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柏类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柏类4个树种墨西哥柏,绿干柏,垂柏,巨柏共12个种源的引种表明,不同树种和种源树高,胸径增最大年份分别出现在造林后第4年和第5年;造林后10a,lay status  相似文献   

2.
蓝桉、直干桉综合丰产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林采用正交设计,因素为树种、整地方式、密度、施肥,各因素取3个水平,3次重复。用生长量、生物量与投入产出进行评价。试验结果:3.5年生蓝桉、直干桉幼林最佳处理平均高9.5m,平均胸径8.9cm,每hm2蓄积量70.5126m3,最佳处理比最差处理树高大28.4%,胸径大34.9%,蓄积量大183%。用已取得的技术成果营造的示范林,3.5年生平均高9.8m,平均胸径6.5cm,累计产桉叶2.43万kg/hm2,3年生左右,通过桉油及薪柴的收入可以回收全部造林及加工成本。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将试验处理分为1代种子园、优良家系、无性系、优良无性系4个改良层次。研究结果表明:改良效果依次增大。优良无性系单行小区试验,9年生材积比那坡种源增加67.3%;块状造林,两块平均林龄8年,平均树高9.9m,平均胸径13.1cm,每667m2林木蓄积量179m3,比那坡种源增加96.7%。因此,无性系选育是充分利用杉木多层次遗传变异获得最大改良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楸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楸树10个无性系及金丝楸(对照)测试林5年对比试验,选出速生型优良无性系8615。5年生胸径达9.4cm,年均1.88cm;树高5.2m,年均1.04m;立木材积0.01714m ̄3,年均0.00343m ̄3。与金丝楸相比,胸径、树高、立木材积分别增力027.0%、6.1%及102.8%。与全林均值相比,胸径、树高、立木材积分别增加25.3%、10.6%及92.2%。胸径重复力为54.71%,遗传增益13.86%;树高重复力35.05%,遗传增益3.73%;立木材积重复力61.37%,遗传增益56.55%。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杉木采伐迹地秃杉造林试验表明,在杉木采伐迹地上种植秃杉,生长良好,且造林成活率为96%,保存率为(3年)94%,3年生树高达2.6m,胸径达5.2cm,没有病虫害,秃杉可作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换代的骨干树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油麦吊云杉,是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主要优质用材造林树种之一,28年生人工林主要林分因子胸径13.4cm、树高12.5m、蓄积285.79m^3/hm^2,其林分胸径、树高和蓄积年平均生长量分别达到0.48cm、0.45cm和10.2m^3/m^2.28年生人工林林分养木层生物量为174.96t/hm^2,平均净生产量达7880.8kg/hm^2,year。这表明该树种人工林具有较高生产 在适生地区大力  相似文献   

7.
楸树造林密度及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楸树造林密度7年试验总结。在7种造林密度中,树高最高(平均5.13m)的密度为21m×1m、3m宽窄行,最低(平均4.40m)的密度为2m×2m,相差16.6%;最大胸径(平均7.4cm)和最大单株立木材积(平均0.00866m ̄3)的密度为3m×4m,最小胸径(平均5.7cm)和最小单株立木材积(平均0.00471m ̄3)的密度为2m×2m,胸径相差29.8%,材积相差84.9%;密度居中的2m×1m、6m宽窄行及3m×3m,对光照的利用较佳,冠下平均光照强度0.80—0.95万勒克司,冠下、株间、行间光照平均透过率分别为12.4—14.4%、16.0—21.2%、50.8—59.1%;2m×1m、6m宽窄行的光台强度较2m×2m增加20.1%;密度愈小,郁闭愈晚,径阶偏向大径阶分布,密度愈大,郁闭愈早,径阶偏向小径阶分布,并需较早的间伐。  相似文献   

8.
藏柏引种造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柏原产西藏东南墨脱、林芝及鳊北部等地,是珍贵的速生用材树种和庭园观赏树种。仁寿县引种藏柏人1987年开始,历经104上,经观测在我县引种造林生长良好,抗生强、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优于乡土树种四川垂柏,可在我县海拔350m~988m之间的紫色土壤和微酸性黄壤上发展。牧季用营养袋苗造林,成活率可达95%,该树种已在我县工程造林中作为优化树种推广,截至1996年底全县引种造林3478公顷。  相似文献   

