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太湖莼菜     
正太湖莼菜是苏州著名特产之一,产于中国太湖沿岸的浅水湖滩和沼泽区。太湖莼菜又有水菜、水葵等别名,每年清明至霜降可采摘嫩梢供食用。太湖莼菜本是野生,至明万历年间开始人工培植。明万历之后,太湖莼菜被列为"贡品"。2002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太湖莼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太湖莼菜人工栽培,生长繁殖快,每年清明前后水底的地下茎开始萌芽生长。在这个时节采摘的莼菜嫩梢称为"春莼菜";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旺盛,每年夏秋,水面布满了一簇簇莼菜,连绵数里,仿佛给碧清如镜的太湖湖面绣上了翠绿的"花边",美不胜收。到霜降可大量采摘,称为"秋莼菜"。  相似文献   

2.
莼菜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属睡莲科,在我国浙江、江苏、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等地都有分布。湖北省利川市自1987年开始莼菜人工栽培和加工,至2007年栽培面积已达1200hm^2。利川莼菜先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于“湖北省名牌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利川市还建立了莼菜原生态环境保护区,最近义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农业标准化莼菜示范区的建设验收。  相似文献   

3.
南四湖野生莼菜设施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莼菜原是南四湖珍品水生蔬菜之一,搞好南四湖野生莼菜设施栽培技术研究,即可保护莼菜种质资源,又可提高莼菜产品附加值,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之一。莼菜的设施栽培技术主要是大棚建造、种苗选择、适宜的扦插密度、温度和水深控制。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川莼菜的商品价值被发现,并人工栽培试验成功,经近30年发展,已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但是,自2013年以来,利川莼菜出现大面积减产,年产量下降近1/3,严重打击了莼菜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该产业的规模发展。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发现,虫害是利川莼菜减产的主要原因,病害及局部的水体污染等微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则加剧了莼菜减产。同时,对利川莼菜减产原因提出了3点不同看法,最后提出了生物防治、科学施肥、发展莼鱼共生模式、改善生态等治理措施,有效提高莼菜产量和品质,为当地莼菜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Gme)属睡莲科莼属,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水生名特蔬菜。拔草是莼菜栽培的难题之一。目前国内外莼菜田均采用人工拔草,用工量大,成本高,据抽样调查,拔草用工约占总用工量的30%。为降低拔草用工,开辟莼菜田除草的新途径,于1988~1989年进行了莼菜田养鱼除草技术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一、鱼塘投草试验 取小叶眼子菜、大叶眼子菜等莼菜田主要水生杂草的茎叶与莼菜茎叶各1kg,混合后投入鱼塘,观察草鱼的取食反应。结果发现,2小时后,杂草已被草鱼吃光,而莼菜茎叶仍留于水面。4小时后发现莼菜新芽和嫩叶被食取或…  相似文献   

6.
1985年4月~1987年7月,我们开展了莼菜的无土栽培研究,就栽培基质、营养液种类、浓度、水深等进行了对比试验,进一步摸清了莼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经生产试验,取得了年亩产卷叶(梭子)200公斤的产量,与有土人工栽培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但较太湖莼菜历史平均产量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武陵山区莼菜栽培的田间调查,结合已有文献,分析了莼菜减产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莼菜减产原因是莼菜田周边生态环境恶化,物种组成简单,抗干扰能力差。莼菜遗传多样性低下,抵御病虫害风险能力弱;莼菜粘液毛外无角质层保护,其细胞膜易受水体中离子损伤解体;莼菜为小作物,尚未形成高产栽培模式。建议在今后莼菜生产中关注其田间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全球莼菜种质资源圃和育苗繁殖基地,研究育苗复壮技术;保持莼菜田间合理群体数量,确立适当水肥管理措施;建立莼菜与旱作周期性轮作或者休耕制度;最终建立合理的莼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调查江西省野生莼菜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加快江西莼菜产业的发展,江西省农业部门连续多年对全省野生莼菜的分布进行了普查.通过调查,陆续发现江西兴国和鹰潭龙虎山等地存在大面积的野生莼菜资源,并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保护区,同时以莼菜为主要馅料,做成莼菜饺子、包子和鱼丸等具有江西特色的莼菜食品,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莼菜是我国珍奇水生蔬菜。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湖北均有分布,但目前已经形成商品的只有江苏太湖莼菜、杭州西湖莼菜和湖北利川福宝莼菜。有关莼菜年生活周期的阶段划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莼菜一年中可分为5个时期: 返青期:纯菜从扦插后,约半个月左右即可返青,长出新叶,这段时间称返青期。  相似文献   

