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调节剂应用于棉花株体,能有效地抑制徒长,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协调有机养分分配,减少蕾铃脱落,是协调棉花生长发育,促进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我区自1981年开始应用植物调节剂,到1984年应用面积由原来的3.6万亩扩大到24万亩。全区皮棉亩产由68.7斤上升到140.5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断出台,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进一步鉴定各调节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于1992年进行了3种调节剂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3.
"千(公)斤棉"作为全国棉花高产创建的品牌和"十二五"国家棉花产业技术发展的核心工作内容,不仅仅是围绕实现一个简单的棉花单产数字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高产纪录的创建活动,主要目的是从创建活动中挖掘提升植棉单产的突破性关键技  相似文献   

4.
复合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在滴灌棉田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防洲  冶军 《中国棉花》2017,44(4):11-14
探讨复合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在滴灌棉田的效果,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以锦华种衣剂包衣为对照(CK),研究2种复合外源调节剂(HK1和HK2)种子包衣处理对棉花种子田间出苗率、幼苗生长、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播期提前的情况下,2种复合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处理在种子活力状况以及田间出苗、幼苗生长、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等方面均有差异;与常规种衣剂包衣处理相比,HK2包衣处理使出苗期缩短1 d,通过保苗、壮苗,从而提高了棉苗素质;2种复合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处理可明显提高棉花产量,2个播期中HK2包衣处理的产量分别比CK提高了16.0%和6.2%。说明在播期提前、低温等环境条件下,使用复合外源调节剂种子包衣处理加快棉花发育进程,促进棉花生发育,可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生长调节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冀川 《江西棉花》1999,21(6):10-13
棉花上应用生长调节剂,能增强种子活力,促进棉株生理机理,调节株型,增蕾保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本文就8种新型生长调节剂在棉花上进行了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各调节剂的作用效应有所不同,增产差异较大,故在实际应用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生长调节剂已在转基因抗虫棉上广泛应用,为了充分发挥生长调节剂的调节作用,达到最好的调节效果,必须注意到调节剂使用的转基因抗虫棉株生长的内外界条件、调节剂的混用和混配的原则、危害的症状和解除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安全正确的应用生长调节剂,促进棉花获得最高的产量。为此,转Bt基因抗虫棉应用时应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喷施延迟吐絮生长调节剂,探讨其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延迟吐絮生长调节剂使棉花株高增加,出现新发侧枝;棉花吐絮受到抑制,吐絮率显著下降,单株成铃增加0.33个,铃重增加0.18 g,衣分显著提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比清水对照增加0.5 mm左右,断裂比强度、伸长率和纺纱均匀性指数都有所增加,长度整齐度指数和马克隆值有下降趋势。总的分析认为,延迟吐絮调节剂利于棉花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棉花在生产应用上的风险与安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转Bt基因抗虫棉在各棉区广泛种植的现状,分析了转外源基因棉花在生产应用上存在抗除草剂棉花可能成为杂草、基因漂移威胁棉花近缘物种、转基因棉加速害虫的抗性进化、对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风险,提出培育种植转多基因棉花、调控外源基因表达、设置棉花害虫"庇护所"、轮换种植不同类型的转基因棉品种、建立转基因棉花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等转Bt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疆7 500 kg·hm-2籽棉范例的气候特点、产量结构、管理模式与山西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的比对,以及多年棉花高产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黄土高原植棉区植棉密度9.0万~13.5万株·hm-2,总成铃最多只能达到112.5万个·hm-2左右,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再想增加单位面积成铃数难度较大;要想棉花再高产,铃重是产量的决定因素。针对黄土高原棉区光热资源特点,提出通过选用大铃品种,调节株行距配置,提高第1、第2节位成铃率,培肥地力,同步运筹水肥,增加叶面营养和调节剂的应用等措施提高棉花铃重,形成“大群体、小个体、高铃重”的7 500 kg·hm-2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是棉花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南京森力助剂厂生产的高效农作物增产调节剂“力丰”对多种农作物具有增产作用 ,而且不降低作物的品质。本试验对力丰在棉花上的施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及其对棉花形态、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为力丰在棉花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 2 0 0 0年在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进行。试验田土壤为马肝土 ,肥力中等 ,地势平坦 ,排灌系统完善。棉花品种为苏棉 12号 ,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 ,4月 18日播种 ,5月 17日移栽 ,密度 4 16 70株·hm- 2 。每…  相似文献   

