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分析2000—2011年秦皇岛市畜禽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研究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秦皇岛市畜禽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秦皇岛市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自2000年的27.4 Gg CO2-eq增长到2011年的34.1 Gg CO2-eq,整体呈较平稳的增长趋势。在三类温室气体中,畜禽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平均值为25.4 Gg CO2-eq;牛排放贡献率最大,占排放总量的62.4%。畜禽粪便管理甲烷排放量和畜禽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量平均值分别为4.9 Gg CO2-eq和0.7 Gg CO2-eq;猪排放贡献率最大,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6.7%和39.6%。秦皇岛市畜禽温室气体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昌黎县、抚宁县和卢龙县。  相似文献   

2.
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及其减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8%,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各种畜禽温室气体排放机制,找出畜禽温室气体的影响因子,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畜禽温室气体排放的机理,提出减少畜禽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与对策,为探索节能、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南阳市畜禽规模化养殖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进行定量估算,试验以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GHG)清单指南和最新文献资料公布的各类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为依据计算温室气体排放参数,并计算了畜禽温室气体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排放量。结果表明:甲烷的年排放总量是2.58×108kg,氧化亚氮的年排放总量是2.74×107kg,其中生猪的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量分别占甲烷、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64.03%、70.99%,生猪的粪便源甲烷排放量占总粪便源甲烷的93.10%;年甲烷当量排放量为5.42×106kg,氧化亚氮为8.49×106kg。说明规模养殖生猪是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排放源,其中生猪养殖的粪污处理环节又是养殖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4.
在IPCC方法的基础上,对1980-2016年新疆畜禽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畜禽温室气体从1980年的1224.01×10^4 tCO2-eq波动升高至2016年的2032.80×10^4 tCO2-eq,增幅为66.08%,年均增长1.41%;畜禽肠道发酵甲烷排放是新疆畜禽温室气体的主要贡献者,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4%,其次是畜禽粪便管理氧化亚氮和甲烷的排放;而主要畜禽温室气体排放以牛和羊为主,其次是马、驴、猪、骆驼和骡;最后通过对2015年新疆畜禽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变化分析可知,伊犁州直属县(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为456.78×10^4 tCO2-eq,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的克拉玛依市仅有4.37×10^4 tCO2-eq,说明新疆畜禽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国畜禽养殖甲烷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31个省市主要畜禽出栏数和年末存栏数为统计基数,根据畜禽甲烷排放系数,估测全国主要畜禽甲烷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结果表明, 2016年全国主要畜禽猪、牛、羊和家禽甲烷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2 500×10~4 t,其中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为1872.8×10~4 t,粪便管理甲烷排放量为627.2×10~4 t,分别占74.9%和25.1%;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最多的为牛,粪便中甲烷排放量最多的为猪;猪和牛甲烷排放量占80%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牛养殖温室气体排放时空变化及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养殖对其影响,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法,测算31个省市区2000-2017年牛饲养温室气体排放CO2当量,并利用LMDI模型分析技术进步、规模化养殖对牛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轴线看,全国牛养殖碳排放当量呈现“M”变化趋势,末期量高于基期值。(2)从空间分布看,区域差异较明显,存在明显高值和低值区域。(3)从影响因素看,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对牛养殖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作用明显,规模扩张是排放量变化最主要原因。但经济规模、技术进步和结构效应地区差异化特征明显。通过养殖技术改进、规模养殖水平提升推动牛养殖实现温室气体减量、市场供给充足、产业发展增效等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1997—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研究了区域畜牧业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经济损失呈先上升后回落的态势。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由东部向西部逐渐提高,但逐年下降。人均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在全国和东部为倒"U"型。畜牧业产业集聚对东部和西部人均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产生了负外部性,对中部产生了正外部性。提高农业技术和农村环境规制有利于降低人均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集约化畜牧业快速发展,然而畜禽粪尿管理氨排放环节多、过程复杂、排放量大,高排放区与大气严重污染区高度重叠。高温好氧堆肥技术是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的最资源化利用技术。我国约有1亿t种养加废弃物采用堆肥方式处理,生产出3000万t商品有机肥。然而堆肥过程高温、高pH的反应条件及局部厌氧微域的存在,氨气和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遵义市畜禽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估算,笔者结合气候变化委员会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的参数和最新的文献统计资料对各类温室气体中的CH_4和N_2O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遵义市的CH4年排放量为8.81×10~7kg,N_2O为1.07×10~6kg;按照温室气体排放当量进行计算,遵义市畜禽CO_2的排放量为181万t CO_2当量,其中牛产生的CO_2当量占总排放量的69.51%,猪占19.37%,羊占5.28%,家禽占4.92%。说明养牛业是遵义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其次是养猪业,因此在未来养殖业减排中需要考虑养牛业和养猪业的减排措施,促进低碳高效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余海波 《饲料广角》2015,(4):34-35,45
<正>低碳养猪的理念源自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节料、节水、节电、节材、节劳)、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出栏率)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科学养猪和实现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养殖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是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6年的报告指出,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而养猪碳排放主要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明湖南省2001-2011年畜禽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量的历史变化。该研究跟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06年)公布的畜禽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和计算方法,结合我国的统计数据,估算了湖南省2001-2011年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猪、牛、羊CH4和N2O排放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衡的趋势,从全国畜禽生产的CH4和N2O排放情况来看,湖南省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居中国前列。  相似文献   

