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探究牧场奶牛蹄叶炎与奶牛血液中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在哈尔滨市某牧场采集了20个亚临床性蹄叶炎病例,20个慢性蹄叶炎病例以及20个健康牛的血液样本。检测其心功、肝功、肾功和常量元素指标,结果显示:临床性蹄叶炎患病组,慢性蹄叶炎与健康组比较,高密度脂蛋白(HDL)均显著性降低(P0.05),总胆固醇(TC)均显著性升高(P0.05),尿酸(UA)显著性升高(P0.05);亚临床蹄叶炎患病组奶牛与健康组比较,磷(P)显著性降低(P0.05),但慢性蹄叶炎患病组奶牛与健康组比较,P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蹄叶炎患病组奶牛与健康组比较,总胆红素(TBILI)显著性升高(P0.05),但亚临床性蹄叶炎患病组奶牛与健康组比较,TBILI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血清中以上指标的含量变化与蹄叶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6,(8):96-98
通过对保定地区奶牛蹄叶炎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揭示其发病原因,从而为本地区奶牛蹄叶炎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随机抽取保定地区5个县区的200头奶牛,并对其血液常规指标及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蹄叶炎奶牛血液中白细胞数(WBC)含量升高,总胆固醇(TC)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显著降低。说明血清中TC的含量变化与蹄叶炎的发病密切相关,且奶牛血液中HDL-C的含量显著降低这一指标有可能作为蹄叶炎发病的监测指标,在临床中用于奶牛蹄叶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通过产后异食沙土奶牛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阐明产后奶牛异食沙土的可能发生机制。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了16头产后健康奶牛和15头产后异食沙土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2组血样生化指标进行模式识别;根据OPLS-DA模型中的VIP值(VIP1)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的P值(P0.05)筛选2组血样差异生化标志物。结果表明:(1)产后异食沙土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样生化指标轮廓存在明显差异;(2)8个差异生化标志物钙(Ca)、磷(P)、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对2组血样都具有显著的区分能力。综上表明,由于产后奶牛采食量下降,导致能量负平衡、钙磷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是引发产后奶牛异食沙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围产期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随机选取产前奶牛29头,跟踪采集产前2周、产前1周、分娩当天及产后3,7,14,21 d的血浆样品,检测血浆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特征,并记录泌乳量。任意采集时间点血浆β-羟丁酸(BHBA)≥1.2 mmol/L则为酮病组, BHBA<1.2 mmol/L则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牛群中酮病发病率为58.6%,酮病主要发生在产后7~14 d;酮病组奶牛产前血液相关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酮病组奶牛分娩当天血钾水平升高,血磷水平显著降低;产后3 d酮病组奶牛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BHBA、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产后7,14,21 d血浆BHBA、非脂化脂肪酸(ENFA)、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奶牛。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3 d血液TC、HDL-C、K、BHBA、泌乳量与奶牛酮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将显著性相关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建模,最终建立了基于血液HDL-C、BHBA、泌乳量的奶牛酮病早期诊断模型,即y=17.95-9.81×HDL-C-2.71×BHBA-0.20×泌乳量,当y<0时存在发生酮病风险,模型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准确率82.8%、灵敏度81.3%、特异性84.6%。  相似文献   

5.
