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真姬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志强 《食用菌》2006,28(3):58-60
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是从日本引进的一种珍稀食用菌。又名:蟹味菇、海鲜菇、鸿喜菇、玉蕈、胶玉蘑。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离褶菌族、玉蕈属。据杨祝良报道,云南省也有野生的真姬菇。但目前各地栽培的真姬菇都是从日本传入的(在日本长野,20世纪70年代开始栽培)。真姬菇味道鲜美,质地脆嫩,营养价值高,是一种低热量、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2.
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鉴定.确定了成宁市夏季主要存在稀褶黑菇(Russula nigricans)、黑紫红菇(Russula atropurpurea)、绿菇(Russula virescens)、梨菇(Russula cyanoxantha)、正红菇(Russula vinosa)、毒红菇(Russula emetica)、红菇(Russula lepida)和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等8种野生蘑菇.其中引起误食中毒的毒蘑菇为毒红菇、稀褶黑菇2种。作者分析了导致蘑菇误食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包水明  李荣同  陈传红  余志坚 《食用菌》2007,29(2):59-60,55
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Fr.)Sing],中文名菌核侧耳,又名核侧耳、核耳菇、茯苓侧耳、南洋侧耳(日本)等,隶属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为木腐生真菌。该菌子实体和菌核均可食用或药用,为一种很好的“药食同源”真菌。虎奶菇野生真菌过去仅在我国云南和南省有分布记载,国外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非洲亦有分布的记载。笔者在江西崇仁一阔叶林边缘的腐木桩上采到虎奶菇的子实体,这一发现表明,菌核侧耳分布地域可能比以前文献记载的要广的多。  相似文献   

4.
榆黄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华 《食用菌》2008,30(6):45-46
榆黄菇,学名金顶侧耳,又名金顶蘑、玉皇蘑、粗斗黄等。其子实体(菌盖)色彩鲜黄、十分艳丽,形如花朵簇聚,形态高贵典雅(照片)。其营养丰富,细腻脆嫩,昧道鲜美,有清香气味,实为野生食用菌中的上品,鲜食尤佳。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我国野生食用菌引种驯化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近20年来引种驯化出菇的野生食用菌50多种,按D.L.Hawksworth(1995)《真菌学字典》(第8版)分类学系统隶属于2个门、4个纲、9个目、25个科、33个属。今后应注重子囊菌、共生菌和一些特有种的引种驯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开发野生硫黄菌资源。方法:以野外采集的1株硫黄菌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片段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开展驯化栽培试验。结果:该真菌为硫黄菌(Laetiporus sulphureus),对其驯化栽培最终成功出菇。结论:试验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等。子实体单生、群生或丛生,菌盖呈半球形,朵形大,菌盖直径6~10厘米。大菇丛可达数千克,其食味清香,细腻脆嫩,爽滑可口,营养丰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8.
曹玉谦  迟峰  张印  李长莉  张巍 《食用菌》2006,28(6):16-17
为探索我国滑菇育种的最新途径,培育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滑菇新品种。从2000年开始,首次采用单核菌丝杂交技术手段,以1个野生滑菇菌株和3个生产上应用的滑菇品种为亲本,进行滑菇杂交育种的研究,历时6年,培育出滑菇杂交新菌株——丹滑15号。该菌株具有发菌快、出菇早、菇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等优良特性,已在辽宁的八个县(市)推广应用,在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的滑菇产区试栽成功。现将丹滑15号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一株分离自泰山山脉的野生长根菇chang-202001为材料,采取形态学和rDNA 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结果该菌株分离物(MT974249)与GenBank中已知的3个卵孢长根菇分离物(KX688238、KX688232、KX688232)聚为一簇,ITS序列一致率为100%。结果表明,该野生菌株为卵孢长根菇Hymenopellis raphanipes。  相似文献   

10.
陈若霞  应霞玲 《食用菌》2000,22(1):13-14
柳松菇(Agrocybe cylindra),又称柱状田头菇、柳环菌、茶薪菇等,在日本、韩国等国有较多栽培,日本的九洲等地春秋季还常有野生柳松菇出现,菌盖呈褐色并带丝绸光泽,幼时为半球状.直径1~1.5cm,伸展后直径3~10cm,有菌环,孢子印褐色椭圆形,一般应在开伞之前菌盖呈半球时采食,味脆嫩,久煮不烂,适于炒、烧、汤食及作火锅菜,也可加工成罐头或小包装,是一很有发展前途的高档食用菌。我所通过日本枥本县北研株式会社的大森清寿先生和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引进了柳松菇3个菌株,于1995~1998…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1985,(6)
1983年西德除人工栽培蘑菇外,还收获一定量的野生菇。人工栽培的蘑菇,部分制罐其余鲜销;野生菇中极少数干制,绝大部分制罐和鲜销。野生菇制罐产品4020吨,产值23760000DM(西德马克),其中鸡油菌制罐1200吨,产值15000000DM;牛肝菌制罐120吨,产值1200000DM;混杂菇制罐2700吨,产值7560000DM。鲜销野生菇1000吨,产值15000000DM。干制野生菇6吨,产值160000DM(其中牛肝菌1吨,产值60000DM;混杂野生菇5吨,  相似文献   

