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贵州息烽林场67个森林火险调查样方进行PCA、COA排序和模糊综合评判表明:海拔影响林场森林可燃物分布状况和土壤含水量;林场森林火险以危险和较危险两级为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森林可燃物类型和火源状况;森林可燃物分为非林分型可燃物,林相整齐的中幼林型可燃物和近成过熟林型可燃物、林相不整齐林分型可燃物;林场森林型可燃物和近成熟林型可燃物、林相不整齐林分型可燃;林场森林火险区划为4级区域,即很危险区(Ⅰ)、危险区(Ⅱ)、较危险区(Ⅲ)和略危险区(Ⅳ)。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森林可燃物人工调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北京地区森林可燃物林下植被特征、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分布的研究,选择适合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主要包括修枝(包括绿修和干修)、割灌、枯落物的清理、林分密度的调整等。综合考虑不同林分类型,不同林分条件,森林可燃物的负荷量及其分布特点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调控时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技术。结合北京森林防火季节、时间以及林木生长时间规律,对森林可燃物进行调控的时间主要为10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之间。  相似文献   

3.
森林可燃物灰色Verhulst模型动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恩德  何忠秋 《森林防火》1994,(2):44-46,52
森林可燃物灰色verhulst模型动态预测居恩德,何忠秋,刘艳红,张宗林(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森林经营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讷河县林业局)1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数据来自1988年周再知对塔河林业局三种可燃物类型的调查资料。可燃物类型包括杜鹃一落...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几种主要可燃物化学组成与燃烧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大兴安岭几种主要可燃物化学组成与燃烧性王刚,毕湘虹,骆介禹,陈英海,金花(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大兴安岭林科所)森林可燃物是一种复杂的有机物的复合体。不同可燃物的化学成分都有差异,燃烧性也不同。1试样采集与处理样地设在加格达奇林业...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燃烧风洞实验室进行室内点烧试验,定量揭示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释放颗粒物粒径分布及变化特征,为森林火灾释放的颗粒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东北东部山区红松人工林为对象,构造不同风速、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水率的可燃物床层。基于燃烧风洞实验室进行108次点烧试验,利用溶气胶监测仪(美国TSI Dust Trak 8533)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不同粒径颗粒物预测模型。【结果】风速是影响4种粒径颗粒物质量最主要因素之一,PM1受风速(37.207%)和温度(25.651%)影响最大,受可燃物含水率影响最小(8.304%); PM2.5受风速(43.293%)和可燃物载量(22.855%)影响最大,受燃烧效率(7.509%)影响最小;PM4受风速(43.552%)和可燃物载量(21.225%)影响最大,受可燃物含水率(6.841%)影响最小;PM10受风速(40.832%)和可燃物载量(23.337%)影响最大,受可燃物含水率(6.946%)影响最小。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PM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主要森林可燃物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大兴安岭主要森林可燃物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胡海清(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可燃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森林燃烧性及其人行为特点。其中可燃物含水率、燃点、热值、灰分及拍提物含量五大因子与燃烧密切相关。因此,测定分析可燃物这些基础数据,可为研究森林着火、蔓延、能量释...  相似文献   

7.
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森林火灾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可燃物的含水率,而可燃物的含水率与当地的气象要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实际上可燃物的含水率是各种气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森林燃烧等级的划分,以及计划火烧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研究方法1.不同可燃物类型的选择我们在大兴安岭韩家园子林区共选了7种可燃物类型(见《森林防火》杂志1992第2期第8页)。2.可燃物种类和含水量实测本研究将森林可燃物分为两大类;枯死可燃物和活可燃物(见表1)  相似文献   

8.
南方人工林地阴燃火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燃火具有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目测难度大等特点,它不但能烧毁树根和地下微生物从而导致树木死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复燃,进而引发更大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性极大,当前对其温度变化特征尚缺乏深入了解,其科学问题亟待解决。笔者以南京市栖霞区丁山的地表可燃物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燃烧条件(可燃物类型、风速、可燃物含水量),开展野外调查实验、燃烧床火烧实验、模型模拟等,通过室内外实验和数据统计,分析地表可燃物的阴燃温度变化特征和转换为明火的临界温度及其温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枯立木燃烧的温度最高,阴燃最高值可以达到690℃,腐殖质阴燃产生的温度和持续性远高于其他可燃物类型,因此复燃的概率高于枯立木、枯枝落叶、鲜活植物等可燃物阴燃后复燃概率;森林可燃物阴燃温度上升速度随风速的增大而逐变快;地表可燃物阴燃下温度上升速度与可燃物含水量成反比,即含水量越大,森林可燃物阴燃温度上升速度越慢,当含水量超过42.3%,可燃物能够复燃的概率极低。  相似文献   

