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人工橘林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方法]选取宜昌市郊区种植年限不同的3个橘林0~10cm土壤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人工橘林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pH值、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3大类微生物区系的数量、基础呼吸、微生物熵和代谢熵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不同林龄人工橘林的土壤酸化程度加剧;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放线菌的数量变化不大,而真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比值(B/F)呈现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小范围内波动,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熵显著降低,代谢熵呈增加趋势。这表明土壤pH值的降低,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主要养分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功能的正常发挥。[结论]该研究探明了试验区土壤养分特征及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其结果为果树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果园土壤和进行果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省温江、双流两地不同设施种植年限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碳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设施种植年限大棚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是露地的1.63-3.50倍,且大棚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总数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三大微生物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中,细菌表现为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放线菌和真菌表现为下降;露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是设施年限为1a、2a和4a的大棚土壤的1.29倍、2.28倍和3.45倍,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随设施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及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都表现出下降的特点,且微生物生物量碳下降的速度是有机碳的1.32倍,比有机碳能更快反映出土壤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王瑾  马丽 《北京农业》2014,(30):130-131
为探讨种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分析土壤质量退化的原因,选取昆明郊区切花玫瑰连作土壤,分析测定不同种植年限连作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切花玫瑰连作会对土壤微生物区系产生显著影响,细菌数量逐渐减少,真菌数量逐渐增加,土壤有从“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的趋势;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种植年限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真菌数量与种植年限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切花玫瑰连作会破坏土壤微生物区系平衡,严重阻碍土壤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设施栽培对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昆明郊区蔬菜、花卉主产县典型大棚土壤进行取样,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对设施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随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盐分、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其中以种植6年左右的大棚土壤盐分、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pH则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缓慢降低。由田间栽培改为设施栽培后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和B/F比值先增加后降低,真菌数量持续增加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由田间栽培改为大棚蔬菜保护地后,设施栽培初期,土壤生态环境较好,种植6~8年以后,土壤盐分累积、养分富集和土壤酸化严重,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调,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下降,土壤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种植魔芋后土壤微生物碳源和氮源以及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方法]以种植魔芋地的土壤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用种植玉米的土壤作为对照,测定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土壤碳氮、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与玉米地相比,虽然种植魔芋后土壤碳氮含量较小,微生物碳含量也较小,但是微生物氮、微生物碳/有机碳的比值和微生物氮/全氮的比值较大;细菌的数量较大,但是真菌的数量和真菌/细菌的比值较小,结果土壤总微生物量FAME也较小。[结论]种植魔芋后土壤微生物碳源和氮源数量减少,造成微生物总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苹果园种植年限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土壤养分分析与微生物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行唐县3个不同种植年限(5、14、23 a)苹果园的土壤养分、pH及微生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营养指数呈下降趋势,速效磷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磷钾比处于偏高水平,土壤pH值显著降低,土壤逐渐酸化;土壤微生物总量显著降低,其中,放线菌所占比例降低,细菌和真菌所占比例有所增高,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升高。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土壤pH值与微生物三大种群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硝态氮、pH值与细菌和真菌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速效磷与细菌和真菌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放线菌呈显著负相关。综上,土壤养分、pH与微生物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延长,果园土壤有效磷积累、土壤酸化、微生物总量减少、真菌占比增高等综合因素使土壤质量退化。试验结果可为行唐县老龄果园土壤管理、减轻连作障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四川省温江、双流两地不同设施种植年限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碳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设施种植年限大棚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是露地的1.63~3.50倍,且大棚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总数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三大微生物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中,细菌表现为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放线菌和真菌表现为下降;露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是设施年限为1a、2a和4a的大棚土壤的1.29倍、2.28倍和3.45倍,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随设施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及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都表现  相似文献   

8.
日光温室种植年限对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种植年限分别为1、5、10和15a的日光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同时取温室周边的露地土壤为对照,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结果】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第10年达到最大值,全钾含量持续上升,pH值持续缓慢下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在第1年时的数量比对照大幅下降,然后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同样在第10年达到最大值,分别是第1年的6.24倍和2.27倍,但是真菌数量持续上升,导致土壤持续偏真菌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与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H值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为维持日光温室土壤的持续高效生产,应根据不同年限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常显波  刘举  韩京龙  苏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423-1423,1426
采用常规方法对山东省烟台市周边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层中,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pH值和含水量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而全氮和全钾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的三大类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仍然是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在不同土层中,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放线菌数量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陕北延安地区枣树土壤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树龄的枣树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的微生物菌群、养分及pH状况,并且分析三者间相互关系.[结果]在不同树龄的枣园土壤微生物中,微生物类群的分布规律为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数量差异表现为盛果期枣园>老龄期枣园>幼龄期枣园,且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有机质及有效氮、磷、钾、铁、钼均呈正相关,其中细菌数量与有机质、有效氮极显著相关,放线菌数量与有效钾显著相关,真菌数量与有机质、有效钾显著相关;3种微生物类群均与土壤pH呈负相关.[结论]适当降低土壤pH,提高养分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枣园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刘琳  杨春华  李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84-12888,12967
[目的]探索季节性雪被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的影响。[方法]根据自然雪被分布的差异,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设置3条雪梯度样带(深雪、中雪和浅雪),于2008年秋冬过渡期监测各样带中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并研究不同雪梯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结果]月均土温、每月日最高土温均值、每月日最低土温均值都分别与雪厚度呈显著二次函数关系。雪厚度和土壤温差对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影响。在秋冬过渡期末,深雪梯度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先显著升高又显著降低;浅雪梯度中,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稳定的浅雪被(约10cm)形成后显著增加。雪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都分别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三次函数关系。[结论]季节性雪被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影响,也引起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深翻耕和连作对植烟土壤养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池栽试验对不同处理土壤的养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烟草长期连作使土壤养分不均衡,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下降,微生物量氮含量、细菌和真菌数量减少,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逐渐变大.(2)深翻耕促进了土壤氮素转化,减缓了土壤酸化,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这有利于烟草生长;深翻耕明显提高了土壤磷...  相似文献   

