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疆褐牛放牧条件下体尺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伊犁地区放牧新疆褐牛的体尺指标研究,揭示我区在新疆褐牛选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新疆褐牛的提纯复壮及新品系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伊犁地区昭苏、特克斯、新源县、乌孙褐牛繁育中心在放牧条件下的新疆褐牛1 000头为试验对象,进行体型外貌的线性评定及体尺指标测定.[结果]乌孙褐牛繁育中心的体尺指标均高于昭苏、特克斯、新源地区放牧新疆褐牛,说明乌孙褐牛繁育中心的新疆褐牛与昭苏、特克斯、新源地区相比肉用生产性能优势显著;通过对昭苏、特克斯、新源三个地区新疆褐牛的体尺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昭苏地区新疆褐牛管围最小(P<0.05),腰角宽最大;特克斯地区新疆褐牛的尻长,髋宽,坐骨宽最大(P<0.05).[结论]昭苏地区新疆褐牛肉用性能较好,特克斯地区新疆褐牛乳用性能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2.
新疆褐牛是新疆养牛业的主导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养牛新技术的推广,在新疆褐牛养殖过程中,新疆褐牛的推广力度和养殖水平也逐步提高,新疆褐牛架子牛、育肥牛、种公牛及生产母牛异地调运频繁;同时为提高养殖效益,新疆褐牛断奶犊牛月龄逐步提前到4月龄;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常常发生运输应激综合症和早期断奶应激症。本文通过探讨新疆褐牛运输综合症发生病因、症状和早期断奶犊牛应激表现,提出防控应对措施,以期为广大新疆褐牛养殖户在牛只调运和早期断奶技术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加快新疆褐牛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褐牛属肉乳兼用品种,主产于新疆伊犁河谷。从1935年开始,选用阿拉塔乌牛、科斯特罗姆牛、瑞士褐牛与当地哈萨克牛杂交,历经半个世纪的选育,于1983年通过国家鉴定,批准为肉乳兼用新品种。伊犁河谷2009年末存栏新疆褐牛及其杂交改良后代63.48万头,占新疆褐牛总数的88.74%;每年新疆褐牛出栏近30万头、提供种牛5万多头;新疆褐牛在畜牧业产业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的发展战略是采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不断培育提高、扩大种群数量,进一步凸显新疆褐牛在农牧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把新疆褐牛打造成中国第一牛。  相似文献   

4.
褐牛作为新疆特有的乳肉兼用品种,外貌特征非常健硕。生产性能非常高,其中平均产奶量为2100-3500kg,体脂率为4.03%-4.08%,个别产奶量可以达到5212kg.新疆褐牛繁殖过程中,由于新疆褐牛母牛自身繁殖障碍等问题很容易导致褐牛的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影响当地农牧业经济增长效果,必须要强化分析新疆褐牛繁殖问题,总结新疆褐牛母牛繁殖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恰当的解决策略,促进新疆褐牛母牛整体性能得到有效强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疆褐牛、美新褐F1、美新褐F2的生长发育规律,提高生产性能.[方法]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3种模型对977头初生至12月龄新疆褐牛、美新褐F1、美新褐F2体重生长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和分析.[结果]3种生长曲线模型对新疆褐牛、美新褐F1、美新褐F2均能较好的拟合(R2>0.99),但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结论]采取Logistic模型对新疆褐牛、美新褐F1、美新褐F2进行体重生长曲线的拟合和分析是可行的,该曲线可为新疆褐牛乳用新品系标准化饲养及选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可以乳肉兼用的奶牛品种当属新疆褐牛,这种奶牛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河谷、石河子以及乌鲁木齐一带。新疆褐牛因为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因此被养殖在农牧地区。本文主要从新疆褐牛中0~3月的小犊牛的消化特征来探讨新疆褐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并且根据小犊牛的实际情况,指出小犊牛需要进行断奶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为牧民饲养管理新疆褐牛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新疆克州无花果褐腐病是由子囊菌链核盘菌侵染引起的,对新疆克州无花果种植效益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文章以新疆克州无花果褐腐病为切入点,阐述了新疆克州无花果褐腐病发生规律,并对新疆克州无花果褐腐病防治方案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疆褐牛种公牛生长发育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疆褐牛种公牛各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之间的关系,掌握新疆褐牛种公牛的生长发育规律,明确选育方向,揭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开展新疆褐牛种公牛遗传育种、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数据资料.[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分析新疆褐牛种公牛主要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的相关性.[结果]新疆褐牛种公牛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步增长,腹围和胸围增长速度高于其他指标.