10.
莼菜作为珍稀水生蔬菜,在我国很早就被当作珍贵食品。《晋书》中就有“莼羹鲈脍”的记载.但对莼菜品种的分类还无统一的意见。笔者根据对杭州市目前种植莼菜历史最早的西湖乡茅家埠村莼菜池中的莼菜的多年观察,和对莼菜花、叶、食用部分的详细比较,并征求了原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教研室主任赵荣琛副教授(现已逝世)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莼菜资源利用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莼菜的生物学特性、营养特性,对莼菜在营养保健、医学价值、治理污水、净化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人们综合利用莼菜资源、为莼菜的深加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莼菜又名水葵、莼头、马蹄草,多年生宿根性浮生水生植物,原产于我国,以苏州太湖、杭州西湖出产较多,也最为著名。明末清初开始在我市东太湖人工栽培的太湖莼菜,其嫩叶、嫩茎、嫩梢富含蛋白质、糖类及多种氨基酸,是一种较早闻名的特色蔬菜,是我市出口创汇的重要蔬菜品种之一。现将其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田块选择①选用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环境要求的湖泊、池溏、河道、港汊及低洼田,以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有机质丰富、理化性状良好、淤泥层厚度20cm左右、pH值5.5~6.5为宜。②根据生长与管理的需要,修筑田埂、沟、渠、灌排设…  相似文献   

13.
对莼菜的形态特征、营养成分和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分析,对莼菜在食品加工、医疗保健、化妆品和水质净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莼菜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莼菜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深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莼菜的分布范围及其自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利川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莼菜的避风港。本文从利川莼菜发展现状,包括主要栽培品种、发展历程、产业现状等方面介绍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分析了利川莼菜产业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管理粗放、品种资源减少、品种退化严重、产业初步发展、科技含量低、未形成自身独特的莼菜文化等,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希望利川莼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5.
淀山湖在青浦境内,约有150平方公里水面,地处莼菜名产区“西湖”和“太湖”之间,自然条件和莼菜生态要求十分相符,水质优良,具有发展莼菜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有低洼田4万亩左右,发展塘田莼菜大有可为。1986年青浦县委、县府提出了开发淀山湖莼菜的意见,并组织“淀山湖莼菜开发和塘田栽培技术研究”攻关组。经过四年来的努力,目前已有114亩塘田莼菜,产量产值达到预期目标,鲜品已供应市区宾馆和市场。为“菜蓝子”工程增添了名贵花色品种。  相似文献   

16.
《蔬菜》2011,(8):36-36
2011年7月15日,石柱冷水镇八龙村,第二届莼菜文化节开幕。此次盛会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参观者,还引来了国外客商。早在1991年,石柱就开始了在古代曾是贡品的莼菜的种植。目前,莼菜基地面积已达867万hm^2,占全国莼菜种植面积的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莼菜基地县,被海外客商认定为全球最大莼菜基地。  相似文献   

17.
莼菜富含蛋白质、糖类、矿物质和各种氨基酸,对人体有抗癌等多种医用功能。鲜菜味美,滑爽可口,深受国内外人民青睐。莼菜为无性繁殖,多用地下茎繁殖栽培,其繁殖系数约一比一,故种茎投资较大,每亩约需700~1000元,是莼菜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为了提高莼菜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18.
淀山湖莼菜种植场地处上海西郊青浦县西岑的淀山湖畔,这里水质优良,塘田连片,具有发展莼菜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该场生产的莼菜,色泽鲜艳,胶质晶莹,属莼菜上品。  相似文献   

19.
南四湖湿地退化严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四湖野生莼菜在南四湖流域已濒临灭绝,莼菜种质资源保护迫在眉睫。本文从扦插时间、基质配制、适宜的扦插密度和水深控制等方面研究了莼菜快速扩繁技术。  相似文献   

20.
莼菜是世界著名珍稀的药食同源水生蔬菜。将莼菜整个生长发育期分为5个时期,即萌芽、春莼、夏季休眠、秋莼和冬季休眠时期,重点描述莼菜夏季型和冬季型休眠芽的形态特征及可能形成的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莼菜休眠芽的产生与自然条件(如温度、水深)和人为因素(如采摘程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