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了给宁夏南部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田合理使用地膜栽培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进行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田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马铃薯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各处理中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酶活性表现为蔗糖酶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马铃薯产量以单垄双行全覆膜栽培最高,马铃薯产量与不同的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相关性不同,且各处理间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单垄双行全覆膜垄上种植明显高于对照。【结论】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单垄双行全覆膜栽培方式最有利于增加雨养农业区马铃薯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以及马铃薯的产量,可以作为当地马铃薯增产种植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2.
不同覆膜栽培对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适合宁夏南部雨养农业区马铃薯栽培的覆膜方式,本研究采用室内分析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起垄垄上覆膜、平作行上覆膜和露地平播3种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马铃薯产量。其中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土壤酶活性表现为尿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正相关关系;放线菌、尿酶、过氧化氢酶与马铃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认为:覆膜栽培有利于土壤进行生物化学反应,而起垄垄上覆膜栽培模式最有利于雨养农业区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生长、土壤酶活性以及马铃薯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为材料,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柑橘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覆膜、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常规栽培方式),并且起垄+覆膜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高于覆膜和起垄单一处理;起垄、覆膜、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起垄、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高于对照;起垄、覆膜、起垄+覆膜处理的果实果形指数优于对照;起垄、起垄+覆膜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覆膜处理和对照。综合来看,起垄+覆膜处理使起垄、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互相补充,对柑橘果实品质和产量的促进作用增强,降低了不利影响,因此建议生产上起垄、覆膜两种方式结合应用,以提升柑橘品质、提高柑橘产量。  相似文献   

4.
宁夏丘陵地区马铃薯抗旱节水增产技术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宁夏南部山区的主栽品种宁薯4号采用起垄覆膜、起垄未覆膜和露地栽培3种栽培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起垄覆膜栽培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加快马铃薯生长发育进程,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马铃薯产量。起垄覆膜、起垄未覆膜栽培比露地栽培产量分别提高19 425kg/hm2、8 662.5kg/hm2,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83.7%、37.7%;起垄覆膜栽培比起垄未覆膜产量提高10 762.5kg/hm2,水分利用率提高33.4%。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荷兰15号马铃薯品种为试材,研究在平畦覆膜、低垄覆膜、高垄覆膜三种处理下,马铃薯的产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抗寒能力、叶片的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的差异,探索起垄覆膜对冬种马铃薯抗寒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平畦覆膜,低垄覆膜和高垄覆膜方式下的马铃薯产量、土壤温度、抗寒能力、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提高,高垄覆膜的马铃薯产量、土壤温度、抗寒能力均优于低垄覆膜,但高垄覆膜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低垄覆膜。因此,起垄覆膜可以有效调节冬季土壤的温度,增加了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进而增强了马铃薯的抗寒能力和产量,并且适当的提高种植垄的高度更有利于抗寒和增产,但要注意高垄覆膜方式下的水分供给。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区起垄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观察了半干旱区起垄覆膜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栽培方式能明显提高马铃薯产量。半膜垄上微沟垄脊穴播、全膜垄上微沟垄脊穴播、全膜双垄垄侧穴播3种栽培方式下折合平均鲜薯产量分别为37 935.0、37 253.3、35 832.8 kg/hm2.分别较露地穴播增产37.32%、34.85%、29.71%。以半膜垄上微沟垄脊穴播为半干旱区马铃薯地膜覆盖较为理想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覆膜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集雨保墒效果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膜全覆盖种植马铃薯耕层含水量、产量都优于不覆膜种植,产量高低依次为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通用全膜垄沟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单垄侧播,较露地栽培产量明显增高,在以后的种植中,应大力推广地膜种植,尤其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  相似文献   

8.
以建立黄土丘陵区地膜覆盖栽培的最佳模式,高效利用降雨资源为目的,于2011—2013年在庄浪县旱地进行了不同降雨年份地膜覆盖盖度、垄型、覆膜时期、垄高4因素马铃薯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覆 盖度、垄型、覆膜时期是全膜覆盖的关键因素,起垄高度在干旱年对产量影响明显。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次序为覆盖度>垄型>覆膜时期>起垄高度。覆盖度显著影响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全覆盖优于半覆盖,半覆盖优于露地栽培。全覆盖较露地增产鲜薯21.2%,大中薯重提高23.6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6.19%,半覆盖较露地增产鲜薯16.1%,大中薯重增加10.91%,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6.62%。垄型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明显,“凹”型双垄优于“弓”型单垄,其垄内0~60 cm的土壤储水量比“弓”型垄提高3.46%,其中20~40 cm增加10.58 mm,提高4.48%,增产16.9%,大中薯增加26.4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8.20%。“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3个覆盖时期,以秋覆膜最佳,比播前覆膜产量增加15.31%,水分利用率提高14.56%,顶凌覆膜次之,较播前覆膜增产9.54%,水分利用率提高8.98%。“低垄”、“中垄”、“高垄”3个起垄高度,在不同降雨年份表现不同,降雨偏多的年份高垄栽培利于增产,降雨较少的年份低垄栽培为佳,各年度平均显示,低垄型和中垄型分别比高垄型增产1.72%和1.7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61%和2.76%。在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地膜全覆盖栽培以中垄型双垄垄播秋覆全膜栽培为最佳模式,较露地栽培增产49.16%,纯收益增加78.0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6.79%,较全膜垄作侧播增产23.07%,纯收益增加43.9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4.25%,实现了降雨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起垄栽培方式对烤烟生长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高垄+覆膜、高垄+不覆膜、高垄+覆盖秸秆、常规垄+覆膜等4种烟草栽培方式的大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株高、茎围、最大叶面积大小等各农艺性状比较,团棵期前高垄比常规垄生长发育慢,但整个营养生长期高垄比常规垄长,高垄延长了烤烟营养生长期,且缩短了生殖生长期;通过产量、均价、中上等烟率及产值的比较,产量、均价、中上等烟率及产值均以高垄+覆膜>高垄+不覆膜>高垄+覆盖秸秆>常规垄+覆膜,且各处理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棉花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探讨了不同种植方式(高垄覆膜、高垄不覆膜、喷洒盐碱地土壤改良剂+覆膜、喷洒盐碱地土壤改良剂+高垄覆膜、喷洒盐碱地土壤改良剂+高垄不覆膜)对盐碱地棉花产量和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洒土壤改良剂+覆膜和土壤改良剂+高垄覆膜2种种植方式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进一步分析表明这2种种植方式最有利于提高棉花叶绿素含量,同时阻止了可溶性糖含量积累;有助于棉花对K~+的吸收,抑制对Na~+的吸收,使得K~+/Na~+比值提高。  相似文献   