新疆褐牛种公牛体高、体长、胸围、腹围、管围和估测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新疆褐牛种公牛各体尺指标6月龄之前增长速度较快,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种公牛各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疆褐牛种公牛各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之间的关系,掌握新疆褐牛种公牛的生长发育规律,明确选育方向,揭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开展新疆褐牛种公牛遗传育种、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数据资料.[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分析新疆褐牛种公牛主要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的相关性.[结果]新疆褐牛种公牛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步增长,腹围和胸围增长速度高于其他指标.新疆褐牛种公牛体高、硬长、软长、胸围、腹围、管围和估测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新疆褐牛种公牛各体尺指标6月龄之前增长速度较快,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种公牛各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新疆褐牛     
<正> 新疆褐牛是新疆培育的乳肉兼用型品种,广泛分布于新疆天山南北的农牧区,其主产区为天山北坡西部的伊犁河谷和准噶尔西部塔城盆地。目前新疆共有新疆褐牛品种牛约3×10~4头,各代杂种牛约25×10~4头。 新疆褐牛是以当地黄牛为母本,引用瑞士褐牛、阿拉托乌牛及少量科斯特罗姆牛与之杂交改良经长期选育而成。它包括原伊犁地区的伊犁牛、塔城地区的塔城牛和其他地区的褐牛。这些牛曾被称为新疆草原兼用牛,后于1979年统一定名为新疆褐牛。20世纪初,前苏联侨民自流迁入伊犁、塔城等地,带来了一些瑞土褐牛及其杂种牛。史料记载,1937年至1940年我国曾引进瑞士褐牛在伊犁、塔城等地与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定新疆褐牛不同部位与其他兼用牛不同部位之间的肉品质差异,及为其整体肉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比分析新疆褐牛与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加系褐牛各分割部位的屠宰性能、肉品质对比分析.[结果]新疆褐牛外脊pH值极显著低于荷斯坦牛(P<0.01),霖肉pH值显著高于荷斯坦牛的霖肉(P<0.05);新疆褐午大理石花纹与西门塔尔牛、加系褐牛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荷斯坦牛差异极显著(P<0.01),新疆褐牛脖肉剪切力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霖肉的剪切力极显著低于荷斯坦牛(P<0.01).从营养品质整体比较来看,新疆褐牛除与荷斯坦牛差异显著外(P<0.05),与其他品种牛差异均不显著(P>0.05).新疆褐牛脖肉、辣椒条中的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荷斯坦牛(P<0.05),新疆褐牛脖肉、肩肉、辣椒条、上脑、小瓜、大瓜、霖肉、臀肉中的水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荷斯坦牛的相应部位(P<0.05).新疆褐牛脂肪含量除脖肉、板腱、霖肉外,其他部位的均显著低于荷斯坦牛的相应部位(P<0.05).[结论]在统一的营养水平和育肥模式,新疆褐牛与西门塔尔牛、加系褐牛肉用性能一致,但与荷斯坦牛在营养品质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新疆褐牛是主要产于新疆伊犁等地区的乳肉兼用牛,该牛属于人工培育的新品种。新疆褐牛具有适应性强,兼具泌乳和产肉性能,在农区还可以使役进行农耕。近年来饲养量有增加趋势,然而在饲养过程中,一些疾病的发生制约了新疆褐牛产业的发展,影响养殖户的收入,文中就几种新疆褐牛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CH)基因对新疆褐牛早期生长性能的影响,为新疆褐牛选育提高奠定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116头份新疆褐牛血样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CH基因第5外显子上Alu Ⅰ突变位点(CH/Alu Ⅰ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新疆褐牛早期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GH/Alu Ⅰ位点在新疆褐牛群体中表现为VV、LV和LL3种基因型,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138、0.397和0.465;新疆褐牛GH/Alu Ⅰ位点的杂合度为0.4408,多态信息含量为0.3437;不同基因型与早期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为:1~4月龄的LV和LL基因型个体体重、体长均较VV基因型个体的优,且差异显著(P<0.05),而出生体重、5~6月龄体重、体长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GH/Alu Ⅰ位点的L等位基因对新疆褐牛早期生长发育性状有正向选择作用,可作为新疆褐牛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GH)基因对新疆褐牛早期生长性能的影响,为新疆褐牛选育提高奠定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116头份新疆褐牛血样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GH基因第5外显子上AluⅠ突变位点(GH/AluⅠ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新疆褐牛早期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GH/AluⅠ位点在新疆褐牛群体中表现为VV、LV和LL 