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酸沉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酸雨危害土壤与作物的现场调查研究结果;模拟酸雨灌溉和喷洒盆栽土壤与蔬菜作物的反应;模拟酸雨对土壤淋滤液成分性质的影响;10年雨量的模拟酸雨对盆栽蔬菜的生长效应;强酸致酸土壤的 pH 稳定性、酸容量、土壤酸化与缓冲作用机理的动力学研究和作物的临界 pH 值以及土壤酸化进程;防治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蔬菜大棚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棚土壤的酸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调查,当前土壤pH值<5.5的大棚占30%,pH值<6.0的面积达50%以上,而且,还有不少pH值<4.5。大棚土壤的酸化使作物发育不良,病害加重,严重影响了大棚蔬菜  相似文献   

3.
土壤酸化是耕地退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制约土壤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在pH值小于5.5的酸性土壤上连续2季种植蔬菜的小区试验,研究"宜施壮"旱田土壤调理剂对酸性土壤pH值、CEC、硅铝率及蔬菜产量和相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宜施壮"旱田土壤调理剂可以提升土壤pH值、CEC和硅铝率,提高蔬菜的产量;与常规施肥对照相比,2季连续施用"宜施壮"旱田土壤调理剂750~3 000 kg/hm~2时,可使土壤pH值提升0.15~0.70个单位、CEC最高提高0.7 cmol/kg、硅铝率增加0.04~0.20,蔬菜产量增加3.78%~12.48%,"宜施壮"旱田土壤调理剂可提高蔬菜整齐度,促进萝卜伸长膨大、白菜增高增粗,白菜结球更加紧实。其较为经济合理的用量为1 500~2 250 kg/hm~2。  相似文献   

4.
蔬菜大棚土壤酸化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蔬菜大棚种植的崛起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棚土壤的酸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2004年耕地地力调查,土壤pH值〈5.5的大棚占29.4%,pH值〈6.0的面积达50%。大棚土壤的酸化使作物发育不良,病害加重,严重影响了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研究发现,在模拟酸雨(pH≥3.0)淋洗的早期,土壤pH值因盐基阳离子的释放而上升,但在继续淋洗后,土壤的pH值显著降低(石灰性土壤例外),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也减少,土壤中重金属元素(Fe、Cu、Zn、Pb和Al)的活化度增加。模拟酸雨致酸土壤盆栽试验表明,在土壤未明显酸化时,蔬菜生长往往表现正效应,但随土壤明显酸化,活性铝显著增加时,将导致蔬菜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研究还表明,酸雨pH降至3.0时,中性和酸性土壤在5年后可能发生酸化,而降雨的pH值为4.0时,则需10年以上方可使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6.
蔬菜大棚土壤酸化的原因 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4年耕地地力调查,土壤pH值<5.5的大棚占29.4%,pH值<6.0的面积达50%.大棚土壤的酸化使作物发育不良,病害加重,严重影响了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蔬菜大棚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蔬菜大棚种植的崛起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棚土壤的酸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2004年耕地地力调查,土壤pH值<5.5的大棚占29.4%,pH值<6.0的面积达50%。大棚土壤的酸化使作物发育不良,病害加重,严重影响了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土壤酸化的原因1.大棚蔬菜的高产量,从土壤中移走了过多的碱基元素,如钙、镁、钾等,导致了土壤中的钾和中微量元素消耗过度,使土壤向酸化方向发展。2.大量生理酸性肥料的施用,棚内温湿度高,雨水淋溶作用少,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酸根积累严重,导致了土壤的酸…  相似文献   

8.
正土壤酸碱度pH值为6是不是正常?农医生:pH值中性是7,pH值为6说明土壤为微酸性。当然也要看种什么作物,比如蓝莓就喜欢酸性,正常作物,6.5到7吸收最好,可以轻微调节下,多用有机肥菌肥,慢慢就恢复了,不用担心。土壤酸化,地里可以施用生石灰改良吗?亩用量一般是多少?地里还有种子可以使用吗?农医生:土壤酸化不建议用石灰改良,现在可以用土壤调理剂,不但可以调节酸化的土壤,还可以缓慢释放微量元  相似文献   

9.
<正>土壤是蔬菜优质高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随着设施蔬菜的大面积发展,土壤恶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土壤恶化主要体现在土壤酸化、盐渍化加重、微量元素缺乏、土壤菌群失调等方面。一、土壤酸化(一)危害在大部分菜区,都存在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的现象,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土壤酸碱度范围,大多数作物以微酸至微碱性为宜。土壤  相似文献   

10.
土壤的pH值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分析淮安市主要土属近40年pH值变化规律,可为耕地土壤酸化的预测与控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近40年来,淮安市主要土属pH值逐年下降,土壤酸化趋势明显。黏黄土、姜黑土及白岗土pH值下降最多,分别降低了1.3、1.0和0.5,降幅均超过10%;沙土、淤土及两合土pH值分别降低了0.8、0.5和0.5,3种土属pH值降幅均高于6%;潮黄土近40年pH值下降最少,为0.3,降幅3.75%。  相似文献   