12.
如何减小生猪养殖中碳排放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养猪的理念源自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出栏率)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我国科学养猪和实现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1养猪业中的碳排放情况养殖业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6年的报告指出,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养猪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猪呼吸道及肠道的碳排放;猪场保温、降温、通风、饲料  相似文献   

13.
余海波 《广东饲料》2015,24(2):42-43
<正>低碳养猪的理念源自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节料、节水、节电、节材、节劳)、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出栏率)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我国科学养猪和实现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1养猪碳排放及其危害养殖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是3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6年的报告指出,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  相似文献   

14.
研究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苜蓿后茬轮作不同作物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吸收汇,且呈现夏秋高,春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L-L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最高,L-W处理较之降低了42.43%;L-C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最高,L-P处理最低;CH4吸收量以L-M处理最高,较L-F和L-L分别增加了62.71%和31.87%,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L-LL-ML-CL-PL-FL-W。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O2、CH4、N2O排放量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层有显著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温度、过氧化氢酶是CO2和CH4排放的主导因素,土壤温度极显著影响气体排放,N2O排放主要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综合来看,与长期苜蓿连作相比,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种植一定年限之后轮作粮食作物能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弱农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其中以小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北京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北京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尤其是碳排放管理水平较高养殖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特点,通过调研获取了北京8家碳排放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的基础数据。本研究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奶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框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组织编写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及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畜牧养殖业》标准(公示中),以北京8家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2015年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评估。由评估结果可知,北京碳排放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中,肠道发酵是主要的排放源,占总排放量的77.65%;奶牛场的能源消耗和粪便管理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分别占总排放量的11.24%和11.11%。北京市规模奶牛场的主要温室气体是CH_4和CO_2,分别占80.15%和11.24%,每生产1kg标准奶(FPCM)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0.95kg CO_2。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和其他城市奶牛养殖企业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畜禽养殖已经成为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蛋鸡养殖的粪便管理过程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环节,但研究较少。试验选择典型规模化蛋鸡养殖场为对象,研究清粪、运输、处理和利用四个阶段甲烷(CH_4)和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的差异,分析规模化蛋鸡养殖粪便管理过程碳足迹及其温室效应。结果显示:养殖规模为60万只的蛋鸡场粪便管理过程每天向大气排放的CH_4的量为(43 022.12±656.57)L,CO_2的量为(847 695.27±993.92)L,温室气体为(1 751 159±14 756.99)L CO_2-eq;平均每只蛋鸡排放(2.92±0.02)L CO_2-eq;每生产1 kg鸡蛋粪便管理过程的碳足迹为(0.135±0.001)kg CO_2-eq;蛋鸡粪便管理四个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差异显著(P0.05),其相互关系为:利用阶段处理阶段清粪阶段运输阶段。本研究能为规模化蛋鸡场粪便管理过程筛选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降低碳排放强度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7.
陶红军  吴秋萍 《中国猪业》2015,10(10):34-40
生猪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本文描述了2001—2012年期间我国猪肉产业生产、消费和贸易进展,估算了各年度我国各省份生猪养殖业肠道发酵甲烷、猪粪便管理甲烷、猪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量及其二氧化碳等值。得出的结论表明:我国猪肉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年均递增2.15%,低于猪肉产量年均2.48%的增长率;从整体上看,我国生猪养殖业正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生猪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区域的集中度高于猪肉产量区域集中度,生猪主产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任务较重。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或简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排放空间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关键的资源约束,农业的低碳排放亦势在必行.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反刍动物肠胃发酵甲烷排放与粪便管理系统中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均是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奶牛生产作为反刍动物生产的主要形式之一加之其巨大的粪污排放量,如何实现奶牛生产中温室气体减排对于奶牛生产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营养调控、减少粪便中碳排放、奶牛业碳减排模型、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减排规律等方面对2010年至2011年国内外致力于减少奶牛生产中碳排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期望为奶牛生产实现低碳、生态型转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已被纳入全球碳减排重点监测项目,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与畜牧业活动之间的效率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内蒙古作为全国四大天然牧区之一,草原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规模巨大。文章利用DEA模型对于2001—2015年内蒙古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与畜牧业经济之间的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温室排放效率整体呈现弱DEA有效,纯技术效率是影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定因素,空间上西部地区各旗县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率优于东部地区各旗县;整体上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效率改进空间主要集中在技术、平衡区域差异上,需要自治区层面持续投入与关注。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苜蓿后茬轮作不同作物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吸收汇,且呈现夏秋高,春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L-L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最高,L-W处理较之降低了42.43%;L-C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最高,L-P处理最低;CH4吸收量以L-M处理最高,较L-F和L-L分别增加了62.71%和31.87%,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L-L>L-M>L-C>L-P>L-F>L-W。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O2、CH4、N2O排放量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层有显著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温度、过氧化氢酶是CO2和CH4排放的主导因素,土壤温度极显著影响气体排放,N2O排放主要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综合来看,与长期苜蓿连作相比,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种植一定年限之后轮作粮食作物能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弱农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其中以小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