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从南京林业大学引进895杨、95杨、797杨3个美洲黑杨杂种无性系,在甘肃天水渭河谷地苗期试验的基础上,于当地不同地区建立试验林,进行区域化对比试验。3a试验结果表明:3个无性系生长表现较好,其中以895杨和797杨优势明显,与对照加拿大杨差异极显著,其单株材积平均生长量均超过对照20%~60%,而95杨与对照加拿大杨无显著差异。初步认为,3个无性系可在甘肃省天水地区各杨树栽培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熊伟  徐华  葛晓梅 《江苏林业科技》2004,31(6):31-31,35
针对沿海垦区土壤、地下水含盐量偏高的特点,选择了当地有代表性的69杨,35杨和74杨3个意大利杨无性系,开展了不同栽植深度对成活率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个意大利杨无性系的耐盐性相似,成活率无显著差异,但栽植深度对意大利杨成活率影响极显著,以栽植深60cm的杨树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青杨优良无性系7号杨在退耕还林地上造林试验,结果表明:7号杨根苗树高、地径、胸径分别超对照中黑防67.2%、53.4%和81.3%;7号杨扦插苗树高、地径、胸径超过对照A5杨104.4%、104.5%和119.3%;无性系7号杨根苗造林效果好于扦插苗;根苗造林可提高成活率25~3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盖杨、辽宁杨和辽河杨为辽宁杨树所培育的杂交杨无性系经栽培试验,其生长节律和物候期均与沙兰杨相似,因此,在适于栽培沙兰杨地区都可栽植这3个无性系。辽宁省以辽南平原较湿润区和辽西平原丘陵半湿润区为最适宜生长区。  相似文献   

5.
对20世纪末新引进到辽宁并经初选的12个杨树无性系进行了引种试验研究,通过无性系多点生长对比试验、室内外物候观测、对杨干象抗性评价和材性测试等,筛选出生长快、适应强的杨树新品种中辽1号杨,其材积生长量分别超过当地对照种辽宁杨、沙兰杨、荷兰3930杨和I-214杨14.8%~68.1%。其生长进程中高生长最快期是在5~6年生,连年生长量最大数值达到3.6 m;胸径生长最快期是在3~5年生,连年生长量最大数值达到6.34 cm。而且干型好、材质优良,对杨干象有相对较强的抗性,可作为新品种在其适生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
草履蚧(Drosicah corpulenta kuwana)又名桑虱、草鞋虫、树虱子,属同翅目珠蚧科.该虫在睢宁县的杨树上发生普遍,为害意大利杨的不同品种和无性系,对杨树丰产林和四旁绿化树种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7.
80年代初以来,全国杨树攻关协作组从世界杨树委员会17个成员国引入新无性系331个,我市攻关协作组从中引入新无性系86个,另加72、69、63三个对照共计89个无性系,参与全国国外杨引种及区域化试验研究。通过粗选和精选共计十年的艰苦努力,研究和筛选出了适合我地推广栽培和发展的新无性系有:南斯拉夫的725,意大利的408和2KEN83个,把我市杨树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经过10年的引种试验,优选出3个适合浙江省发展的优良杨树新无性系—T-20杨、T1杨和102/74杨。 T20杨和T1杨系是从南京林业大学王明庥院士选育的15个南方型杨树无性系中优选出的优良无性系,1994年引入浙江省桐庐县试种;1024/74杨原产意大利,从山东省引进试种。经引种试验,3个无性系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抗性强等特点,当年生扦插苗高达到4 ~ 5m,胸径2cm,造林成活率普遍达到99%以上,4m?m的8年生杨树林分平均胸径达到30cm、树高16m以上,超过对照I-69杨30%以上,比35/66杨高10%以上。 3个无性系均表现出很强的抗性,在试验…  相似文献   

9.
廊坊杨杂种新无性系的选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低产立地条件下利用杂种的可塑性,采用多父本杂交方式,庞大的选育群体,选育成具有速生期长,后期生长旺盛,适应性强等特点的廊坊杨1、2、3号个3个工业用材杨树杂种无性系,3个廊坊杨平均材积生长量超过对比种山海关杨1倍以上;扦插成活率90%以上,超过山海关杨、I-63杨,*-69杨及同 类研究成果中的其它杂交种;木材纤维长1.0638 ̄1.2292mm在阔叶树中均属长纤维,其中廊坊杨3号木材纤维长度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青海杨天然林内雌、雄株随机单采36株母树,开展田间选育试验。结果显示,36个单株高生长、地径生长差异极显著,群体平均成活率达76%,且初选了X10、C05、X13、C08 4个无性系为青海杨初选优良无性系,为青海杨复选优良无性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松实小卷蛾、松梢螟的为害性和空间格局及在序贯抽样技术中的应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虫对松树为害具有选择性,松实小卷蛾幼虫主要为害侧枝,为害程度火炬松>黑松>湿地松>马尾松,松梢螟为害则以主梢为主,为害程度 黑松>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松实小卷蛾和松梢螟的空间格局分别为负二项分布和奈曼分布,松实小卷蛾明显超过防治指标,急待全面防治,松梢螟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  相似文献   

