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发展和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今后采用焚烧、堆肥、回收利用和卫生填埋多种处理方式来处理广州市的城市生活垃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露天燃烧碳排放强度,根据2009—2017年湖北省的主要农作物产量、草谷比,估算了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量,结合秸秆露天焚烧比例计算了湖北省2009—2017年主要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量,进一步依据相关排放因子得出CO和CO2的排放量及碳排放总量。结果表明,湖北省农作物年平均秸秆产量达到32.65×106t;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量平均为7.01×106t,约占作物秸秆总量的21.47%,其中水稻秸秆露天焚烧量占到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量的49.37%;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CO和CO2总量平均每年分别为0.72×106t和9.74×106t;排放的总碳量平均每年为2.96×106t,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露天焚烧释放的总碳量分别为1.47×106、0.50×106、0.52×106和0.48×106t。  相似文献   

3.
垃圾分类可从前端减少需要处置的垃圾总量,合理循环利用其中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减轻填埋压力.国际上生活垃圾有分2~3类(如美国)、5~6类(如德国、瑞典)和无限分类模式(如日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生活垃圾以填埋或焚烧为主,而德国、瑞典的垃圾回收利用和再生处理占有较大比重.湖南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4类.由于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在处置前有人定期收集,故长沙主要分为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2类,这有效减少了清运量,处置方式以焚烧发电和填埋为主.大多研究认为,生物质废弃物以堆肥处理方式更为经济可行,而堆肥可通过添加适宜辅料、菌剂和控制温湿度等方法转化为有机肥料.因此,提出从制度及环境生物安全性方面深入开展生物质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的研究是今后生物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量化德州市农村居民的直接、间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及其变化,得出德州市农村居民直接碳排放量为0.643 t CO2/人;间接碳排放量与其相当,为0.558 t CO2/人,呈增加的趋势,其中食品、居住、交通是其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城市果蔬垃圾处理现状及再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文  沈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41-43,49
介绍了果蔬垃圾的特性,阐述了城市果蔬垃圾的处理方式,包括焚烧、好氧堆肥、卫生填埋、厌氧消化、固体发酵、生产饲料蛋白。鉴于几种果蔬垃圾处理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单一的堆肥化处理、厌氧发酵或固体发酵生产饲料蛋白处理不符合城市果蔬垃圾处理需要的现实情况,设计了一套以厌氧发酵、好氧堆肥和固体发酵生产饲料蛋白技术处理果蔬垃圾系统,该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果蔬垃圾减量化等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堆肥化作为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手段为各国所重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起步于上世界80年代后期,由于采用混合垃圾收集方法,增加了物料的复杂性,严重地阻碍了堆肥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同时存在堆肥周期长、占地面积大等缺点。近年来,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以每年8%到10%的速度递增。200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669万吨,但焚烧、生化处理和卫生填埋比例仅为2∶8∶90,垃圾处  相似文献   

7.
<正>对城市垃圾的处理,当前常用的方法除回收利用外,主要有集中焚烧、生化堆肥及卫生填埋3种。我国有关做好城市垃圾处理的方法与建议是:在垃圾产生的源头—社区配备垃圾预处理设施,由专人对城市垃圾进行收集集中和预处理;对城市垃圾进行分类粉碎、脱水、消毒、胶结和压块处理,并以"垃圾块体的分区分类堆砌填埋处理"替代"垃圾的混杂式填埋处理";利用垃圾块体充填废弃采矿场,实施城市垃圾处理与矿山采空场修复相结合的环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唐旭日  马海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216-2217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城市固体废弃物堆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和化肥可明显增加黑麦草干物质产量,阳春和大安2种土壤50 t/hm2堆肥处理黑麦草干物质产量分别增加39.53%和109.38%,而NPK处理分别增加267.44%和406.25%;堆肥和化肥的配施处理(阳春土壤处理③和大安土壤处理④)产量最高;堆肥处理能明显提高土壤pH、有机碳、有效磷、钾、铁、锰、锌、铜含量。  相似文献   