11.
采集粤桂甘蔗主要产区不同类型土壤,测其p H值,并测定调节土壤pH值至5.5、6.0、6.5需要的碳酸钙和白云石粉用量,并且以要调至土壤pH值减去原值数值为自变量(x)、需要碳酸钙量为因变量(y)进行数学模拟,得出不同类型土壤酸性改良数学方程,为不同土壤类型酸性土壤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粤桂甘蔗产区土壤pH值为3.72~5.50,调节至土壤pH值5.5、6.0、6.5需要施用碳酸钙或白云石粉量因土壤类型而存在较大差异,以玄武岩类型需要量最少。不同类型土壤酸性土改良与碳酸钙用量数学方程及相关系数:第四纪红土为y=3 388.5x-1 599.75,相关系数R=1;浅海沉积物发育而成土壤为y=3 391.95x-720.105,相关系数R=0.999 6;玄武岩发育而成土壤为y=2 742.6x-1 041.96,相关系数R=0.990 5。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防控、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的科学途径,以福建省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与ArcGIS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对福建省4 261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福建省耕地土壤pH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pH自东南沿海至内陆山地地区呈逐渐降低趋势:全省耕地土壤pH为3.00~9.62,平均值为5.35,变异系数为14.95%,69.3%的耕地土壤pH小于5.5;南平市(5.09)、三明市(5.16)、龙岩市(5.21)、宁德市(5.22)及漳州市(5.42)70%以上的耕地土壤pH<5.5;而厦门市(5.58)、泉州市(5.90)、福州市(5.62)及莆田市(5.96)50%以上耕地土壤pH>5.5。海拔、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显著影响土壤pH,土壤pH与海拔、降雨量和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砂土土壤pH为5.38,显著高于壤土(5.20)和粘土(5.14);滨海盐土土壤pH为6.36,显著高于潮土、水稻土、砖红壤、紫色土、黄壤和红壤;黄壤和红壤土壤pH显著低于潮土和水稻土,潮土和水稻土土壤pH差异不显著;茶园土壤pH为4.67,显著低于果园、蔬菜、烤烟、水稻、块茎和油料作物土壤pH;油料、蔬菜和块茎类作物土壤pH显著高于水稻、烤烟和果园土壤pH,水稻和烤烟土壤pH差异不显著。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和海拔是驱动土壤pH变化的重要因子,其次是降雨量和作物类型。整体而言,福建省近70%的耕地土壤处于酸性或强酸性水平,建议通过养分综合管理、增施碱性物料等农业措施提升土壤pH,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抑制剂对防治水稻土铜污染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石灰、硫磺、风化煤粉等能提高土壤 pH 值,降低有效铜含量,减轻对作物的危害,改土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法研究生物有机肥、腐植酸有机肥及水溶性有机肥3种施肥处理对土壤pH值、有机质及小麦对镉的转运及富集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肥处理均可以降低碱性土壤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pH值、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且腐植酸有机肥处理土壤pH值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拔节期达极显著水平;生物有机肥、腐植酸有机肥处理可降低小麦根到籽粒的转运系数及根部镉的富集。  相似文献   

15.
水稻土的酸化特征及其起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浙江省为例,探讨了水稻土的酸化特征,并通过定点观察研讨了该省水稻土的酸化速率和酸化原因。结果表明:浙江全省水稻土pH值主要在4.50~6.50之间,以酸性为主,pH值中值为5.70;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目前水稻土呈现明显的酸化:pH值在5.5以下的土壤比例明显地增加,而pH值在5.5~7.5之间土壤的比例明显地下降,pH值中值下降了0.39个单位。定点调查表明,近30年内水稻土的pH值下降量在0.17~0.83之间,下降速率表现为蔬菜地>桑园地>苗木地。分析认为,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长期旱作及大气酸沉降是引起水稻土酸化的主要原因;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相比,长期种植水稻可减缓土壤的酸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调整微量元素在种植棉花的土壤中的含量,以及提高施肥的精度,最终达到保护环境质量和农业资源的目的。笔者在GPS野外定位、量取样品、分析样品等步骤的基础上,获取了土壤属性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模块和统计分析模块,将渭-库河绿洲的种植棉花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pH与四种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中的土壤有机质与有效铁和有效铜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和-0.458,而与有效锰和有效锌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土壤pH与有效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06,与有效锌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74。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根据研究区土壤的性质,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同时,适当调节土壤酸碱度,平衡作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各种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保证西北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方雯莹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104-106
以武夷山挂墩茶园为研究区,通过土壤采样分析,选取土壤pH值、交换性酸2项指标对挂墩茶园土壤酸化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挂墩茶园土壤pH值表现为A层B层>BC层。通过不同植被利用方式下土壤pH值比较,茶园土壤酸化程度明显高于杉木林土壤,这表明茶树是造成挂墩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茶树根系代谢作用及枯枝落叶的还园作用导致茶园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8.
果粮间作条件下的土壤磷素营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镉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农田镉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作物相比,棉花和麻类等纤维类作物具有生物量大、环境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等特点,且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概述了我国农田土壤镉污染现状,综述了镉对棉花、大麻、黄麻、苎麻、红麻等纤维类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纤维类作物对土壤镉污染的应答反应机理,探索了纤维类作物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期为利用纤维类作物修复土壤镉污染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保护地土壤酸缓冲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地区采集保护地土壤样品,用模拟的方法绘制酸缓冲曲线,测定酸害容量及酸害强度,对土壤的酸缓冲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土壤的酸缓冲性能随保护地栽培年限的变化,结果表明:保护地种植年限越长,土壤pH值越低,土壤酸害容量(达到植物受害pH值所需要的酸)越小;达到植物受害pH值时所需要的酸越少,越容易对作物产生酸害。不同种植年限保护地土壤和露地土壤的酸缓冲曲线相似,但斜率各不相同。露地土壤酸缓冲曲线斜率绝对值最大,加入等量酸后pH下降幅度最大,即土壤酸害强度(土壤对酸的承受能力)越小;而作为保护地种植年限越久,酸缓冲性能曲线斜率绝对值最小,加入等量酸后土壤pH下降的越慢,土壤酸害强度越大。土壤酸害强度与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