11.
说“岩韵”     
说起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必然会提到“岩韵”两个字,它是武夷岩茶品质的专用术语,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最常用的两个字。而武夷山外生产的乌龙茶则不用“岩韵”来说明品质的优劣,即使是与岩茶产地近在咫尺之距的地方(建阳、建瓯)也不例外。“岩韵”是什么?“岩韵”一词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由何人首先提出,首提者是如何解释“岩韵”的含义?现已无从查证,目前流行的众说不一,有的说有豆浆味,有的说有棕叶味,有人说“岩韵”没人讲得清楚,也有的说“岩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高明的茶师也只有说是汤水厚,杯底香浓,茶汤滋…  相似文献   

12.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136)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语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五 )艺…  相似文献   

13.
14.
丁俊之先生《关于“洗茶”一词的商椎》(载《茶叶信息》总394期)云:“人们通常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水倒掉,称之为洗茶……长期以来,不少人人云亦云,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日本有人提出洗茶是怎么一回事……洗茶之说,可能给人以中国茶不卫生的看法……洗茶用语也欠策略,我的见解,宜修正‘洗茶’为‘浸茶’或‘温茶’。读后颇有感慨。其实“洗茶”一词始于北宋。宋子安为补充丁渭《北苑茶录》和蔡襄《茶录》记述建安茶事的不足,曾撰《东溪试茶录》,率先提出了要制成品质优异的茶,必须严格要求技术操作的四道工序———“择之必…  相似文献   

15.
割胶是一项技术性强的手工作业,直接影响橡胶产量和经济效益。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植胶区存在两种不同的割胶技术水平。基于此,本文从经营制度、要素禀赋结构、专业化分工程度、技术变迁目标与要素冲突等方面探讨其中缘由,并认为经营制度的不同是我国割胶技术存在的“二元技术结构”的根本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在稳定现有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增强社会化服务,强化统一经营层次,通过家庭经营制度的较为长期的技术变迁实现割胶技术由当前“二元技术结构”状况向“一元技术结构”转变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6.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廷佺 《中国茶叶》2005,27(5):18-19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资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2月17日 ,《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超级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消息 ,作为农技部门 ,如何把这一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从这点出发 ,我们想就推广“中国超级稻”问题谈一点认识。一、超级稻的推广意义1.增加总产 ,保障粮食安全“九五”以来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 ,也应该看到 ,中国的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严峻的挑战 ,这就是 ,人口不断增长 ,资源不断减少 ,环境不断恶化。根据《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的目标 ,我国的人口到…  相似文献   

18.
茶树杂交新品系"浙农8-8"、"浙农6-10" 选育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福鼎大白茶×浙农12"、"福鼎大白茶×浙农109"人工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优质、高产茶树新品系--"浙农8-8"、"浙农6-10".品比试验表明:浙农8-8发芽期中偏早,浙农6-10发芽期中等;均适制红绿茶,品质超过或相当福鼎大白茶;两品种小区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春夏茶多酚含量均低于福鼎大白茶,氨基酸含量比福鼎大白茶高,咖啡碱含量浙农8-8春夏茶均比福鼎大白茶高,浙农6-10比福鼎大白茶低;抗寒性两品种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抗旱性比福鼎大白茶稍弱;抗虫性比福鼎大白茶略强,抗病性浙农6-10比福鼎大白茶略强,浙农8-8略弱.  相似文献   

19.
“发花”散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南益阳茶厂2008年生产的金湘益砖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金花"菌,接种至2008年一品茯茶的原料上,控制环境条件让它"发花"。从发花散茶中分离到一类"金花"菌,经过继代纯化,选取一株长势较好的"金花"菌作为供试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有性型和无性型形态,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菌株的子囊孢子(有性阶段)和分子孢子(无性阶段),同时结合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DNA序列分析,确认该菌株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