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玉梅  孙凯  任智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72-9174
[目的]探明卤代苯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致毒机理,为化学品环境风险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细菌生长抑制试验,测定了17种卤代苯类化合物对长江水中混合细菌的慢性毒性。选用价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结果]测得了17种卤代苯类化合物的MATC值,毒性范围为4.31(氯苯)~5.25(1,2,4三-氯苯)。卤代苯类化合物对长江水细菌的慢性毒性主要与苯环上取代基的种类、数目有关。取代基对毒性的贡献表现为:Br〉C l〉NH2〉OH。取代基数目越多,化合物毒性越强。[结论]方程-lgMATC=1.1906XVPC-0.3723XVP+4.611能够很好的描述卤代苯类化合物对长江水细菌的慢性毒性。  相似文献   

2.
苯酚苯胺类化合物毒性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本加  贾岩岩  赵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69-12670
采用Chemoffice6.0软件中的算法计算了36种苯酚苯胺类化合物的量子化学结构参数,其中包括表征化合物分配能力的lgKow脂溶性参数、表征化合物极性MR、表征化合物结构性能的HOF、TE等电性参数以及反映化合物分子轨道能的ELUMO的轨道能参数,并对大型蚤的24hEC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进一步研究量子化学参数与其毒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雷  李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42-12544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相关性和稳定性的取代芳烃对大型蚤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方法]采用Gaussian03程序包中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计算取代芳烃的部分结构参数和毒性参数。[结果]-lgEC50的回归方程为-lgEC50=4.496+1.5×10-2MM+9.958×EHOMO+0.677×ΔQR;方程中各自变量的变异膨胀因子(VIF)分别为:1.508、1.364和1.157。取代芳烃对大型蚤急性毒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分子量MM、分子最高占有轨道能EHOMO和苯环上净电荷增量ΔQR,且这3个结构参数与-lgEC50正相关,其标准系数分别为0.986、0.289和0.175。分子量越大,分子总能量(能量为负值)越低,化合物越稳定,毒性越大;分子量越大,lgP越大,化合物的脂溶性越大,毒性越大。[结论]该试验建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很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钱力  陈华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52-13354
采用比较分子力场法(CoMFA)对取代苯胺、苯酚类化合物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得到了合理、可信并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模型:立体场与静电场的贡献分别为18.0%和82.0%,说明化合物的静电相互作用是影响其生物毒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对氯苯甲酸、甲醇、水合肼、呋喃甲醛、苯甲醛、乙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呋喃甲醛对氯苯甲酰腙、苯甲醛对氯苯甲酰腙及乙醛对氯苯甲酰腙3种酰腙席夫碱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并试验了目标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呋喃甲醛对氯苯甲酰腙对菜粉蝶幼虫的胃毒活性最强,处理24、48 h后EC50分别为103.61、78.96 mg/L。  相似文献   