9.
1985年选择长白落叶松种子园优良无性系进行芽接,于1987年营造丰产林0.48hm^2,以普通长白落叶松作对照。树龄8年生时,优良无性系树高,胸径,材积及每公顷蓄积量平均分别为3.99m,3.48cm,20.2×10^0-4m^3,和2.244m^3,分别和对照106.2%,103.3%,123.9%和123.8%;13年生时上述各因子平均值为7.18m,7.94cm,22.6×10^-4m^3  相似文献   

10.
杉木15个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102个从杉木“三优”中选出的无性系单行小区和块状组配造林小区试验株进行生长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分龄段逐步筛选法选优。造林后4-5年,林分平均树高4.5-6.0cm,胸径6.0-8.0cm时进行第一次筛选,淘汰60%的无性系后,中选无性系平均比对照增产55.7%。造林后6-7年,林分平均树高7.2-08.5m,胸径10.0-12.0cm时进行第二次筛选,淘汰40%无性系后,中选无性系平均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砚山县铳卡农场对墨西哥柏、郭芬柏、冲天柏和杜仲4个不同树种以及不同的造林密度、施肥措施、育苗措施与喷洒云大-120处理等5个因素的对比试验,其幼树期(3年生)的试验结果表明:树种对林木的生长量、生物量及造林保存率影响显著,其他因素对林木生长的影响被树种的影响所削弱。同一树种在其他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较明显,参试的墨西哥柏、郭芬柏、冲天柏和杜仲的造林技术措施的最佳组合分别是A1B2C2D1E2、A2B2C2D2E1、A3B1C3D1E2和A4B1C4D2E2。3年生墨西哥柏最佳组合的树高为3.4m、地径4.8cm、冠幅1.09m,生物量为29.348t/hm^2;冲天柏最佳组合的树高为2.66m、地径3.88cm、冠幅0.74m、生物量为19.000t/hm^2;郭芬柏最佳组合的树高2.42m、地径3.73cm、冠幅0.87m、生物量为18.548t/hm^2。预计在滇东南岩溶山区选择墨西哥柏、冲天柏和郭芬柏,采用最佳技术措施组合造林,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调查分析了引自澳大利亚的桉树伞房属4个树种23个种源209个家系在广西柳州试验点遭受桉树Quambalaria顶梢与白叶枯萎病病害情况.4个引进树种中斑皮桉和大叶斑皮桉受害最为严重,感染率分别达99.2%和97.9%;柠檬桉和斑皮柠檬桉总体抗性表现较好,感病率为63.2%和72.4%.4个树种易感病的特性和适宜的降雨环境,是病害集中爆发的主要原因.对伞房属4个树种的下一步研究应注重于抗病种源、家系的选育.  相似文献   