12.
银杏超小卷蛾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民生 《江苏林业科技》1990,17(4):35-37,40
本文就银杏超小卷蛾(Pammene sp.)的生物学观察作了阐述,并根据其生活习性和防治试验,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效益,经系统连续观测与统计分析表明,与原有泰山青杨林网相比,蓄积增益幅度达297~399%,经济收益增加3.86~5.56倍,还使胁地减产区面积由9.4%缩小到1~2%;农桐间作作与单一农作物栽培群落相比,抗御干热风能力提高了7~20%,每亩每年平均增收49元.  相似文献   

14.
中华猴猕桃单芽绿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1.采自组织培养的猕猴桃植株的插穗比采自嫁接植株的插穗更易生根,且发根早,根量大;2.插穗经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IBA)处理后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生根,处理以100ppm浸泡插穗基部20小时为最佳.生根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生物胶作载体,加1250ppm、2500ppm、5000ppm营养液分别配制成生物胶缓释肥,分别施于洋兰试管苗的生长基质中,用叶面积模型Y=-0.32+0.87X(X=1.d)定期测算叶面积增量,以研究生物胶缓释肥对洋兰生长量的影响.运用模糊正交设计分析表明,在施肥方法、营养液浓度和施加次数3个试验因子中,施肥方式是影响生长的主要因子.与直接施加营养液的传统施肥方法相比,生物胶2号缓释肥能有效地促进洋兰试管苗的生长,其平均叶面积生长量提高2倍以上,且肥效持续时间长,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杉木初级种子园17个优树自由授粉子代的测定表明,优树子代间在苗期和幼林期存在着显著的生长差异.造林3年时,庆元10、遂昌1、三明74—55、桐庐104个子代高生长显著高于当地优良林分子代(对照),可获得8.69%的平均遗传增益.并反映出湘、闽中心产区优树子代一般优于本省子代,本省优树子代经度愈西,纬度愈南,生长愈佳的地理效应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杉木自然分布区北缘苏南低山丘陵和苏北平原地区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寒害主要在苗期和造林初期1~2年生时发生,3年生时一般已无明显寒害.其种源的抗寒力主要受产地生态遗传因素的控制,在苗期具纬向渐变为主的地理变异趋势,幼林期受原产地温度因子、引种地异常非节律骤然降温气候及栽植环境条件的影响.引种只要选择避风、温暖的地形栽植,并注意在苗期、造林初期和异常降温天气时采取防寒措施,是可以成林成材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银杏早期黄化病发病症状、病原因子、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病原为非生物侵染因子引起.6月上旬为始发期,经复回归关系显著性检验,温、湿度对病斑的线性回归关系不显著,病斑扩展过程呈逻辑斯蒂曲线,与时间呈正比.在6月份前用多效锌肥,和硼、锰、锌等微量元素混合液(1:500)泼浇根基附近地面,能有效地控制其病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江苏3个试验点连续9年(1981~1989)对美国39个湿地松种源(包括2个不同树种)研究表明:不同种原、树种间生长、形态性状变异显著.但变异与种源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相关不显著而与造林地的土壤条件密切相关.变异主要来源于林分和单株.7年生时优良种源高、径生长量遗传增益为19.14~85.38%.初选优良种源4个(S_(14)、S_(11)、S_(17)、S_1).分布于佛罗里达州北部、德克萨斯州东部和北卡州南部.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S)和1H,1H,2H,2H-全氟十七烷三甲基氧硅烷(FDS)为改性剂、乙醇/水溶液为分散介质,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对杨木纤维(PWF)表面改性,制得HDS浸渍改性杨木纤维(HPWF)、FDS浸渍改性杨木纤维(FPWF1)和FDS喷雾改性杨木纤维(FPWF2)。考察了溶剂配比、硅烷用量、硅烷水解温度和时间、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PWF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接触角测量、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EDS)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表征了改性前后PWF的结构与表面性能,结果表明:在乙醇质量分数60%乙醇/水溶液中以HDS与PWF活性羟基物质的量比0.4∶1、HDS于60℃水解1 h,再与PWF于60℃反应1 h,所得HPWF的表面接触角达139°;在乙醇质量分数50%乙醇/水溶液中以FDS与PWF活性羟基物质的量比0.16∶1、FDS于60℃水解1 h,再与PWF于60℃反应1 h,所得FPWF1的表面接触角达141°;FDS与PWF活性羟基物质的量比0.008∶1,经喷雾搅拌使纤维表面润湿后于120℃活化反应1.5 h,所得FPWF2的表面接触角达138°。与浸渍法相比,喷雾法具有硅烷用量小、工艺简单、清洁高效等特点。此外,改性后杨木纤维的结晶度提高(由62.1%提高到67.7%~69.7%),表面变得粗糙,比表面积增加,表面极性降低,疏水性能显著提高,有利于改善与疏水性基体树脂的界面相容性与粘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