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家蚕来源肠球菌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从家蚕消化道中分离的表现为生理生化特性多样性的14个肠球菌分离菌株和3个标准菌株进行了DNA多态性研究。应用筛选的8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625个位点,其中997%为多态性位点,表明供试菌株具有丰富的DNA多态性。对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供试菌株分为Entfaecalis、Entfaecium、Entcasseliflavus、Entavium等4个类群,与其数值鉴定结果呈相同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交系小鼠RAPD标记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分析BALB/c、C57BL/6、DBA/2、C3H/He等4个近交系小鼠的基因多态性,探讨用RAPD作为遗传标记,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检测。结果表明,4种小鼠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多态性RAPD标记,证明RAPD可作为近交系小鼠的分子标记,在DNA水平区别4种近交系小鼠。  相似文献   

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5年,美国人Kary Mullis等发明了PCR技术,两年后PCR自动化装置仪器的完成使基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该装置用于扩增特定的模板DNA,使DNA的量成倍增加,可用于各种用途的DNA分析。1990年,由杜帮公司的Williams等人基于PCR技术之上首次推出了一种简便、灵敏可行的新的遗传标记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1]。尽管RAPD技术诞生的时间很短,但由于其独特的检测DNA多态性的方式以及简便快速的特点,且具有可用引物数量大,检测区域几乎覆盖整个基因组,多态信息含量大等,使得该技术已渗透到分子生物学领域基因研究的各个方面。可以预料,该技术的发展会使分子遗传学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从分子结构上研究了不同来源大约克夏猪群的遗传纯度。结果表明 :不同来源 (系列及其杂种 )大约克夏的平均带纹相似系数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反映了这些不同来源大约克夏猪群间的遗传结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应用RAPD技术分析了玳瑁的遗传多样性。用20个随机引物对中国南海海域玳瑁7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共扩增出1 351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193条条带。在检测到的193条条带中,多态性条带为6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比为35.8%,条带大小在200 bp~3 000 bp之间,7个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82 9~0.1813,平均遗传距离为0.132 7±0.029 9,表明中国南海海域玳瑁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应加强该区域玳瑁种质资源的保护。采用类平均聚类法(NJTREE)构建了7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子聚类图,表明该7个玳瑁个体没有形成种群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杂种优势与分子标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量存在的分子标记及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可以应用于辅助鉴定杂交亲本的选择以及杂种优势的预测。笔者对DNA分子标记中的一种RAPD技术以及关于杂种优势与杂种优势的预测方面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4种体色柞蚕品种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技术,对分别属于4种体色系统的13个柞蚕品种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利用筛选出的33个随机引物扩增出265条DNA带,其中多态性带227条,占85.66%。根据扩增结果计算品种间的单匹配相似系数,用Ne ighbor-Join ing法构建了聚类树状图。4种体色13个品种并没有按所属体色系统聚在一起,即品种的遗传聚类划分与体色之间的相关性不大,表明柞蚕体色并不能真实反映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8.
桑天牛卵啮小蜂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天牛卵啮小蜂是抑制桑天牛的有效天敌。为使天敌能大量人工繁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单头桑天牛卵啮小蜂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及RAPD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SDS方法,提取的DNA质量较高,适宜于RAPD-PCR扩增分析。在25μL反应体系中,RAPD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为:1.5mmol/L Mg~(2+)、2μL的dNTPs(2.5mmol/L)、320nmol/L随机引物、80ng模板DNA、0.8U TaqDNA聚合酶。  相似文献   

