究为大型猫科动物的鉴定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有助于今后野生动物案件的侦查,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人虎关系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异常紧张,“虎患”问题成为地方政府头疼的灾害之一。以往学者在研究江西虎惠时,只是单方面强调人类无休止的开发活动压迫了虎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虎患的发生。事实上,一些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虎患高发地。究其原因,乃为战乱、灾荒导致人口锐减、社会残破和田地荒芜,次生林在战乱、灾荒之后得到恢复并成为战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植被,为虎提供了广阔的栖身之所,从而诱发了群虎入城袭击人类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一例华南虎幼虎急性死亡病例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圈养华南虎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无菌采取死亡幼虎的肺、肝、脾、肠道等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16SrRNA PCR扩增结果进行病菌鉴定;并对该分离菌进行16S rRNA系统进化分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CR鉴定、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从幼虎肝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大肠杆菌(E.coli),命名为FJ/Tiger2016。16SrRNA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菌与大肠杆菌人源分离株(NZCP016497)、鼠源分离株(NZMBNX01000003)、鸭源分离株(EF620926)及禽源分离株(AB272358)的遗传距离较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遗传分支,其中与禽源分离株(AB272358)的同源性高达99.7%。PCR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对选用的15种抗菌药均表现敏感。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经腹腔接种时该菌株对试验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小鼠攻毒后5h内全部死亡。病理剖检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死亡小鼠的心脏、肝脏和脾脏等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病理损伤,而经灌胃接种时试验小鼠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含有10种毒力基因,暗示其可能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结论】从死亡幼虎肝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致病力、肠道外致病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表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已对我国圈养华南虎造成了一定威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西畴县蝴蝶种类和区系特点,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路线调查法,利用网捕,对西畴县蝴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西畴县蝴蝶5科86属152种,其中以蛱蝶科最多,有37属73种;再次为灰蝶科,有18属24种;再次为粉蝶科,有15属23种。在世界动物区系中,西畴县蝴蝶东洋区特征明显,但有较多古北区成分和一定比例其他区系成分,古北区有分布物种达43种,占28.29%。在中国动物区系中,以西南区成分最多,有151种,占99.34%;其次分别是华南区和华中区,分有143种和122种,各占94.08%和80.26%;3区共有成分较多,有66种,占43.42%。西畴县蝴蝶东洋区特征显著,并有较多的古北区成分;同时西南、华南和华中共有成分较多,可能与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植被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0.
谢升凤 《农业考古》2020,(1):265-272
近年来,随着珍稀野生动物的逐渐减少和灭绝,学界对其的关注与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学术界研究较多的有亚洲象、华南虎、犀牛、麝等。但目前的研究显得碎散,尚还存在不少研究的空白点,客观的概括,也还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东北地区(含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为研究区域,依据稳定性、独立性、主导性和综合性原则,从植被、地理环境、人为干扰等3个层面选取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海拔、坡度、坡向、水源、居民点、主要道路等为评价因子,对中国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各评价因子的定量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各单因子加权叠加,得到东北虎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级图并计算各分区面积。结果表明:①人为干扰和植被因素是影响东北虎分布的主要因素;②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东北虎最适宜分布区、次适宜分布区、一般适宜分布区和不适宜分布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97%,16.83%,22.02%,39.18%。最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总和达到48.80%,说明东北地区适宜东北虎生存的潜在生境面积总量较为可观。这为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人工饲养东北虎的放归计划提供决策依据。图3表3参25  相似文献   

12.