采集15头健康奶牛和36头蹄叶炎患病奶牛血浆样品,检测其Fe、Zn、Cu微量元素和Mg、Ca、P常量元素的含量及钙磷比,结果表明:2组间Fe、Cu、Mg、Ca和P矿物元素含量及钙磷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病牛Zn含量却显著低于健康牛(P〈0.05)。因此,奶牛血浆中Zn含量与蹄叶炎发病显著相关,Zn含量可能会作为蹄叶炎发病的监测指标,也可用于奶牛蹄叶炎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产后左方真胃变位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该病可能的发病机制,试验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产后真胃左方变位(LDA)奶牛血液生化轮廓、差异生化指标及其诊断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后真胃左方变位奶牛和健康奶牛血液生化轮廓存在明显差异,酮体(KB)、总胆固醇(TC)、葡萄糖(Glu)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导致血液生化轮廓差异的主要指标(P0.01),聚类结果进一步表明这4个指标对真胃左方变位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说明奶牛产后真胃左方变位与能量负平衡密切相关,血液酮体、总胆固醇、葡萄糖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可以作为判断产后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辅助性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旨在明确围产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血液生化及粪便干物质成分相关指标特征,为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诊断提供基础参考。试验于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随机选取产后7~14 d奶牛,通过瘤胃穿刺检测奶牛采食6 h后瘤胃液pH值,确定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7头(5.26.2,无其他任何症状)。通过采集检测试验奶牛血液、生化和粪便成分,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筛选疾病预警指标。结果显示,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血浆总胆红素(TBIL)、L-乳酸盐、磷、肌酐、肌酸激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钙、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粪便酸性洗涤纤维显著低于对照组。对2组间显著差异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对与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相关的指标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建模分析,确定对疾病发生预测较好的指标ALT、TC、TBIL。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了牧场TBIL≥1.85μmol/L,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56.2%;TC≤3.725μmol/L,敏感度为100%,特...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常速、快速、慢速音乐对奶牛血液能量代谢指标的影响,试验分3期各选择年龄、胎次、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32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16头。对照组不播放音乐,试验组在各期试验中分别播放常速、快速、慢速梁祝钢琴曲,每两期试验间隔7 d。每20 d采集血样、奶样1次,并测定产奶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第20天时,常速音乐组和快速音乐组奶牛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20,40天和0~40 d,常速音乐组、快速音乐组、慢速音乐组奶牛血清中血糖(GLU)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常速音乐组、快速音乐组游离脂肪酸(NEFA)、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β-羟丁酸(BHB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音乐可提高奶牛产奶量,其中常速音乐效果明显,快速音乐次之;音乐可以提高奶牛血清中GLU含量,降低NEFA、TG、TC、BHBA含量。  相似文献   

9.
崔海  李旭 《中国奶牛》2012,(3):22-24
本文旨在对严重影响奶业健康发展的奶牛蹄叶炎的病因进行探究。在辉山奶牛场阜新市彰武县三场经产奶牛中,挑选临床健康奶牛10头作为对照组;患蹄叶炎奶牛10头作为试验组。采集两组奶牛血液,分别用牛内毒素酶联免疫试剂盒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中内毒素和组胺的含量。结果显示,试验组血浆内毒素及组胺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0.65ng/mL、21.8ng/mL,差异均极显著(P<0.01)。说明患病牛血浆内毒素和组胺含量升高是诱发奶牛蹄叶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丙酸钙对奶牛热应激的调控作用。试验选取产后(32±4) d健康的产奶量、体况、胎次(2~4胎)相近的泌乳奶牛24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CON (对照)组、CA (丙酸钙)组和CR (丙酸铬)组。结果显示:各组前、中期奶牛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CA组奶牛呼吸频率在后期显著下降(P0.05)。CA组和CR组奶牛的产奶量显著提高(P0.05);CA组乳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组和CR组的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钾(K)、钠(Na)、钙(Ca)和总胆固醇(TC)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CA组肌酸激酶有降低趋势;CR组的甘油三酯(TG)含量在中期显著降低(P0.05),CA组TG含量在后期显著降低(P0.05);CA组TC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丙酸钙对热应激奶牛的生理机能、血液指标有调控作用,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降低奶牛呼吸频率,缓解热应激对奶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壳聚糖(Chitosan,CHI)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及后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体重、月龄接近,健康无病的24头西门塔尔育肥公牛,随机分为3个日粮处理组,每组8头牛。