9.
从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4个方面对宝鸡各县(区)2005-2011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修正了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宝鸡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总体是增加的,7年间增加了32.08%,年均增长4.58%。2006年碳排放量最少,为173 436.71 t;2011年碳排放量最多,为233 109.78 t。碳排放强度在0.367~0.555 t/hm2之间,7年间增长了50.33%,年均增长7.19%。化肥碳排放占到总排放量的84%以上。从各县(区)来看,陇县碳排放量最高,每年都在60000 t以上;陈仓、凤翔、岐山、扶风和眉县的碳排放量在20 000~50 000 t之间,渭滨、金台、千阳、麟游、凤县和太白碳排放量在15 000 t以下。太白县碳排放量最小,每年都在4 600 t以下。碳排放强度以陇县最高,每年都在1.0 t/hm2以上;太白县碳排放强度最小,每年都在0.36 t/hm2以下。  相似文献   

10.
农业废弃物作为可"变废为宝"的资源,其循环利用成效对于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村环境、推进"两型农业"快速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农业废弃物的碳排放量核算指标体系,在科学估算2007~2016年南疆棉区棉花秸秆资源不同利用方式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结合棉区实际,设计出在低碳背景下实现以棉花秸秆发酵沼气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循环模式,即"秸秆—沼气—有机肥还田—低碳农业"。结果表明:(1)新疆南疆棉区棉花秸秆资源的利用潜力巨大,2016年可收集棉花秸秆资源量为898. 646万t,年均可收集量达670万t。(2)2007~2016年南疆棉区棉秆不同处理方式的年平均碳排放总量为266. 664万t,年平均碳排放强度为3. 12 t/hm~2,不同利用方式碳排放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秸秆薪柴燃料秸秆焚烧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发酵沼气。(3)以棉花秸秆发酵沼气为中心"四位一体"循环模式的基本实现路径为"棉花秸秆—沼气池—沼气发电—提供农户生产生活用能"、"棉花秸秆—沼气池—沼渣、沼液—肥料化—有机肥还田—果蔬种植"、"棉花秸秆—沼气池—沼渣、沼液—饲料化—畜禽粪便—有机肥还田—棉花、果蔬种植"。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春芳  闵文江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06-107,110
对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进行了初步调查。主要方式有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太阳能垃圾减量化;高温高压湿解法;垃圾衍生燃料;气化熔融处理技术;沼气池的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现状,分析了单一处理方式,如填埋、焚烧和堆肥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镇生活垃圾"三位一体"综合处置的工艺路线;探讨了垃圾综合处置系统应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堆肥-生物滤池两步除臭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时产生的臭气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采用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过程中添加微生物除臭剂,并通过生物滤池对堆肥尾气中的臭味物质进行吸收的两步除臭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堆肥中鲜鸡粪与玉米秸秆重量比为10∶1,微生物除臭剂接种量为0.1%,生物滤池填料中草炭土、秸秆、沸石的比例为10∶5∶1(v/v),含水率为60%,空床接触时间为95.5s;堆肥与生物滤池填料体积比为5∶1,堆体外温度保持在30℃,生物滤池室温(20~25℃)运行,应用堆肥-生物滤池2步除臭工艺能够使堆肥氨释放量降低38.0%,堆肥保氮率提高16个百分点,两个月的试验期间内,综合除氨率达到99.9%。  相似文献   

