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肃引黄灌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9-1997年,在试验田种植高感白粉病品种为诱发行、创造是白粉病流行环境的条件下,对国内外引进品种进行了筛选;利用小黑麦、中间偃麦草、硬料小麦普通小麦远缘杂交以及太谷核不育轮选等技术,选育出87加67、790-16-1-2、H8809-1等抗白粉病优良品系和抗源材料;调查了远级杂交F2代抗病性单株的分离比率。  相似文献   

2.
小麦白粉病抗病材料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7-2000年连续3年,利用陕西小麦白粉病茵模拟病圃混合茵系,对陕西等省新育成的280份小麦育种材料进行了苗期与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筛选出对小麦白粉病茵高抗-免疫的育种亲本材料12份,其中高抗材料2份为鉴44和鉴47;免疫材料10份为鉴19、鉴20、鉴40、鉴46、鉴49、88(605)-1-5-1-2-2-1、保丰94-66、贵农29和秦8120-23-5-18。这些材料表现稳定,可供抗白粉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要麦区101个小麦品种(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明确当前我国小麦品种(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组成,利用基因推导法对来自我国主要麦区的101个小麦生产品种、区试品系和高代品系进行了抗白粉病基因推导。结果表明,近一半的供试生产品种对所有供试菌株表现感病;供试的大多数区试品系具有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近1/3的高代品系含有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供试小麦生产品种和区试品系及高代品系中具有已知的抗白粉病基因主要有Pm4b、Pm8、Pm2+Mld、Pm4a、Pm2、Pm2+6、Pm30 等。  相似文献   

4.
一些抗白粉病广谱性有效抗源已在小麦中确定出来,但在许多品种中抗性基因的特性还未知.从1982年国际冬小麦白粉病与锈病圃筛选的10个冬小麦品系作为试材,研究了作用基因的数量与抗白粉病的遗传模式.每个品系都同敏感性品种Chancellor杂交,在温室内用127号B.graminis小种接种亲本、F_1、F_2、BC_1(Chancellor×F_1)及F_3代群体幼苗,评价了白粉病反应.除过ST1-25外,所有亲本都表现抗性。遗传分析表明,C39和SI5中的抗性受3个显性基因控制,A55-2、R107、GO4779、OK75R3645及BulkPV63-6中的抗性由简单的部分显性基因控制.Armada与Chancellor间杂交产生的F_2、F_3及BC_1群体抗性表现不一致,但至少表明Armada有1个抗性基因,很可能是以前指出的Pm4b.VPM1和ST1-25中抗性各由1个隐性基因控制.10个亲本中表现出3至11个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5.
依照单克隆抗体免疫斑渍原理,采用等电聚焦法研究了小麦一个内源α-淀粉酶抑制剂的多态体。在普通小麦及其野生近缘物中检测到10个抑制剂的异构体定位于5个同源位点。普通小麦确定了3个α-淀粉酶抑制基因位点。分别位于2A,2B和2D染色体的长臂上。在27个面包小麦,8个硬粒小麦和12个与1个隋性等位基因;在Isa-A1有2个活性等位基因与1个惰性等因基因;在Isa-B1有2个等位基因;在Isa-D1有1个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黑龙江省小麦诱变育种的成就。15年间共育成了8个小麦新品种,占同期全省推广品种总数的13.1%,累计种植面积100多万hm^2;诱变育种手段多样化。有^60Co-γ射线、快中子照射、^32P内照射、辐射与组织培养结合等;诱变对象多样化。有F0种子处理、F1种子处理,纯秒种子处理、组织培养中幼穗、幼胚及成熟胚处理等。育种方法上有辐射与杂交育种相结合、辐射与远缘杂交育种相结合、辐射与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7.
新消息     
0249小麦对白粉病成株抗性的遗传──小麦对白粉病的成株抗性较过敏的上基因抗性更具有持久性.但很少了解这类抗性的遗传。为此,C.A.Griffey和M·K·Das利用4个冬小麦杂交试验研究了小麦成株期抗性的遗传.在田间自然感染白粉病条件下评价了亲本、F1、F2、F3。和反交群体的各自特性,并对Massey和Knox62小麦中控制成株抗性的基因数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中涉及白粉病成株抗性的基因为2至3个。用标准化后的F3/F2回归分析法得出成株期抗性的估计系数为0.4-0.56…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黑 龙江省小麦诱变 育种的成就。15 年间共育成了 8 个 小麦新品种,占同期 全省推广品种总数的 13.1% ,累计种植面积 100 多万 hm 2 ;诱变育种手段多样化。有6 0 Co - γ射线、快中 子照射、3 2 P内 照射、辐射与组织培 养结合等;诱变对 象多样化。有 F0 种子处理、 F1 种子处理, 纯系种子 处理、组织培养中幼穗、幼胚及成熟胚处理等。育种方法上有辐射与杂交育种相结合、辐射与远缘杂 交育种相结合、辐射与生物技术育种、纯系诱变育种 等;对小麦诱变育种中的诱变因素、诱变 环境及不同诱变 处理对 象的诱变 效果进行 了研究; 获得了 优质、抗 根腐病、赤霉病、病毒病、白粉病 突变 系,丰富 了种质 资源。并对小麦诱变育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间偃麦草和硬粒小麦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钢  高景慧 《麦类作物》1998,18(5):17-19
中间偃麦草和硬料小麦具有抗锈病,白粉病,大麦黄叶病毒,根腐病及抗蚜,抗小麦蝇蚊,抗旱,耐寒、耐盐碱及高蛋白等许多有益基因。通过远缘杂交把它们的抗性基因及其它有利基因转入普通小麦的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温室和大田(2年)中,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与颖枯病(Septo-ria nodorum)在小麦上的相互作用。逻辑增长模式dy/dt=ry(1-y/K)的积分式符合病害进展数据,式中r为感染率,K为最终积累病害。颖枯病明显地减轻了白粉病的严重度,并使白粉菌的最终积累病害K至少降低了60%。在大田试验中,白粉病则提高了颖枯病的最  相似文献   