13.
平欧杂交榛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一个栽培榛子资源。本研究使用9个SSR标记分析了8个引进的平欧杂交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而构建了指纹图谱。结果显示其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观察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均值分别为4.161、0.875、0.734,说明其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指纹图谱分析显示通过8个两两标记组合,能有效区分引进的平欧杂交榛品种。本研究为平欧榛栽培品种的保护与推广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贵州三种黄色山茶花群落的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对贵州三种黄色的山茶花的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种子植物的区系,结果为:小黄花茶的群落中出现了46科64属78种种子植物,热带分布的科占43.5%,属占62.4%;贵州金花茶的群落中出现了34科55属72种植物,热带分布的科占50.0%,属占72.6%;离蕊金花茶的群落中出现了24科32属42种植物,热带分布的科占45.8%,属占75.0%。三种黄色山茶花的区系成分都是以热带成分为主,贵州金花茶和离蕊金花茶的群落的区系成分的相似性较高,热带成分明显大于小黄花茶的热带成分。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了解砧木对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接穗生长的影响,明确不同砧木嫁接苗生长差异的原因。本实验以山核桃本砧嫁接苗为对照,以美国山核桃C. illinoensis和湖南山核桃C. hunanensis为砧木的嫁接苗作为主要研究材料,分析比较其存活率、接穗生长量、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及愈合部输导能力等方面差异,探讨异砧嫁接促进山核桃接穗生长的可能原因。研究发现:(1)以美国山核桃和湖南山核桃为砧木时,嫁接成活率为90.45%和92.66%,而本砧嫁接的成活率仅为76.34%,且后期出现大量死亡现象;(2)以湖南山核桃为砧木的嫁接苗,新梢生长量、节间长度和复叶数,显著优于其余二者,其中本砧嫁接苗生长最差,单叶长和宽也最小,说明异砧嫁接有促进山核桃接穗生长的作用;(3)以湖南山核桃为砧木的嫁接苗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光合作用更强;(4)利用划走式切片仪将砧穗连接处切片观察,从切片情况可知,以湖南山核桃为砧木的嫁接苗再生组织中单位面积的导管数最多,且愈合较好;本砧嫁接苗导管数最少,且愈合较差。通过研究笔者推测山核桃异砧嫁接砧穗连接处愈合较好、再生组织间导管数多是其成活率高的原因,且异砧嫁接对山核桃接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武当山地区盾叶薯蓣(Diosorea zingiberenzis C.H.Wright)4个居群29个单株根茎的单株质量、折干率、生长速率、薯蓣皂苷元含量检测,及其各生物学特征的差异的研究,探讨了薯蓣皂苷元含量及其它生物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武当山地区野生盾叶薯蓣根茎薯蓣皂苷元含量绝大多数在1.6%以上,含量超过2.0%的单株为79%,含量超过3.0%的单株为31%,最高含量达3.51%;武当山泰山庙盾叶薯蓣居群的根茎平均单株质量、平均生长速率、薯蓣皂苷元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居群,折干率显著低于其它居群。盾叶薯蓣根茎的薯蓣皂苷元含量与根茎单株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078,与根茎折干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989,与根茎生长速率不显示显著的相关性;盾叶薯蓣根茎单株质量和生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99;武当山泰山庙盾叶薯蓣居群为优良的盾叶薯蓣种质,武当山区适合建立野生盾叶薯蓣的种质保护基地。  相似文献   

17.
Optimizing SSR-PCR system of Panax ginseng by orthogonal desig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orthogonal design was used to optimize SSR-PCR amplification system using Panax ginseng genomic DNA as template. Four levels of five factors (DNA template, Taq DNA polymerase, Mg^2+, primer, and dNTP) and annealing temperature have been tested separately in this system.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reaction efficiency was affected by these factors. Based on the results, a stable, productive and reproducible PCR system and cycling program for amplifying a ginseng SSR locus were obtained: 20 μL system containing 1.0 U Taq DNA polymerase, 2.0 mmol·L^-1 Mg^2+, 0.2 mmol·L^-1 dNTPs, 0.3 μmol·L^-1 SSR primer, 60 ng· μla^-1 DNA template, performed with a program of 94℃ for 5 min, 94℃ for 30 s, annealing at 56.3℃ for 30 s, 72℃ for 1 min, 37 cycles, finishing at 72℃ for 7 min, and storing at 4℃.  相似文献   

18.
米槠和苦槠LN2保存材料细胞膜代谢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米槠和苦槠两林木树种的保存材料进行IN2保存,采用不同含水量(MC)、冷冻方式和解冻方式处理,并对保存后种子发芽率、电导率、S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了跟踪测定.结果表明IN2保存的技术关健是在于减少保存材料在脱水过程中造成的脱水伤害,其次是采用适宜的冷冻和解冻方式.米槠种子和离体胚最适含水量均为12%MC,采用MF-QT方式较为适宜;苦槠种子最适含水量为15%MC,其离体胚保存时,可适当降低含水量到12%,MF-QT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Phytochemical study on the ethanol extract of the radixes of 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three new compounds curcuminol F (1) curcuminol G (2) and wenyujinoside (3) and a known compound aurantiamide (4).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