11.
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和垄上覆膜垄沟覆秸秆栽培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提高57.79%、36.31%和54.08%、31.42%。土壤贮水量受覆盖栽培方式的影响较大,全膜双垄沟播、垄上覆膜垄沟覆秸秆、麦秸覆盖平作栽培能有效的提高0~110 cm土层的贮水量。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集雨保墒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单垄双行侧播、露地栽培等5种栽培方式对土壤含水量、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之间,马铃薯生育期有一定差别,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均较露地栽培提前;地膜覆盖栽培耕层土壤含水量均优于露地栽培,不同起垄方式覆膜后均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使马铃薯发苗快、出苗整齐、苗壮色深、根系发达、生育期提前,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单垄双行侧播;不同起垄方式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单垄双行侧播、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均较露地栽培明显增产,增幅达到54.6%~56.3%。在今后马铃薯栽培中,应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尤其是单垄双行微沟侧播。  相似文献   

13.
白榆平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68-70,73
在宁夏盐池县麻黄山对马铃薯克新1号进行6种不同覆膜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半膜单垄处理可以推迟马铃薯全生育期1~2 d;半膜单垄播种期土壤含水量高于全膜双垄,土壤水分耗散也是半膜单垄高于全膜双垄;不同覆膜处理半膜单垄产量高于全膜双垄产量。马铃薯产量最高的为播种期半膜单垄处理,为51 550.5 kg/hm2,最低的为秋季全膜双垄处理,36 385.5 kg/hm2。说明在盐池县南部黄土高原区马铃薯以半膜单垄方式种植较好。  相似文献   

14.
在滕州市以春播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不起垄—不覆膜、不起垄—全膜、起垄—不覆膜、起垄—半膜、起垄—全膜5种栽培模式,对春马铃薯物候期、农艺性状、抗病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起垄半膜栽培作为春播马铃薯的主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垄作覆膜和氮、钾肥配施对马铃薯土壤温度、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覆膜可提高土壤温度,其中白膜覆盖垄高25 cm栽培对地温的提升较黑膜快,有利于提早出苗。马铃薯商品薯率、产量均在白膜垄高25 cm时最高;优化氮、钾肥用量配比,能有效提高农艺性状及产量。在氮肥充足的情况下,适量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马铃薯商品薯率及产量,氮、钾肥用量为13 kg/667 m~2、37.5 kg/667 m~2时,综合经济性状和商品性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养分及产量影响的差异,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土壤铵态氮、速效钾含量下降,而速效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沟垄和覆膜处理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CK,而速效钾含量在前期与后期低于CK;沟垄覆膜种植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另外,与CK相比,沟垄和覆膜处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提高了70.8%~87.5%,且以T2和T5处理最高;而单株薯质量提高了37.1%~68.6%,且T3处理与CK间差异显著.沟垄和覆膜处理通过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而提高了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17.
半干旱区马铃薯不同机械覆膜方式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马铃薯不同机械覆膜方式栽培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的试验研究,探索了马铃薯不同机械覆膜方式栽培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以联合作业机起垄侧播一体化栽培技术为最好,产量为30 866.67 kg/hm2,较不覆膜增产20.95%。由此确定了适宜半干旱区地膜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陇薯3号为指示品种,在甘肃马铃薯主产区定西高寒阴湿区试验观察了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种植方式在不同生育期对马铃薯形态建成的影响不同。小垄种植方式下覆膜对不同生育时期株高、茎粗影响显著,但对叶片SPAD值影响不明显。无论采取大垄覆膜双行还是小垄覆膜单行,均能实现马铃薯增产增收。小垄覆膜单行种植块茎折合产量最高,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产27.74%;大垄覆膜双行种植次之,块茎折合产量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产23.64%;小垄液体地膜单行种植居第3,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产11.49%。大垄覆膜双行种植、小垄覆膜单行种植、小垄液体地膜单行种植分别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收5 470.5、6 352.5、1 291.5元/hm~2。综合分析,小垄覆膜单行种植方式更适宜在高寒阴湿旱作区乃至同类型地区小型农业合作社或者家庭种植户马铃薯轻简化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秋覆膜、顶凌覆膜、春覆膜、露地4种方式,研究不同覆膜时期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覆膜垄侧穴播增产效果最佳,产量为46 568.81 kg/hm~2,较露地垄侧穴播增产64.73%;商品率为86.8%,较露地垄侧穴播提高16.7个百分点,适宜在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不增加生产投入的情况下,进行西瓜春早熟不同地膜覆盖方式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西瓜起垄覆膜(土拱棚型)栽培比平铺地膜(地膜型)覆盖栽培可提早11天成熟上市,平均市场售价提高13.2%。西瓜起垄覆膜(土拱棚型)覆盖栽培是提高地膜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的一种新模式,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