3种基因型,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138、0.397和0.465;新疆褐牛GH/AluⅠ位点的杂合度为0.4408,多态信息含量为0.3437;不同基因型与早期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为:1~4月龄的LV和LL基因型个体体重、体长均较VV基因型个体的优,且差异显著(P<0.05),而出生体重、5~6月龄体重、体长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GH/AluⅠ位点的L等位基因对新疆褐牛早期生长发育性状有正向选择作用,可作为新疆褐牛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新疆本地不同品种母牛肉品质特性,选择符合品种特征的新疆褐牛、哈萨克牛母牛共20头(新疆褐牛母牛10头,哈萨克牛母牛10头),采集辣椒条、外脊、里脊、小黄瓜条、米龙共5个部位进行营养成分、食用品质等指标测定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哈萨克牛母牛部位肉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高于新疆褐牛母牛,新疆褐牛母牛部位肉水分含量高于哈萨克牛母牛,且新疆褐牛母牛部位肉外脊、里脊小瓜、米龙之间水分、脂肪、蛋白质与哈萨克牛母牛差异极显著(P<0.01);新疆褐牛母牛部位肉剪切力值、蒸煮损失、pH均小于哈萨克牛母牛,且部位肉里脊、小瓜、米龙剪切力值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辣椒条、外脊、里脊、小瓜、米龙蒸煮损失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辣椒条、外脊、里脊pH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小瓜pH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新疆褐牛部位肉肉质多汁性好于哈萨克牛,哈萨克牛部位肉肉质风味好于新疆褐牛,新疆褐牛部位肉嫩度、保水能力、肉质均好于哈萨克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褐牛(肉用类型)生产性能测定与选育,为培育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提供依据。【方法】在新疆褐牛核心育种场对290头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进行体尺测定和B超检测。【结果】5岁以上新疆褐牛体重、体高、胸围、管围、胸深、胸宽、腰角宽、髋宽均显著高于2014年测定结果(P<0.05);4岁新疆褐牛的体重、体高、胸围、管围、胸深、胸宽、腰角宽、尻长、髋宽均显著高于2014年(P<0.05);3岁新疆褐牛体重、体高显著高于2014年(P<0.05);24月龄新疆褐牛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胸深、后腿围、尻长均显著高于2014年(P<0.05);18月龄新疆褐牛体斜长、管围显著高于2014年(P<0.05);12月龄及6月龄体尺鉴定指标均有高于2014年的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2019年5岁以上、4岁、3岁新疆褐牛眼肌高度、眼肌面积、肌间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2014年测定值(P<0.05);2019年24月龄、18月龄、12月龄新疆褐牛眼肌高度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2014年的测定值(P<0.05)。【结论】2019年新疆褐牛各个年龄阶段的体尺测定指标与2014年测定的记录相比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新疆褐牛是我国四大黄牛品种之一,经过了多年的风土驯化以及杂交选育,是新疆饲养牛的主要类型,多生长在伊犁河谷牧区和塔额盆牧区。新疆褐牛属于乳肉兼用的黄牛品种,全年牛奶产量可以达到1500kg到4000kg之间,净肉率在38%到42%之间,能够为养殖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本文深入分析了新疆褐牛舍饲管理技术要点,以及提升新疆褐牛产奶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放牧新疆褐牛年龄胎次对体尺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昭苏县测定的1 338头不同年龄新疆褐牛放牧条件下体尺体重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新疆褐牛年龄、胎次与体尺、体重之间的关系和放牧条件下新疆褐牛生长规律,为有计划的开展育种工作和提高褐牛的终生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年龄和胎次对体尺、体重有显著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新疆褐牛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2岁以前生长发育迅速,是牛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到2岁时平均体重可达成年(按4岁为成年)牛体重的80;以上,体高、体长等主要体尺指标可达成年牛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新疆褐牛原称为“奶肉兼用草原牛”,一九七八年定名为新疆褐牛。该牛体格健壮,骨骼结实,性情温顺,产奶性能和产肉性能好,耐粗饲,适于山地放牧。测定褐牛精液品质为新疆褐牛精液品质的“标准化”提供可靠依据。测定结果:(四头公牛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20.
研究分析了乡镇新疆伊犁河谷某乡镇新疆褐牛不同季节的自然发情变化情况,并在不同季节对于发情的母牛进行人工授精,研究了不同季节人工授精对新疆褐牛的受精效果产生的影响。通过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对该乡镇的新疆褐牛不同季节人工授精的成功率总结分析可以发现,春秋两季新疆褐牛的自然发情率相对较高,其中秋季发行率最高,显著优于冬季和春季。在母牛正常受胎方面,秋季和春季母牛的受胎率最高,其次是夏季和冬季。研究表明,新疆褐牛最适宜配种的季节是秋季,夏季因为环境温度较高,冬季因为饲料来源不充足,不适合进行人工授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