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风贤 《古今农业》2007,87(3):22-30
灾荒的发生主要与灾害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对灾民的救助有关。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和古代欧洲国家之间灾荒的发生演变情况,结果显示中西方灾荒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原因差别:中国的灾荒主要是由于社会救助不力造成的,在原因层面属于弹性灾荒;欧洲的灾荒主要是因为灾害的强度导致的,属于刚性灾荒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灾民生活是灾荒史考察的重要内容,在中西方历史灾荒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研究灾民生活的诸多方面,比较研究了中西方农民生活的一般景象、灾荒发生后灾民生活的巨大差异以及特殊灾害时期灾民的生活行为。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完备的荒政制度在救荒济民的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救灾效果,大灾之后并非一定大荒;欧洲国家缺乏有效的国家政策救济灾民,重大灾害发生后灾情极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王鑫宏 《农业考古》2012,(1):280-282,292
1928—1930年,豫陕甘三省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次旱灾造成三省土地荒芜,灾民遍野,使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遭受巨大损失。在此次豫陕甘旱灾中,以甘肃灾情最为严重,陕西次之,河南灾情在三省之中较轻,但即使如此,河南仍被时人称为"灾上加灾"的荒情奇重地区。以往少见对此次旱灾之中河南的区域性研究,因此本文对此次旱灾之中河南的灾荒概况、灾荒影响、政府及民间赈灾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清代山西自然灾害呈现多发态势,相关记载不在少数,灾荒中死亡在所难免。民众面对死亡,首先想到的是生存,而生存所需食物和金钱来源于自我获救、民间救助以及官方赈灾。依据生存行为划分,可分为自我生存和集体生存。导致这一生存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人性自身、儒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28年山东发生的大灾荒,让山东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场空前的灾难,政府、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救济,对拯救山东人民和地方社会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种种的努力都有其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清军入关后,应对灾荒与恢复农业生产的国家赈灾亦迅速展开。与先秦以来的灾荒赈济相比,清初的赈灾在许多方面具有独特性:在时空结构上,是由北方逐渐拓展至全国;在社群结构上,赈济对象从偏向汉族知识分子、八旗子弟、蒙古族人演变为普通民众;在运行模式上,国家主导型色彩浓厚,民间力量参与力度有限。但与其他朝代一样,清初赈灾事业在实践中由于最高当权者、封疆大吏与地方胥吏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影响了赈灾的效果。康熙年间的赈灾制度建设仍未能突破传统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刘亮 《古今农业》2019,(4):61-68,50
与以往通过官方统计数据及赈灾过程反映近代华北饥荒状况不同,本文透过外国传教士和记者的视角,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对近代华北农村在遭受多次饥荒打击时的真实场景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做了详细的描绘,充分展现了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关系走向解体的过程中,华北地区农民遭受的种种苦难。  相似文献   

8.
民国期间(1912——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时期,其自然灾害既频且重;加之政局纷乱、战事连连,国库空虚,政府在赈灾救荒中力量有限。在此背景下,民间赈灾救荒活动在民国时期非常活跃,并在赈灾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民的苦难,也为抗灾救灾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一直充当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帮凶,但同时传教士的活动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教士与维新运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皖淮流域内灾荒史无前例的频仍和严重,对此,海内外官民日益予以关注,调查灾情和民生、鼓吹灾区危局、吁请社会救助并提出应对之策。官方为灾荒救助的主导者、决策者和行为主体,整合国内外救助力量,治标与治本并举;海内外社会应对皖淮灾荒取得了些许实效,并涌现出众多被朝廷誉为"见义勇为"的中外善士,但基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灾荒应对举步维艰,最终没有达到"定人心而全民命"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试论北洋政府全国防灾委员会的防灾思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  曾京京 《古今农业》2006,1(2):103-109
全国防灾委员会是北洋时期考察灾荒原因,研究防灾对策的中央防灾机构。委员会在兴修水利、贮粮积谷、移民垦荒、发展农村经济以及与民间义赈团体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有建设性的主张,并做了大量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北洋时期防灾救荒以及农业、农村的发展。虽然由于财政匮乏、战事多发、吏治腐败等各种因素,制约了其防灾对策的社会和经济绩效,但其中一些防灾思想和对策对我们今天灾荒防治和“三农”问题仍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刚 《农学学报》2015,5(11):118-125
近代山东省曾出现过多次自然灾害,其中发生在1927 年的荒灾甚为严重,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害。为深入了解该时期山东省灾害,笔者综述了1927 年农业荒灾的暴发对山东民间形成的破坏。在匪患兵灾的背景下,官方及社会团体的相关救灾减灾活动难以完全到位,以致挽救人民生命、保护生产力、恢复社会经济的重任不能真正完成。该灾难造成惨痛的教训,警示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3.
作为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经世思想家,包世臣身处清朝国力渐弱、荒政渐衰之际,高度关怀民生疾苦。在江苏扬州和江宁,他主动参与救荒活动,积极出谋划策,赈济灾民。他批判荒政黑幕,切中时弊,并紧密结合具体需要,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措施,如及早备荒、安辑流民、以工代赈、劝捐救荒等。对于灾民,他抱着深切的同情,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并表现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救荒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风贤  邵侃 《古今农业》2009,(1):102-112
近年来,学术界在对中国古代救荒书的认识和整理、研究方面作了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索,并在救荒书的概念界定、古籍整理、分类研究、著者研究,救荒思想研究、救荒减灾技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颇多论著。但是,由于受史料的分散零乱以及灾害学学科分化不完全等因素的制约,救荒书的专题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唯考其成果,多呈单篇独段,鲜有全面深入的宏卷巨帙,今后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国古代救荒书的系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延楠  刘永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81-16582
阐述了以工代赈的涵义,分析了以工代赈在灾区重建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提高以工代赈的实施效果,促进灾区重建。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期安徽自然灾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时期,在今安徽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震灾、雹灾、雪灾和霜冻等,灾害频率比宋代以前提高多了,特别是水灾更加严重.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宋元王朝采取了一些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已呈现体系化的特征,它包含农业灾害预防思想、农业减灾思想和农业救荒思想三大部分。中国古代的减灾和救荒两大思想体系由此成为有机整体,研究这一时期的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对于后世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501-2503
主要对宋朝的荒政思想进行了历史考察,阐述了该时期荒政思想和措施的主要特色,并对赈济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透过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兼具救荒与兴修工程双重功效的以工代赈的资金来源,除了赈捐、河工捐这些暂行事例外,还有常例。在清代公开的国家制度保障下,运行数百年的捐纳制度,为遇到临时的或长期的财政困境的朝廷动员社会力量筹集以工代赈资金提供了保障。有清一代,捐纳资金为朝廷顺利实施以工代赈提供了程度不等的持久的正向支撑力,帮助朝廷履行灾荒赈救职责,修复灾毁急要险重工程,吸纳最具潜在不稳定因子的青壮年灾贫民到工劳动,化解社会危机。即使在光绪初年以民捐民办为突出特征的义赈兴起之后,清廷仍旧通过诸种措施增加捐纳资金,用于兴办工赈,强撑起了官赈的“面子”。评价捐纳制度的利弊得失,应以其社会效果为基本标准,而不是简单地斥其为滋弊的温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