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抗大豆灰斑病品种合丰29号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郭泰,张荣昌,齐宁,刘忠堂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产和销售价格。而防治大豆灰斑病的根本措施是育成和推广抗病品种。合丰2...  相似文献   

2.
大豆灰斑病的危害与抗病育种工作回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刘忠堂 《大豆科学》1991,10(2):157-161
大豆灰斑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降低商品价值。育成抗灰斑病品种,是解除灰斑病对大豆危害的根本方法。采用一次杂交和简单回交改良法均收到良好效果。已育成合丰27、合丰28、合丰29、合丰30号四个抗病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耐病品种的应用,对保持大豆大面积稳产也具有重要意义,合丰25号是当前大面积推广品种中,耐病性较好的品种,年推广面积已达到1500万亩。  相似文献   

3.
高抗灰斑病高产大豆新品种合丰34号的选育齐宁,郭泰,刘忠堂,商柏廷,张荣昌(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黑龙江省是我大豆的的主要产区,也是重要的大豆出口生产基地。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大豆灰斑病始终是阻碍大豆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使大豆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高产大豆新品种东生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产大豆新品种东生1号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1992年以合丰25系选为母本,以北87-1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选育而成的。该品种适于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主要特点是株型合理、高产、稳产,抗倒伏、耐旱、耐涝、中抗大豆灰斑病。2003年通过黑龙江省作物品种省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东生1号。  相似文献   

5.
“合丰45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育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为超高产品种,脂肪含量22·06%,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MV1号株系,为超高产、优质、抗病型品种。  相似文献   

6.
美国大豆种质资源在抗灰斑病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抗灰斑的美国大豆品种拉姆配吉、俄亥俄、维尔金作为亲本,与东北春大豆品种进行进行有必杂交、回交改良,已育成合丰27、28、29、32号个高抗灰斑病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7.
高产大豆新品种垦丰23号是农垦科学院作物所于1997年以合丰35号为母本,九交90-102为父本有性杂交经过多年选育而成。该品种主要特点是丰产性好,适应性强,中抗灰斑病,秆强,抗倒伏,蛋白质含量较高。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200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8.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双抗育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一般发病年可减产5—12%,大发生年减产31%。感病籽实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均降低。大豆病毒病一般植株发病率达60%、籽实褐斑率达10—12%,重者达7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出口和销售价格,尤其两种病同时流行对大豆生产影响更大。目前我省已推广了一批抗灰斑病品种,但生产中尚无抗病毒病品种,更缺少灰斑、病毒兼抗品种。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抗大豆灰斑病育种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抗大豆灰斑病育种方法分析黑龙江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王德亮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大豆灰斑病的流行,感病品种可减产12%~15%,严重时达30%,品质变劣,籽实蛋白下降1.2%,脂肪下降2.9%,百粒重降低2克左右,严重影响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10.
灰斑病对大豆类囊体膜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SO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灰斑病1号,7号小种侵染条件下,大豆类囊体膜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提出了灰斑病1号小种主要是使感病大豆品种叶肉细胞叶绿体膜蛋白受到损伤,然后使植发病。灰斑病7号小种对大豆的影响主要作用于细胞色素的表达上,使细胞色素不能合成,从而表现出感病反应。而抗病品种则无此反应。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生理小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年来采用自行筛选出的一套鉴别品种进行了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测定。在黑龙江省各地共采集分离了100个菌株,此外还有吉林及辽宁省6个菌株,共鉴定出11个生理小种。黑龙江省发现的10个小种中,以1号及7号小种出现频率高,分布广,为我省的优势小种,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10号小种。 用已知的主要小种,对一批合丰、合交系统大豆推广品种和新品系进行了小种接种鉴定,明确了其对主要小种的抗性谱。其中新选育的合丰27、28、29和30号对优势小种均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210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 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共有16个生理小种,除以往报道的1~4号、6~ 11号生理小种外,又增加了5号、12~16号等6个新的生理小种。从主要生理小种在黑龙江省内各地的出现频率 来看,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41.43%,其次是7号小种,为13.33%,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6.67%,占第三 位。黑龙江省内大豆种植区主要以1号小种占优势,各地小种的组成和比例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大豆抗灰斑病菌的生化基础刘丽君,高明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陈连文(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农业局)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范围较广。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发病较重。其优势小种以1号、7号为主。近两年8号小种又有所抬头,使...  相似文献   

