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大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生活急需保障。为了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发展的弊端,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被提出并实践。通过对昆山这一社会保障领跑城市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昆山社会保障的现状,归纳出该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以及农民自我保障的能力相对不足两点问题,并基于这些不足,结合昆山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推进昆山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几点意见,即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农村社保资金、建立地方性法规、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出台就业扶持政策、增强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回答“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其成因是由中国长期以来“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体制和制度造成的。建立“三农”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户籍制度、农村金融财税制度、县乡政府机构等体制和制度,走市场化、产业化、城镇化道路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化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给农民工城市化以更具体的理论及实践指导,重点概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其城市化影响,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分化的研究,运用社会分层结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交叉学科理论研究发现:农民工人力资本不仅对农民工分层具有现实的引导与整合功能,也对城市遴选农民工具有现实的引导与整合功能,农民工人力资本在不同层次农民工与不同类型城市之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耦合角色。由此可以得知,从农民工自身与城市双向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是当今解决广大农民工城市化问题最为妥善的内在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国小麦主产区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的农地经营规模与效率,通过对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小麦经营状况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农户家庭利润最大化模型,研究了中国小麦主产区农地经营规模与效率问题。结果表明,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存在一个适度规模能够使种粮农户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并且此规模远大于当前的户均种植规模。研究得出,开展规模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钱文荣  王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131-137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研究农民工家庭消费问题,对扩大内需及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全国988个农民工家庭调查样本,从收入、家庭特征和其他不确定因素三个方面探析农民工家庭务工地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因素对农民工家庭务工地总消费支出、居住支出、娱乐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特征因素如文化水平、孩子随迁、工作行业因素对农民工家庭的各项消费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租房因素显著影响着农民工家庭的总消费支出和居住支出;健康因素对农民工家庭的医疗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因此,要提高农民工家庭的消费水平,扩大农民工家庭的消费潜力,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工家庭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完善社会保障系统,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现实建设与理论探讨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依据南茜·弗雷泽的三维正义理论,分析农民工在文化身份承认、经济资源再分配、政治代表权方面的非正义境况,指出当前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在户籍管理、社区管理、工会管理三个方面创新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7.
夏燚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7):151-155
新生代农民工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社会保障权益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对江苏省苏州市328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其社会保障权益现状与诉求仍有较大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性、地区间社会保障模式差异性,加之企业逃避责任现象和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因素,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笔者结合产业升级的社会化大背景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从国家、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四方面,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加强企业责任监督、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崔海兴  林凯  李旭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284-290
当前,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新一轮创业热潮,其中农民工回乡创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农民工个人特质对其回乡创业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河南、广西2地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农民工个人特质对回乡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农民工个人特质中,成就动机和冒险精神对其回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主性和亲和力对其回乡创业意愿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控制力和聪慧性对其回乡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在创业辅导中加强对农民工个人特质问题的调查、培养回乡农民工中成功创业者的个人特质,以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娜  刘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3):112-118
根据对青岛某纺织厂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未来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对市民身份有所期待,但认同度不高;对未来归属地有目标,但归属感不强烈,表现出期待与徘徊并存的现状。文章从制度政策、社会环境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3个方面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未来认同的对策建议: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改善社会环境,增强关爱与沟通、调整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提升其素质。  相似文献   

10.
周爱玲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51-15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保障已经不是问题。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空巢”可能致使农村老人产生的问题更加严重。通过对城乡养老保障差距的实证分析,进而研究了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存在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农村新型养老体制、完善农民工保障等措施建议,以期对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养老保障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维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万云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187-191
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此,结合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问题研究的困惑,在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3个维度和7项指标,并给出1个案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维度的相互关系。最后,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维度分析将给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地域类型与不同外出模式下,农民外出对流出地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提供依据。采用在四川省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基于层次分析和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证分析农民工对流出地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对丘陵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影响效果显著,单亲外出的影响效果优于双亲外出;对丘陵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非常显著;对山区法制安全教育影响非常显著;对丘陵地区留守儿童道德品行影响非常显著。国家应增加财政投入,发展贫困山区的经济,构建良好的受教育环境,科学倡导农民单亲外出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树娟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0):221-225
民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在农民工中,有60%的是新生代农民工。鲁西地区是劳动力输出大市,为了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我们就鲁西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意愿、培训费用支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地点选择以及方式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黄光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199-202
为了解决“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困境,并研究其教育培训成本补偿不足的问题。结合“80后”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着重分析其教育培训成本分担主体构成以及成本补偿的原则,从四方面构建“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机制,为相关部门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投资决策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试论村户代表会议制度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小红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538-540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加之我国现行的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对村民民主权力行使资格的限制。致使农村出现了居民所在地与其民主权利行使地域的分离。这对建立在农村直接民主基础上的村民会议制度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解决这一危机,我们提出用村户代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作为村民自治的权力载体和核心。本文从村户代表会议制度的必要性、村户会议制度的可行性以及村户代表会议制度的设计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建立村户代表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与Logic回归分析法,以玉泉镇4个村庄为例,分析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因素,目的在于了解农民的态度和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开展相关工作以激发农民退出意愿,保障农村宅基地稳定退出。Log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与农民拥有职业技能、家庭中外出打工人数、家庭年收入、家庭中宅基地数量有显著正向关系,与农民年龄、农业收入比重、(每户)宅基地总面积有显著负向关系。根据Logic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激发农民退出意愿:提高退出补偿标准、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等。  相似文献   

17.
已有研究都是基于对农民工居住状况的数量调查进行统计学意义的表述和分析。农民工被视作没有历史的、以一种抽象化面目出现的概念。这种研究忽略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实践过程,包括劳动、食宿和社交生活等。而且,在农民工世界中至关重要的社会网络也在农民工居住模式的研究中被忽略了。本文的理论方向正是社会网络的视角,从抽象到具体的、基于实践过程分析的“面向劳动实践的农民工研究”,通过把农民工的个体面目还原出来,把他们的劳动过程作为分析解释的中心。采用深度个案的研究策略,通过对一个农民工装修队在一年时间内的三个不同居住地的研究,解释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选择逻辑。提出“工队共居”这一装修业农民工的居住模式,并分析出这种居住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工队的社会网络决定的。工队社会网络所具有的封闭性、二重性、工人强势和亲友关系导向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工队共居”这种居住模式。工队网络的封闭性使工人的居住模式选择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工队网络的二重性,即亲友网络和组织网络的重合使工长倾向于和工人们同住;工队网络中的工人强势使工长提供住宿成为了可能;工队网络的亲友关系导向而非工作关系使工人们的居住乃至生活模式具有“扩大家庭的形式”。另外,工队工人个人的社会网络结构,即单身或与妻子、子女分居也成为工人居住模式选择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群体出现了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分化,为了解新老一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笔者基于代际差异视野下研究农民工留城意愿问题,采用全国9省3358名农民工的样本数据,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工作特征、政策因素和心理因素这5个方面分别探析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老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教育程度、住房满意度、就业类型、是否有新农合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婚姻对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性别、教育程度、老家房产情况、月收入、日均工作时间、是否有养老保险、生活满意度等因素对老一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提高农民工的留城意愿,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另一方面要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系统,为农民工留城减少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