井冈山保护区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亚热带地带湘赣丘陵区范围内常绿阔叶林保存面积最大、保护较好的代表性区域,由于其位置偏南,还混生有不少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广泛分布的种类,构成种类繁多、复杂多样的森林类型。大量的物种集中在狭小的范围,加以长期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各种各样不利的影响下,使许多物种陷入受威胁的状态,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世界价值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和众多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公约所制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标准,应争取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按其要求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科学管理,使之能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Observations of Saturn's satellite Enceladus using Cassini's Visual and Infrared Mapping Spectrometer instrument were obtained during three flybys of Enceladus in 2005. Enceladus' surface is composed mostly of nearly pure water ice except near its south pole, where there are light organics, CO2, and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water ice, particularly in the region dubbed the "tiger stripes." An upper limit of 5 precipitable nanometers is derived for CO in the atmospheric column above Enceladus, and 2% for NH3 in global surface deposits. Upper limits of 140 kelvin (for a filled pixel) are derived for the temperatures in the tiger stripes.  相似文献   

14.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38年来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布在林区的泾源、六盘山、原州区、西吉等台站的气象数据为依据,研究了1971~2008年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8年来保护区内的六盘山降水大于南北区,南区远大于北区;近十几年降水有减少趋势。保护区内的六盘山气温低于南北区,南区低于北区;各区温度有很强的振荡一致性,近于同时上升下降;1984年以后,各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峰值和谷值全部上升,并在近10年有加快迹象;温差有增大趋势。保护区内的六盘山湿度大于南北区,南区大于北区;三区湿度的变化方基本一致,1989以后湿度迅速下降,尤其以北区最显著,六盘山与南北区、北区与南区的湿度差值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六盘山与南北区之间。周期分析表明,影响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3年左右、8年左右、11年左右、15年左右的周期,主观分析异常强迫得到的周期与此一致或接近。在降水减少、气温升高、湿度下降等不利于天然植被正常生长的大背景下,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植被面积仍然在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丰林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丰林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89科299属597种(含种下单位),其中:种子植物76科275属560种,分别占黑龙江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73.79%、45.30%和34.15%,占小兴安岭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77.55%、67.07%和55.94%;本区有珍稀濒危植物8种,分别占黑龙江省和小兴安岭珍稀濒危植物种数的57.14%和80.00%,是黑龙江省和小兴安岭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区之一,为小兴安岭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区域。在种子植物中,仅分布有1属的科有41科,其中只有1种的科为24科,仅含1种的属多达164属。科的分布区类型有6个,主要为世界广布(48.68%)、北温带分布(25.00%)和泛热带分布(21.05%);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1个,温带性质的属占优势,有209属,占76.00%;种的分布区类型有16个,除世界分布和中国特有种外,温带性质的种415种,占该区总种数的74.11%,亚寒带 寒带性质的种92种,占该区总种数的16.43%,热带性质的种34种,占该区总种数的6.07%。区系基本特征为: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地理成分较复杂,具有“科多、属多、种少”的特点,反映出区系的相对古老性和保守性;有较多的寡种属和单种属,反映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并混有亚热带、热带及亚寒带、寒带植物区系成分,形成南、北混合型。本文对丰林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分析,可为该区种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及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海洋与溢油模型相耦合的长江河口的溢油轨迹预报系统,海洋模型能较好模拟该海域的表层流场;溢油模型采用拉格朗日和随机游走的油粒子追踪法,可快速预测油粒子的漂移扩散轨迹和扫海面积。研究表明,大潮时溢油的油粒子的分布范围和扫海面积均比小潮时刻大,在南支溢出的油粒子会漂移到南、北港和南、北槽,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大,会影响陈行和青草沙两大水库取水口,并对中华鲟和九段沙湿地保护区产生潜在的生态危害;在北支溢出的油粒子主要分布在北支水道和两岸,如果溢油点位于上段会倒灌进南支水道,将会产生较大的生态危害;在南港溢出的油粒子会漂移到南北槽,不会对两大水库和中华鲟保护区产生危害,但会对九段沙保护区造成潜在的危害;在北港溢出的油粒子则会漂移到崇明岛外海,且扩散范围很大,只对中华鲟保护区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小麦优质高效生产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南方麦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法。近二十年来 ,中国南方麦区小麦生产的发展落后于北方麦区 ,主要原因是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和北方麦区相比 ,表现为品质差、产量低和抗病性丧失快。本文批驳了南方麦区可以不种小麦的观点 ,指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小麦生产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南方小麦的品质差的主要原因不是气候因素 ,而是没有与南方生态条件相适应的优质品种。文中提出了培育南方麦区优质小麦品种的策略。本文指出 ,根据南方麦区的气候和生态特点 ,认真研究适应南方麦区的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和高效栽培的方法 ,是使南方小麦生产走出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It is generally perceived that biodiversity is better protected from human activities after an area is designated as a protected area. However, we found that this common perception was not true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 (southwestern China),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75 as a "flagship" protected area for the world-renowned endangered giant pandas. Analyse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pre- and post-establishment periods indicate that the reserve has become more fragmented and less suitable for giant panda habitation. The rate of loss of high-quality habitat after the reserve's establishment was much higher than before the reserve was created,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habitat became far more severe. After the creation of the reserve, rates of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inside the reserve unexpectedly increased to levels that were similar to or higher than those outside the reserve, in contrast to the situation before the reserve was created.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贵州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分析及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评价,发现贵州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异。重要性水平较高的区域多分布于远离中心城镇的边缘区域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北部、东南部、西部及南部等区域;而交通便利、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重要性表现出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