9.
十八站林业局森林火灾的统计分析张志贤(黑龙江省木材采运研究所)马野森臧志安韩金平吴建志(十八站林业局防火办)森林火灾的特点及发生规律取决于林分及可燃物状态、天气、气候以及人在森林中活动的情况等。参考太阳黑子影响气候的年际变化规律,在研究十八站林业局森...  相似文献   

10.
舒立福  施德法 《森林防火》1998,(3):14-14,16
森林火灾属于固体可燃物的燃烧,分为预热、热分解、气体燃烧和固体燃烧阶段。发生森林火灾时,在外界火源的作用下,先将森林可燃物热分解为可燃性气体,然后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并燃烧。可燃物的热分解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即外界要向森林可燃物输入能量(火源)。...  相似文献   

11.
八种林分类型易燃可燃物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种林分类型易燃可燃物分布研究张景群(西北林学院森保系,陕西杨陵712100)窦彬生,叶宏谋(西北林学院教学试验林场,陕西宁陕711600)森林火灾类型及森林受害情况与易燃可燃物分布及载量关系十分密切。在秦岭林区除气象条件和植物生长周期影响外,林龄不...  相似文献   

12.
王刚  陈英海 《林业科技》1996,21(2):48-49
森林可燃物有焰燃烧性的研究王刚,骆介禹,毕湘虹,陈英海(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燃烧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通常固体可燃物可以分成二个相:在可燃物上方空间内进行有焰燃烧,放出大部分热量,并可以看到火苗的高度;在固体残留物表面上进行缓...  相似文献   

13.
<正>森林火灾的发生取决于3个因素:(1)林内外可燃物;(2)合适的气象条件;(3)野外火源,这3个因素同时具备就有林火发生,缺任何一个因素林火也烧不起来。森林防火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设法破坏这3个因素,使森林不具备燃烧的条件。就我国目前防治森林火灾的形势来看,依然存在着发生大火的潜在危险。1森林可燃物超载,提供了森林大火燃烧的物质基础自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级森防指挥部的领导下,经林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森林火灾得到有效控制,火灾次数、火灾面积都降了下来,多年来很少着大火。但事  相似文献   

14.
细小可燃物易燃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细小可燃物易燃性的试验研究王刚,金晓钟(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细小可燃物是森林火灾最危险的引燃物。据统计95%以上的林火都是由地表细小可燃物首先引起的。因此研究不同地表可燃物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的引燃概率,对控制火灾发生的引燃机制具有实际意义。198...  相似文献   

15.
刘志忠 《林业科技》1994,19(6):32-33
择伐伐区可燃物点烧对林木的影响刘志忠(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择伐(含间伐、营林抚育伐)伐区堆集的大量采伐剩余物,是形成高强度森林大火、致死致伤林木的物质条件。管理并减少这类可燃物,具有清理林内卫生、降低林内火险等级、促进林木生长、减少病虫鼠害寄栖地...  相似文献   

16.
马力  马俊  常学向 《甘肃林业科技》2002,27(1):32-33,39
受大陆性荒漠气候和高山寒冷气候的双重影响,祁连山林区冬春两季寒冷干燥,且春季多大风天气,可燃物含水量接近风干状态。针对该林区森林防火的现状,分析了森林火灾发生的特点及发生趋势,并提出林区林火预报预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皖西大别山区森林火险预报系统王克强,李从林,彭春桃(六安地区气象台)王永长(六安地区防火办)森林燃烧是自然界燃烧现象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它不仅与外界条件(如气象条件、林地环境、火源状况等因子)有关.还与可燃物本身的内在结构、性质、数量、大小等因素有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为给上海市森林火灾风险评估与区划提供参考,以上海市森林火灾风险普查的303个乔木标准地为基础,将乔木林分划分为5种林分型,分别建立乔木层可燃物载量与蓄积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5种林分类型的可燃物载量最优模型分别为W=30.392+10.759V-0.526V2+0.015V3(针叶林型)、W=18.273+13.752V(樟木林型)、W=12.458+12.031V+0.322V2-0.036V3(其他硬阔林型)、W=26.313V0.638(软阔林型)和W=21.644+8.460V+0.425V2(混交林型)。  相似文献   

19.
实现森林可燃物阻隔技术是减少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基础.基于可燃物阻隔技术的火烧阻隔带和生物阻隔带技术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可燃物阻隔带技术易于形成不利于可燃物燃烧的环境,并使可燃物呈不连续分布.火烧阻隔带技术是充分利用火的作用,烧去燃烧的森林可燃物,降低森林火灾危险性.目前火烧阻隔带技术已成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人工林内可燃物载量、含水率与森林燃烧性关系的研究薛煜,王会岩,张世萍(东北林业大学)(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防火办)HT5SSⅡ森林可燃物是指森林中死地被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森林可燃物是燃烧的物质基础,其载量和含水率的多少直接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