11.
以前报道过10个冬小麦品系抗白粉病的基因数量与遗传模式,但这些基因的同位关系及其定位还没有确定。10个抗白粉病小麦品系中,有8个相互杂交并与13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不同寄主品系杂交。各杂交组合中,取F2300-800个幼苗在温室内评定了对白粉病127号小种的反应,以确定这种同位关系以及8个小麦品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各个特性。在C39、A55-2、R107、Armada和SI5中鉴定出Pm4b这个常见  相似文献   

12.
张薇  曹连莆 《麦类作物》1997,17(2):18-20
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Wr/Vr和配合力分析表明、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符加性-显性模型,抗白粉病以加性效应为主;平均显性度0.433,属部分显性,新春4号具有最多的显性抗白粉病基因,且一般配合力强,是较好的抗白粉病亲本,其次是87-5。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氮钾配比对冬小麦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我们在含钾丰富的豫西褐土区进行了小麦氮钾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氮钾配合使用,可提高小麦的叶面积系数和植株抗逆性,增加植株的干物重和籽粒千粒重;与单施氮肥相比,平均增产11.8%;氮钾产量模型为:y=239.87+16.627x1+13.527x2-0.55766x21-0.8209x22+0.1042x1x2;氮钾合理施肥量分别为210、124.1kg/hm2,最佳配比为1.69∶1,联应系数为1.07,施肥利润为3123.75元/hm2,每公斤N可增产小麦6.5~5.8kg,每公斤K2O可增产小麦1.6~11.1kg,每公斤养分增产小麦8.58kg。  相似文献   

