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湛江甘蔗生产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稳定种蔗面积与提高单产的关系;甘蔗生产区域化布局;改善蔗地水、土、肥生产条件;合理甘蔗耕作制;挖掘宿根蔗增产潜力;甘蔗良种布局;病虫鼠害综合防治和原料甘蔗产质量的关系等6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预测和评估2014年柳州、来宾蔗区甘蔗生产情况,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两个蔗区甘蔗苗情、品种结构、种植面积等。调查结果表明:2014年柳州、来宾蔗区糖料蔗苗情比上年差,甘蔗种植迟,植株矮,苗数比上年少或相当。来宾蔗区的总体苗情和长势比柳州好。两个蔗区的螟害发生率较低,无重大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两个蔗区的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两个蔗区的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但仍需进一步促进品种结构合理化,尤其是宿根性表现好的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罗凯 《中国糖料》2003,(2):48-50
甘蔗糖业是湛江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湛江种蔗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打造新一轮的湛江甘蔗糖业必须采取以下对策:1)树立新的湛江甘蔗糖业现;2)千方百计降低制糖成本;3)抓好糖厂建设;4)积极参与国际糖业经济大循环;5)加大政府对甘蔗糖业的调控力度。  相似文献   

4.
湛江蔗区农民种蔗素有留宿根蔗习惯。宿根蔗在甘蔗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宿根蔗占植蔗面积的4-5成。因此,宿根蔗产量高低对夺取大面积平衡高产关系很大。生产实践证明,旱地宿根蔗增产潜力很大,只要加强科学管理,增加投入,提高宿根蔗亩产8-10吨是有保证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3个甘蔗品种不同虫节率蔗茎与健康蔗茎,全虫节段与无虫节段的螟害甘蔗的甘蔗蔗糖分和蔗汁品质分析表明,螟害蔗茎的甘蔗蔗糖分随着虫节率的增加而降低,呈直线回归关系.螟害蔗茎的蔗汁品质比健康蔗茎的低.全虫节段比无虫节段甘蔗蔗糖分降低了1.46~2.90个百分点,重力纯度降低了1.74~4.28个百分点.螟害蔗茎为甘蔗生长中后期受螟虫危害所致.防治甘蔗生长中、后期螟害是一项提高甘蔗蔗糖分和改善蔗汁品质,提高甘蔗产量和甘蔗综合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田生产模式种植,以来自同一亲本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8’、‘云蔗06-416’)为材料,强宿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及宿根性一般的甘蔗品种‘新台糖10号’为对照,探讨由甘蔗种性决定的宿根影响因子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宿根甘蔗较弱宿根甘蔗新植蔗蔗芽萌发速度快,萌发数多,且分蘖率高,形成的有效茎数多;强宿根甘蔗宿根发株数多,形成的有效数多于新植蔗,产量较新植蔗高。这些影响甘蔗宿根性的因子与甘蔗品种的种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从多角度对168个甘蔗品系的蔗苗螟害枯心率(2.47%~46.13%)与甘蔗成熟期健康蔗茎田间蔗汁锤度(18.2%~25.6%)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蔗苗期螟害枯心率的高低与甘蔗品系田间蔗汁锤度的高低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8.
1 把素有"蔗海" 之称的上思建成甘蔗富县 在经济作物布局中,无论面积,还是产量,广西甘蔗生产都是雄居全国第一位.2011/2012年榨季,广西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1560万亩,进厂原料蔗5700万吨,食糖产量达700吨,占全国总产糖量约65%.广西上思县地处祖国的十万大山北麓,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很适应大面积大规模的甘蔗生产,享有"蔗海"、"甘蔗林"之称.近年来,上思的甘蔗平均蔗糖分已从原来的13%提高到15%以上,混合糖产率保持在13%以上,是广西蔗糖分、混合糖产率的最高县份之一. 甘蔗生产在广西上思县种植业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蔗糖已成为上思县有力的牢固的经济支柱,蔗糖业产值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60%,占农民年经济收的60%~70%.现全县甘蔗种植面积55万亩,甘蔗种植户数达42600户,平均每户拥有蔗地12.5亩,人均产蔗超过10吨等指标已跃居广西前列.  相似文献   