3组日粮分别是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00、1 000 mg/kg的壳聚糖配制而成。饲养试验分前、中、后3期,每期28 d,共84 d。结果表明:日粮添加1 000 mg/kg壳聚糖可使肉牛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钙含量有所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TC比值、HDL-C/LDL-C比值及磷含量有所升高;日粮壳聚糖使肉牛血清中ACTH水平有所降低,GH和IGF-I有所升高;500 mg/kg壳聚糖对肉牛后肠道乳酸菌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试验结果提示,适量的壳聚糖可降低肉牛血脂,对血液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降低ACTH水平,缓解肉牛应激状态;还可增加有益菌数量,改善肉牛后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阐明亚临床酮病对产后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围产后期,胎次接近(1~3胎)的荷斯坦牛,根据血液β-羟丁酸(BHBA)浓度分为健康组(BHBA<1.2mmol/L)和亚临床酮病组(1.2≤BHBA<3.0 mmol/L),每组各6头。对两组奶牛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亚临床酮病组奶牛血液中葡萄糖(Glu)含量、甘油三酯(TG)含量以及血钾(K)浓度极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游离脂肪酸(NEFA)浓度、总胆固醇(TC)含量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在奶牛肝功能指标中:亚临床酮病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极显著高于健康组;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健康组;在奶牛抗氧化指标中:亚临床酮病奶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低于健康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平衡日粮赖氨酸、蛋氨酸比例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及健康状况的影响。将45头处于干奶后期的荷斯坦奶牛,区组配对后随机分配到A、B和C组中,每组15头奶牛。其中A组为对照组,整个试验期饲喂基础日粮;B、C组为试验组,C组于产前15d开始、B组从产后开始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2-羟基-4-甲硫基-丁酸异丙酯(HMBi),平衡日粮赖氨酸、蛋氨酸比例。试验结果显示:(1)平衡日粮赖、蛋氨酸比例对奶牛血清钙(Ca)、血清尿素氮(BUN)、血清总氨基酸(TAA)等蛋白代谢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但平衡日粮赖、蛋氨酸有降低BUN趋势,其中B组、C组的BUN比对照组A分别降低2.6%和3.8%。(2)平衡日粮赖、蛋氨酸对奶牛的肝脏代谢的主要血液指标如游离脂肪酸(NEF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降低血清NEFA、HDLC、LDLC、TC的趋势。(3)B组、C组比A组的配种时间分别提前了27d和42d,改善了繁殖性能。总之,补充HMBi平衡日粮赖氨酸、蛋氨酸比例具有改善奶牛代谢状况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阐明酮病奶牛血液病理学变化,为酮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随机选取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围产后期10头奶牛,根据血酮仪检测β-羟丁酸(BHBA)的浓度进行分组,检测2组的血液生化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酮病奶牛血中BHBA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升高,而游离脂肪酸(NEFA)和葡萄糖(Glu)含量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BHBA、NEFA都超出正常范围;碱性磷酸酶(AL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血肌酐(CREA)和L乳酸盐(L-ACT)显著升高(P0.05),而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升高且超出正常范围;酮病组奶牛血钙(Ca)浓度降低且低于正常范围;且酮病组奶牛血浆中牛结合珠蛋白(HP)极显著高于健康组,血浆中白介素1β(IL-1β)酮病组高于健康组,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酮病奶牛血液中能量代谢、肝功、矿物元素和炎性因子等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结果为诊断与预防酮病提供了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用蕨麻小型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验用蕨麻小型猪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采取54头蕨麻小型猪的血液,检测19项生理指标和12项生化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蕨麻小型猪性别之间比较,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只有中性粒细胞(NEUT)和总胆固醇(TC)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而与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相比,血液生理指标有7项差异显著,血液生化指标有8项差异显著。蕨麻小型猪和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分别有7项和8项血液生理指标、10项和6项血液生化指标处于人正常参考值内。