14.
大豆主要病害双抗种质鉴定初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2002—2003年采用人工接种与田间试验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江省新品种(品系)及一些国内外种质资源 进行灰斑病、疫霉病、镰刀菌根腐病、大豆花叶病毒病进行鉴定筛选,从中鉴定出3份抗灰斑病、疫霉病的双抗资 源,龙品8802、HR41和钢9491 - 2; 3份抗根腐病、疫霉病的双抗资源,抗线2号、邓恩和大粒黄; 2份抗病毒病、灰斑 病的双抗资源,合丰44号和合丰45号。同时鉴定出一大批单抗种质。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抗性调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培育灰斑病抗性品种可降低灰斑病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本研究以202份黑龙江省近25年主栽的大豆品种构建关联群体,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病指数。利用187对SSR标记对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位点进行分析,通过GLM 和MLM两种模型对大豆品种的灰斑病抗性与标记进行关联分析,进一步分析抗性关联位点等位变异与抗性表型效应关系。结果表明:202份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变异系数为14.26%;187个标记在群体中共获得809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为4.42个,变幅2~10个,其中17号染色体的平均PIC值最高(0.64),12号染色体的平均PIC值最低(0.26);检测到稀有等位变异146个,特有等位变异位点58个;无论共线性组合位点还是非共线性组合位点均存在不同程度LD,连锁不平衡P<0.05支持的对数占总对数的21.65%;202份大豆品种被划分为3个亚群,亚群POP1与POP3之间遗传距离最小(0.03),亚群POP2与POP3之间遗传距离最大(0.35);两种模型共同检测到11个SSR标记与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性显著关联,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Satt549的贡献率最大,可解释表型变异14.74%;具有增效效应的等位变异共有24个,增效效应超过10的等位变异有7个,增效效应最大为Satt703-247(19.62),典型载体材料为合丰29;其次是Satt587-185(19.58),典型载体材料为东农50;Satt549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高(13.87),Sat_366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低(0.84)。聚合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可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的亲本选配和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永梅  申宏波 《杂粮作物》2003,23(4):235-236
1 大豆灰斑病的分布和危害大豆灰斑病 (CercosporasojinaHara)为真菌病害 ,在 1 91 5年由Hara首先在日本发现 ,此后相继在美国、英国、前苏联、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委内瑞拉、危地马拉等国均有发生 ,至今大豆灰斑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也很普遍 ,自 1 92 1年发现以来 ,遍及各大豆种植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 ,从 2 0世纪 60年代至今 ,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已有四次大发生 ,给生产和外贸造成严重的损失 ,已成为黑龙…  相似文献   

17.
气象因子对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丰50为试材对黑龙江省田间大豆灰斑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采集田间发病的大豆叶片,通过调查极端高温和低温条件及不同大豆叶部温度、冠层湿度下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产孢情况,初步探索了大豆灰斑病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即叶面温度18℃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5.6个·mm-2;冠层湿度80%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10.0个·mm-2;叶面温度在-30℃-30℃范围内孢子均能正常萌发.2006年和2007年田间气象因子和当年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程度与6、7、8月份平均湿度和降水总量成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无关.  相似文献   

18.
近十五年来,垦区大豆栽培品种几经更新,变化显著。其趋势为:早熟品种比例增大;叶形变尖,茎杆变强,株型收敛;抗灰斑病能力趋强。品种的更新变化,适应了垦区生态条件,大豆栽培技术发展,以及商品市场的需要。现存的主要问题是:合丰25号在部分地区越区越期种植;缺少抗病品种和能突破低温限制因素的早熟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9.
大豆新品种北豆43号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中抗灰斑病。适于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种植。  相似文献   

20.
大豆抗灰斑病新种质的创新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抗灰斑病新种质的创新和利用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郭泰刘忠堂齐宁黑龙江省甘南县种子公司李静媛大豆灰斑病是一个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降低商品价值,给大豆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一般在自然发病条件下,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