6.
九种无公害农药对铜绿金龟子和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主要测定了9种无公害杀虫剂单剂对铜绿金龟子幼虫(蛴螬)、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韭蛆)的毒力大小。结果表明,对蛴螬的毒力顺序(药后24h):4.5%高效氯氰菊酯EC〉48%乐斯本EC〉40%辛硫磷EC〉40%灭线磷EC〉90%敌百虫晶体〉5%锐劲特SC〉2.5%菜喜SC。对韭蛆的毒力顺序(药后24h):4.5%高效氯氰菊酯EC〉40%灭线磷EC〉40%辛硫磷EC〉48%乐斯本EC〉2.5%菜喜SC〉20%天除〉0.5%绿宇。其中对蛴螬和韭蛆毒性最强的高效氯氰菊酯,其次是辛硫磷和乐斯本。菜喜等生物农药的速效性差,见效慢,但在处理后72h毒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采用乙酸法制备63种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初步研究了其对离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筛选出高活性化合物,并初步推测其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大多数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对其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尤其是苯环上双取代化合物,N-3,5-二氯苯基-3-甲基顺丁烯二酰亚胺(Ⅱ-18)的抑菌效果最好, EC90=7.24 μg·mL-1,比商用杀菌剂嘧霉胺(EC90 =436.31 μg·mL-1)和氯硝胺(EC90 =88.61 μg·mL-1)抑制效果还好,仅次于商用杀菌剂腐霉利(EC90=1.64 μg·mL-1)。因此,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具有开发为新型抗灰霉病菌农药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以苯胺为原料,经氯化、硝化、甲酰化、胺解反应合成N-硝基-N-(N′-对羧基苯基)-氨基甲酰-2,4,6-三氯苯胺和N-硝基-N-(N′-对硝基苯基)-氨基甲酰-2,4,0-三氯苯胺和2个N-硝基三氯苯胺类化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氯乙酸法合成五氯酚(PCP)的衍生物五氯苯氧乙酸半抗原,在此基础上,采用活化酯法合成五氯酚的人工抗原,以合成的人工抗原免疫兔子,制备了高效价的抗五氯酚多克隆抗体,抗体经纯化后,建立间接竞争荧光免疫分析新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五氯酚检测的线性浓度范围为0.5—50μg·L^-1,检测限为0.29μg·L^-1,其他结构类似的酚化合物不干扰五氯酚的测定。将此法初步应用于土壤中五氯酚的快速检测,回收率在89.8%~106.5%之间,变异系数在2.85%-7.36%之间,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18种农药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发光细菌发光原理,以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T3变种作为毒性测试物种,研究了18种农药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农药对发光细菌的毒性与其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在农药与发光细菌作用15min时,多菌灵、氟硅唑、恶霉灵、福美双、异稻瘟净和乙霉威等杀菌剂对明亮发光杆菌的EC50分别为12.92、19.24、37.9、0.17、33.99和13.32mg·L^-1;乙酰甲胺磷、乐果、敌敌畏、敌百虫、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氨基阿维菌素、阿维菌素、哒螨灵和杀虫单等杀虫剂对明亮发光杆菌的EC50分别为40.33、38.42、31.11、11.10、23.56、14.63、12.74、8.04、18.32和2.72mg·L^-1;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和莎稗磷的EC50分别为11.88和21.19mg·L^-1。发光细菌法作为一种速度快、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生物监测方法,将在农产品污染物毒性评价和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声波法在碱性条件下用取代苯酚与氯乙酸合成取代苯氧乙酸,并测试其抑菌活性.共合成了3个取代苯氧乙酸衍生物,即对氯苯氧乙酸,邻氯苯氧乙酸,对溴苯氧乙酸,用IR,^1 H NMR,UV及元素分析确证了其结构.同时选取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四种细菌对所合成的取代苯氧乙酸类化合物测试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茵活性表明:对氯苯氧乙酸和对溴苯氧乙酸的抑菌谱较广,而邻氯苯氧乙酸的抑菌谱较窄.  相似文献   

12.
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方法用于皮质类固醇类化合物的3D-QSAR研究,较系统地分析了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氢键受体场与氢键配体场及其协同作用对皮质类固醇化合物与人体CBG亲合力的贡献,并建立相应的3D-QSA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静电场与立体场协同作用建立的3D-QSAR模型(r^2=0.995,q^2=0.882),对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预测能力.通过静电场、立体场等值面可直观分析到叠合分子周围的各种作用对化合物与CBG间亲合力的影响,对皮质类固醇类化舍物的结构改造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铜对隆线潘趋光行为的抑制作用及其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隆线潘(Daphnia carinata)纯生物株Dc42为试验生物,参照ISO6341大型潘活动抑制试验及ISO6241大型潘致死生物试验法,研究水体中Cu^2+对隆线潘3h趋光行为的抑制作用及其24—96h的致死效应。结果表明,隆线潘的趋光指数(Ip)与Cu^2+浓度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2=0.994,P〈0.001),随着溶液中Cu^2+浓度的增加,趋光指数急剧下降。Cu^2+导致隆线潘趋光性发生显著改变的检测下限远低于LC50。其3h-Ip监测下限(0.0056mg/L)比24h—LC50(0.031mg/L)及48h—LC50(0.021mg/L)分别低81.94%和73.33%;仅相当于96h—LC50(0.006mg/L)。铜对不同时段隆线潘死亡率影响与3h趋光指数下降的趋势相似,在0.0032mg/L至0.1mg/L的浓度范围内,隆线潘各时段死亡率与浓度之间并不呈直线关系,而是呈Boltzmann曲线关系,相关系数均为0.995以上。因此,趋光指数是一个较为灵敏的毒理学指标,利用隆线潘趋光行为抑制法来判断Cu^2+生物毒性的大小,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并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具有高度重复性的实验数据。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利用隆线潘趋光行为抑制法评价化学物质生物毒性提供快速的测试方法,为进一步了解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性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京杭运河秦洪桥断面河水混合菌为受体,采用细菌生长抑制试验,测定了8种取代苯酚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得到24h—lgIC50值;并通过对11种理化参数进行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毒性指标-IgIC50对(TSA)2和△H1的QSAR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子的化学活性和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啶酰菌胺是一种高效的烟酰胺类杀菌剂,但国内尚无完善的生产工艺。为降低成本并筛选具有更高杀菌活性的化合物,本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烟酰胺类化合物并测定其抑菌活性。【方法】通过在2-氯烟酸中引入含氟芳环合成了7个含氟的烟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经1H-NMR、13C-NMR和HRMS分析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化合物对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抑菌活性结果表明:7种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菌丝生长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a和3e在50μg/m L下对R.solani菌丝的抑制率大于90%,两个化合物对R.solani的EC50值分别为12.63μg/m L和13.99μg/m L。【结论】研究所合成的化合物3a和3e对R.solani的抑菌活性与商品化杀菌剂啶酰菌胺(boscalid)相近(EC50值为7.36μg/m L),其抑菌活性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对氯苯甲酸、甲醇、水合肼、对硝基苯甲醛、对甲氧基苯甲醛、苯乙酮为原料,合成了对硝基苯甲醛对氯苯甲酰腙、对甲氧基苯甲醛对氯苯甲酰腙及苯乙酮对氯苯甲酰腙。目标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并试验了目标化合物对菜粉蝶幼虫的杀虫活性。活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对硝基苯甲醛对氯苯甲酰腙的触杀活性和胃毒活性最强。系列浓度试验表明,处理24 h后,对硝基苯甲醛对氯苯甲酰腙对菜粉蝶幼虫的触杀活性和胃毒活性的EC50分别为497.85 mg/L、287.01 mg/L;处理48 h后,二者分别为272.21 mg/L、145.75 mg/L。  相似文献   