14.
无害化污泥堆肥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并经无害化处理最终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土地改良用泥质》(GB/T 24600—2009)土地利用标准的堆肥产品(以下简称为污泥堆肥)。以河南省小麦-玉米轮作区沙质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2013—2016年田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污泥堆肥不同施用梯度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有机碳(SOC)中分配比例的影响,试验处理设置为不施污泥堆肥(CK)、15 t·hm~(-2)污泥堆肥(SW1)、30 t·hm~(-2)污泥堆肥(SW2)和45 t·hm~(-2)污泥堆肥(SW3)。结果表明,较CK处理,施用污泥堆肥处理土壤SOC、全氮(TN)含量和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均显著升高,尤其是施用量为45 t·hm~(-2)时效果最显著(P0.05),分别增加了265.83%、284.31%和55.51%。施用污泥堆肥处理各活性碳组分含量均显著提高,且与其施用量呈正比,施用污泥堆肥处理中活性碳库各组分含量呈现:颗粒态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SMBC)。施用污泥堆肥处理促进微生物量碳分配比例(SMBC/SOC),其中SW3处理促进效果最为显著,较CK增加了256.84%(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与以上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污泥堆肥主要是通过施入量的不同影响土壤中活性碳组分及其分配比例。冗余分析结果进一步发现,土壤肥力水平、速效养分、pH和土壤水分对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及其分配产生影响,其中土壤综合肥力IFI指数显著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分配率(P0.05),解释率达64.3%。综上可知,连续施用4年污泥堆肥能提高沙质潮土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施入量为45 t·hm~(-2)时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南通市农村生活垃圾现状调查与处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南通6县(市)农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对农村生活垃圾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垃圾的产生特征分析垃圾的去向及处理方式,提出南通市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结果表明,南通市农民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支持和参与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南通市农村生活垃圾平均产生量为0.69kg/(人.d),乡镇垃圾产生量[y,kg/(人.d)]与经济发展水平(x,乡镇年生产总值,单位:百万元)呈y=0.191 4 lnx-0.462 4的关系。生活垃圾组成以可堆肥有机物和能就地填埋的无害无机物为主;根据不同组分,垃圾去向可为回收、堆肥、焚烧、填埋等方式的组合,应采用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组合模式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6.
以南通6县(市)农村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结合垃圾的产生特征分析了垃圾的去向及处理方式,提出了南通市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采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效益模型对此模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式采用的回收、焚烧、堆肥、填埋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及其对应的垃圾分类方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模式对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森林及其管理相关政策作为减少CO2排放的有效策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方程与净初级生产力方法来定量分析了广州市城市森林碳储量和碳固定量,根据化石能源使用量及其碳排放因子核算了广州城市能源碳排放,最后评估了城市森林碳抵消效果。结果显示广州市城市森林碳储量为654.42×104t,平均碳密度为28.81 t/hm2,而森林碳固定量为658732 t/a,平均固碳率为2.90 t·hm-2·a-1。2005-2010年广州市年均能源碳排放则达到2907.41×104t。广州城市森林碳储量约为城市年均能源碳排放的22.51%,其通过碳固定年均能够抵消年均碳排放的2.27%,不过从城市森林综合效益来看其仍是城市低碳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分析了林型组成和林龄结构对于广州森林碳储量和碳固定量的影响,并从森林管理角度为城市森林碳汇提升提出建议。这些结果和讨论有助于评估城市森林碳汇在抵消碳排放中所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研究城市生物有机垃圾好氧和厌氧处理的生物降解能力,分析反应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研究好氧堆肥及厌氧消化反应过程中的参数变化,并得出相关结论:(1)堆肥过程中,箱体温度可以达到55℃以上,并持续3 d以上,达到无害化处理;堆肥过程中物料的pH值先降低后升高,最终稳定呈弱碱性,弱碱性pH值有利于提高土壤中阳离子交换能力,提高土壤肥力;(2)源分类后城市生物有机垃圾在堆肥处理的第一周减量化最明显,为21.23%,明显高于后2周,好氧生物降解率平均为63.20%;(3)沈阳市源分类生物有机垃圾实验室沼气产量为619 m3/(t VS),其中甲烷浓度平均为54.36%,沼气生物能为19.52 MJ/m3,厌氧生物降解率为70.14%。  相似文献   

19.
堆肥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本文主要围绕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现状和处理方式展开论述,通过论述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现状揭示了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威胁及其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通过比较填埋、焚烧、堆肥等不同处理方式的优缺点指出了好氧堆肥处理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前景并最终给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安徽省5个基础碳源数据,结合LMDI模型,测算其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了2006-2015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总量逐渐增加,从2006年的356.53万t增长至2015年的449.03万t;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与总量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从2006年的87.28 t/km2增长至2015年的107.37 t/km2;从市域空间来看,2015年安徽省北部地区的城市碳排放总量高于南方地区;LMDI模型的因素分解表明,与2006年相比,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累计实现减排527.90万t,其中效率因素影响力度较强,而结构因素、经济因素总体上对累积CO2排放量变动存在正向影响,其中经济因素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