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瓜州塘墩湖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以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各种生境类型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笔者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对该保护区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5目33科112种(资料记载28种和实地调查84种),包括留鸟36种,夏候鸟51种,冬候鸟9种,旅鸟16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鸟类区系以广布种为主,占鸟类总数的56.25%。文中对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候鸟和荒漠生态系统。2006年3月~2007年4月,对该保护区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等进行了多次科学调查。综合文献记载,得知阳关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86种,隶属13目,30科,57属,其中留鸟13种,夏候鸟47种,冬候鸟5种,旅鸟21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0种。鸟类区系以古北界成分为主,占繁殖鸟总数的70%,而东洋界种类仅2种。生境类型包括湿地、草原、灌丛和居民点等。近年来保护区内珍稀鸟类数量不断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  相似文献   

3.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东部,是以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018年4~5月,首次较为系统地对卡山自然保护区春季鸟类的种类、分布、生境等进行了调查。共观察到鸟类9目21科5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7种。调查结果显示,春季鸟类中,共有留鸟19种、夏候鸟28种、冬候鸟6种、旅鸟6种;繁殖鸟(包括夏候鸟和留鸟)47种,占总数的79.66%;鸟类区系以古北界鸟类为主,占繁殖鸟种数的78.72%。工业发展、人为活动干扰、保护措施等对卡山自然保护区鸟类有不同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对应的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4.
宁夏西吉县党家岔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西吉县党家岔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独具风格的地震堰塞湖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该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获悉鸟类有107种,隶属14目35科62属,其中夏候鸟40种(37. 4%),留鸟31种(29. 0%),旅鸟34种(31.7%),冬候鸟2种(1. 9%)。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3目4科6属12种。鸟类区系中古北界种占优势,有79种(73. 8%),东洋界种11种(10. 3%),广布种17种(15. 9%)。运用G-F指数及Shannon-Weiner指数对保护区4个堰塞湖生境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G-F指数大小顺序为党家岔堰(0. 653)>河滩堰(0. 500)>苏堡堰(0. 496)>堡玉堰(0. 286),Shannon-Weiner指数大小顺序为党家岔堰(2. 776)>河滩堰(2. 655)>苏堡堰(2. 489)>堡玉堰(1. 966)。分析影响保护区内鸟类种类数量的多少主要是与湿地生境面积大小、人为干扰情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2019年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昆虫本底调查,共采集或观察到昆虫数量为4329头,共鉴定整理出扎龙自然保护区昆虫计12目84科427种,其中鳞翅目201种,占鉴定种类的47.07%;鞘翅目133种,占鉴定种类的31.15%;其他昆虫种类相对较少,得出鳞翅目、鞘翅目为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种包括黄蜻(Pamtala flavescems)、普通伊蚊(Aedes communis)、尖突水龟虫(Hydrophilus acuminatus)及中华蚱蜢(Acrida cinerca)。初步掌握了湿地昆虫种类、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湿地环境变化的关系,在保护和监测保护区生态稳定的前提下,提出湿地昆虫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的方法对上海市崇明东滩和九段沙湿地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发现,2个保护区内外来人侵植物总数达22种,入侵途径主要为无意传播进入,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均已在保护区内建立了稳定的繁殖种群,互花米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恶性外来入侵植物已经对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分析了2个保护区内外来人侵植物的特点和生态影响,提出了防治外来入侵种的具体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向海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丹顶鹤等珍稀水禽和蒙古黄榆为主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与作用。但是,湿地资源的退化现状使得人们对于保护区的有效性产生了疑问。本研究借助RS与GIS技术,利用1954年、1986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了向海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保护区内各功能区、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另外,结合保护区野外调查资料,探讨了湿地生境退化对鹤类等珍稀水禽迁徙及繁殖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建立后湿地损失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减少的趋势;核心区内湿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对实验区与缓冲区的保护作用较弱;与其周边区域相比,保护区内湿地资源的时空动态变化显著;鹤类等珍稀水禽种群数量随着湿地面积的萎缩而迅速减少。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是导致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人为活动干扰以及保护区自身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影响保护区对湿地资源发挥有效保护作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需水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为例 ,对其各生态环境需水的配制要素—植物需水量、土壤需水量和野生动物栖息地需水量分别进行了计算 ,最后估算出了该湿地植被生长期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表明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 1 .0 2亿m3,优等生态环境需水量为 1 .95亿m3。最后 ,针对保护区湿地目前面临的水文危机 ,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梳理了脆弱性分析研究现状,对其定义和分析框架进行了评述。重点对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脆弱性进行分析,指出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市场因素等是造成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脆弱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尝试从制度安排、区位优势、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降低白水江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0.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原产地、入侵途径等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初步确认有外来入侵植物27种,隶属于13科25属,其中以菊科的种类最多,有7种;所有入侵植物均为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占40.7%;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他六大洲都有植物入侵该区,而以美洲大陆最多;入侵途径多样,以无意传播途径为主。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分析了麋鹿对部分入侵植物种的采食利用,从植物入侵特点和对石首麋鹿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两方面对该区植物入侵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上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提出对保护区内入侵植物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