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研究太阳辐射对浮顶油罐温度场的影响,有必要掌握受太阳辐射影响原油在浮顶油罐中的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浮顶油罐与环境换热过程,建立2×104 m3 浮顶油罐的三维模型,对一天内浮顶油罐油品及罐壁的温度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以太阳辐射为主的环境变化影响下,浮顶油罐的近壁面和浮盘处会产生温度梯度较大的高温油层,深...  相似文献   

2.
10×10^4m^3浮顶油罐是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大型储油设施,为获得关键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并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安全性,对其进行现场充水应力测试并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采用电测法,将振弦式应变计与电阻应变片结合使用。测试结果表明:罐体在水深为20.2m工况下达到最大工作应力,最大环向应力出现在罐壁3^#板上部和4^#板下部,测试值与模拟计算值基本一致。按分析设计标准对油罐进行评定,结果表明:该油罐设计合理,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应力水平完全满足强度要求。测试方法及结果可为今后10×10^4m^3及更大体积油罐的设计和测试提供参考。(表3,图6,参13)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大型储罐储油的温降规律,根据浮顶油罐传热的特点,在油罐不同位置上布设了温度监测点,研制了大型储罐温度监测装置。该装置以PC/104嵌入式主机和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为基础,采用单总线协议,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布线方式,而且大大节约了施工成本,实现了数据的现场储存和多方式远传。  相似文献   

4.
于达 《油气储运》2005,24(8):41-43
为了研究大型浮顶油罐储油温降的规律,根据浮顶油罐传热的特点,研制了大型浮顶油罐温度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热敏电阻作为测温元件,制做了特殊的测温装置,设计了类总线式的监测模式,实现了温度信号数字化传输.经现场应用证明,该系统具有安全、可靠和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原油罐清罐和油品调和时会应用油罐旋转喷射搅拌器,为了研究旋转喷射搅拌器喷嘴结构对搅拌效果的影响,对平喷嘴、拉法尔喷嘴和文丘里喷嘴进行了对比,使用ANSYS15.0实现直径16 m油罐的喷射搅拌全流场数值模拟,并以密度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搅拌效果好坏的量化参考。在仿真计算的设置中,为了实现对喷嘴旋转的模拟,采用了滑移网格;黏性模型选择湍流的标准k-e模型;多相流模型选择混合模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出入口流速相等的情况下拉法尔喷嘴和文丘里喷嘴中的流速高于平喷嘴中的流速;在油罐旋转喷射搅伴器的搅拌作用下,密度标准差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搅伴器配置拉法尔喷嘴和文丘里喷嘴后相比于平喷嘴搅拌效果更好,尤其是在搅拌20~30 min内,后者与前两者的差距最为明显。据此使用油罐旋转喷射搅拌器时,推荐配置拉法尔喷嘴或文丘里喷嘴。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计算LNG储罐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场,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全容式LNG储罐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计算了稳态工况下储罐罐体的温度场分布,进而根据计算结果,对不同环境温度、液位高度、对流换热系数对储罐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罐壁漏热量影响较大,环境风速对罐顶漏热量影响较大,液位高度对罐壁和罐底的漏热量有一定影响,环境风速对储罐整体漏热量影响不大,该模拟结果对全容式LNG储罐的结构设计与优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固定顶油罐油气空间温度分布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固定顶油罐热传导模型,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油罐温度场分布进行了理论推导.通过线性拟合和灰色关联分析,验证了理论推导数据具有很高的精度.对影响温度场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深入研究蒸发损耗和合理选择油罐表面覆盖材料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拱顶轻油罐罐下采样装置,经有关单位数年的实践证明,具有安全、省力、省时、准确及操作方便等优点;其采样化验结果与罐顶人工取样完全一致。装置结构见图1。 随着内浮顶油罐的广泛使用和发展,期望实现罐下采样。图1的结构难以适用,因为内浮顶罐比拱顶罐罐内多了一个内浮盘,并有“星罗棋布”的浮盘支撑柱,这些均使浮标1及支撑管3无法工作。我们新设计时一种适用于内浮顶油罐的罐下采样装置(又称柔性采样装置),罐内部分管件采用  相似文献   