12.
大球盖菇菌种培养基配方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仙 《食用菌》2006,28(6):35-35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又名皱环球盖菇,是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大球盖菇营养丰富,鲜菇肉质细嫩,柄脆,含野生香味,口感好;干菇浓香,市场前景看好。我国云南、四川、西藏、吉林等省区均分布有野生大球盖菇,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不同培养料配方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有重要影响。为此,我们进行了大球盖菇菌种培养基配方试验,旨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菌种质量。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灰树花(Grifota frondosa)是一珍稀食用菌,从野生驯化及引进的6株菌中经培养对比研究,筛选出B号菌株菌丝生长旺盛,转化率和产菇量高,可供做生产开发利用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4.
白参菌(Schizophyllum communer),别名裂褶菌、白参、白蕈(云南)、树花(陕西)、鸡冠菌(湖南)、鸡毛菌子(湖北)、白参菇(河南),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无隔子菌亚纲,伞菌目,裂褶菌科,裂褶菌属。白参菌是一种食药兼用的名贵山珍,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5.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o wapud Murrill.),别名皱环球盖菇、洒红色球盖菇、斐氏球盖菇等,商品名为红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1922年美国人首先发现并报道了大球盖菇。  相似文献   

16.
翅鲍菇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贾身茂  闫永先 《食用菌》2001,23(4):31-31
翅鲍菇中文名是刺芹侧耳白色变种,拉丁文学名为 pleurotus eryngii var.nebrodensis,也有称白阿魏蘑、白灵菇。与杏鲍菇(刺芹侧耳)、刺芹侧耳阿魏变种(阿魏蘑)亲缘关系很近,是我国近几年开始商业性栽培的稀有食用菌品种之一。野生的翅鲍菇、腐生或寄生在我国新疆荒漠沙滩上生长的阿魏植物根茎上,子实体于春末夏初发生。人工栽培翅鲍菇,在国内仅有几年的历史。由于它洁白清靓、菌肉肥厚、质地细腻、脆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味如鲍鱼,因此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是一种价值很高的保健食品和高…  相似文献   

17.
杏鲍茹的人工栽培与管理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总江  张海月 《蔬菜》2001,(7):18-19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DC.exEr)Quel,属于真菌界,真核真菌亚界,真菌门、担子菌亚门,真担子菌纲、层菌亚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又名刺芹侧耳,因其主要发生于个形花科Umbelli ferae枯死的植株(根)上而得名。此菇有杏仁的清香味,在我国福建、台湾称它为杏仁鲍鱼菇,简称杏鲍菇。 杏鲍菇是一种大型肉质伞菌,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口感细腻,味道鲜美,并有清香的杏仁味,更为可贵的是其含有丰富的真菌寡糖,有清理肠胃、美容及降血压降血脂的效果,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野生杏鲍菇…  相似文献   

18.
猪肚菇‘申蕈1号’由2014年采集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野生菌株经人工驯化而来,其发菌速度快,菌丝洁白健壮,易形成原基,出菇期间耐高温,子实体等级为中小型,菌盖浅棕色,产量较高,商品性状好,适合于设施化规模栽培。  相似文献   

19.
松茸、美味牛肝菌、干巴菌、印度块菌是楚雄州4种珍稀野生食用菌,通过在试验基地对4种野生食用菌子实体的定点观测和访问调查,得出4种野生食用菌子实体从菌蕾形成到腐烂整个过程的历时时间、生长周期及达到各商品级别的生长时间等,掌握4种野生食用菌从菇蕾形成到成菇(经济成熟菇)所需的平均时间及平均个体大小,即质量达到经济价值最大、重量最高的有效时间,然后采取科学合理的野生食用菌保育技术措施,从而有效提高4种野生食用菌在单位面积林地内食用的最高经济收益,为楚雄州开展珍稀野生食用菌保育技术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在500m~1200m高海拔林场内进行“林下培菌”生产仿野生鸡腿菇的研究,结果证明,较之传统大棚或菇房设施化栽培,林下培菌生产仿野生鸡腿菇无需占用耕地,彻底解决了当地鸡腿菇栽培中的“菇粮争地”矛盾;可节省出菇棚等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另外生物学效率为149%,较之传统菇棚栽培提高40%左右;产出的菇品明显具有野生菇的口感和风味。另外,菌糠废料直接被林地树根就地分解利用,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改善了林地土壤结构,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减少了人工处理菌糠废料的费用,同时,由于保湿的需要以及出菇管理人员的频繁出入林场操作和巡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森林火险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