17.
以二氟碳基锡氧化物(n-C6F13CH2CH2)2SnO,二正丁基锡氧化物(n-C4H9)2SnO和不同结构的芳香羧酸ArCOOH为原料,较高产率(68%~95%)地合成了尚未见文献报道的7种二烃基锡羧酸酯类化合物,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表征.这些化合物属于两种构型{[R2Sn(OOCAr)]2O}2(A)和R2Sn(OOCAr)2(B),在这两类化合物(A)和(B)中,中心锡原子具有不同的配位形式和配位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5种药剂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的急性活动抑制毒性。[方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大型溞的急性活动抑制中浓度EC50,并评价了5种药剂对大型溞的毒性。[结果]5种药剂对大型溞的毒性大小表现为:20%甲氰菊酯水乳剂(EC50=0.002 8a.i.mg/L)10%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EC50=0.008 9 a.i.mg/L)7.5%鱼藤酮乳油(EC50=0.189 9 a.i.mg/L)7.5%除虫菊素水乳剂(EC50=0.202 0 a.i.mg/L)0.5%大黄素甲醚水剂(EC50=0.640 1 a.i.mg/L)。[结论]为大型溞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将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分子中的醇基团引入有机磷化合物中,考察新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我们合成了一类通式1的化合物16个,测试了它们对粘虫和家蝇的活性。现将初筛结果简报于后。I类新化合物均为室验室合成,经薄层分离的纯净化合物(粘稠液体),其化学结构经‘H和“PNMR及元素分析确认。将1类化合物分别溶于含5%乳化剂0201的甲苯中,配成10%的乳油,兑水稀释至所需浓度,采用Potter喷雾法,喷药液5mL。对照药剂为市售的敌百虫及2.5%澳氰菊酯,稀释后使用。I类化合物对粘虫(4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表1)…  相似文献   

20.
MTT检测的OD值与细胞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2〉0.96),能较好地反映活细胞密度。MTF的作用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此OD值均有较大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在细胞的MTT检测中,采用0.5mg/mL为MTT作用浓度,4h为反应时间。细胞接种量对最终的细胞活力有一定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在鱼类细胞毒性实验中,选取每孔2.0×10^4为最初接种量(初始密度为10^5cell/mL),对照SMMC7721细胞则选择每孔0.5×10^4细胞接种量(初始密度为2.5×10^4 cell/mL)。通过优化的MTT比色法检测抗生素和多环芳香烃等药物对细胞的毒性,药物的剂量一效应曲线以Logistic模型拟合,获得实验药物对不同细胞的半致死浓度IC50结果表明,多环芳香烃的毒性通常大于抗生素,研究还发现药物对CIK、GCL、PCK细胞的IC50显著高于SMMC7721细胞(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