9.
我公司直属油库乌鲁木齐储油所,新扩建的 1 000m~3拱顶油罐,1981年10月投产使用,储入 10号柴油。同年 11月 1日晚间,首次发油过程中,因机械呼吸阀失灵,发生了油罐顶部吸瘪事故。 1.现场油罐变形状况 该罐系地面立式拱顶钢油罐,直径为12 031mm,罐壁高度9 520mm,球顶半径14 400mm,球顶矢高 1302mm,顶部钢板厚度 4 mm。油罐顶部吸瘪下降弯曲呈月牙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内浮顶油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蒸发损耗、计量误差和有效利用系数低等问题,在油库装油区安装了油气回收装置的基础上,对固定顶油罐与油气回收集成工艺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集成工艺在最终油气排放量的控制上优于内浮顶油罐储油工艺,且整体效益也较高,固定顶油罐与油气回收集成工艺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轻质油品储存工艺.  相似文献   

11.
浮顶油罐降温储存高凝油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改进后的浮顶式储罐加热装置的设计原理及结构,对其应用于间歇供热条件下储存高凝油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并用模型罐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新设计的加热装置可以使因间歇供热而凝结的浮顶式储油罐安全解凝,快速恢复作业。降温储存高凝油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魏明 《油气储运》1998,17(6):41-43
介绍一种将厚膜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置入储油罐群的各储油罐内,用以数字化计量,巡检罐内油量、油温的系统,对该系统的使用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并指出了该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优点,对油罐计量、监护自动化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超  李旺  刘人玮  宇波 《油气储运》2013,(11):1161-1166,1174
油罐内油品的加热与温度测试是实现油品温度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中大型油罐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因此,全面分析了大型油罐内油品加热技术及温度场研究相关成果.加热技术可分为整体加热与局部加热两种类型,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油品性质、作业性质、地区及气温特点、安全因素等选择应用,其中节能环保型加热技术将越来越受关注.油罐温度场研究包括模拟计算、现场测试与模化试验3种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具有一定难度,但可以节约成本,提供全面、准确的温度场结果;现场测试与模化试验在工程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现阶段不可或缺,有必要积极采用新的测温技术.(表3,参41)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油罐罐顶的失稳问题,从影响罐顶稳定性的原因和校核两个方面,对光球壳和加筋球壳两种罐顶结构进行了分析,列举了罐顶外荷载和罐顶稳定性校核公式,总结了罐顶失稳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对几起典型的罐顶失稳实例进行了研究,指出罐顶外载荷超载、罐顶板腐蚀减薄、安装制造质量的缺陷是导致罐顶失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大直径储罐底板的阴极保护电位存在较大差异,可造成罐中心的欠保护,提高罐边缘电位可能造成罐中心的过保护.利用电场的叠加理论,计算了储罐底板电位不均匀性的最大值,并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指出阴极电场是影响储罐底板电位不均匀性的主要因素,建议采用双阳极和四阳极的布置方法对储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6.
油库储罐泄漏危险程度定量模拟评价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油库储罐泄漏事故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提出定量模拟评价的基本思路.通过比较,选取适当的评价模型对油库储罐泄漏危险程度进行定量模拟评价,确定其泄漏事故的爆炸危险浓度、健康危害浓度的影响区域和最大影响距离,并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进行应用研究,从而为油库储罐泄漏危险程度的模拟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油罐腐蚀的防护与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湘  刘立超 《油气储运》2000,19(10):35-38
通过对金属油罐腐蚀部位及其原理的分析,探讨了对废旧油罐的全面治理以及油罐内防腐的最佳方案。介绍了油罐防腐保护与再生技术,并对再生技术的内容及优点作了重点介绍。油罐再生技术能比较少的资金投入将废旧油罐改旧成新,是目前国内任何油罐防腐工艺和大修方法无法相比的。  相似文献   

18.
铁路油罐车液力清洗加热过程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松圣  周明来 《油气储运》1999,18(12):22-23,45
分析了在铁路油罐车液力清洗过程中利用水、空气、蒸汽三种介质缓热铁路油罐车的传热特性推导了铁路油罐车的温度变化公式,在设计用移动式清洗设备来清洗铁路油罐车的加热工艺流程时,可参考该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9.
陆朝荣 《油气储运》1998,17(3):52-54
以某油库25 m~3卧式地下汽油罐进行的一次清洗作业为例,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此次作业进行危险性分析。指出,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有:①油库安全管理混乱;②洗罐安全制度不完善;③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漠;④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建议应进一步提高油库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油库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加强人员安全教育与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