结果表明蕨麻小型猪和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和人的血液生理生化特性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可用于比较医学等生物医学应用,也可逐步替代犬、非人灵长类用于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和生物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探究奶牛自身生理代谢与产奶量(MY)和乳蛋白率(MP)的关系。从饲喂相同日粮的287头经产、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中分别选取高、低MY牛各20头,高、低MP牛各20头,探究血液生化参数和激素水平的差异;结合287头奶牛的MY、MP与血液生化参数、激素的关联结果,挖掘影响MY和MP的关键生理代谢。结果表明:高MY牛血液中总蛋白、白蛋白和总胆固醇浓度高于低MY牛(P<0.05),而血尿素氮、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瘦素浓度低于低MY牛(P<0.05);高MP牛的血尿素氮和白蛋白浓度高于低MP牛(P<0.05),高低MP牛的血清激素无显著差异;关联分析显示,上述差异指标中总胆固醇与MY正相关(P<0.01),血尿素氮与MY负相关(P<0.05);血尿素氮与MP正相关(P<0.05),总蛋白与MP负相关(P<0.01)。综上,在相同的日粮和管理条件下,氮代谢在奶牛MY、MP合成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并且MY可能受能量供应和奶牛自身分泌激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试验为研究日粮中添加菌糠对荷斯坦奶牛产奶量、乳品质、血液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根据单因素随机设计,将健康、体重接近的90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30头。对照组奶牛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组饲喂5%的菌糠;试验2组饲喂10%的菌糠。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菌糠组的乳品质指标总固形物和奶中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菌糠组奶牛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日粮中添加10%的菌糠可以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研究表明,在奶牛日粮中添加不超过10%的菌糠不会对产奶量、干物质采食及血液生化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并且能改善乳品质,提高奶牛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4月龄广东西藏小型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特性,试验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对38头广东西藏小型猪(♂20、♀18)血液中24项生理指标和18项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月龄广东西藏小型猪雌性与雄性的生理指标比较,血小板总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压积差异极显著(P0.01),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差异显著(P0.05);雌性与雄性的生化指标比较,肌酐和磷等指标含量差异显著(P0.05),总胆固醇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生理生化指标性别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性别对西藏小型猪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有影响,对其他大多数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奶牛亚临床酮病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研究选择2~4胎次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后血液中β-羟丁酸(BHBA)水平将奶牛分为亚临床酮病组(SCK组,16头)和健康对照组(C组,20头),记录围产期奶牛体况(BCS)和产后1~8周的泌乳量,分析产后第60 d乳成分变化;并于产前21、14、7 d和产后1、3、5、7、14、21 d分别进行血液样本检测,分析围产期奶牛血液中游离脂肪酸(NE-FA)、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高血糖素(GC)、胰岛素(INS)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奶牛相比,SCK组奶牛血液中BHBA浓度在产后3~21 d显著高于C组(P0.05),1~8周泌乳量低于C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乳样中乳脂率和脂蛋比显著高于C组(P0.05)。血液样本分析表明SCK组奶牛血液NEFA在产后7、14 d显著高于C组(P0.05),GLU水平在产后3、5、7、21 d显著低于C组(P0.05);SCK组奶牛血液中TG、CHO、HDL-C有所下降,但LDL-C、GC、INS的水平整体水平有所升高(P0.05)。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奶牛亚临床酮病的高发期主要集中在产后5~21 d,奶牛患亚临床酮病会导致血液中糖脂代谢指标异常,虽然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会导致乳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20.
旨在探究奶牛急性蹄叶炎病程内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本研究使用12头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实验组用17 g·kg~(-1)(按体重计量)的低聚果糖溶解在20 mL·kg~(-1)(按体重计量)的清水中灌服,对照组灌服等量清水,设定灌服时为0 h,分别在灌服前3 d至灌服后3 d期间固定时间段采血,检测血糖、胰岛素(INS)、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CHOL)、瘦素(LEP)、脂联素(ADP)含量和CD36。结果:灌服后奶牛出现腹泻、跛行、蹄温升高、指(趾)动脉亢进、瘤胃蠕动减慢等症状。试验组血糖在灌服后6 h开始显著上升,持续到18 h,INS含量在6~12和36~48 h呈显著下降趋势。CHOL在灌服后6~72 h呈显著下降趋势,TG和HDL-C在12 h开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LDL-C与对照组相比在36 h开始显著下降,LEP在12、18和36 h显著升高。血糖和INS水平,以及血清脂质水平变化明显,可能成为急性型蹄叶炎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