14.
平衡施肥对麦棉套种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麦区棉两熟种植小麦平衡施肥,增加了小麦的有效穗粒、穗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了小麦量水平,小麦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24.3-56.8%;施肥能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其效率与施入化肥养分总量之间呈典型的抛物线关系,施肥处理每毫米水在每公顷土地上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小麦1.9886-4.2656kg。麦棉两熟小麦最佳施肥量为377.12-389.15kg/hm^2,N:P2O5:K2O=1:0.5:0.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钾配比对冬小麦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我们在含钾丰富的豫西褐土进行了小麦氮钾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氮钾配合使用,可提高小麦的叶面积系数和植侏抗逆性,增加植株的干物重和籽粒千粒重;与单施氮肥相比,平均增产11.8%;氮钾产量模型为:y=239.87+16。672x1+13.527x2-0.55766x21-0.8209x22+0.1042x1x2;氮钾合理施肥量分别为210、124、1kg,每公斤K2O可增产小麦1.6 ̄11.1  相似文献   

16.
中间偃麦草 (Thinpyrum intermedium =Agropyon intermedium =Eltrigia intermedia ,2 n=6 x=4 2 ,E1E1E2 E2 XX)和硬粒小麦 (Triticum durum,2 n=2 8,AABB)具有抗锈病、白粉病、大麦黄叶病毒 (BYDV)、根腐病及抗蚜、抗小麦蝇蚊、抗旱、耐寒、耐盐碱及高蛋白等许多有益基因。通过远缘杂交把它们的抗性基因及其它有利基因转入普通小麦的工作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综合论述了中间偃麦草和硬粒小麦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中的研究进展情况 ,并对二者的利用潜力和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近年 来推广种植 的 24 个小麦 品种为材 料,用 S D S- P A G E 技术,对 高分子量 谷蛋白亚基构成、不同等位基因间亚基变 异及出现频率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研究了高分 子量谷蛋白亚基 构成对沉淀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省的小麦品种 H M W - G S主要有两类:1 B,7+ 8,1 D,2+ 12 和 1 B,7+ 9,1 D,2+ 12。在 1 A、1 B 和 1 D 三个位点出现频率最 多的有 Null(70.83% )、7+ 8(50% )、2+ 12(75% )。 Glu - Al 位点的 2 和 1 及 Glu- D1 位点的 5+ 10 亚基 对小麦沉淀值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借助于 Aвзис(四倍体-Aврора高大山羊草)代换的形式可以获得一系列含有减数分裂时 21的Aврора品系和某些高大山羊草特有的性状。对白粉病抗性不同的Aврора品种的8个品系是由其杂交而成的。杂种的染色体配对和对白粉病抗性的研究证明了所有代换系有一个或至少有一个同源染色体。但是,某些品系之间什么样的高大山羊草染色体代换小麦的同源染色体是有差异的、为了识别这些品系中的两个同源组与中国春代换系杂交的 1E(1D)、2E(2D)、3E(3D)、4S1(4D)、5U(5D)、6R(6D)、7E(7D)杂种染色体配对,研究结果证明了一个高大山羊草染色体代换了ABpope小麦中的6D染色体;从这些染色体能够了解6S1或6Ssh随体携带抗白粉病的显性基因,引起上层穗芒和茎秆表面花青素着色发育不全。  相似文献   

19.
对抗白粉病而晚熟小麦种质的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利用早熟小麦品种与抗白粉病而晚熟的小麦种质Fr81-8杂交,获得了一批抗白粉病的早熟品系。这些品系株高80~90cm,千粒重42~51g,其中有3个品系兼抗条锈病,1个品系兼抗条锈病和叶锈病。它们均可供生产试种和育种用作亲本。  相似文献   

20.
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Wr/Vr和配合力分析表明,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抗白粉病性以加性效应为主;平均显性度0.433,属部分显性,新春4号具有最多的显性抗白粉病基因,且一般配合力强,是较好的抗白粉病亲本,其次是8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