13.
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的扰动效应(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底栖鱼类泥鳅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扰动效应。[方法]通过田间定位定量试验,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进行分析。[结果]试验水田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养鱼水田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水田,分别达到显著(P〈0.05)、极显著(P〈0.01)、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明显高于对照水田,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也高于对照水田,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底栖鱼类促进了土壤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生长,抑制了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的繁殖。[结论]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和生理群具有重要影响,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生化活性,有助于增加土壤N、P、S等养分元素的供给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的扰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勇军  孙刚  房岩  韩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96-12498
[目的]研究底栖鱼类泥鳅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扰动效应。[方法]通过田间定位定量试验,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进行分析。[结果]试验水田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养鱼水田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水田,分别达到显著(P〈0.05)、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明显高于对照水田,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也高于对照水田,但未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底栖鱼类促进了土壤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生长,抑制了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的繁殖。[结论]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和生理群具有重要影响,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生化活性,有助于增加土壤N、P、S等养分元素的供给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土壤微生物对不同配比杉木—火力楠凋落物分解的响应,为促进我国南方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我国南方典型酸雨区福建省邵武市4、15和32年生杉木人工林内,设5个凋落物分解试验处理,分别为杉木(C)、火力楠叶(M)、杉木:火力楠叶=2:1(C2M1)、杉木:火力楠叶=1:1(C1M1)、杉木:火力楠叶=1:2(C1M2),采用网袋法分析不同配比处理杉木人工林0~5 cm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的碳、氮含量及微生物量碳氮比的差异.[结果]4和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的处理分别为C2M1和C1M1,显著高于C、M单一配比处理(P<0.05,下同),32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各处理间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时间波动变化;4、15和32年生杉木人工林中,不同混合凋落物与单一凋落物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存在差异.各林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在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段存在明显波动变化,且分解时间为120和240 d时出现最低值.土壤温度与水分含量对4年生和15年生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显著,对32年生杉木人工林影响不明显;各林龄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相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受林龄、杉木—火力楠凋落物配比及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多重影响,各林分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凋落物整个分解周期内呈波动变化,其中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峰值出现在60和240 d,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峰值出现在120和240 d.[结论]对纯杉木幼龄林和中龄林的混交改良采用杉木—火力楠以2:1和1:1混交效果更佳,而在生产实践中对杉木—火力楠配比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杉木林龄、土壤pH、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等环境因子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石灰调节酸性土壤pH后,不同播种量、施磷量和行距对土壤成分的影响以及种植不同作物对土壤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结果]紫花苜蓿不同播种量、施磷量和行距对土壤pH没有显著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播种量和施磷量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与行距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速效氮含量与播种量和施磷量呈不显著正相关,与行距呈0.01水平显著的负相关;种植不同作物1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且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种植苜蓿和三叶草能在0.05水平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但种植小麦和南瓜对全氮含量没有影响。种植豆科牧草(苜蓿和三叶草)均在0.01水平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而种植小麦和南瓜对碱解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云南酸性土壤引进种植紫花苜蓿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玉米生育的关键时期,通过施氮水平的调控探究白浆土微生物学特性的规律变化。【方法】以玉米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施氮水平(0、150、200和250 kg·hm~(-2))的设置,研究中温带典型白浆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当季玉米生产过程不同施氮水平的动态响应。【结果】尿素的施入能够在玉米苗期激活释放脲酶相关的微生物,使脲酶活性增强,其作为底物,较低用量更易获得玉米拔节期较高的脲酶活性;在玉米苗期,施氮量增加有利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升;随玉米的生长,施氮使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不施氮反而会使该酶活性有所提升;尿素添加在起初阶段并不利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改善,但随玉米的生长,不同施氮水平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增加趋势;在玉米苗期,随施氮水平增加,蛋白酶活性也增加,但当施氮量增至250 kg·hm~(-2)时,蛋白酶活性有所降低;当玉米成熟后,不施氮和低量施氮更有利于蛋白酶活性的提升。尿素基施能够在玉米苗期降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水平,但随玉米的生长,施氮有利于MBC的保蓄和稳定;不施氮或过量施氮均有助于白浆土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的提升,而适量供氮则更利于其周转,向植物可利用的方向转化。【结论】集中过量施用尿素不利于土壤生物肥力的保蓄,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及培肥效应,白浆土适宜的氮素用量应为200 kg·hm~(-2)。  相似文献   

18.
王薇  袁亮 《山东农业科学》2011,(4):53-55,70
对不同种植年限设施栽培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土壤主要养分因子进行跟踪测定,并将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植年限设施栽培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高于露地土壤,且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设施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基本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升高。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多少能够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