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宽垄密植栽培和常规栽培与大棚番茄生育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宽垄密植栽培和常规栽培对大棚冬春番茄生育、产量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宽垄密植栽培可有效改善番茄通风透光率,延长结果期,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增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
双星萍 《农技服务》2009,26(8):30-30
通过不同栽培密度对韭葱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株行距为9cm的栽培效果最好,产量达37350kg/hm~2,纯收入83526元/hm~2,产投比达4.9。该试验田韭葱苗采收是在产量验收后才全部采收,苗价格基本稳定在2.8元/kg,如果根据市场需求采收,产量虽然有所影响,但效益会更好,因为前期韭葱苗较小时售价较高。  相似文献   

3.
大青叶采收次数对板蓝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板蓝根在大青叶采收3次、采收2次、采收1次、不采收大青叶4种栽培方式下的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大青叶收获次数的增加,对应的产量依次降低20.6%、39.3%、64.8%,可以得出大青叶采收次数的增加严重降低了板蓝根的产量。为了提高板蓝根的产量,建议生产中不收获大青叶。  相似文献   

4.
张大海 《农村科技》2005,(11):37-37
六、采收与包装采收是杏保护地栽培的重要环节。采收的时期对产量和果实品质有重大影响。采收过早,产量低,果实色泽差,酸度大,果肉硬,香味欠佳,品质不良;采收过晚组织变软,不耐贮运,也影响产量和品质。杏果实适宜的采收期可通过测定可溶性糖、总糖、总酸等的变化来判断。较方便的方法可采用计算果实发育日期的方法,即由盛花期至果实成熟期的天数。  相似文献   

5.
吊瓜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一次种植多年采收,其栽培管理的好否直接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近几年对吊瓜生产的观察、研究发现:要想产量高,冬管很重要。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谢刚 《吉林农业》2003,(7):15-15
西瓜搭架栽培,密度大,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这是因为搭架后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增加了光照面积和土地利用率,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单位面积株数可增加到2400株,单产达到8000kg以上。而且多雨季节不烂瓜、耐久贮、甜度高。因此,搭架栽培比常规栽培产量和效益可增加一倍。西瓜搭架栽培,主要有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杜仲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并减少采摘人工成本,完善遵义地区杜仲的矮化密植栽培方法,研究栽培密度,修枝整形方式和杜仲叶采摘时间对杜仲单株产量及绿原酸含量的影响,考察2年生苗在1年内长势和叶片产量,并对叶片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植株的成活率,生长发育等影响不大。当主干高度保持30~35 cm,保留6条侧枝时,杜仲的叶面积最大,单株产量最高,达92.76 g/株。6月采摘的叶片绿原酸的含量较高,达4.286 mg/g,6月为适宜杜仲叶的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8.
播种密度与生长时间对豌豆芽苗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晋农"豌豆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密度和播种到采收时间对豌豆芽苗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豌豆芽苗菜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设置5个播种密度,分别为1.2、1.8、2.4、3.0、3.6kg/m2;设置5个采收时间,分别在生长4、6、8、10、12d后进行采收。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豌豆苗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与生长时间对豌豆芽苗菜生长、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豌豆芽苗菜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而升高,生物产率和经济产率在达到一个峰值后回落,播种密度为2.4kg/m2时,经济产率达到最高值,生物产量和生物产率都比较理想,是最佳播种密度;随着播种到采收时间的延长,豌豆芽苗菜生物产量呈增长趋势,维生素C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纤维化程度升高,在第8天采收时,产量较高、维生素C含量高、纤维化程度低,产量和食用品质均比较理想,是最佳采收时间。综合考虑豌豆芽苗菜的产量和食用品质,该试验初步确定播种密度2.4kg/m2,在第8天采收为最优化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梨树矮化密植栽培具有投产早、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的显著特点。近年来,随着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梨树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越来越受到梨农的欢迎。为此,笔者将多年来的山地梨树矮化密植实践技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0.
桃树的矮化密植栽培可以明显地提高早期产量和栽培经济效益,具有成熟早,品质好、早期丰产,方便管理等几大优点,桃树的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是桃树栽培发展的总趋势。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1.
山药栽培历史悠久,但均属传统栽培,产量难以提高,品质低下。近年来,利用玉米等废弃秸秆材料栽培山药,其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1山药秸秆栽培技术山药秸秆栽培是利用当季采收的新鲜作物如玉米等秸秆废弃物,挖定植沟堆置利用其充分的水分发酵分解,栽培山药的方法。1.1品种  相似文献   

12.
王先琴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25-126
本文分析了番茄矮化密植与常规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差异以及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试验示范,对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通透密植栽培通过选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在常规种植生产基础上,对垄距进行调整,形成宽窄行栽培。试验最高产量达到11 623.5 kg/hm2。而且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加种植密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是一项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对于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增加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4.
生姜软化栽培是在正常栽培的基础上,增加栽培密度,加强遮阳降温的措施,从而达到采收嫩姜的目的。这样嫩姜不仅收获期长,产量高,且鲜嫩质脆,皮薄节稀,食用时有清香的姜味。  相似文献   

15.
不同采收方法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寻求降低烤烟生产投入成本的途径,对规范栽培条件下所产生的烟叶进行了常规(5-7次)采收与减少采收次数(3 ̄4次)两种采收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减少采收次数,其初烤烟叶的产量有所降低,而均价和上等烟率显著提高,上部烟叶的烟碱含量有所降低,烟叶单位面积产值有所增加,还可减少1/3 ̄1/2的烘烤用工量,从而降低了烤烟生产的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16.
冯进海 《福建农业》2009,(11):22-23
绿竹笋采用促成栽培生产技术,可以提早竹笋采收时间2-3个月,产量比常规种植产量可提高30%-45%,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豆产量,试验设置2种配套栽培模式处理,研究45cm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和65cm垄作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下,黑河36的株荚数、株粒数、荚粒数均高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的合农60。合农60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产量为3 615kg·hm-2,黑河36垄作栽培模式产量为2 865kg·hm-2,2种栽培模式下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窄行密植栽培模式较垄作栽培模式增产750kg·hm-2,增产率达到26.18%,增收效益为3 000元·hm-2。  相似文献   

18.
大豆窄密植的核心是等距、高密度、匀播,窄行匀播充分利用光能,用密植获得大豆最高产量。1996-1997年采用平播窄行密栽培法和宽台栽培与窄行密植嫁接栽培法,进行了不同品种,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增产效果明显,密度间差异不明显;大豆平播密植栽培生产上最佳密度一般为44.43万株/hm^2;在早熟品种不发生倒状的情况下,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9.
播种期,采收期对菠菜单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日本及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实现了菠菜生产的品种杂优化。在有关的栽培技术研究中,Gonzalez等指出,播种期和采收期不仅影响菠菜的生长发育,而且在英国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秋季采收比春季采收的菠菜品质好。我国的菠菜生产至今仍主要采用常规品种,而且以秋冬栽培为主。在南方,一般为一次播种分期采收,往往不注重选择最佳播种和采收时期。关于播种和采收期对菠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尚未见有人研究报导,故用“华菠1号”杂交菠菜为材料,探讨播种期、采收期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确定在长江流域条件下新品种的适宜播种期、采收期,为新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壶瓶枣栽培为主的太谷县红枣,已发展到1.4万公顷750万株,旧的枣树栽培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综合几年实践经验,认为枣树矮化密植栽培是解决枣树丰产,早期产量低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