9.
利用RAPD标记技术检测杀虫剂阿维菌素对家蚕血细胞DNA的损伤,作为评价其对蚕体毒性的依据。分别用1、2、4、8μg/L阿维菌素药液处理的桑叶给4龄起蚕添食,96 h后对家蚕血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24条RAPD引物对5个样品基因组DNA扩增产生的清晰条带数为143条,其中多态性片段19条,多态性带数比率为13.29%。用Ntsyspc 2.1软件计算出不同处理样品血细胞DNA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布在0.867~0.993,树状聚类图显示正常样品与1、2、4μg/L阿维菌素药液处理的3个样品聚为一类,而8μg/L阿维菌素药液处理的样品单独聚为一类,说明该样品血细胞DNA的变异最大。研究结果提示,RAPD标记作为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检测标志技术,可准确预警蚕区农药使用对养蚕生产存在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0.
RAPD技术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是一种建立在PCR基础上的新的DNA多态性检测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随机寡核苷酸引物扩增基因组DNA片段,通过凝胶电泳分析其指纹图谱特征。该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程序简便等优点,现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此文综述了RAPD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影响因素及其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机扩增微卫星DNA多态标记(RAMPs)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扩增微卫星DNA多态标记是在微卫星DNA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它综合了微卫星DNA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两种标记的优点,可用来快速检测动植物群体的遗传变异及分离新的微卫星DNA。本文介绍了随机扩增微卫星DNA多态标记的种类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2.
RAPD及其在兽医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 (RAPD) ,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兽医寄生虫学研究中 ,尤其在虫种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和种群变异等方面的报道较多 ,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 ,对此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藏系绵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最佳反应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高原型藏羊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对RAPD反应体系中的各种参数进行优化试验,建立了适宜于藏系绵羊RAPD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在PE2400型DNA扩增仪的25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的量为60-120ng,引物量为4-8pmol,Mg^2 浓度为2.0mM,Taq DNA聚合酶为1-2.5U,dNTP浓度为150-200μM;94℃预变性3分钟后35次循环的参数设定为:94℃1分钟,36℃1分钟,72℃2.5分钟,最后72℃延伸10分钟,利用这些条件对藏系绵羊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其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技术对不同地区及不同季节发生危害的柞蚕寄生蝇进行了遗传多态性研究。选取11个随机引物对14份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40条稳定条带,其中128(91.43%)条为多态性条带,表明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秋柞蚕寄生蝇(未命名)及栗蚕寄生蝇(未命名)间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各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214~0.5143之间,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14份供试材料可聚为两大类:栗蚕(Dic-tyoplocajaponica)寄生蝇与寄生柞蚕的寄生蝇各聚为一类,其中来自河南省的柞蚕饰腹寄蝇自成一类,来自东北地区的柞蚕饰腹寄蝇与秋柞蚕寄生蝇又各自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5.
血清1、2、4、5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RAP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7℃摇震培养舜口烛缸厌氧培养,从12种培养基中选择出鸭疫里默氏杆茼的最优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血清1、2、4、5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代表株A1、A2、A3、A4为研究对象,培养增殖后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进行了DNA分析。从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条随机引物,这8条引物对4种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扩增图谱有较好的多态性,可作为分子标记鉴别4种不同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同时还筛选出能在4个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代表株均出现相同的特征条带,而对照茼大肠杆菌、沙门氏茼无该条带的随机引物,从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分子诊断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主要地方山羊品种随机扩增多态DNA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研究了我国主要地方山呼吸主部分国外品种共计23个山羊品种251个山羊个体的随机扩增多态DNA。结果表明:(1)总群体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sp)为0.7084,群体遗传分化指数为0.8583,山羊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指数(AIGD)(0.0810-0.2044)明显大于品种内的AIGD(0.0444-0.1112),不同山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o)除安哥拉山羊和承德无角山羊大于50%外,其它各品种均低于50%,上述结果说明所研究山羊群体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山羊核基因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品种间,我国地方山羊品种间遗传分化比较明显。(2)中卫山羊(0.3410)和辽宁绒山羊(0.2589)的Ho值明显低于各品种的平均值(0.3881);雷州山羊(0.0566)、中卫山羊(0.0564)和辽宁绒山羊(0.0444)的AIGD值也明显低于各群体的平均值(0.0749),说明辽宁绒山羊、中卫山羊和雷州山羊核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相对其它品种来说较为贫乏,应作为重点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17.
鸭沙门菌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5株同一血清型的鸭沙门茵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后,用20条随机引物对其进行RAPD分析。结果,20条随机引物中不能扩出任何条带的引物有2条,能扩出条带但扩增图谱中没有特异性条带出现的引物有10条,能扩出条带且扩增图谱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有8条。对筛选到的具有多态性的8条引物进行分析,共扩增出46个DNA片段,片段大小为0.2~3.2kb,其中5个菌株共有的片段有13条,显示多态性的片段有33条。  相似文献   

18.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西藏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比较 ,用 37个随机引物和 5 5个两两组合的随机引物组合进行筛选 ,筛选出了 5个多态性较为丰富的随机引物 (组合 )。用这 5个随机引物 (组合 )对 3个品种 ,每个品种 2 8个个体进行扩增。据它们的RAPD指纹图计算了遗传距离 ,得到 :西藏绒山羊同内蒙古绒山羊的遗传距离为 0 0 876 ,西藏绒山羊同辽宁绒山羊的遗传距离为0 16 0 1,内蒙古绒山羊同辽宁绒山羊的遗传距离为 0 0 80 3。这同它们之间地理位置的远近相吻合。据RAPD指纹图计算了西藏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的遗传变异分别为 0 32 6 6 ,0 2 6 2 2 ,0 2 4 75。这同它们系统选育的历史长短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对广东现行家蚕生产品种9·芙×7·湘杂交亲本的基因组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统计了932、7532、芙蓉、湘晖、9·芙、7·湘品种的蚕卵70个随机引物的RAPD扩增标记数,经计算其遗传相似系数,作遗传距离分析,同一系统内的品种间遗传差异小,系统间的品种遗传差异大,与传统的家蚕系统分类的结果完全相符。因此RAPD作为有效的跗标记。可适用于研究家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起源以及系统的演变分化。  相似文献   

20.
应用RAPD分析测定蜂王与雄蜂交配的数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卡尼鄂拉蜂 (Apismelliferacarnica)和高加索蜂 (Apismelliferacaucasica)的雄蜂精液对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ligustica)的处女蜂王进行人工授精 ,并利用 11个引物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分析。根据RAPD标记计算工蜂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 ,然后计算蜂王与雄蜂交配的数量。结果表明 ,RAPD标记是测定蜂王与雄蜂交配数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