9.
随着甘蔗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费工费时的传统甘蔗生产技术已不适应新形势下耿马甘蔗产业绿色发展的要求,而甘蔗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已成为当前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甘蔗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对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甘蔗生产投入成本高、宜机化程度低、地膜回收难、蔗叶利用率低等痛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甘蔗全程机械化发展、加快绿色轻简高效物资研发、提高蔗叶蔗梢资源化利用和加强技术标准宣传与培训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把我省现有的糖蔗、果蔗和牧草蔗,正在研究中的能源蔗以及断断续续摸索中的菜蔗等归纳为一个植株特性各异、生理功能有别以及利用方式多样的甘蔗业。文中分别就这几类甘蔗提出深入研究和扩大开发利用范围的设想,糖蔗要充分合理利用其各种副产资源,根据植蔗新情况研究调整品种结构和栽培技术,可以考虑增加生产蔗汁饮料特别是浓缩蔗汁项目;果蔗应配合政府部门进行产区合理布局,农业上应对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进行全方位研究,应从调整植期、保鲜蔗茎以及生产蔗汁饮料和混配复合饮料等方向研究果蔗周年供应技术;牧草蔗还要加强品种选育,研究茎叶的合理采收方法,研究指导饲养户如何合理利用牧草蔗以及对种植牧草蔗饲养各种动物的经济效益进行合理分析等,在利用过程中还可以尝试采收茎叶后先剥取蔗笋当作蔬菜食用,余物再做饲料;能源甘蔗要做好品种储备,伺机发展,开发中要重视对蔗渣以及发酵残渣的进一步利用;菜蔗要尽快投入生产利润分析、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技术以及蔗笋烹调技术等研究。总的目标是根据我省各地生活需求和经济建设需要,把甘蔗业扶持壮大,更好地为我省多行业经济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的自然资源条件很适合甘蔗生产。但旱地蔗区的旱、瘦、浅是低产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通过对旱地甘蔗“三高”栽培技术的应用试验研究,把单项技术进行组合配套和改进提高,并通过大型的推广项目进行推广,取得了增产增收的效果,社会经济显著。主要技术措施:一是选用适合旱地蔗区的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二是把常规栽培改为地膜蔗技术;三是改进施肥方法,实行配方施肥;四是改进耕作方式,推广防旱保水技术;五是推广秋冬植蔗,延长甘蔗生长期;六是改宿根蔗这管为宿根蔗旱管;七是及时防治病虫鼠草害,确保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2.
为了预测和评估2016年广西甘蔗生产情况,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广西6个甘蔗主产市的甘蔗苗情、品种结构、种植面积及植期、病虫害情况等。结果表明:2016年广西蔗区甘蔗苗情比上年略差,但有足够的苗数和良好的幼苗;螟害枯心率整体低于2015年,螟害综合防治初见成效,黑穗病发生率高于2015年,并有加重趋势;甘蔗种植面积连续3年下滑的局面得到控制,今年略有增加;得益于“双高”基地建设,广西蔗区的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改良。建议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化学除草、后期甘蔗螟虫和绵蚜虫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了在蔗地间作玉米对甘蔗出苗、分蘖、上林、产量及锤度等的影响,把甘蔗+玉米的总产值同对照进行了比较;对参试的三个玉米品种亦作了评价。结论认为:蔗地合理间作玉米对蔗产量和锤度无明显影响,间作玉米效益显著,是缓解蔗粮争地,增强甘蔗生产竞争力。对品种配套及栽培技术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宿根甘蔗大田生态生物学特性.是提高蔗区宿根甘蔗产量的一项最基本功夫。认识宿根甘蔗在甘蔗生产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意义,调查其在当地生产中的现状;掌握其与当地生产环境条件相结合的大田生态生物学特性.将栽培“三大环节”贯彻于生产全过程,实现宿根甘蔗产量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张刚 《中国糖料》2016,(4):66-68,77
以甘蔗需水量分析为起点,以提高甘蔗产量为目的,以实际工程为例,通过计算年降雨量、年径流量、蔗区灌溉需水量,分析蔗区整体水量供需平衡;介绍蔗区灌溉沟渠、水窖、引水管道等水利设施的基本设计、选址、布局;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对滇西南四大蔗区106户甘蔗种植者的生产情况,如蔗地类型、田间管理、生产投入及效益、产业科技应用状况和甘蔗的竞争作物种类等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滇西南蔗区主要以旱地为主,田间管理较粗放,新技术推广应用不足,种蔗效益较低。并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甘蔗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了解2021年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该蔗区的甘蔗生产形势、苗情、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2021年南宁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所下滑;总体苗情比去年好,有足够的苗数,甘蔗植株较高,螟虫为害也有所下降,但宿根蔗黑穗病问题严峻;机械化收获水平低,甘蔗生产成本高;甘蔗品种宿根性受到重视。建议坚持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加强病虫害防治、继续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  相似文献   

19.
云南水浇地宿根甘蔗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植甘蔗栽培、收砍质量、宿根管理、蔗地营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云南蔗区宿根蔗低产低效的主要问题。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实行快锄低砍,保护蔗蔸;蔗叶还田保持蔗地营养;地膜覆盖,保证土壤温度的“三保技术”和宿根蔗田间管理上及早开垄松蔸,早施肥管理,早防治病虫草害的“三早”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甘蔗产业面临品种单一造成的种性退化、单产及糖分下降等多种问题。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探讨主蔗区的多系布局,是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在我国主要蔗区广西百色、广西崇左、云南保山进行的第四轮国家甘蔗品种集成示范的2013—2015年数据结果 ,利用因子分析和AHP分析,对参加国家集成示范的10个品种进行了糖分、产量和发育方面的评价与分析。通过客观综合得分对入选品种排出了权重,给出了我国主要蔗区广西和云南相对应的主产蔗区多系品种布局的试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